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527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9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师用书岳

第29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1|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面对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志士仁人提出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告失败。

2.思想渊源

(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2)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3)进化论与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

3.提出:

1905年11月,孙中山为《民报》撰写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4.内容

(1)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

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实行“平均地权”。

[轻巧识记]       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关系

5.意义

(1)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2)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3)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误区警示]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1)民族主义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2)民权主义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是不彻底的。

(3)民生主义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二、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使孙中山萌发了“重新革命”的念头。

(2)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与自决。

(2)民权主义:

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4.核心: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轻巧识记]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5.评价

(1)是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

(2)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史料一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

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①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

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史料二 民族主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段,其意义②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史料三 ③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是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只有这种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政纲,即其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①→反满,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狭隘性

史料二:

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突出特点

②→孙中山发展了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主张

史料三: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③→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

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史料二中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提示: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影响:

有利于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鼓动革命热情);不利于民族统一。

新内容: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三民主义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

提示: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史论归纳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名称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对中国的专制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没有明确反帝到明确提出反帝;由反满到民族平等(联俄、联共)

民权

推翻民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

民生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

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孙中山选集》: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D [根据材料中“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等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孙中山强调反帝以达“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反清信息,排除A项;B项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解错误;题干认为应“与民众深切结合”,但并不能说明其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排除C项。

]

2.(2017·邯郸质检)1924年,孙中山提出:

“说到社会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造就。

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

”这说明孙中山主张(  )

A.机会平等  B.民权平等

C.民族平等D.思想自由

A [孙中山认为,人类的平等表现在“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后来由于各人能力所致的不平等是自然的、正常的。

这体现的是孙中山“机会平等”的思想,故选A项。

]

3.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道:

“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

”这表明孙中山(  )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C [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思想,但是并不能认为孙中山赞同共产主义的理念,而是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希望中国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的道路,故选C项。

]

考点2|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1918年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李大钊:

在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2)毛泽东:

创办《湘江评论》,并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3.意义:

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概念阐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适应并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3.成熟

(1)(抗日战争时期):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2)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1)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主要任务。

(3)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5.评价

(1)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2)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主要的贡献。

(3)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轻巧识记]       毛泽东思想发展中的三个“三”

三个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大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

三项实践: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革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三、邓小平理论

1.奠基——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

①政治:

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思想:

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意义:

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2.形成——20世纪80年代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内容

①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③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深化——20世纪90年代

(1)背景:

1992年初,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人们对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2)表现

①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轻巧识记]       数字归纳法记忆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

(1)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

(1)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2)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易混辨析]       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不同问题

(1)毛泽东思想解决“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

(2)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五、科学发展观

1.提出

(1)2003年7月,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评价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史料一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①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史料二 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制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战略

①→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史料二: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关于党的基本路线的论述

②→党的群众路线

[学会用史]

(1)史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有何意义?

提示:

观点: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战略。

意义:

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叙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史料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毛泽东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思想:

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

原因:

既是对历史上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也是在革命实践中对人民创造历史这一理念充分认识的结果。

史论归纳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兰州诊断)毛泽东说道: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最基本的条件”是指(  )

A.农民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

C.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A [注意关键词“最基本”,获得农民阶级的支持是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故A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红军的衣食得到保障不符合“最基本”的要求,故B、C两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与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

2.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

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B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大革命失败后”“从城市的退却”“向农村的进攻”可知,考查的是土地革命时期,此阶段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强调武装斗争,故C项错误;红军长征与材料中“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无关,故D项错误。

]

3.(2017·潍坊期末)邓小平说道:

“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邓小平的这段话(  )

A.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

B.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

C.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B [材料中“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说明当时“左”倾认识束缚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要打破这一束缚,就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

主题一 与时俱进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主题立意]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与时俱进的三民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纲领。

[知识交汇]

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的表现

(1)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的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2)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

主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主题立意]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知识交汇]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从思想路线上看: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从道路选择上看:

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3)从统一战线上看: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14·全国卷Ⅱ·29

各界军阀代表标榜“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2014·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

【解析答案】 

C [从材料中的三民主义到三爱、三权可以看出A项“趋同”的表述是错误的。

从材料信息来看,蒋介石、孙传芳乃至四川有些军人也要标榜“主义”,说明民主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

B、D两项均属于没有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而得出的片面性结论。

]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与功能[史学方法]

[理解阐释]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及具体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为认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教育功能等。

1.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

我们只有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才能把握许多事物、事件、情况、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与未来。

今天我国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有了清醒透彻的认识。

2.历史学的借鉴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从前人的历史活动中吸取经验教训。

以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我们之所以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特色,就是充分借鉴中国与世界各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

3.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传播文化、技能与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运用点拨]

1.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历史是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和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字记录,也可以通过文物遗传得到体现,不只是在书架上和博物馆的橱柜里,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史学有认识价值,史学有借鉴功能,史学有教育功能,史学有文化继承和传播的功能,史学有经济价值。

[典例] 史料一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的革命主张。

……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史料二 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小结] 史料一反映出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孙中山一生为国为民奋斗不止,为实现革命理想,他不畏艰难,愈挫愈坚;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料二反映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点拨]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针对训练]

1.新史学倡导者鲁滨孙说:

“(历史)可以被用来解除对各种生疏不明情况的迷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过去会给我们提供行动的范例,而是因为我们充分理解了过去,便可以更充分地理解现状,我们的行动就是建立在这样基础上面的。

”在这里,鲁滨孙认为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  )

A.“复原”过去,指引未来

B.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C.理解现实,把握发展方向

D.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 [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指导人们现在的活动,使之更为理性化。

所以,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变迁进化因果关系的社科类基础学科。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理解现实,把握发展方向。

]

2.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

“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