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09869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docx

苏教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一课时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课本第40---41页例1、“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引导:

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些什么。

交流自己了解的项目和数据,并说明大家已经学会和认识了像这样收集、整理数据。

提问:

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引入:

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

学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

一、学习新知。

1.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呈现例1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引导:

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

(2)讨论:

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

追问:

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

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引导:

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成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吗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学生填表、描图)

(1)交流统计表数据。

交流:

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

追问:

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

(2)交流统计图数据。

交流:

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

追问:

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

(3)小结方法:

提问:

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

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人数最多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认识特点:

引导:

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互相说一说。

交流:

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二、统计实践。

1.完成“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活动:

2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每位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2)汇总记录的数据,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交流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注意标题和日期;填表、描图。

(4)引导:

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2.做练习七第1题。

三、全课总结。

1.总结收获。

引导:

通过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

2.要求学生从今天起收集、记录连续5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板书设计:

统计表---------填数表示图形统计图------------直条表示

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

直观形象

第二课时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例2、“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处理实际问题时把数据分段整理、统计的事实,能根据实际需要收集|分段整理并用统计表表示数据,初步学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段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分段整理、统计数据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积累统计的初步经验,培养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形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数据的分类整理和统计。

教学难点:

分段后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导入新课。

1.呈现问题。

出示例2和鼓号队图片,学生读题。

提问:

例题讲述的什么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

2.引入新课。

引导:

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要用什么办法解决呢

交流:

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办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呈现数据,分段整理。

1.呈现数据。

出示:

梅峰小学鼓号队一共有32个队员,老师让每个队员测量了身高,并做好了记录。

2.分段整理,统计

(1)讨论方法。

启发:

现在要解决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问题,需要怎样整理每人身高的数据呢为什么要这样整理

追问:

按130----139、140---49和这三段整理记录单上每个身高数据,会不会有重复或遗漏的为什么

(2)整理、统计

引导:

你能按这三段分别整理、统计出各有多少人吗用画“正”字的方法在课本上整理这些身高数据,根据整理的结果,完成课本上身高情况统计表。

追问:

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交流:

每一段的人数根据哪里的结果填写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合计数不是32,那说明什么问题

3.感受方法。

提问:

开始提出每种服装各要多少套的问题解决了吗各要多少套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

4.回顾反思。

提问:

回顾上面的统计,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和大家交流的

三、实践巩固。

提升能力。

1.做“练一练”

(1)了解题意。

出示“练一练”的问题,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样做

(2)小组活动。

要求:

各组组长负责,学生依次交流自己身高。

每个同学做好记录,独立按铁路部门规定分段整理。

交流。

统一结果。

(3)全班统计。

汇报数据,学生计算各段人数。

独立完成统计表。

(4)分析数据。

提问:

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我们班是购全价票的人多,还是购半价票的人多

你还能想到什么

2.做练习七第2题。

(1)出示题目要求和数据。

学生找出成绩中最低和最高的人数,讨论数据可以怎样分段,根据学生交流,肯定分段的合理性。

统一采用每10个一段来分段统计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最低从20开始,最高到50为止,分4段。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分段整理数据,再完成统计表。

(2)思考交流。

学生阅读下面两个问题,小组交流。

交流:

通过统计,你知道些什么,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哪一段的人数对少

你估计张小红的成绩可能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1)要求课后查阅资料或询问调查,了解以下问题。

A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的长度各是多少千米

B在24---30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各是多少枚

(2)课后练习单脚站立,尽量争取站立的时间长一些。

板书设计:

问题----统计----结论

 

第三课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练习七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正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段整理、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和统计过程,获得活动过程的经验,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体会统计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尊重数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主要练习统计的内容。

一、图表练习。

1.做练习七第3题。

(1)填写统计表:

交流课前收集的长江、黄河等4条河流的长度,统一数据。

提问:

统计各条河流长度时,统计表里为什么不需要合计

(2)完成统计图。

学生看图,说说这里的图形统计图和前面学习的不同在哪里

提问:

这里每格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图上怎样确定长江的长度是6397千米的

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交流画法。

提问:

你觉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四条河流的长度有什么好处你从图上可以知道些什么

2.做练习七第4题

(1)完成统计图。

学生阅读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统计图:

统计项目是什么有哪些项目,图上哪里表示数量,一格高度表示多少

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完成统计图。

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什么

(2)填写统计表。

交流统计表。

这里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

(3)表图比较。

呈现统计图和统计表。

提问:

这里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是怎样表示数据的和统计表比较。

条形统计图由什么特点

二、实践提升。

1.提出问题。

引导:

如果用单脚站立,你知道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吗你知道其他同学能坚持多长时间

要知道你和同学的单脚站立时间,必须完成什么工作,怎么做

2.收集数据

估计:

以秒为单位,单脚站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把你估计的时间记录下来。

提出活动要求:

(1)各组组长负责,定好全组同学测量顺序,按序在记录表上写好姓名。

(2)每位同学按记录表上的顺序轮流测量单脚站立时间,以秒为单位。

(3)组长负责用秒表测定和报告每人测量结果,各人在记录表里记录数据。

(4)全部测量结束后,全组核对、统一记录结果。

3.完成统计表

独立整理、填表

交流:

按表里的要求统计,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内容分段整理统计要注意什么

4.分析数据。

根据地5题的问题,讨论、交流,了解统计结果和发现的结论。

5.交流体会。

交流: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的

三、练习总结。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商量或者说明的

板书设计:

统计表--------直接填写数据反映数量多少

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数据反映数量多少直观形象

单脚站立时间

收集数据统计结果

 

第四课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

(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28页练习七第6—7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调查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数据调查表,能用调查表收集、整理数据,并能有效地表示,能简单地评价和分析统计获得的数据。

2.使学生经历现实的统计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以及整理和表示数据的过程、方式,提高数据简单处理的技能,进一步感受数据可以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逐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调查和统计活动,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统计,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尝试在活动中提出建议,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逐步具有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获得重视阅读和保护视力等方面的行为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

数据统计和分析。

教学难点:

小组调查与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导回顾

提问:

在前面的学习和练习中,你了解了一项统计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

2.揭示课题。

按基本过程,自己来收集、整理数据,再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调查统计活动。

二、调查统计

(一)统计课外阅读情况。

1.出示练习七第6题。

提问:

小力是怎样了解他的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的他的调查表怎样设计的你知道小力用这个调查表会怎样了解同学们的情况

2.分小组活动。

引导:

想:

如果用这个调查表在小组里了解每个同学课外阅读情况,再整理数据进行统计。

分小组统计(出示要求)

(1)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如实填写调查表。

(2)组长负责收回全部调查表。

(3)小组讨论怎样整理数据比较方便,和组长一起用小组的方法整理。

(4)根据集体整理的数据,各人完成第46页的统计表。

(5)在小组里交流统计表,校对是否符合调查、整理的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交流:

能说说你们小组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吗

根据你的统计,简单分析你们小组课外阅读的数据。

4.汇总数据分析。

提问:

如果要知道全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数据,可以怎样做

分析:

你对全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有哪些了解

5.活动小结:

总结我们这项统计经过了哪些活动,你对统计有什么体会

(二)统计全班视力情况。

1.提出问题,了解要求。

要了解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你觉得用什么办法解决,需要怎样统计

出示练习七第7题。

学生阅读、了解要求。

2.小组调查数据

每人依次汇报自己的视力情况,用你的方法做好记录,核对你的记录是否正确。

3.汇总数据,完成统计。

提问:

按照我们班选择的调查项目,统计表中要设计哪些项目

学生完成统计表的设置,根据汇总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4.分析、评价数据。

知道了全班视力的哪些情况,对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作一番评价。

5.活动总结。

说说这项统计的收获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

1.完成“动手做”

(1)明确做什么。

说明要做什么,了解什么结果。

(2)了解怎样做。

强调滴水时要和硬币面靠近些,滴水要慢些,尽量使滴水能多一些。

(3)学生动手做。

同桌合作,一人滴水,数滴数,另一人记录数据,然后各自完成统计表。

交流:

你滴得最多的一次是几滴最少呢

2.阅读“你知道吗”。

(1)阅读统计图。

了解怎样表示数据,在不同的统计图里分别知道些什么。

(2)交流:

你觉得这些实际上都是什么统计图第一幅统计图用什么表示条形的为什么会想到用麦穗表示第二幅,第三幅各是用什么代表条形的

第二幅图里“100人”“10人”“1人”是什么意思,中国每平方千米有多少人俄罗斯呢

从图里你知道了什么,有些什么想法

四、活动总结.

通过统计和活动,你了解些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五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51页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映,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教学难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说说参加过哪些游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

说明:

这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引导:

你能从图上知道些什么男女生套圈比赛要比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怎样比

二、解决问题,认识新知。

1.交流解决方法。

讨论:

这里记录了同学们想的积种不同的比较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方法是合理的为什么

(学生对不合理的方法提出质疑、否认,确认因为人数不同,比较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是合理的。

2.初步认识平均数。

(1)移一移-----探究男生套中的个数

提问:

从图上看,你打算怎样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讨论交流。

交流:

你是怎样移的,平均每人套中几个

提问:

我们是怎样做的,每人平均套中几个

追问:

男生套中的平均数是7个,刚才是怎样得到的

(2)算一算-------计算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交流:

你是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的

追问: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启发:

通过“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这两种方法,得到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想,这里的“7”表示的是谁套中的个数吗

4.加深认识平均数。

(1)探究女生套中的平均数。

引导:

你能求出5名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准备用什么办法求

先在统计图上移一移,再列式计算,得出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和男生的比一比

交流:

移多补少是怎样做的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还有什方法

这里先算的什么为什么接着要除以5

追问:

这求出的“6”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回顾问题。

我们在解决怎样的问题是用到了平均数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感知平均数的大致范围。

观察:

从统计图上看,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为什么会有比平均数大或小的呢

讨论:

你发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有什特点吗它一定在那个范围之内,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平均数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做“练一练”

(1)学生观察笔筒里各有多少支铅笔。

并按题里情境出示。

你能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吗

提问:

怎样移的,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2)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求呢/自己求出平均数。

提问:

这求出的“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1题。

说说每条丝带的长度。

出示数据:

14厘米24厘米16厘米

提问:

这里出示的3个数据中,你认为哪个数据可能是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为什么

提问:

18是哪些数据的平均数

3.做练习八第3题。

依次回答两个问题,说明理由。

说明:

队员的实际身高就可能会有155厘米的和超过160厘米的。

4.做练习八第4题。

(1)解决第

(1)题,同时指名板演.。

提问:

是怎样解决的说说想法。

(2)讨论第

(2)题。

提问:

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

为什么会有超过平均数的箱数

通过和平均数比较,你对平均数的大小有什么要说的。

四、全课总结。

1.总结交流。

你对学习平均数,知道了哪些知识

2.作业:

练习八第2题。

 

第六课时平均数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八第5---10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根据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初步了解抽样估计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有关特点,提高解决平均数问题的能力,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估计意识。

3.使学生获得应用平均数知识的成功体验,体会学习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能够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深化理解。

1.回顾、交流。

(1)引导:

举出一个平均数的例子,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揭示课题;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数,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

两种方法:

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出示练习八第5题,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小题的说法。

引导:

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

平均数不是指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是这个数,而是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大,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小。

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匀得同样多得到的数,它的范围在最大和最小的数之间。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做练习八第6题。

(1)思考口答。

学生阅读条件和统计图,交流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

根据统计结果,你想到了些什么

I你估计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课,是怎样想的

(2)计算交流。

引导:

这四个数据的平均数究竟是几棵呢,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估计得怎么样。

交流:

这“8”是哪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7题。

学生阅读题目,说说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

先算出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再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交流:

怎样算的

追问:

这里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大约”多少克

为了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题里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任意取5个,不是挑选5个呢

3.做练习八第8题。

学生了解每人每场得分情况。

估计:

你觉得谁平均每场的得分最高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计算各人每场得分情况,比较结果。

交流:

强调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和,再用除法计算平均数。

提问:

计算的结果谁平均每场得分最高,和你估计一样吗

追问:

平均数可以怎样计算

做练习八第9题。

(1)说说每个评委老师打出的分数。

口答第

(1)题,估计平均得分。

了解计算比赛平均分的规则,按规则完成计算得出平均得分。

交流:

选手的最后得分是怎样计算的

(2)阅读“你知道吗”

谈话:

比赛时的平均分为什么压平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呢

交流:

你知道比赛时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平均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做练习八第10题。

把收集的时间填写在第10题的统计表里。

学生计算这一周做家庭作业时间的平均数,填在表格里。

提问:

对于合理安排时间,你有哪些体会。

三、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你对平均数的内容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七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综合与实践“运动与身体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研究的时间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并计算平均数,加深认识统计活动与平均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学会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相应的结论。

2.使学生经历围绕问题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和获得结论的实践研究过程,体会用实验和统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方法。

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数学实践活动的价值,体验实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探究和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从数据分析中发现结论。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提问:

你们经常参加哪些体育运动想想每次参加完体育活动后,自己会有哪些感觉

2.提出问题。

到底运动对脉搏有怎样的影响呢

二、实验讨论。

(一)运动引起脉搏加快。

1.讨论方法。

引导:

运动后脉搏跳动加快到什么程度你觉得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

说明:

要知道运动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在运动前先测脉搏跳动的次数,运动后再测一测脉搏跳动的次数,再比一比。

2.开展实验。

引导:

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并计算平均数,再分析比较。

发现结论。

实验要求:

(1)四人一组,每人先在表里填写小组成员的姓名,再按以下要求测出脉搏数,填写表格。

(2)听计时口令,每人测出运动前1分钟的脉搏次数,填在表格里。

(3)按口令,每人原地高抬腿跑30秒,接着按老师的计时,立即测出1分钟脉搏次数并填表。

(4)休息2分钟后,再测出1分钟脉搏次数并填表。

(5)核对、统一填写完成表里的数据,按要求计时脉搏的平均数。

3.研究变化。

(1)小组讨论。

运动后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平均数,全组同学的脉搏又是怎样变化的

你从实验中还能知道些什么或想知道些什么

(2)交流:

把自己脉搏的变化及小组同学的变化和大家说一说。

(二)其他运动引起的脉搏的变化。

(1)提出新问题。

引导:

用相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有不同吗说说你的想法。

(2)实验研究。

选择和高抬腿强度不同的运动,按小组选择的运动,用钱买实验同样的方法测量,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学生交流。

在小组里核对数据,讨论交流这次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

交流:

与高抬腿运动比较,运动强度大还是小,脉搏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比较两次运动前后脉搏发生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三、引申反思。

1.了解体育课强度。

2.引导设计方案并实验。

3.回顾实验,反思交流。

(1)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