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0266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学名词解释.docx

儿科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生长发育:

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

体重:

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量。

身长(高):

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体重过重:

体重大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

低体重:

体重小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减2个标准差。

高身材:

身高大于同龄儿平均身高加2个标准差。

矮身材:

身高小于同龄儿平均身高减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

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于6—18个月婴幼儿,在剧烈哭闹后易发生,大多于5岁前会自然消失。

遗尿症:

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现象。

儿童擦腿综合征:

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具体表现为坐位或平卧时两腿夹紧或交叉用力,面色潮红、出汗。

主动免疫:

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使机体主动产生免疫抗体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被动免疫:

对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儿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注射,使小儿于短期内具有被动免疫力,避免发生疾病。

潜血膳食:

为了避免出现大便隐血实验假阳性,于检查大便前3天内不吃肉、肝、血类及绿色蔬菜等富铁食物及铁剂。

脱水程度:

患病后累积的体液丢失量。

脱水性质:

病人脱水时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累积体液损失量:

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等体液的总损失量,即患病前与来诊时体重的差值。

可通过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进行估计。

体液继续损失量:

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肠瘘或胆道瘘等原因造成的机体不断丢失液体的总量。

1:

2含钠液:

2份5%~10%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的混合液,1/3张。

2:

1含钠液:

2份生理盐水和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的混合液,等张。

ORS液:

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口服补液溶液,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1-80mmol/L,HC0-330mmol/L;可用NaCl3.5g,NaHC0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

新生儿:

指出生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

指出生前、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我国将围生期定为自妊娠28周至出生后7天。

过期产儿:

胎龄42周(294天)以上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克者。

极低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1500克者。

超低体重儿:

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1000克者。

巨大儿:

指出生体重超过4000克者。

小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适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数者。

大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早期新生儿:

指出生后1周,围生期以内的新生儿。

晚期新生儿:

指出生后2—4周的新生儿。

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

正常足月儿:

指出生时满37—42周、体重>25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

又称未成熟儿,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常与母亲孕早期疾病、外伤、生殖器畸形、过度劳累有关;多胎、胎儿畸形以及胎盘异常也是引起早产的原因。

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周。

“马牙”或“板牙”:

在新生儿牙龈边缘可见散在黄白色米粒大小颗粒或斑块,俗称“马牙”,系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属正常,可自行消失,不宜挑刮。

新生儿乳腺肿大:

男女均可发生,生后3—5天出现,如蚕豆到鸽蛋大小。

原因为母亲的孕酮和催乳素经胎盘至胎儿,出生后母体雌激素影响中断所致,多于2—3周内消退,不需处理,如强烈挤压,可致继发感染。

假月经:

部分女婴在生后5—7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血液,持续1—3天自止,此系母亲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所致,一般不必处理。

新生儿窒息:

指婴儿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若出生时无窒息,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亦属窒息。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多发生于早产儿,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病理以肺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

胎粪吸入综合征:

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状,多见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

头颅血肿:

由于胎位不正、头盆不称,胎头在分娩过程中受产道骨性突出部位压迫或因产钳助产牵引受伤,导致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留在骨膜下所致;肿块范围常局限于一块颅骨,有明显的波动感,数月后吸收或钙化。

先锋头:

又称产瘤,是由于分娩时头皮循环受压,血管渗透性改变和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皮下水肿,多发生在头先露部位,出生时即可见到,肿块边界不清、不受骨缝限制,头皮红肿、柔软、压之凹陷、无波动感,出生后2—3天即消失。

人工喂养:

由于各种原因母亲不能亲自喂养≤6个月的婴儿时,采用其他动物乳如牛乳、羊乳、马乳等喂养婴儿的方法。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主要见于<3岁婴幼儿,除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以外,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

临床上分为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浮肿型。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小儿肥胖症:

体重高于同身高、同年龄小儿正常标准的20%肥胖状况。

20%~29%为轻度肥胖,30~39%为中度肥胖,40~59%为重度肥胖,>60%为极度肥胖。

室性心动过速:

起源于希式束分叉以下的3次或3次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激动自心房向心室传播过程中传导延缓,部分甚至全部不能下传所致,临床上可分为三度。

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延长,最终P波后不出现QRS波,在P-R间期延长的同时,R-R间期逐步缩短,且脱漏的前后两个R波的距离小于最短的R-R间期的两倍。

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固定不变,心房搏动部分不能下传到心室,发生间歇性心室脱漏,且常伴有QRS波的增宽。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导致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以致组织血流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先天性心脏病:

胚胎时期心脏和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各类心血管畸形。

潜在青紫型先心病:

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一般情况下不出现青紫,当剧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下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

青紫型先心病:

某些原因(如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致使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使血流经常从右向左分流时;或因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静脉血液入体循环,均可出现持续性青紫的情况。

室性早搏:

是由心室异位兴奋灶发放冲动所引起心脏提前出现的搏动。

哮喘性支气管炎:

婴幼儿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支气管炎。

指婴幼儿时期有哮喘表现的支气管炎。

除一般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外,另有以下特点:

①多见于3岁以下,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②有反复发作倾向。

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发作渐少,转为痊愈,少数患儿数年后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③平喘药治疗显效。

肺活量:

指一次深吸气后的最大呼气量,小儿约为50~70mL/kg。

血氧饱和度:

血红蛋白含氧的百分数,与PO2与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有关,它不但反映肺脏情况,还反映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疱疹性咽峡炎:

特殊的上呼吸道感染,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胸痛及咽部充血,软腭及悬雍垂上可见大小不等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白色小溃疡。

肺大疱:

细支气管腔因炎性肿胀狭窄,渗出物粘稠,使支气管形成活瓣性部分阻塞,空气吸入后不易呼出,导致肺泡扩大而形成肺大疱。

原发综合征:

为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一种典型表现,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病变组成。

结核感染:

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PPD试验阳性和(或)血清PPD-IgM抗体或IgG抗体阳性,而全身找不到结核病灶者。

功能残气量:

为平静呼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体量。

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到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脱水:

是指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由于水的摄人量不足和(或)损失量过多所致,除失水外,还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脱水程度:

指患病后累积的体液损失量,即患病前与就诊时体重的差值。

可分为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

中度脱水:

指失水量为体重的5%~10%(50~100mL/kg)。

临床表现有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粘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

脱水性质:

指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常用血清钠来判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低渗性脱水:

指电解质的丢失量比例大于水分丢失量,即脱水加低钠血症,血清钠<130mmol/L。

高渗性脱水:

指水分的丢失比例大于电解质丢失,即脱水加高钠血症,血清钠>150mmol/L。

累积损失量:

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等的总损失量。

微生态疗法:

是补充各种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重建人体天然屏障以拮抗或抵御外界病原的侵犯,促进疾病治愈。

糖源性腹泻:

由于患儿双糖酶严重缺乏,食用富含双糖的饮食即腹泻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为多见。

鹅口疮:

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

特征是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状物。

Koplik斑:

麻疹患者在疹发前24~48小时出现的特征性临表现,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表现为口腔颊粘膜处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圈。

开始分布在正对下臼齿的颊粘膜处,继而可累及整个颊及唇部粘膜,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Stimson线:

麻疹患者前驱期的特征性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表现为在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帕氏(Pastia)线:

猩红热皮疹的特征性表现,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折部位出现密集皮疹,伴有皮下出血点可形成紫红色线条。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典型先天性缺陷如白内障、青光眼、心脏病、听力丧失等及实验室检查风疹病毒感染的证据。

三角架征:

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可见患者坐起时须用两手撑在床上如三角架状,以支持体位。

吻膝试验:

观察患者坐起、低颈时嘴唇能否接触膝部的试验。

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患者嘴唇不能接触膝部,称该试验阳性。

败血症:

指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产生内毒素或外毒素所引起的严重感染。

菌血症:

指细菌短暂侵入血液,无中毒表现。

毒血症:

指血内无菌但有毒素并引起全身性症状。

异型麻疹:

为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引起的非典型性麻疹。

多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粘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皮疹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

弛缓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力低下、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百日咳综合征:

临床表现酷似百日咳,但非百日咳杆菌感染的一组综合征。

多为腺病毒、副百日咳杆菌或衣原体感染所致。

少尿:

新生儿生后每小时<1.0ml/kg为少尿,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400m1,学龄前儿童少于300m1;婴幼儿少于200ml时,即为少尿。

无尿:

新生儿每小时<0.5ml/kg为无尿。

婴幼儿每日尿量少于30~50ml为无尿。

肾外症状性肾炎:

肾炎患儿尿液改变轻微或无改变,但可出现高血压脑病和循环充血症状,根据有链球菌前驱感染,血清C3降低诊断。

肾炎型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具有以下四项之一或多项者:

①2周内分别3次以上离心尿检查RBC≥10个/HPF,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者。

②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130/90mmHg,学龄前儿童≥120/80mmHg),并除外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

③肾功能不全,并排除由于血容量不足等所致。

④持续低补体血症。

激素耐药:

肾病综合征患儿,以2mg/kg.d激素治疗8周,而尿蛋白无改变者。

激素敏感:

以2mg/kg.d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8周内尿蛋白转阴者。

紫癜性肾炎:

凡在过敏性紫癜病程中或紫癜消退后出现血尿或/和蛋白尿、管型尿的情况。

髓外造血:

在婴儿期,全部骨髓为红骨髓,骨髓造血代偿能力低。

遇到感染严重或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脏恢复胎儿期造血功能,同时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见有核红细胞和中幼粒细胞。

生理性贫血:

出生后,由于血氧含量增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较快,循环总量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逐渐降低。

至2-3月降到110g/l以下,呈自限过程。

贫血:

末稍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

川崎病:

以发热、皮肤黏膜损伤、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的全身血管炎。

Still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以驰张热、皮疹、关节炎为特点,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浆膜炎等全身症状。

环形红斑:

为风湿热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皮肤出现环形或半环形边界明显的粉红色斑块,边缘轻度隆起。

皮下结节:

为风湿热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皮下无痒、无痛、可以移动的豌豆大小硬结,系风湿小体的集合体,常见于关节附近长骨隆起点上。

舞蹈症:

为风湿热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呈不自主的运动,以四肢动作最多,入睡消失。

性早熟:

女孩在8岁、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性发育征象。

性征与真实性别一致者为同性性早熟,不一致者为异性性早熟;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是否提前发动分为中枢性(真性)性早熟和外周性(假性)性早熟。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由于各种原因累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导致甲状腺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症。

1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症。

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造成,需用胰岛素治疗的为1型糖尿病。

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

为一过性的脑功能异常,脑细胞群阵发性、反复性的异常放电导致各种类型的反复发作。

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频繁发作30分钟以上、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的情况为癫痫持续状态。

脑性瘫痪:

发生在小儿早期的非阵发性、非进行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障碍。

多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和生后一段时间内脑损伤所致。

Reye综合征:

急性脑病合并肝脂肪变性为特点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呕吐、进行性意识障碍、惊厥、肝脏肿大等。

West综合征:

小儿癫痫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1岁以内发病,特点为反复点头痉挛样发作,精神运动发育迟滞,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

Lennox-Gastaut综合征:

小儿癫痫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2~5岁发病,表现为频繁的、形式多样的癫痫发作,脑电图多见慢棘慢波,智力发育落后。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特点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较为常见的原发性抗体缺陷病,性联遗传。

主要为B细胞发育异常,不能正常产生免疫球蛋白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生后数月起反复化脓性感染,可伴发其他免疫失调性疾病。

DiGeorge综合征:

又称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是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严重免疫缺陷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自新生儿起反复发作低钙性抽搐;心血管、面容等多系统畸形;反复多病灶、多病原感染。

IgA缺乏症:

最常见原发性单一抗体缺陷病,由于B细胞合成IgA减少所致。

临床表现不一,可为无症状、反复呼吸道感染或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

低苯丙氨酸饮食:

为治疗苯丙酮尿症的特殊饮食方法:

对患儿给予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添加辅食时以淀粉、蔬菜和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

Wilson病:

又称肝豆状核变性。

由于肝脏合成铜蓝蛋白缺陷而发生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肝脏、神经受损和角膜色素环(K-F环)为主,还可有其他多脏器损害。

确诊需依靠血清铜蓝蛋白测定、肝活检等检查。

黏多糖病:

是一组由于酶缺陷造成酸性黏多糖分子不能降解的疾病。

临床表现以体格智能发育障碍、肝脾肿大、眼部异常等多脏器受损为主。

确诊需依靠尿液黏多糖测定、酶学及DNA分析、骨骼X线等检查。

糖原累积病:

是一类由于先天性糖原合成或分解的酶缺乏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生长发育落后、肌肉松弛、腹部膨隆等异常,但智能多正常。

确诊需依靠血糖、糖耐量试验、血液生化分析、X线等检查。

Down综合征:

又称先天愚型或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体格智能发育落后、皮肤纹理异常等。

根据核型特征分为标准型、异位型和嵌合型。

苯丙酮尿症:

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导致的氨基酸代谢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异常、特殊外貌、皮肤湿疹、呕吐、尿或汗液有鼠尿臭味为主。

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症:

先天性巨结肠最多见的类缘病,病理特点为肌间和粘膜下层神经丛增生,交感神经发育不良,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高,粘膜肌层常有孤立的神经节细胞。

PEUTZ-JEGHERS氏病:

以小肠息肉伴口腔周围皮肤粘膜色素沉着为特点的疾病。

P-C线:

腹部倒立侧位片阅片时,通过耻骨联合上缘与骶尾关节的联合处所做的连线。

CAROLI病:

单纯肝内的胆管扩张。

青枝骨折:

小儿骨骼韧性强,骨膜厚,折断时如新鲜嫩枝,一侧骨皮质及骨膜断裂,另一侧完整形成弯曲畸形,常见于幼儿的桡尺骨骨折。

缺血性肌挛缩:

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严重后果。

上、下肢的重要动脉损伤后,肢体血液供应不足或因包扎过紧超过一定时限,肢体肌群因缺血而坏死,终致机化,形成瘢痕组织,逐渐挛缩而形成特有畸形如爪形手或爪形足,造成严重残废。

孟氏骨折:

包括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奥理爱症:

多发性软骨瘤发病有偏向单侧上、下肢的情况。

髋关节发育不良:

又称为不稳定髋关节,髋臼发育差,髋臼指数超过25度,此类病例将股骨头纳入髋臼中,六个月后完全正常。

尼来登线:

髂前上棘至坐骨结节之连线正常通过大粗隆顶点称作尼来登线,脱位时大粗隆在此线之上。

套叠实验:

小儿平卧,屈髋、屈膝各90度,一手握住膝关节,另一手抵住骨盆两侧髂前上棘,将膝关节向下压可感到股骨头向后脱出,膝关节向上提可感到股骨进入髋臼,称作套叠试验。

HIS角:

食管和胃小弯的纵轴所成的夹角,正常呈30-50度的锐角。

法洛四联症:

病理改变包括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及右心室肥厚四部分。

为紫绀型先心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肾母细胞增生复合体:

是指妊娠36周时仍残存原始肾成分,称为结节性肾胚基,这些残存者如汇合则称肾母细胞增生复合体。

膀胱输尿管返流: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是由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活瓣作用不全;后者是继发于下尿路梗阻。

Sturge-Weber综合征:

红斑痣生长在三叉神经眼支所支配之脸面区的情况,应注意可能在同侧颞叶和枕叶也有血管瘤,以后可能出现癫痫。

Kasabach-Merrit综合征:

巨大血管瘤内常滞留并消耗大量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使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此即Kasabach-Merrit综合征。

走马疳:

为感染性干性坏死,多发生在口腔周围的组织。

长期患病的小儿有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缺陷,受细菌感染后局部无充血,无浸润、渗出等炎症反应,局部组织迅速变成黑色、坏死,组织坏死后脱落有恶臭,牙槽及颌骨裸露,局部有瘢痕挛缩,面部有严重畸形。

错构瘤:

由于某些部位的组织过度增生,结构紊乱所形成的肿物。

脑积水:

指脑室内脑脊液积聚过多发生高压,脑室内高压导致脑室扩大和大脑变薄,婴儿颅骨尚未闭合,头颅乃逐渐增大,形成一种严重的颅脑畸形,多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

阿-奇畸形:

是指小脑或延髓的异常的舌状组织向下脱垂,造成小脑延髓池被部分阻塞或压挤颈部,并产生粘连,导致脑脊液流通发生障碍而引起脑积水。

休克:

是机体由于各种致病因素(感染、创伤、低血容量、过敏及心源性等)引起的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导致脏器功能损害等一系列变化的综合征。

休克是一种由于心排血量不足而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状态,使机体组织、细胞处于低灌流(缺血缺氧)状态。

小儿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是指由于某种急症如败血症、重度休克、外科大手术、严重多发创伤及心跳骤停等诱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相继或同时发生衰竭。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为重症感染、严重缺氧、创伤等因素引起的多个脏器功能损害后产生体内环境失衡,同时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代偿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可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是指机体对不同的强烈刺激(包括感染与非感染)所产生的一种失控的过度全身炎症反应,SIRS的直接后果导致MODS。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

是指在SIRS同时,免疫功能受损,当细菌毒素或组织损伤刺激时,机体释放内源性抗炎介质和抗炎性内分泌素,当SIRS/CARS失衡时可发展为MODS,甚至MOF。

间歇正压通气(IPPV):

是常用的一种通气模式,吸气时空气被压入肺内,气道内为正压,呼气末气道内压为零。

压力支持通气(PSV):

是由患者吸气信号引发的,以预先调定的压力帮助患者吸气的辅助通气方式。

呼吸终末正压(PEEP):

是在应用呼吸机时于呼气末期在呼吸道保持一定正压,避免肺泡早期闭合。

间歇强制通气(IMV):

患者除间歇得到呼吸机的强制正压送气外,在机器不正压送气时靠自身呼吸能力呼吸,得以逐渐锻炼自己的呼吸能力。

平均气道压(MAP):

是整个呼吸周期中施于气道的压力平均值,MAP对改善氧合有重要影响。

高频通气(HFV):

凡超正常呼吸频率4倍的机械通气即称为高频通气。

每分钟通气量(VE):

是潮气量(VT)×呼吸频率(f)的值,即为每分钟通气量。

高热惊厥持续状态:

是指典型发热惊厥,且有反复或连续惊厥达30分钟以上,并在此期间意识不恢复者。

中心静脉压(CVP):

CVP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即进入心脏的血量与心输出该血量的效率。

对输血、输液治疗有指导作用。

正常值为6~12mmH2O。

平均动脉压(MAP):

心脏各时相动脉系统的功能压,是组织灌注的指标。

MAP约计算方法有二:

MAP=SBP+DBP×2/3或MAP=DBP+1/3脉压。

心电监护:

包括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及连续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等。

心电图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心律紊乱、心动过速、过缓、心脏停搏等。

收缩压:

由血容量及心肌收缩力决定。

舒张压:

反映流经动脉系统血液流速和动脉壁弹性。

舒张压降低是血容量损失的一个标志。

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

是非创伤性监测方法,TcSO2利用脉搏血氧测定仪测氧,探头可为指套形、夹子(夹于耳垂)或扁平样(贴在前额)TcSO2较TcPO2准确,TcSO2保持在90%~95%为宜。

经皮CO2分压监测(TcCO2):

属非创伤性监测方法,能反映病情变化动态,指导用药,及调整呼吸机参数。

经皮氧分压监测(TcPO2):

属非创伤性监测方法,可连续观察血PaO2变化,TcCO2与PaO2有明显相关性。

肺动脉压(PAP)与肺动脉楔压(PAWP):

反映左房舒张压或左室充盈压,即代表左心前负荷。

心排血量:

通过心血管超声监测,测定舒张末与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变化,计算出每搏量,再乘以心率,即为心排出量。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特点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嵌顿包茎:

包茎或包皮过长的并发症,当包皮被翻至阴茎头上方后,如未及时复位,包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