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0807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docx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

感恩母校怀念联中

1953届高三1班马幼群(马友群)

前言

今年,2016年3月是母校晋察冀边区联中(现为北京市一零一中学)诞生70周年。

现在,我已经是耄耋老人,经常是

少小离家投八路

耄耋闲坐常回顾

德智体能与时进

人民养育恩师树。

母校对我的成长、成人起了关键作用,影响了我的一生。

因此,怀念、回忆母校和母校师长们对我们的培养和教育也是人之常情。

师长们培养和教育我们的种种场面和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犹如昨日,感恩之念、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趁母校70周年之际,把我写的有关联中的文字汇总了一下,也算自己对培养和教育了我六年的母校一个完整的回忆吧!

一我参加联中的前前后后

受派遣参加联中

1946年年夏,刘汉杰、温国良和我等人这一群由边区保小、延安抗小、延属干部子弟小学组合的“小八路"队伍到达了晋察冀中央局所在地…张家口市,住进了中央局招待所。

在招待所,结识了由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和由边区其他地方专门来投奔革命的王洪、酆炳林等另一群小同志。

不久,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准备大举进攻该市,晋察冀中央局组织部门便安排我们提前向革命老根据地撤退转移。

7月中旬启程,费时半年左右,行军(都是步行)千里以上,先后经涞源、完县、阜平、行唐等地作短暂的停留休整,于1947年初落脚在阜平城南庄(军区、中央局所在地)附近的南寺村,被送到晋察冀中央局干部子弟小学学习。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已是1947年6月底、7月初。

有一天,晋察冀中央局组织部组织干事兼行政科长(管干部的,与现在的概念不同)王进仁同志来到学校,由校长易因同志、班主任闵仲同志陪同找我们高年级(其实只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刘汉杰、姚玉芝、马幼群、王洪、王治平5人谈话。

王科长说:

“你们年岁还不算大,但是也不算小啦(13-15岁),又都是小知识分子了,要准备真正走上工作岗位。

组织决定,现在先送你们到干部学校学习受训,提高一两年,也就是十六七、十七八啦,到那时奔赴工作岗位也就不困难了。

”接着问我们有什么意见。

我们5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没意见,服从组织派遣。

”当王科长正准备往下讲时,忽然王洪(他哥哥当时在华北联大受训)很胆怯地、轻声细语地问道:

“派我们去联大,是不是年龄还小了点?

!

"只见王科长几乎大声嘁道:

“不是去联大,是派你们去联中。

王科长、易校长当时就指定刘汉杰为我们赴联中时的组长。

经过两三天的准备,我们5人在组长刘汉杰的率领下,拿着晋察冀中央局介绍信,经过三天行军到达晋察冀边区联中所在地…建屏县(现为平山县)西黄埿村。

巧的很,报到时,联中接待我们的竟然是老领导马奇同志。

他是我们由延安往张家口行军时的大队指导员。

大家见面,自然十分高兴。

他详细的看了我们的介绍信后说:

“你们可以先报到,住两三天休息休息,然后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把介绍信换成他们的,最主要的是通过边区政府把你们的供给制关系转到联中来。

"听了这些话,我们大吃一惊。

我们从参加革命队伍那天起,一直是供给制。

这是第一次听到供给制关系还必须随本人转移,也第一次碰到中央局组织部的介绍信只管一半用(可以先报到),参加联中的正式介绍信还必须到边区政府换取。

大概是看到了我们那种迷惑不解的神态,马奇同志紧接着说:

“联中直属边区政府管辖和领导,增加编制,增加学员都必须由边区政府批准。

没有他们的批准,新来的就没有小米吃。

"接着,安排了我们的吃、住。

长大以后才明白,那时的供给制关系如同全国解放后的工资关系。

两天以后,我们5人又在组长刘汉杰的率领下,经过3天行军,回到了晋察冀中央局所在地——阜平城南庄,向王进仁科长汇报了报到经过及要到边区政府换介绍信和转供给制关系的事。

晋察冀边区政府驻地——广安村离城南庄40里左右,来回需要两天(包括办事)。

几天后,我们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换了介绍信,转了供给制关系,在刘汉杰的率领下就正式到联中报到了。

从1947年7月初王进仁科长介绍我们去联中,到边区政府开出正式介绍信和转去供给制关系,正式报到成为联中的正式学员,前前后.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办理参加联中的手续,往返路程五百多里,确实不易。

参加联中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这一经历当时就使我懂得了:

我们5人是受组织派遣到干部学校受训提高的,随时都可能被调走;参加联中是不容易的,手续很严格,必须经过边区政府的批准;供给制关系十分重要,要随本人转移,否则没小米吃。

记忆犹新的“入学教育”

郝校长(郝人初)、张主任(张杰)等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对学员们的入学教育。

他们在大会、小会上都反复要求同学们端正入学动机,树立参加联中的目的就是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革命到底的思想和决心,并特别强调,要作好听从组织分配、调动的思想准备,随时都能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各班主任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记得开学不久,班主任韩书田先生出的作文题是:

“我的志愿”,并解释说,这个作文题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可以写自己的志愿、理想、想法,也可以写参加联中的目的和打算。

志愿、理想、想法等大概用一两句也就表达清楚了,这就要求你写产生这些理想、志愿、想法的事件、启示、过程,等等、等等。

有一位同学用半文(文言文)半白(白话文)的文体写了作文。

韩先生对这篇作文进行了批评(只对作文讲评,没点明是谁的作文)。

其中有两句话至今我记忆犹新:

“吾之参加联中者也,乃为求得为人民服务之良好本领哉!

"韩先生在讲评时,肯定了这位同学参加联中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作文的文体、语言不合适,不大众化,因为我们新民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接着又着重从文化方面讲了“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意义。

这也是算是入学教育的一个小插曲。

进入联中不久,在一次全校大会上,学校文工团指导员刘漠同志,向全校员工介绍一名文工团团员在井陉前线慰问演出过程中开小差逃跑的经过,以及文工团为争取他留在革命队伍中所做的工作。

文工团长苏哲代表校方宣布开除其学籍的处理决定。

紧接着,郝校长在讲话中着重讲了革命战士一定要经得起考验,要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道理。

刚开完大会,高班的同学还向我们讲述了四五月份斗争另外一名逃兵的故事。

通过各种形式的入学教育,坚定了新学员们的革命信念,为以后的成长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严格的早出操、晚点名

来到联中,感到各方面的要求比小学时严格多了,生活也紧张多了。

首先是早出操、晚点名。

早出操,以班为单位由班长集合、带队。

一般是跑步,有时也做体操(那时叫自由体操)。

那时感到特别紧张,一是起得早,在我的记忆里,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起床时天都还未亮。

所以就有点起不来,听到起床钟声后,总是在班长再三催促声中才加快速度;二是从起床钟响到早操集合哨声叫,总共大概有15分钟。

在这15分钟内要叠被、洗脸、整理内务等等,实在是太紧张了,经常是手忙脚乱的。

另外,我还记得,班主任每天总要到场,和大家一块跑步、做操。

早操以后是早自习。

晚点名,一般是在晚自习以前进行。

晚点名的程序是:

大家在班长的“集合”、“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等口令声中整好了队。

这时班长以立正的姿势嘁声“稍息”,自己则立即向班主任站着的方向转去、敬礼,并报告列队完毕,请班主任讲话。

班主任的第一句话总是“同学们”,只听见“唰”的一声,全体由稍息变为立正姿势,班主任向大家还礼并同时说声“稍息”。

然后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地讲些问题,或者传达学校的决定和上级指示,或者讲讲重大时事新闻,或者谈谈班上的学习、纪律、生活、团结等情况,一般5—15分钟不等。

班主任讲完,由文娱委员指挥唱几首歌曲后解散队伍,大家自由活动。

有时,班主任不讲,让班长讲。

也有时他们都不讲,大家只唱歌,但晚点名时的集合、整队是必须的。

我深深地感到,早出操、晚点名,潜移默化,对培养我的组织性、纪律性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

顺便提一句,在联中称老师为“先生",这是从延安鲁艺和延大延续下来的称呼。

学员到先生那里(办公、住宿均在一处),必须先在门外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去。

难忘的“生产任务"和“生产活动”

到联中以前,虽然我参加革命队伍已经两三年了,享受这供给制,是“小八路”了,但是,行军、学习、工作、吃、穿、住……一切的一切,都由组织上给安排好,由大人们(老八路)操心,我们这些“小八路”,只要遵守纪律,服从指挥,过的是无忧无虑的日子。

参加联中后,通过几件事,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成人了,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革命战士了。

大概是到联中正式报到后的第三天,刚刚吃过早饭(那时每天两顿饭,9点早饭),临时班长就吹哨集合,宣布马上出发到洪子店(距西黄埿8里)粮库去背粮。

那天大约来回背了三趟,到吃晚饭(即午饭,下午四点开饭)时,又饿、又累,腿软得几乎走不动路了。

从前只看到老百姓送粮,大人们(老八路们)背粮,如今自己吃的小米自己背来,真是和“大八路”们一样了。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和支援前线,自1942年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来,晋察冀边区规定:

后方机关党政干部,除完成本职任务外,还抽暇搞生产,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通常以上交多少斤小米作为下达生产任务的指标。

联中当然属后方机关,每人每年的生产任务是上交120一150斤小米。

到联中不久,在一次全校大会上,郝校长严肃地向新学员下达了这一生产任务。

在晋察冀中央局干部子弟小学时,我们也有生产任务,老师们的任务是120—150斤小米,我们学生的任务是自报公议。

我记得当时我自报30斤,公议后给我定的任务是15斤,刘汉杰好像是25斤。

完成任务的主要方式是给伙房打柴、挖树墩。

当我们去联中时,组织上又把我们已上交的生产任务(记得我大概已完成了8斤小米的任务)作为零花钱又还给了我们。

到联中后,生产任务从15斤小米猛增到120斤小米,和成年人一样了。

哈哈,我长大了,今后在“革命战士’’前边,再也用不着加“小八路”这一形容词了。

但是,也确实感到身上的担子重了,也知道有点发愁了。

后来才明白,用不着发愁。

联中的生产任务是下达到个人,组织集体去完成。

学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方式组织生产活动,例如:

组织大同学在麦收农忙时给农民打短工,小同学拾麦穗,自己缝制单衣,背粮等,多种途径地去完成生产任务。

最大的一次大生产活动是到晋察冀军区被服厂为野战军战士缝制棉衣。

9月初,一声令下,全校分批行军开赴晋察冀军区被服厂所在地…灵寿县陈庄。

我们十班和四班编为一个生产队,中队长是魏群先生,副队长是文方先生。

在军区被服厂的生产活动持续了两个多月。

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缝制棉衣的生产活动,培养了学员们的劳动观点、组织性和纪律性,增强了学员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全局观点。

缝制棉衣的程序(工序)大致如下:

从军区被服厂领取缝纫机缝制好的半成品(即里、面缝扎在一起)…开、锁扣眼(那时机器尚不会锁扣眼)…铺棉花一行(hang)行…缝制…钉扣子…质量总检查…交被服厂验收。

另外,还要单独制作扣子。

那时,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成晶纽扣很少,大部分需要自己制作扣子。

制作的方法是:

、在大小合适的铜钱上放上一点棉花,用草绿色制罩衣的布包起来、缝好,就成了自己制作的扣子了。

铜钱由军区被服厂供给。

从半成品缝制成棉罩衣完全是手工活。

那时大家又都分散的住在老百姓家,工作起来又是分散式的。

但是,生产的组织管理却是科学的、现代化的:

中队根据学员们的实际状况(年龄、性别、粗心、细心、会不会针线活、调皮否….),按照生产程序分成了开锁扣眼组、铺棉花组、行(hang)趟组、缝制组、钉扣子组、检查组,另外还有纽扣制作组。

在生产和分组的动员会上,正、副中队长都特别强调上道工序必须保证下道工序工作起来顺利,全中队一盘棋,要有全局观点,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支援前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实践证明,这种生产组织管理方法是很成功的。

首先,并不是每个生产者(小学员、城市来的学员、从未做过针线活的学员)都具备从头到尾缝制一件棉衣的能力,如果硬性把任务分到每个人,那么,脏棉衣、不合格的棉衣的数量将会多到无法交差的程度,甚至多到中队领导要受纪律处分的程度。

这种组织管理就巧妙地避开了这一难题,同时,又能把针线活好的学员集中到行(hang)趟组、缝制组,保证了棉衣的缝制质量和速度。

第二,有点专业化、流水作业的味道。

“熟能生巧”,熟练出速度,熟练出质量,例如铺棉花的,头一天可能只铺了两件还不太合格,到第五天,铺了五件就件件合格,第三,上道工序

保证下道工序,全中队为完成任务共同努力,增强了学员们的全局观点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了学员们的组织性纪律性。

我被编到铺花组,起初因铺花不均匀挨过批评,后来,技巧逐渐掌握和熟练起来,在保证铺花质量合格的情况下,铺花速度快,超额完成任务,也受到过中队表扬。

还有一个花絮值得一提:

在军区被服厂缝制棉衣的工作已近两月,霜降已过,这时在北方早晚就很冷很冷了。

大家穿的都还是单衣,冷得很,有的同志就很自然地把已缝好的军棉衣披在了身上。

中队领导及时发现了这一现象并作了专门研究,然后规定了一条十分严格的纪律;天冷,可以披已缝好的棉衣(最好不穿),但必须每天换一件。

小同学最好上、下午各换一件,一件棉衣披在身上的时间不许超过一天;

不管是谁,绝不允许穿已缝制好的棉裤,谁不遵守这条纪律,或是把军棉衣搞脏了、搞破了,上缴不了了,将受到批评或纪律处分。

就这样,既巧妙地解决了大家的御寒问题,也保证了军棉衣的整洁和质量。

完成生产任务返回学校驻地西黄埿后,上级及时发下了布匹和棉花。

这时,全校教职员工给自己缝制棉衣,已是轻车熟路、小菜一碟了。

联中的生活是严肃活泼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以上写的只是参加联中初期的几件事情,而这几件事对我的启蒙、教育、锻炼,都是终身难忘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进入联中后,我有幸在母校学习、生活了整整六年,母校对我的培养教育是全面的。

记得第一次写自传时我曾写下心里的话:

“我从小是党和人民的哺育、培养下长大成人的。

”当时,我的形象思维是把延安保小、晋察冀中央局干小和联中,都当作“党和人民’’的化身。

现在,我虽已年逾花甲,但形象思维还是如此,因为这是历史事实。

所以,我经常回忆.、怀念母校的师长们对我们培养和教育的种种情景和场面,一切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因而感恩之念、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

转自《难忘的岁月》(人口出版社,1997年)195-202页

 

二对我所在班级的回忆

(一)对晋察冀边区联中十班(1947年8月一1948年4月间)的回忆

一、十班所在地:

河北省平山县(时为建屏县)西黄埿村

二、十班的诞生: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的扩大,全国形势越来越好,急需大量干部。

1947年夏,边区联中奉晋察冀边区政府之命,大规模招收新学员为此,边区联中在“晋察冀日报”报头上刊登通告,得到热烈响应。

边区各地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加联中。

八月中、下旬新学员报到完毕,校方编班,十班诞生。

三、十班班主任:

文方(1947年8月—12月),

韩书田(1947年12月—1948年4月)

四、十班学员的组成:

来自四面八方:

1.调干生:

魏锦华(女)、李昭芳、曹占马、贺寿鸾(女)

2.从九班转到十班:

张通、郑烈、陈维民、洪小菲(女)、吴玉祥

3.从边区光明小学来十班:

李秀春、何克让、阮崇德、张恒山、蒋祖慧(女)

4.从晋察冀干部子弟小学来十班:

刘汉杰、姚玉芝(女)、王治平、王洪、马幼群

5.各党政机关介绍来的新学员:

王义为、陈光宇、王树同(女)、邹秀容(女)、韩明(女)、秦淑英(女)、赵瑞萍(女)、马辛未、韩吉槐、李景星、潘诚

6.从文工团(六班)来十班听课的。

他们受文工团领导和调遣,仍住宿在文工团,不参加十班的早出操和晚点名。

没随班到军区被服厂缝制军冬装,也没有随十班行军到石家庄:

项秋芳(女)、田玉珍(女)、杨开欣、宋钧、袁福禄、艾玲(女)

7.从家乡直接来十班:

孟双全、李文才、韩吉忠、陈忠、李会武

8.走读生:

焦国强(西黄埿村人)

五、为解放军缝制冬服

十班成立不久,全校(文工团除外)奉命奔赴晋察冀军区陈庄被服厂。

为解放军缝制冬装。

十班和四班被编为第二中队。

中队长魏群(四班班主任),副中队长文方(十班班主任)。

在此期间,我小学时的同学王治平患急性脑膜炎病逝。

11月中旬,完成任务。

全校返回西黄埿,正式开课。

六、1947年8月成立的老十班结束过程:

因中共中央机关将要进驻西黄埿(即以西柏坡为中心的附近村庄),1948年4月联中奉命转移到石家庄市北郊的西柏林庄。

此时前后,华北工业学校部分学员并入联中;荣臻小学、光明小学等有关方面也向联中输送了大批新学员。

不久,重新编班。

1947年8月,在西黄埿村成立的这个十班于1948年4月结柬。

(二)对晋察冀边区联中十二班(1948年4月一8月底)的回忆

十二班所在地:

石家庄北郊西柏林庄

十二班的诞生:

1948年4月联中奉命转移到此,大批新学员到校,重新编班。

十二班班主任:

白堤

十二班学员名单:

女生:

刘振秀李喜华姚玉芝韩明艾玲何德珍

蒋祖慧洪小菲邹秀容王树同秦淑英

男生:

范清亮安振山白化士潘诚何克让孟双全

李文才李景星马大地张恒山马幼群刘瑞生

陈光宇李华阮崇德齐裕丰王义为王洪

郭直正张学福马辛未韩吉槐韩吉芳封树义

刘勇涛孙双立

这个十二班结束

1948年夏,晋察冀边区和晋察冀鲁豫边区合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

晋察冀边区联中奉命和晋察冀鲁豫边区行知学校合并。

校领导大调整。

学员各班也重新编班。

即全校进行了大整顿,大调整。

1948年9月,华北育才中学成立。

短命的联中新十二班1948年8月结束。

(三)对华北育才中学男中二班及其变迁的回忆

(1948年9月一1949年5月)

一、华北育才中学成立后的大变化

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合并,成立中共华北中央局和华北人民政府。

自然,两大区下属的各机关、团体、学校也必将或先或后的进行合并或调整。

1948年夏,晋察冀边区联中奉命和晋察鲁豫行知学校合并。

8月,行知学校的师生员工行军到达石家庄北郊的西柏林庄。

两校合并。

华北育才中学诞生。

华北育才中学成立后,有几大变化(我个人的感觉和回忆):

1、校领导大调整,规格提高

校长:

周扬(兼)(周扬时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部长)

副校长:

郝人初(原联中校长,常务)彭文(原知行学校校长)

教导主任:

张杰(原联中教导主任)

(丁丁好像也是校领导,具体职务我不知道。

张迅如调离)

2、学员队伍大调整、大整顿

1)将从农村直接参加联中的一大批优秀学员输送到石家庄市市立中学。

2)培养革命干部学校的性质未变,学员队伍的来源、结构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1948年8月以前的边区联中,出身于平民百姓(市民、农民等)家庭的学员数量占学员总数的70%以上。

i948年9月后的华北育才中学,调干学员、干部子弟学员、烈士子弟学员、红小鬼学员等学员的数量占全校学员总量的70%以上。

从此,不再公开招收学员。

3)男女分班,重新大编班。

在此形势下,华北育才中学男中二班诞生。

高中学员没有男女分班。

3、大批共产党员被编入男中二班

他们是:

张国林、杨文晋、杨德兄、王德芳、范清亮、白化士、袁福禄、宋钧、安振山、何玉江、刘法兴

(我个人回忆:

当时党员名单未公开,党员们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同学们也大概知道谁是党员。

4、大批学员奉调走上工作岗位,其中,文工团团员不少。

联中文工团结束。

5、提高了待遇

华北育才中学成立后,学员每月可领到津贴费(二斤猪肉的价钱)。

联中时,学员没津贴费。

二、班主任:

江山野(1948年9月—1949年1月,元月,江山野先生奉命参加北平军管会的工作)。

文方(1949年1月—5月)

三、男中二班名单

1、行知学校来的学员:

杜忠厚、马民英、夏辰廷、张乾、高小东、靖叔平、宋森田、黄义先、杨为民、鲁屿唯、李璨、王宁

2、联中来的学员:

张国林、杨文晋、杨德兄、王德芳、范清亮、白化士、袁福禄、宋钧、刘法兴、何玉江、安振山、赵永芳、刘家敏、李昭芳、曹占马、曹鸿清、魏春华、刘瑞生、李景星、马大地、齐裕丰、马幼群、韩吉芳、韩吉槐、马辛未、何克让、张恒山、刘勇涛、宋振宇、陈光宇、王义为、王洪、阮崇德、李华

(四)我在华北育才中学男二班的经历

1、紧急集合,奉命连夜转移

男中二班成立不久的某一天(L扣秋节前一天)的黄昏,突然全校紧急集合的钟声响起,全校师生员工紧急集合整齐列队,听郝人初校长说,情况紧急,全校奉命必须连夜转移。

有关领导布置了各班转移行军顺序、路线等等有关事项。

当晚,在给每个学员发放了两块月饼后,班主任江山野率领全班趁着月色踏上了征途。

经过一夜行军,快黎明时到达正定县白伏村,住宿此村。

因行军仓促,打前站的同志也是夜行军,等找到村干部搞到小米已是很晚了。

大家几乎饿了一天。

以后的行军就在白天啦!

第三天行军开始,眼前一亮,这是往阜平城南庄的路。

果然,黄昏时分到达城南庄。

女生班被安排在晋察冀军区原司令部的大院内,男生被安排在原晋察冀中央局旧址新坊村(距司令部大院约200米左右)。

另外,宋均、袁福禄、曹占马等奉命护送育才中学的图书、实验室仪器、化学药品等物资、财产的安全转移。

李昭芳等奉命打前站等工作。

1948年10月初正式上课。

1949年元月底春节前,放寒假两星期。

2、1949年元月,郝校长奉调离学校到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

随后,班主任江山野先生也奉调去北平市军管会工作。

不久,学员宋钧奉命连夜离校奔赴西柏坡接受任务。

文方先生代理班主任,领学全班学习“将革命进行到底"、“城市政策"等重要文献。

为进城做准备。

3、1949年2月下旬,华北育才中学奉命进驻北平市。

班主任文方率领男中二班,向解放不久的北平市进发。

步行两天到达保定,在保定换乘大卡车。

3月初到达北平,被安排在先农坛暂住(现育才学校)。

4、大变化:

华北育才中学一分为二

1949年4月底5月初华北育才中学迎来一个最大变化:

将一分为二。

奉命,华北育才中学和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并,一分为二:

育才中学的男生和高中班并入男附中,成为北平师范大学附中二部;

女生班并入女附中。

当然,老师们也一分为二。

另外,还有部分学员(20名左右)被输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

1949年5月9日,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华北育才中学(男生班)合并大会隆重召开(在附中礼堂)。

郝人初出任合并后的师大附中校长,张杰为副校长。

5、两校合并大会召开前,华北育才中学的男生班和老师们都已从先农坛搬进师范大学的一字楼住宿,同时,男中二班上课的教室也是借用师范大学的。

杨明此时来到班上。

班主任:

韩书田。

6、暑假后,1949年9月师大附中二部全部搬到王佐胡同的宿舍。

在附中三部的教室上课。

马奇先生为附中二部主任。

编班秩序从一部编起。

是初三几班,记不清了。

全班升入初中三年级。

韩书田仍是班主任。

廖汉平、谷连云、刘允若等此时来到班上。

陈光宇、高小东离校。

7、初中毕业,升入高中

1950年夏,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原华北育才中学的男生二班成为北京师大附中二部第一个上满三年的正式毕业班。

初中毕业后,杨德兄、张国林、宋钧、赵永芳、刘法兴、刘家敏等同学奉调走上工作岗位。

其他学员,全部升入高中。

全班奉命搬进位于宣武门内西拴马桩的师大附中学生宿舍。

上课在附中四部。

所以,班的顺序是高一六班。

8、师大附中二部高一六班:

班主任:

.李光增

(1)名称:

高一六班(1950年9月—1951年7月)

高二六班(1951年年9月—1952年7月)

高三六班(1952年9月—1953年7月)

(2)上课地点:

和平门内附中四部

(3)从各地来的新生:

李巍岷、张跃华、毛继祥、李仲谷、王治军、张德元、王怀孟、李根怀、曹勇家、周小虎、温小健、程万里、程至远、王琛、郭平、华棣、沛旋、刘文宣、陈明阳

9、抗美援朝,全班热烈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军。

(1)全班都自愿报了名。

校领导批准下列同学参加军事干校(即参军):

范清亮、王洪、王德芳、李昭芳、曹占马、张跃华、马民英、杜忠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