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9521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docx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doc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声中外的瓷器发轫(rn)于郑州,而被喻为花鸟虫鱼,一双巧手塑乾坤,山川大地,一支触笔映九州的制瓷人,很多不擅言辞,有时甚至显得近乎木讷(n)。

B.网络上的言论可能是真情流露的诚挚关切,可能是不着(zho)调的情感宣泄,也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混淆视听,政府要积极引导网民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y)力。

C.无论是国外媒体抑或国内媒体,VR都是热门的新兴载(zi)体,但它有着时空因素的极大掣肘,人们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流于肤浅的技术决定论的窠(kē)臼。

D.远处青山层林叠翠,白云缭绕,近处湖水波光摇曳,喁(y)喁软语,这样一幅写意山水画,让人情不自禁地沉缅在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中,频频翘(qio)首回望。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2.3两题。

【甲】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相继开发、完善。

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

有些人文学术研究者开始像技术工人那样,【乙】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并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

如果这样的做法大行其道,人文学术研究就完全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工具。

【丙】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况且是要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呢?

2.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A.潜移默化B.大行其道C.谋取D.况且

3.上面语段中,画线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判断一个经济体的运行是否主要由消赀所驱动,不仅要看消费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还要观察城乡居民的消赀需求结构和消费习惯。

B.对于人工智能,人们既欣喜又恐惧,欣喜于智能的强大,而恐惧,与其说来自围棋高手的集体败北,不如说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本身还很陌生。

C.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对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艰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更为迫切。

D.新近建成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将助力落实广东省珠西战略,促进珠江西岸和粤西地区发展,构建珠江西岸、东岸两翼齐飞。

协同发展。

5.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出创客的三个特点。

(各不超过6个字)(3分)

①创客是一群陶醉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又执着地要将每个灵光一闪变成现实的人。

对于这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人。

什么都能缺,就是梦想不能缺。

(《光明日报》2014年5月3日)

②市领导与年轻的创客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创新创造成果,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实现梦想。

(《解放日报》2015年4月26日)

③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有一句名言:

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这句话在创客文化中依然得到了应验。

创客们对他们眼中的美市场空白之处、无人涉足之地格外地敏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24日)

①□□□□□□②□□□□□□③□□□□□□

6.以下面的文字为开头,为纪录片《水墨江南》中的一个片段诗意春雨配上画外音。

要求: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表达连贯、鲜明、生动。

100个字左右。

(5分)

春天的江南,烟雨迷蒙,如诗如画。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语言把握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形象的和逻辑的,文学属于前者,理论归入后者。

格言因为其凝练、深邃并且经常具有形象性,是经常会被置放于两者之间,譬如《论语》,譬如《沉思录》,文学史和哲学史都会提及。

事物的本质属性常常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更能够看出。

对格言来说,一种似乎匪夷所思的比较,是与长篇小说。

不管小说是如何的洋洋洒洒、浩瀚斑斓,经过一层层过滤提炼,浓缩抽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表达它的内核的,而这样的话总是具有格言般的特质。

这正是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纽结。

曹雪芹写《红楼梦》,尽管自称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但所揭示的盛衰无常、色空相依、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却是明晰确切仿佛具有坚实质感的。

莫泊桑的《一生》,女主人公在回顾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时感叹道:

人生既不像想象的那样好,也不像想象的那样坏。

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彰显了卒章显其志的效果。

这样的一些话,显然已经可以归入格言,或者具备格言的功能了。

不妨说,所有的长篇小说,实际上都可以理解成是从某一句格言生发铺展开来,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孕育生长的过程。

发芽破土,由柔弱的树苗长成粗壮的大树。

青少年时代都喜欢搜集格言,但要真正读懂它们,却需要漫长时光的铺垫,需要凭借丰富的生命体验来给予注释。

因此,格言是一种更适合老年人、至少也是生命体验较为深入的人阅读的文体。

所以,乡间不识字的白发翁媪说出的质朴无华的话,倒是常常具有格言的意味,就在于它们被风霜侵蚀过,被时光浸泡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格言更被赋予了一种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特质,它最深沉的东西是属于时间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不妨说,格言,就是那一类行走到人生路途的某一处时,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发出来的东西。

它是抽象过的人生体验,是浓缩了的生命感慨。

是概括之上的概括,是蒸馏之后的蒸馏。

在这个阶段,生活的外在的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核,而格言正是对于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诗人里尔克在《布里格日记》中写道,应该耐心等待,终其一生尽可能长久地搜集意蕴和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

那一定是最为精华的诗句,具有遗言一般的品质。

言简意赅的格言,何尝不可以理解成是一代代人关于生活的遗训?

这是千百年来无教生命智慧的凝结。

时光的流逝,不会磨蚀而只会增益它们所蕴含的真理的品性。

物质世界中,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公斤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吨优质煤炭完全燃烧的热量。

而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铀。

(选自彭程《语言中的铀》,有删改)

7.下列对于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句格言就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住作家笔下可以生发铺展成长篇小说。

B.青少年不容易真正读懂格言,因为他们缺少漫长的时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做铺垫。

C.格言的生发,是基于对人生体验的抽象,是对于生命意义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D.格言言简意赅,蕴含真理般的品性,是千百年米无数生命智慧的结晶。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红楼梦》中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揭示了盛衰无常、色空相依的内核,是具有坚实质感的格言。

B.格言是概括之上的概括,蒸馏之后的蒸馏,当人生走到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格言的时候,生活的外在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需要。

C.小说与格言虽有着本质属性的差别,但一般情况下,小说的内核仍然可以用几句具有格言般特质的话语加以概括。

D.之所以说格言是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是因为只有到了白发翁媪的年纪才能说出质朴无华常具格言意味的话。

9.根据格言的特性,你将如何用好格言?

请简要回答。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20分)

一个失血的村庄

林纾英

村庄是什么?

是水流潺潺,是遍地长满的野草与野花,有山峦,有梯田与瓜果,还有乡亲自足自乐的笑脸。

村庄是铺陈于大地上的一幅农耕画卷。

是我的精神家园。

打开村庄尘封的门,我就看到了这个村庄,看到了一方小院里养着的一群鸡鸭。

器宇轩昂的芦花大公鸡满院子追撵着一只母鸡,之后用它强劲的喙扭住母鸡的鸡冠,把那只棕红色老母鸡死死地踩在脚下。

我还看到一条老黄狗烦躁又无奈的耷拉着硕大的舌头满院子转悠,哈喇不断地从它的舌上滴下,落到院子里的土地上。

转了一圈后,狗就在门楼下阴凉地方卧下来,一边继续哈达哈达喘着气,一边看院中系着围裙忙碌的女主人。

傍午,天越来越热了,各家各户院墙内不断地有母鸡下蛋后抻着脖子,一个比一个起劲地咯咯哒、咯咯哒自豪而又炫耀的声音传出来。

寡妇三翠家的大门一如既往死死地紧闭着,她紧闭着的狭窄门缝从来就不曾透出半丝的闲言碎语。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汉叼着一只老木头烟袋沿河边慢悠悠地走着,在他的肩上有一付木铧犁,他身后不远处跟着一头老黄牛,牛不时地甩着尾巴驱赶那些不即不离一路追随着的牛虻与苍蝇。

牛背上有一捆青草,后面还有一条追着老牛尾巴撒欢的狗。

我从村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后轻易地就捡拾起这幅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落满了时光厚重的灰尘。

当我一点点的拂拭去尘灰、当我细细审视照片的时候,我看到了时光的冷厉,它已经褪去了村庄昔日的温柔与明丽。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够回到我从前的村压。

多年来,无论梦里梦外我一直就在追寻这个村庄,我的车轮不停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滚动,从城市到乡村,再从乡村到城市。

我的灵魂也跟随着我的脚步在这三十几分钟的路上徘徊,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的风筝。

我在这一头,家乡在另一头。

那条长长的路是连结我和村庄的丝绳。

我的村庄名字带一个沟字,针对这个村庄。

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在众多的史志中我没有找到关于村庄的历史记录,只在一本乡志中发现了对于村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简单介绍,可见这个村庄在历史上,在人们眼中有多么微不足道。

村庄隐于沟深林密的群山交叠处,实际上就是群山皱褶处一条大沟里的百多户人家。

而就这样一个深居简出的小村庄,多年以后竟被人们发现了它存在的价值.被人像名贵古董一样从深山里开发与挖掘了出来。

许多年来,这个大沟里的村庄一直就像一棵深深根植我心底的枣树,我能记起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还有沟里潺潺流淌着的小河。

我是闻着它的花香,吃着甜果,喝着甘美河水长大的山里孩子。

如今我的肉身走出了村庄,我的灵魂却从来就没有从那里走出来,从没有一刻将这个村庄忘记过。

我一直被诱惑着,我总惦记着,渴望着能回到它的从前,去采摘,去收获;我渴望着再次走进村庄的河,用它的清波洗去我一路走来的风尘,滤去我历经红尘的千百沧桑。

只是,我没有想到村庄会长出那么多的刺。

小河干涸了。

没有河水滋润的村庄开出了更多的花,是变异的花,无香无色。

它结的果越来越少,却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刺。

村庄在时间久远的干涩与无情磨砺下,青葱被一点点地锈蚀掉,一天天地露出了它的瘦骨嶙峋,像一个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贫病者。

自此后,我一直就在期盼,期盼河流能重回我被时代割裂与瓜分了的村庄,我等着它去唤醒村庄的沉寂,去滋养灌溉,去医治村庄的贫病。

我在等着它回来,而它始终没有回来。

我等来的只是村庄刺的繁盛。

尖锐的刺,那么的醒目,那么扎眼。

我被村庄的刺扎得生疼。

(有删改)

10.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的风筝?

(4分)

11.如何理解我没有想到村庄会长出那么多的刺中的刺的内涵?

(4分)

1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3.本文为什么以一个失血的村庄为题?

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雷峰樵叟序

方孝孺

雷峰樵叟者,台之宁海人也。

世居雷峰之下,业诗书,敦礼让,代不乏人,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

叟淳庞邃密,事父母克尽子职,处兄弟和以敬,由是孝友之行闻于遐迩。

然不妄交接,遇佻憸之徒恒趋避焉。

或以势雄之故强与之善,叟终不屈。

遇缙绅之士,延至于家,相与论古今人物贤否,稽疑质惑,虽至浃旬洽月无怠容。

乡闾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

叟喻以一言,咸悦服而去。

雅爱读书,自少至老不倦。

课子弟耕读有恒度,风晨月夕闻弦诵声则喜,间闻嬉笑俚语,则终日不乐。

性颇嗜游观,值春和景明,树林蓊蔚,鸟声嘲哳烟霭间。

即幅巾杖履,徜徉于山巅水澨,与樵童牧儿伍,心无厌焉,因以樵叟自号。

或问之曰:

夫驾舟楫,操网罟,出没于波涛者,虽不自谓之渔,人固以渔目之。

手耒耜,腰镰铚,往来于田亩者,虽不自谓之农,人固以农目之。

今叟居必冠裳,行必杖履,所业必诗书。

无运斤砟斧之勤,无拾枯束湿之劳,而顾以樵自目,其如名实之爽何?

叟曰:

若奚言之固也?

予恶夫世之人,不修其实,择美名而居之,手未能操简牍,心未能颂章句,辄轩然以儒者自居。

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

曰长者,曰先生,曰皋,曰夔,己处之而不愧,人呼之而不异。

及察其所存,岂有毫发诚身之善,及物之功乎?

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

白云溶溶,弥布崖谷,陇树排青,林溪涨绿,出入烟霞,友于麋鹿,而了不知尘世之荣辱。

若夫山林摇落,潭涧澄清,霜呈锦树,壑殷秋声,砉然长啸,山应谷鸣,而杳不知寒暑之变更。

推此而言,四时之乐,宁有既乎?

彼樵者习其事,恐未能知其乐。

予虽不躬其事,而彼之乐予能全而有之。

庸以自目,孰云不称?

若奚言之固耶?

或以叟言告同里某,某闻之,俯而思,仰而悟,抚掌而叹,爰为作赞,叟姓徐,名山南,字廷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叟尤为乡邦所敬式式:

法式

B.课子弟耕读有恒度课:

督促完成

C.其如名实之爽何爽:

差错

D.庸以自目目:

看待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樵叟自号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出没于波涛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彼樵者习其事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D.爰为作赞臣为韩王送沛公

1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峰樵叟世代居住雷峰之下,以诗书为业,为人孝悌,慎于接物,是一位品德淳厚、志趣高雅之人,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

B.开头先交代樵叟的为人处事,再通过和渔夫、农夫的对比进一步突出樵叟的志趣,行文紧扣樵叟二字,逐层推进,浑然一体。

C.文章通过问答形式,阐明雷峰樵叟自号樵叟的意旨,并借以批评那些名实不副的人物和浮夸的社会风气。

D.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反问,既使行文音韵和谐,有一种参差错落之美,也起到了增强语言气势,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乡间有忿争不辩,县吏相与诣门质诸叟。

(4分)

(2)法律之莫谙,爵号之莫晓,辄岸然以古之良臣自处。

(4分)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自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裴宅芦管歌①

岑参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②堪愁恨。

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注释】①芦管:

又名塞管,唐时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一种管乐器。

②白狼河北、玄兔城南:

泛指辽宁中部一带地区,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19.诗人在诗歌当中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请简要回答。

(2分)

20.诗歌在描写美人演奏芦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

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道德经》)

21.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分)

22.你更赞成谁的主张?

请简述理由。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6分,只选3小题)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张溥《五人墓碑记》)

(4)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5)风一更,雪一更,。

(纳兰性德《长相思》)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电影表演学把演员分为两类,一类叫本色演员,就是按自己的个性去塑造角色的演员,比如演员天生幽默,他就把幽默融入到他扮演的所有角色中;另一类叫角色演员,就是按剧本需要去塑造角色,忘掉生活中的自我,不把生活中的个性带入到表演中。

当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该像本色演员一样活出自我呢,还是该像角色演员一样活出个超我呢?

对此,你有何看法?

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1)题日自拟,观点自定。

(2)不得少于8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1.C

2.D

3.B

4.A

5.①年轻有激情;②怀揣梦想;③自主创新创业;④善于寻找商机(3分。

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意思相近即可)

6.(5分)【示例】那雨丝,轻轻柔柔,随风飘散,无处不在,无隙不入。

花瓣湿漉漉的,眉底含情眼含笑;柳枝披上了一层薄纱,体态更加娴娜;小鸟在雨雾中呢喃,它在寻找什么?

那小姑娘虽然撑着伞,可那雨点儿早就亲在她的发上、脸上了。

(①内容围绕江南春雨来写,突出迷蒙的特点,2分。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2分。

③语言富有诗意,衔接自然,1分)

7.B

8.C

9.(4分)①借助格言提升对社会的认知,因为格言是前人抽象过的人生体验,是浓缩了的生命感慨。

②借助它来指导生活和学习,因为它具有真理的品性,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③利用格言来表达我们对于生命的体悟和感慨。

(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亦可,答出一点给1分,4点即给满分)

10.(4分)①喻指自己离开家乡后,有一种灵魂漂浮无根的感觉:

②以风筝离不了丝绳的控制,喻指自己也需要故乡的精神皈依;③以丝绳时刻维系着风筝,喻指自己时刻心系故乡。

(大意相同即可。

每点2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

11.(4分)①刺暗指村庄被开发后的各种新建现代化设施;(1分)②指代小河干涸后故乡失去植被而变得瘦骨嶙峋的面貌;(1分)③突出村庄变化给我带来的强烈的扎眼与疼痛之感。

(2分)

12.(6分)内容上:

用了一系列比喻和拟人的手法,(2分)用尘封已久的门厚重的灰尘比喻时光的久远,用泛黄的老照片比喻记忆中久远的故乡图景。

(1分)冷厉温柔与明丽等用了比拟手法突出村庄的变迁。

(1分)对眼前褪去了昔日的温柔与明丽的故乡充满着遗憾痛心之情。

(1分)结构上:

承上启下,由回忆中的村庄过渡到眼前的村庄。

(1分)

13.(6分)①人失血过多,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文题用拟人手法,写出昔日温柔明丽的故乡由于过度开发。

不重视环境保护,以致小河干涸,青葱锈蚀的严重后果;(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然朴素的人文风貌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2分)③反映出作者对唤醒沉寂,去滋养灌溉,去医治贫病交加的故乡,重新找回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

(2分)

14.A

15.D

16.B

17.(8分)

(1)乡亲有忿怒相争不能辨明(对错)的,县吏(就会)与他们一起登门向雷峰樵叟询问这事。

(4分,得分点:

乡间(也可译为乡里)、相与、质及句意各1分)

(2)不熟悉法度律令,不懂得爵位名号,就骄傲地以古代贤良的臣子自居。

(4分,得分点:

谙、岸然(也可译作严正一本正经)、自处及句意各1分)

18.(3分)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白号/亦欲矫里闬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

(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19.(2分)①前八句表现了对边塞将士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1分);②后十二句表达了对奢靡豪华生活的讽刺(1分)。

20.(6分)①直接描写。

运用拟声词啾飕、窈窕写出芦管声音的美妙。

②对比。

通过与洞箫、横笛的对比来突出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

③拟人(夸张)。

芦管声调之巧惊动陌上杨柳、迷惑园中梅花,写出了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

(双关也可,既指眼前杨柳梅花,也暗指《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义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

)④侧面烘托。

通过写宾客与主人意犹未尽,不肯罢休,卷帘添烛,让美人继续弹奏的描写,突出芦管音乐的魅力。

(每点2分,共6分,写出3点即可。

21.(2分)对待百姓,孔子主张应先富后教,而老子则主张应让他们无知无欲。

22.(4分)

示例一:

①我更赞成孔子的观点。

(1分)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把教育问题首先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为了让老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

(3分)

示例二:

②我更赞成老子的观点。

(1分)无知是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无欲也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

(2分)这样就能减轻或者避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1分)

23.(6分)

(1)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历职郎署不矜名节(3)且矫诏纷出不敢复有株治(4)泣涕涟涟载笑载言(5)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4.作文

立论参考材料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他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层,最低层是本我,相当于前面提到的无意识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最难接近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

弗洛伊德的本我只追求快乐和满足,而不了解社会现实中的原则;

(2)小孩只有本我,随着生长成熟,从本我慢慢生出自我。

自我既了解社会现实原则,也了解本我的渴求。

它的任务是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

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存在,它的力来自本我。

弗洛伊德将本我与自我比喻为一个人骑马,马是本我,骑马人则是自我。

(3)超我是由自我分出的。

它代表社会规范的内化。

自我受本我力量的驱使,千方百计伺机满足本我的渴求;但受社会道德规范习俗的制约,慢慢内化为良心、道德观、价值观,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的观念,这即是超我。

超我代表着每一种道德的限制,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

(4)三者关系是,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

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5)本我:

遵守快乐原则;自我:

遵守现实原则;超我:

遵守道德原则。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理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3)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4)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