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0797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专题08文言短篇趣练附答案

专题08文言短篇趣练

★★考点解读★★

文言文一般篇幅较长,做一篇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文言文的短篇练习可以使学生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巩固自己的文言基础,所以这种练习必不可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和江苏卷都有涉及到短篇文言文的内容,本专题希望大家可以在训练中得到技巧的提升。

★★技巧点拨★★

v文言短篇练习重点看什么

1.看实词

学生读不懂文言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懂字词的意思,具体来说是不懂实词的意思,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不了解一词多义,有的是不了解古今异义等等,把实词单拿出来背诵效果不佳,学生看了又忘,长篇练习耗时较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耐心。

这时做短篇练习最为有效,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去,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看虚词

虚词数目不多,但是变化多端,且理解难度大。

和实词一样,单独背诵耗时耗力,那么我们可以在短篇练习中通过勾画对比,找到同一个虚词的不同意思,从而加强知识点的记忆。

3.看句式

倒装句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文言翻译的一个考查侧重点,在练习中,我们必须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注意掌握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常见倒装形式,增加阅读敏感性,这样才可以在真正的考试中有的放矢。

4.看内容

短篇练习篇幅较短,适合学生通过复述的方式学会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高考中,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是一个高频考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使学生迅速拥有这种能力。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5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

【1】处:

处在、居处。

【2】造次:

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

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

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

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

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②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

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

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9.“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0.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19.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0.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

“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

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2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

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

孔子之言的意思是: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不忧”。

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

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贡说道:

“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三、【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积微,月不胜

(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

(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

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

“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

(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

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

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

分量轻。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

(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

“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

“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

(1)且:

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

指叛逆之事。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时:

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

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

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

行为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7.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

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案】13.D

14.C

15.D

16.

(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17.

(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解析】13.题干是“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D项,行:

品行,德行。

14.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A项,“日”:

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

作副词,完,全都。

D项,“其”,作代词,那。

C项,“之”: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15.题干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

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

D项,应为“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16.题干是“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

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

①第句的得分点是:

“輶”:

“轻”;“如毛”:

“像鸿毛一样”;“鲜”:

“少”;“克”:

“能够”。

第②句的得分点是:

“取”:

“领取”;“其”:

“那”;“金”:

“赎金”;“复”:

“再”。

17.第①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

通读两则短文,了解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

由此可知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故其中心论点在短文的开头: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注意字数有限制。

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

第②题题干是“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

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

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

理由:

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

参考译文:

(1)积少成多之道:

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

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

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

为什么?

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

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

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

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

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

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

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

《诗经大雅蒸民》上说:

“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

”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

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

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说:

“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四、【2018年高考北京卷】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

(共5分)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

“闻斯

(1)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2),故退之。

注释:

(1)斯:

就。

(2)兼人:

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三次回答内容:

孔子说:

“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孔子说:

“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孔子说:

“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短文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

结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言语指导。

【解析】题干是“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

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参考译文:

子路问:

“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

“听到就做吗?

”孔子说:

“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

所以要约束他。

五、【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2个小题。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

美好的才华。

②使:

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案】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

“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21.此题考查考生对《论语》的解读。

“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

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21.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衰老得很厉害呀!

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

“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而吝啬的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文,进行翻译

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

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

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

皇家藏书楼。

译文: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

学识渊博文采很高。

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

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

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

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

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二、阅读下文,进行翻译

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

“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

“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

”文姬曰:

“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

”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

①屯田都尉:

职官名称。

②当:

判决。

③文姬:

蔡文姬。

④使驿:

使者。

⑤文状:

文书。

⑥明公:

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

原谅,此指赦罪。

译文:

董祀作屯田都尉的官职,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

蔡文姬面见曹操请求(赦免)他。

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满满的坐在殿里。

曹操对他的客人们说:

“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

”蔡文姬进来的时候,头发凌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语意非常酸楚哀痛,众人都被她感动了。

曹操说:

“就算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可怜,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

”蔡文姬说:

“明公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

”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3、阅读下文,进行翻译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

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

及还朝,载以俱。

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

“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①范镇:

宋朝人。

②绾(wǎn):

留。

③帅客:

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

不平常的人。

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作四川地方长官时,初次见面就很喜欢他。

把他拉到官府,让他给自己的孩子讲授学问。

范镇自己愈加谦让,每每走过薛奎的府门便小跑而过(以示恭敬)。

过了一年,人们都不知道他是地方长官的宾客。

等薛奎从四川回调的时候,用马车载着范镇一同返回京城。

有的人问薛奎在四川有什么收获,薛奎回答道:

“得到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应该会以文章才学为世所知。

” 

4、阅读下文,进行翻译

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

“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

“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

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戎:

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

②晓:

争吵。

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

芮季劝阻说:

“不如舍弃这主意。

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

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

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

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

说:

“芮伯还有藏私啊!

”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

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5、阅读下文,进行翻译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

”管仲对曰:

“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

“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布帛:

泛指织物。

②衣裘:

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

侮辱。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

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

“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

”管仲回答说:

“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

”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

“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 (被陈尸示众的人得不到名声,那些发丧的人得不到利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

6、阅读下文,进行翻译

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

“范氏富,盍已乎!

”曰:

“欲为系援③焉。

”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

“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⑥之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