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993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8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docx

724高中生物讲义沪科版第一册复习

第一章:

走进生命科学

1.生命科学起源于生产实践中

2.生命科学发展史:

Ø古代生命科学:

贾思勰《齐民要术》、李时珍《本草纲目》

Ø近代生命科学:

17世纪显微镜发明——标志生命科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林耐创立“生物分类法则”

19世纪施来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孟德尔揭示生物遗传规律,被誉为遗传学奠基人

Ø现代生命科学:

20世纪生命科学向“微观”和“宏观”两大方向发展

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标志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

3.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手段:

实验法

4.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产生新的疑问

实验1.1:

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1.显微镜的结构

光路部分:

3镜2孔(目镜、物镜、反光镜、透光孔、光圈)

调节部分:

粗调节器、细调节器

2.显微镜的操作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需要进一步放大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在眼睛从侧面注视的情况下,转动转换器,高倍镜到位,微微转动细调节器(注:

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调节器),使物象清晰。

若视野较暗,可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调亮:

增大光圈、用凹面镜;调暗:

缩小光圈,用平面镜)

3.显微镜下的成像:

倒像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5.细胞的长度或宽度=目镜测微尺的格数×每小格的长度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步骤错误的是()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象移向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要观察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

2、在细胞学说最初创立时,下列有关其主要内容的叙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具有自己的生命

C.细胞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D.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3、在显微镜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视野被48个组织细胞所充满。

若将物镜转为40x,则在视野中央可观察到的组织细胞数目为()

A.2个B.3个C.6个D.12个

4、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是()

①某池塘中的一条鲫鱼②某池塘中的全部鱼类③某池塘中的全部鲫鱼④鲫鱼的表皮细胞⑤表皮细胞中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⑥整个池塘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生物⑧鲫鱼的心脏⑨鲫鱼的血液⑩鲫鱼的循环系统

A.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B.⑤④⑨⑧⑩①③②⑦⑥

C.④⑨⑧⑩①③⑦⑥D.④⑨⑧⑩①②⑦⑥

 

第二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

CHON

2.生物体内的化合物包括:

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无机化合物

生物体内的无机化合物:

水和无机盐

✧水:

1)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2)存在形式:

自由水和结合水

3)功能:

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调节体温、维持体温恒定

✧无机盐:

1)含量很少(1%)

2)存在形式:

离子状态

3)功能:

参与组成生物体内重要化合物

如:

Fe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

Ca是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Mg是叶绿素分子的重要成分

I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参与代谢活动,调节内环境稳定(维持渗透压、调节酸碱度)

第二节:

生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

生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

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维生素

1)糖类:

含有CHO三种元素

分类:

单糖:

葡萄糖(动植物)、果糖(植物)、核糖(动植物)、脱氧核糖(动植物)

双糖:

麦芽糖(植物)、蔗糖(植物)、乳糖(动物)

多糖:

淀粉(植物)、糖原(动物)、纤维素(植物)

功能:

糖类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葡萄糖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2)脂类

分类:

脂肪:

组成:

由甘油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所含元素:

C、H、O

功能:

生物体内最好的储能物质

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磷脂:

组成:

亲水头部+疏水尾部简单示意图:

构成细胞膜等膜结构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胆固醇:

功能:

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某些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的原料

维生素D合成的原料

3)蛋白质

基本单位:

氨基酸,所含元素:

C、H、O、N,有些蛋白质含S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肽键的结构式:

 

氨基酸判断依据:

有一个碳原子同时连接氨基和羧基,种类由R基决定

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肽键

多肽链的形成方式:

脱水缩合反应(属于合成反应)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功能:

1)结构蛋白:

构成生物体结构的重要成分

2)功能蛋白:

形成酶、激素、抗体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催化作用:

酶运输作用:

血红蛋白、载体调节功能:

蛋白质类激素免疫功能:

抗体

3)提供能量

4)核酸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

分类:

DNA(脱氧核糖核酸):

存在部位:

主要在细胞核内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磷酸+一种碱基AGCT)

RNA(核糖核酸):

存在部位:

主要在细胞质内

基本单位:

核糖核苷酸(核糖+磷酸+一种碱基AGCU)

5)维生素

分类:

1)脂溶性维生素(A、D、E、K)

2)水溶性维生素

常见缺乏症:

维生素A(夜盲症)、维生素D(佝偻病)、维生素C(坏血病)

维生素B1(脚气病)

实验2.1:

有机物的鉴定

被鉴定的物质

检测用试剂

现象

淀粉

碘液

蓝色

还原性糖

班氏试剂

(加热沸腾后)砖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5%NaOH+1%CuSO4)

紫色

植物油

苏丹Ⅲ染液

橘红色

【巩固练习】

1.下列是硼对植物体生命活动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硼属于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雄蕊的萌发

C.缺硼时叶绿素合成减少D.缺硼时花粉发育不良

2.用含32P的磷酸盐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的结构及其化合物中不具有放射性的是()

A.脱氧核糖B.核膜C.基因D.tRNA

3.“朴雪”乳酸亚铁口服液可以有效地治疗缺铁性贫血症,这是因为其中的Fe2+进入人体后能()

A.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B.调节血液的渗透压

C.构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D.促使更多红细胞的产生

4.分子式为C1864H3012O576N486S21的化合物最可能是()

A.核糖核酸B.磷脂C.蛋白质D.肝糖元

5.经测定某化合物含C、H、O、N、S,下列哪项最不可能是它的功能()

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B、与抗原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C、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蛋白D、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

6.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7.关于下列四幅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B、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

C、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8.下图表示某种大分子物质的基本单位,关于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物质是核糖核苷酸

B、该物质含有C、H、O、N、P等元素

C、该物质聚合形成的大分子物质是RNA,它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D、在T2噬菌体中找不到这种物质

9.下列化合物中,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是()

A、纤维素和磷脂B、脂肪酸和磷脂C、三磷酸腺苷和核糖核酸D、胆固醇和血红蛋白

10.纤维素、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A、葡萄糖、葡萄糖和氨基酸B、葡萄糖、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C、氨基酸、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D、淀粉、蛋白质和DNA

11.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DNA

甲基绿

红色

脂肪

苏丹III染液

橘黄色

蔗糖

班氏试剂

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2.如右图表示生物体内两大类有机物的组成及功能关系。

其中C、D、E都是高分子化合物,A、B是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

请据图分析回答:

(1)C、D、E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

(2)A、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物质中共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

在生物体内,A、B分别有_____种和______种。

(3)C物质和D物质在组成和结构上有哪些不同?

请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

细胞膜

1)细胞膜成分

磷脂:

细胞膜的骨架

蛋白质:

附着、镶嵌、贯穿

多糖(少量):

分别与脂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其中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和血型的决定有关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半流动性(举例:

变形虫伸出伪足、白细胞吞噬病原体)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4)细胞膜的功能:

维持稳定的细胞内部环境、保护细胞、完成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信息交流

5)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A: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方式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被动

运输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脂肪酸、甘油、CO2、O2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海带细胞从海水中吸收碘,

神经肌肉细胞吸收K离子,排出Na离子

B: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胞吞和胞吐

第二节:

细胞核和细胞器

1.细胞核

1)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双层膜(内膜和外膜),核膜上有核孔

2.核仁:

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核基质:

细胞核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4.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能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

2)细胞核的功能:

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的场所

细胞生长、发育和分裂增值的调控中心

2.细胞器(在细胞质基质中分布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1)动植物细胞共有和特有的细胞器归纳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

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

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叶绿体、大液泡

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中心体

2)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叶绿体、线粒体

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中心体、核糖体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3)细胞器的功能(结合下图)

(B)线粒体: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内质网:

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脂代谢有关

(C)高尔基体:

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加工和转运排出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A)中心体:

与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的分离有关

(F)核糖体:

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E)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

(H)大液泡:

与植物渗透吸水有关

溶酶体(含水解酶):

消化进入细胞内的异物和衰老无用的细胞器碎片

实验3.1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1.材料:

紫色洋葱磷叶(外表皮)(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

2.质壁分离指:

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

3.步骤:

取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撕取洋葱表皮,置于清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镜检观察正常状态的细胞→在载玻片一侧滴加30%蔗糖液,在对侧用吸水纸引流,重复多次→镜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在载玻片一侧滴加清水,在对侧用吸水纸引流,重复多次→镜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4.结论:

水分流动的趋势:

从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

实验3.2: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1.染色液:

碘液;方法:

引流法

2.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

材料

颜色

大小

细胞内色素分布

有无细胞核

颤藻

蓝绿色

分散在细胞质中

无成形的细胞核

水绵

绿色

集中在带状叶绿体中

有成形的细胞核

结论:

颤藻是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

3.原核生物包括:

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4.真核生物包括:

植物、动物和真菌(酵母菌)等

第三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非细胞结构

2)体积小(绝大多数病毒的大小在150纳米以下)

3)病毒的主要成分是:

蛋白质和一种核酸(DNA或RNA)

4)寄生性:

病毒只有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

2)病毒的种类(根据寄生对象不同):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3)病毒与分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

1.乙型肝炎:

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2.艾滋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侵害人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

主要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有益方面:

1.利用噬菌体对付细菌感染

2.利用昆虫病毒防治虫害

3.转基因技术

【巩固练习】

1.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

这是试图模拟细胞膜的()

A.自由扩散功能B.流动性C.主动运输功能D.选择透过性

2.1925年荷兰科学家高特和格兰德尔做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

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后,测得其表面积是原来细胞膜面积的2倍。

 实验结果说明() 

A.细胞膜由脂质构成                  B.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 

C.脂质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D.磷脂分子有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

3.克隆技术可以克服异体组织器官的排斥,排斥反应依赖于细胞的识别,这种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

A.磷脂B.氨基酸C.核酸D.糖蛋白

4.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细胞膜有流动性的是()

A.变形虫可以伸出伪足B.细胞膜上聚集的荧光蛋白可以在几分钟后分散开来

C.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D.将玫瑰花的茎插入蓝色钢笔墨水中,花瓣出现蓝色

5.物质进出活细胞的主要方式是()

A.主动运输B.自由扩散C.协助扩散D.胞吞和胞吐

6.甘油、O2、CO2等物质进出活细胞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B.自由扩散C.协助扩散D.胞吞和胞吐

7.下列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水分子进出细胞膜B.水分子进出细胞壁

C.葡萄糖进入毛细血管D.K+进入细胞膜

8.食醋中的醋酸和蔗糖分别是活细胞所不选择吸收的小分子和大分子,但用食醋和蔗糖可将鲜蒜腌制成糖醋蒜,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醋酸和蔗糖分子虽然不能进入细胞,但是可存在于细胞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子可以被分解后由鲜蒜细胞吸收

C.较高浓度的醋酸和蔗糖分子可以使鲜蒜细胞死亡,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腌制时间长,两种物质可以缓慢通过细胞膜渗透到细胞内部

9.下图是3个相邻的细胞,已知它们的细胞液浓度关系为A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的是()

ABCD

溶液

质量变化率

I

+8%

-6%

-4%

0%

10.将相同的4组马铃薯分别浸入I、Ⅱ、Ⅲ、Ⅳ四中溶液中,一小时后测定薯条质量变化的百分率,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I的浓度最低B.Ⅱ的浓度较Ⅲ低

C.Ⅳ的浓度最高D.Ⅳ可能是蒸馏水

11.右下图表示多种植物成熟细胞,在不同浓度的

蔗糖溶液中质壁分离的百分率,图中曲线说明这些

植物细胞()

A.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

B.有不同浓度的细胞液

C.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

D.细胞膜有不同的选择透过性

12.大分子物质如RNA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是()

A.核膜B.核孔C.细胞膜D.载体蛋白

13.蓝藻和小麦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其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

A.核糖体B.核膜C.线粒体D.叶绿体

14.成人心肌细胞中比腹肌细胞中含量显著较多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B.核糖体C.内质网D.中心体

15.经研究发现,雌性绵羊乳腺细胞内高尔基体含量较多,其原因是()

A.乳腺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较多的能量B.乳腺细胞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C.高尔基体可加工和转运蛋白质D.高尔基体与细胞膜的主动运输有关

16.胰岛细胞中与胰岛素的合成及分泌有关的一组细胞器是()

A.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B.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

C.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D.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17.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3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都不需要使用显微镜

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C.使用班氏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现配现用

D.还原性糖的鉴定中,滴加班氏试剂即可城市红黄色沉淀

 

第四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一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将它们转变为自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这个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的物质分解以释放能量,并将代谢终产物排除体外,这个过程称为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组成了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一、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

1、合成反应

①合成反应需要生物催化剂——酶。

②由小分子形成大分子的化学反应称为合成反应。

③例如:

单糖合成多糖、核苷酸合成核酸

2、分解反应

①不仅需要特定水解酶的参与,还要消耗一个水分子,这样的分解反应称为水解反应。

②不消耗水分子,缺释放出物质和能量,这类反应属于氧化分解反应。

例如:

二、生物催化剂——酶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

2、酶的特点:

①酶的活性——酶的催化效率。

②专一性——酶分子上存在一个特定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只有与其所催化的物质(底物)在结构和形状上完全契合时才能起催化作用。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合成反应或分解反应。

③习惯上是根据各种酶的来源以及它们所催化的底物来命名的。

3、辅酶:

①只有在与辅助因子结合时才显示活性。

②通常是金属离子或有机化合物。

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1、中文名称:

腺苷三磷酸。

2、结构简式:

A—P~P~P,“~”表示高能磷酸键。

3、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ATP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出一个磷酸和能量后成为腺苷二磷酸(ADP)。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及其色素

1、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一般呈椭圆球形,每个叶肉细胞内约含有20—100个叶绿体。

3、叶绿体由双层膜包围,内含有基质和几十个基粒。

每个基粒由多个类囊体重叠而成。

4、类囊体是由膜围成的空心饼状结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膜上,类囊体结构使受光面积大大增加。

5、叶绿体中含有多种色素,可用纸层析方法将它们分离显示。

6、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

叶绿素b(黄绿色)

高等植物体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这些色素具有选择吸收光谱的特性。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7、绿色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通常是类胡萝卜素的4倍,因此叶片总是呈现绿色。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①结合在类囊体膜上的各种色素将吸收的光能传递到叶绿素a上,使叶绿素a分子活化,释放出高能电子(e),最终传递给NADP+(氧化性辅酶Ⅱ)。

②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具有强氧化性,从类囊体内H2O分子中夺取e,促使H2O光解为e和H+,同时释放O2。

③H+留在类囊体腔中,当腔内H+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经类囊体膜上的ATP合成酶复合体穿过膜进入基质,同时将能量传递给ADP,使ADP和Pi合成ATP。

3、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卡尔文循环)

 

①植物吸收的CO2分子先和叶绿体基质中的一个五碳化合物在酶的催化下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一部分三碳化合物由ATP供给能量,在酶的催化下被NADPH还原形成糖,于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化变成了稳定的化学能。

③还有一部分三碳化合物还原后,在多种酶的催化下重新形成五碳化合物,再次参加CO2的固定。

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O2,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第三节细胞呼吸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

一、糖的有氧分解

1、葡萄糖氧化分解的总反应式:

2、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开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六碳的葡萄糖分子在酶的作用下,首先被激活成相对活跃的葡萄糖,经历一系列反应后,脱氢形成2个三碳的丙酮酸分子。

3、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ADP磷酸化形成ATP,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

4、整个过程称为糖酵解。

5、细胞呼吸示意图:

 

二、糖的无氧分解

1、酵母菌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时,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不进入线粒体,而是在酶的作用下脱去一个CO2,并接受来自辅酶传递的H+,形成乙醇,这个过程也称为酒精发酵。

 

2、除酵母菌外,乳酸杆菌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变为乳酸,称为乳酸发酵。

 

3、通常将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的呼吸称为发酵。

第四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

一、糖类代谢

1、氧化分解:

糖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并产生大量的能量。

2、合成多糖物质:

单糖脱水所合成多糖,如植物的淀粉、动物的糖原等。

3、转变成高能量的营养物质——脂肪

4、转变形成氨基酸

二、脂肪代谢

1、甘油的代谢

2、脂肪酸代谢

3、脂肪的生物合成和分解

三、蛋白质代谢

1、合成新的蛋白质

2、脱氨基加入糖代谢。

脱下的氨基被转化成尿素排出体外。

3、综上所述,在机体生理活动需要时,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4、人体健康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除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外,还需要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巩固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合成反应的是()

A.葡萄糖→麦芽糖+水B.蛋白质+水→氨基酸

C.葡萄糖→丙酮酸+氢D.DNA→脱氧核苷酸

2、血液凝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