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常考名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9613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马原常考名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常考名言.docx

《马原常考名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常考名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常考名言.docx

马原常考名言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

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

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

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

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

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

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9、“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解析:

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11、“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

解析:

牛顿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1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1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来指导实践的进程;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③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5、“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解析:

这句话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这句话里的“基础” 指的就是实践。

16、“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解析:

这句话说明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17、“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解析:

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9、“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

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非理性因素的诱导作用。

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20、“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1、“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解析:

这种命题的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又如,“有用即真理”、“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等都是主观真理论。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2、“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解析:

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

2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4、“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6、“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解析:

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27、“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解析:

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2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体现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③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④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解析:

马克思的这话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

31、“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解析:

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32、“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解析:

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②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③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3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解析:

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4、“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解析:

这句话说明了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这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因此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35、“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解析: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解析:

这句话表明: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37、“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解析:

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38、“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解析:

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典型句子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3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

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4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   

解析:

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4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

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解析:

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

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 “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等都是这个道理。

4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 

 解析:

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45、“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

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

4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

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 

解析:

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48、“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解析: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

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

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 “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50、“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

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1、“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

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5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明之,行也。

解析:

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5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

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

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54、“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5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5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

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知决定行。

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57、“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解析:

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8、“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解析:

王阳明的这句话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

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5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解析:

王夫之的这句话强调要知行统一,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又如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句话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也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6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

它表明了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61、“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解析:

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2、“治大国如烹小鲜。

解析:

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63、“行百里者半九十。

解析:

这句话出自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

“诗云:

‘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言末路之难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重视量的积累。

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64、“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

它所蕴涵的哲理是:

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奉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之所以问心无愧,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之奋斗,自己没有任何私利。

65、“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解析:

2010年3月14日,温总理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两岸是兄弟,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

这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

66、“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析:

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成语、谚语

1、守株待兔

解析:

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

解析:

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 

解析:

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

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

解析:

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

 解析:

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

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

解析: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

解析:

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

解析:

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

解析: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17、适可而止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18、瞎子摸象

解析:

这个成语反映了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它告诫我们①看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②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③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19、杞人忧天  

解析:

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的是有客观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的为转移。

20、声东击西

 解析: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21、买椟还珠

解析:

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

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2、邯郸学步

解析: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的经验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学得来。

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贻害无穷。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23、讳疾忌医

解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4、吹毛求疵

解析: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吹开皮上的毛来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它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25、趋利避害

解析:

这个成语说明了矛盾是客观和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客观、普遍性,故而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的客观规律,以便积极地缓和矛盾,使得事物的发展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有利方面发展。

“扬长避短”也是这个道理。

26、怨天尤人

解析:

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27、釜底抽薪

解析: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28、防微杜渐

解析:

这个成语蕴涵的哲学寓意有:

①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29、胸有成竹

解析:

这个成语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30、依葫芦画瓢

解析:

这个成语的错误在于:

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②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31、盲人骑瞎马

解析:

这个成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