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副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099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13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1313副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13副本.docx

《1313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13副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13副本.docx

1313副本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2014·四川成都七中诊断)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

这表明

(  )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解析 题中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故A项错误。

从题干信息可知随着时代变化,农村干部的社会特性也随之改变,故B项正确;C项农村的发展状况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农村建设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4·安徽黄山一模)下面图片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制度的体现,两种制度下地方都有很大自治权,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  )

A.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解析 图片分别代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不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中国家主权回归,外国人当家作主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特殊性在于港澳保留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的统一,但不是它们的最大区别,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2013年6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宣布:

应联合国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派遣工兵、医疗和警卫分队近400名官兵。

这是中国军队自1990年首次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以来,参与的第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派出安全部队参与维和。

此举说明

(  )

A.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地区性组织成为中国重要国际舞台

C.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正稳步推进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确立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说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A项正确;联合国不属于地区性组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故C项错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确立是在建国初,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4·四川广元三诊)强世功说:

“基本法的制定过程无疑是第二次建国过程,这个国家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基本法的存在,使得宪法建构起来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国家,而变成‘多元一体’的国家。

”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

A.“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B.经济特区的建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解析 据材料“第二次建国过程”“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得宪法建构起来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和“变成‘多元一体’的国家”可知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实行资本主义,即“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故A项正确;经济特区依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未体现根本性转变和多元一体,故C项错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未体现根本性转变和多元一体,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4·四川成都三诊)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

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

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没有涉及世界的联系问题,故A项错误;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异始终存在,不可能消失,故B项错误;1982年的教科书客观反映了历史,但1982年前教科书有意回避新政,没有客观反映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1982年前后国内历史教材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态度,体现了时代变化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忽视“罗斯福新政”,在改革开放后正视“新政”,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4·四川内江二诊)《读书》1984年第5期出现这样的诗句:

“在倒废纸篓、倒掉了种种旧概念。

”1984年秋天,中国取代“旧概念”的新概念不包括

(  )

A.国有企业改革

B.政企分开

C.所有权、经营权适当分离

D.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明确提出是1992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7.(2014·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诊断)下表反映的是1981~198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 依据图片1981~1987年我国钢铁产量逐渐增长,结合时间应属于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促进了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所以选B。

答案 B

8.(2014·四川雅安三诊)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但提出了“推拉理论”,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

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解析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1966~19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上世纪80年代,港澳尚未回归,拉力作用并不明显,故B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因发展需要,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和下海投资人士,故C项正确;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属于推力而非拉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4·黑龙江二模)《南行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全记录》一书通过亲历者的叙述还原当时南行的细节,在平实的记录和表述中渗透了他们对南方谈话的感想和思考。

他们“感想和思考”后可能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  )

A.确立社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南方谈话的核心

B.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

C.规划20世纪中国前进航程是南方谈话的目标

D.南方谈话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进程。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规划了20世纪中国前进的航程;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B、C项。

答案 D

10.(2014·山东泰安一模)“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

A.民族、民生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D.富国、强国

解析 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中国的革命问题,最终指导中国取得了民族的独立;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使中国人民富裕了起来,是民生的问题,故选A。

答案 A

11.(2014·江苏苏州四市调研)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解析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三个面向,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故选D。

“面向现代化”的内涵是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不是改革开放的条件,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材料时间1983年不符,排除B;三个面向中没有涉及国际合作的信息,排除C。

答案 D

12.(2014·四川广元三诊)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

“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早期儒家思想主要指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国尚未和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应该始于西汉时期,故①错误;宋明理学是儒学吸收佛、道思想而来,佛教思想主要来自与古代印度,属于外来文化,故②正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③正确;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2014·四川内江二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

材料二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

材料三 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七日,在白宫门前的草坪上举行了尼克松访华前的欢送仪式。

尼克松说:

“尊敬的副总统、国会及内阁成员,尊敬的各位来宾,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新闻记者们,这几天来他们向全世界传递着白宫的信息,这正如我7月15日在这里的演讲一样,我宣布了这次(去中国的)访问,这次是和平之旅。

我们不奢求通过一周的谈判,扫清中美几十年来的外交中的障碍。

十月份在周总理和基辛格的谈话中说到,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应该阻止中美在外交上达成共识。

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做得是保留既有的差异,又不成为敌对国。

如果这次访问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将会变得更安全,尤其是那边的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成长。

我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那块纪念碑上写的‘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用这句话把我的这次里程载入史册。

谢谢,再见!

——档案解密1972(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与漫画反对的对象有什么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00年到1900年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迅速上升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和你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有利条件,并用后来的史实证明中美两国的这些差异“继续存在”。

(8分)

解析 第

(1)问,材料一漫画形象地说明反对的对象是“国王的神圣权力”,即“君主专制”,而文艺复兴主要是从关注神学到关注人,从禁欲主义到人文主义。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图的变化可知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指数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从两次工业革命的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图的变化趋势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从双方角度思考,注意紧扣时间1972年,并联系当时的国际关系分析;第二小问,注意中美之间的差异除了取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还有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 

(1)文艺复兴:

把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反对基督教)。

漫画图:

反对国王的神圣权力(反对专制)。

(2)情况:

迅速增长。

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提高更快。

(3)条件:

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美国阻挠新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破裂面临新选择);“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引起巨大轰动;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两国发表公告,引起了世界震动;中美两国曾是反对法西斯的盟友等。

举例: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美国态度暧昧;美国试图实现“领导世界”的意愿;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方警告会见达赖等。

14.(2014·四川成都三诊)改革,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是对时代先行者勇气与智慧的双重考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上台时,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

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样,商鞅来到秦国。

……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变法开始,这期间一切变法措施仍是由孝公推行。

到公元前356年,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商鞅立即实施大规模的改革。

——据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 1831年3月1日,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拉开了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序幕。

下表出示的是该方案在议会最终得以通过的大致过程。

时间

重大事件

1831年3月

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

1831年4月~6月

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议会改革方案在辉格党占绝对优势的新议会下院顺利通过。

1831年10月

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职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

1831年12月

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

1832年5月

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

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

1832年6月

议会改革方案终获上院表决通过。

——据《英国议会改革研究:

从1789到1832》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事

——据李正图《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研究》等

(1)从材料一提取相关信息,说明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

(6分)

(3)根据材料三描述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

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

(12分)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可知秦孝公认识到秦国的落后,决心改革;据“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知秦孝公用高官厚禄吸引人才;据“一切变法措施仍是由孝公推行”可知秦孝公亲自推动改革的进行;据“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可知秦孝公重用商鞅,深化改革。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关注四个时间点: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1984年城市改革启动、1990年浦东新区开放、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第二小问,从国际和国内方面归纳,国际方面需要考虑苏东剧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内方面则要考虑改革的深化、对改革的反思和上海的独特地位。

答案 

(1)说明:

承认落后,决心改革;用高官厚禄招揽人才;亲自主持,启动改革;重用(将变法实权交给)商鞅,深化改革。

(2)特点:

以选举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改革势力与保守势力(上院与下院)斗争激烈;斗争始终在代议制框架下按政治运作规则(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集体辞职等)进行;国王发挥了调解人的作用。

意义:

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或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3)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或上海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21世纪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

国际原因:

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挫;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快。

国内原因:

改革开放进入深入发展时期;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启示(或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反思);上海在中国经济格局中拥有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