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0783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做课例研究.docx

如何做课例研究

如何做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概述

1、什么是课例?

简单地说,课例就是一节节具体的课。

2、什么是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兴起的背景

   ①国外课例研究的兴起

 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

  ②我国课例研究的来胧去脉

  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编过《优秀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开始流行。

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其它课堂教学实录集。

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

  80年代前期教案集,由有经验的教师将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

有的教案是有经验教师的设计,反映的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设计。

实际上,这时开始重视教学的设计。

   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

这些都是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设想来设计的,供教师来选择使用。

与原来相比,可能是一种进步。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

但是当有了选择之后,学习者的主体性开始受到注意。

开始注意到教师的不同风格,但学习者主要还是被动的。

90年代初兴起的“说课、上课、评课”活动,奠定了课例研究的基础。

课例研究提出是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关注,是普教科研的本原回归。

(2)什么是课例研究?

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就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

课例研究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实践,它是教师自己在做中学习提高的过程

课例研究是基于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以改进教学为目标,按照“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形成课例;行动实践,阐释案例;交流研讨,集体评课;自我反思,形成新例”五环节。

采用“一课多人上”、“一人多次上”等形式引导教师不断共同反思以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水平。

“课例研究”是试图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课例研究”是指以课堂为现场,以师生发展为主线,围绕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究,让新课程理念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互助式研究、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研究人员的指导、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而走进课堂,实现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对接与融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成功的研究过程。

通俗一点,课例研究也就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课例研究既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课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3、课例研究的特点

1)课例研究的性质状态:

课例研究是一种改善教学行为的实践性研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研究。

2)研究内容:

课例研究以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3)研究过程:

课例研究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提高的研究过程。

4)研究的主体:

教师。

4、课例研究的意义

①课例研究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

②课例研究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③课例研究是提升常规教研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

④课例研究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5、课例研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1)确定的主题要明。

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了解老师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将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困惑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2)研究的过程要实。

内容真实,才有实际意义。

内容充实,有细节的具体描写,才有可读性和可信性。

文风朴实,才能避免哗众取宠。

课例研究不要虚构、想当然,不要空谈那些大家都在谈的大道理,要切实解决教学中教师困惑的各种真实而具体的问题,要切合实际有可操作性。

(3)观察的视角要新。

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观察出新问题。

要有新的见解、新的思路。

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研讨的方式要活。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做出好坏的简单评判,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

研讨的焦点是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问题”所在,让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5)成果的表述要全。

要有研究的主题和背景,严格意义上的选人和选课,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际情景的介绍和描述,执教者的反思和同事的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还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6)行动的认识要对。

一个优秀教师必然是在行动中成长起来的,而教师的成长过程,必须通过具体的课例来感悟来提高。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

开展课例研究,不是在作秀,不是在搞形式,而是着眼于教师的成长,着眼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寻找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不能把它视为任务来完成,更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

明确了这一点,开展课例研究才有内驱力。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

1、基本操作步骤:

确定教学内容、备课(集体备课)、上课和观课、说课和议课。

其详细流程为:

1)建立组织,确定研究小组,制定课例研究实施计划;制定实施计划,包括研究目的、时间地点、试点教师、具体措施等。

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主干,课例计划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

2)研究课1:

原行为阶段观摩课。

由一名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上讲授"研究课",即试点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小组成员听课、观察,全程跟踪。

3)小组研讨:

教师团体聚在一起针对研究课讨论听课情形。

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4)研究课2:

新设计阶段观摩课。

可由实验教师(或另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上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可先由实验教师围绕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设计思路,然后是全体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第二次研究课。

小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全程跟踪。

5)小组再研讨:

召开反馈会议,讨论听课情形,对第二次研究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6)研究课3:

新行为阶段观摩课,参照第二轮的步骤,上第三次研究课,进一步调整教学行为。

若有必要,还可继续进行第四轮、第五轮等研究……至较满意。

跟进的轮数不确定,它关键看要问题是否真正解决。

7)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一名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道参与,撰写课例研究文字稿,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

8)课例研究总结。

小组进行小结,对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下一轮开展课例研究的初步方案。

2、课例研究的基本形式:

说课、听课、评课

3、课例研究的基本模式:

多人同课、多人异课、多位教师上不同课、一人同课(指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在不同班级上同一节课)、一人异课。

无论采取哪种研究方式,都要围绕课例主题或课例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千万不要把这些研究形式演变成赛教活动。

通过课例研究活动,教学课例的文本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成为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成为今后借鉴、学习和研讨的对象,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手”。

三、课例研究疑问解惑

1、课例研究中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1)确定集体备课的组织及参加人员

(2)集体备课的实施原则——四定、七备

a、“四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b、“七备”:

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

(3)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和基本流程:

基本程序:

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反思。

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主备教师要提供给本组教师统一的教案,然后由主备教师(中心发言人)说课。

说课要涵盖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然后讨论交流每个环节设计是否恰当。

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然后修正教案,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

要做到:

a、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b、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c、教案上要有圈点、修改、补充、拓展和教后反思等记录。

、、

2、集体备课有什么好处?

①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

②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③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④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

⑥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

⑦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节减学校培训经费。

3、课例研究中如何进行有效观看?

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

听课,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看”,所以不少专家建议把听课改为“观课”。

其重点包括:

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高不高)、交往状态(学生彼此的交往、互动如何)、思维状态(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怎样)、生成状态(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大不大);看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否?

情境创设恰当否?

气氛调节如何?

问题处理合适否?

教师的观念先进否?

文化素养高否?

实际上,听课是一种很专业化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听、看,还需要记、思。

听课者应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

 总之,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

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

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

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4、为什么提倡“听课评课”变为“主题式观课议课”?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深刻意识到,过去在听课、评课时,往往过于追求面面俱到,从导入到结束各个教学环节都认真听、认真记、认真评,有时还逐字逐句地评。

这种听、评课方式看似全面,但大多重点不突出,不管是对做课教师还是对听课教师帮助都不是很大,教研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新教师,听的是一头雾水,因为要改进的的问题太多,反而找不到方向。

所以我们要逐步改变以往的教研方式,既把听、评课改为主题式观课议课,这种看课形式一改往日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的做法,每次观课议课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性,使研究更有深度。

5、“主题式观课议课”与过去的“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绝不是想换一个词语、换一个说法追求时髦,更多的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建构。

平时的“评课”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而“议课”是要围绕观课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更多的是双方之间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好像有“主”“客”之分,这个“客”在评课活动中往往处于“被评”的地位,有不知所措的现象;“议”是听课的老师与做课的老师一起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

“评课”活动主要将教师的“表现、展示”作为做课取向,做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教学为主要做课取向,鼓励教师不要害怕出现问题,出现了问题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共同解决。

“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容易面面俱到反而有如蜻蜓点水,重点不容易突出;“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表面现象,深入课堂事实,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总的来说,“主题式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双方在相互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后,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对话、交流、反思,在交流、反思的过程中共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究活动。

6、议课环节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阶段应杜绝以下几种现象的出现:

(1)漫谈式发言,游离于话题,不能聚焦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

(2)即席式发挥,缺少事实依据,不根据课堂观察的结果谈话。

(3)“长篇大论”,出现话语“霸权”,组员之间没有形成对话机制。

(4)把上课者作为“靶子”,而不是针对问题,“就事论事”。

(5)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了方法,但没有做出效果的预测。

(6)没有对后继活动作为安排,如下一次活动的目标(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是否需要对同一个问题进一步研讨等。

7、课例研究都有哪些类型?

(1)意外式课例研究:

意外式课例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

意外式课例的特点是:

既在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有小见大,深受启发。

(2)问题式课例研究:

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

(3)主题式课例研究:

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

(4)混合式课例研究:

上述几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

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

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循环研究。

8、课例研究由哪些老师来上课吗?

什么是成功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本身就是围绕课堂中的问题展开的研究,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完全着眼于改进这一节课,是以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研究。

所以课例不必完美,甚至可以有不少问题,这些都不太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亲身“做”课例的过程中,形成了针对课例的行动及行动中的思考、研讨、深刻反省,正是这一过程使教师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即课例研究不一定推选优秀教师来上课,关键提供“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课堂,无需造假。

所以说成功的课例研究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成功与否。

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才是“课例研究”的真谛。

9、“观课议课”的主题是预定或者生成?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

肯定地说,需要兼顾,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是要预定。

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

这个焦点可以在课前商定。

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

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

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

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

即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再说生成有没有必要。

当然有,这种生成不仅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更因为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应该承认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当然,这个过程最好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变成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共享过程。

 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

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积淀,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

10、如何在课堂中发现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发现问题。

那么如何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中发现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呢?

其实只要我们对每一个具体的课例或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情节深入分析和挖掘,都会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1)从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发现问题

a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分,学习活动是否有效。

b看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是否被点燃,学习氛围是否浓。

c看教学内容是否是学生自己学的。

d看教师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e看师生交往是否融洽,是否从学生的个性出发。

(2)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a看课堂上学生是否专心听讲,如果没有专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看教学内容的渗透,是否有易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难点是否分散,重点是否突出。

c教学设计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否稳和(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发现问题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分析这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给人“拼凑”的感觉,每个小组成员各行其是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教师首先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当一个人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其他同学及时补充,在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常见的但也是老师们易忽视的问题,如果能更好地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提出问题,那么这将是很有时代意义的问题。

11、课例与课例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包含在课例研究材料之中。

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要弄清课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

也就是说“课例研究”往往指的是“做课例”的过程,说到“课例”往往指的是成果表达形式。

12、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与教学课例有何区别?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

教学实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文字或录相再现。

教学课例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方案”,教学实录是“做法”,教学反思则是“评价”,它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反思,专家的点评,同伴的交流

四、课例研究成果的表达

1、表达形式

1)课例的一般表达形式: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描述+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回答“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

课堂教学描述:

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回答“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教学反思:

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

几种变式: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反思

2)课例研究报告:

在课例的基础上反应出研究的工作过程

一个较复杂和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应该反应以下内容:

背景介绍(策划:

研究主题,内容、程序、时间、活动形式安排等;教学背景)

研究过程描述(教学设计的展开,课堂教学的实录、片断或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描述)

教学反思(讨论分析的内容――适当的提炼与加工)

 教学改进(后续课堂教学改进的片断介绍或实录)

成果描述:

新的认识、师生发展状态(总体的描述、个案、或物化成果附件)

(2)表达方法

主要是夹叙夹议,有时要加以必要说明。

因此,记叙、议论、说明是课例的主要表达。

五、建议:

细于留心:

发现的眼睛;勤于反思:

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究:

自觉的行动;善于积累:

经常的疏理

乐于交流:

积极的对话(围绕教学工作的随意交谈;针对个别学生的“集体会诊”;教学疑难问题的咨询、商讨;对学校焦点问题的自由讨论;教师自发的学术沙龙或聚会;围绕教师工作的网上聊天;教师与研究人员或校长的对话)

与”磨“为伴、互“磨”共生、经“磨”成长。

六、想法

课例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必完美,甚至可以有不少问题,这些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亲身“做”课例的过程中,形成的针对课例的行动及行动中的思考、研讨、深刻反省,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这一过程能快速成长。

故事一则:

有感于行动

有一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

便问:

“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

“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正是行动,使人和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低;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距。

让我们用行动改进我们的课堂吧,让我们走进课堂做研究!

 

以下是有关课例研究方面的文章,仅供参考。

讨论式提问方式的几点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一、主题阐述

讨论式提问是指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交流中,教师通过预设的问题通过讨论向主题靠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展开对话,通过讨论一步步缩小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信息沟,完成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探索。

合理采用讨论式的提问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就以三年级下册Unit2Let'seat,Let'sdrink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说明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如何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教法介绍

在本课中,讨论式提问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发挥了作用:

1.提问导入

本课采用了提问导人方式。

首先,我与学生共同复习本册学过的句子,如:

Iamhungry,Iwanttoeat.Iamthirsty,Iwanttodrink.What'syourfavouritefood?

Myfavouritefoodis....What'syourfavouritefruit?

Myfavouritefruitis...等。

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导学生进人英语课堂的氛围中后,教师渐渐把问题转到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内容上来,让学生自然进人本课新知识的学习。

2.模拟情境

在教学本课的难点Wouldyoulikesometea?

过程中,我用CAI课件模拟出一个情境:

首先,唱一首英文歌Itistimeforlunch.然后,利用是jenny和Danny吃午饭的对话.。

Jenny:

Iamhungry,Iwanttoeat.

Danny:

Wouldyoulikesomesoup?

Jenny:

Yes,please.

Jenny:

Iwouldyoulikesomejuice?

Jenny:

No,thanks.

学生两人一组为Jenny设计午餐对话,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这段讨论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