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0974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1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1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

占尽。

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

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

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

 

2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4分)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名文欣赏训俭示康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曰:

“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

“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嗟乎!

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

“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

上曰:

“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

”对曰:

“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

“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

身岂能常存?

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呜呼!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夫俭则寡欲: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

“俭,德之共也。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故曰:

“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

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寇莱公即寇准)。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释

1.吾本寒家: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和天章阁待制,为人廉洁,家无余财。

寒,清贫。

2.世以清白相承:

一代一代都继承廉洁、朴素的家风。

3.华靡:

豪华奢侈。

4.乳儿:

吃奶的婴儿。

5.金银:

饰有金银(的衣服)。

6.赧(nǎn):

因害羞而脸红。

7.二十忝科名:

20岁考中进士。

忝,谦语,意思是自己名列在内,使同人有辱。

忝,辱。

8.同年:

同榜登科的人,彼此称“同年”。

9.乃簪一花:

于是勉为插戴一枝花。

簪,这里作动词用。

10.蔽寒:

御寒。

11.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有意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得名誉。

服,穿。

垢,脏。

弊,破。

矫俗,违背世俗的常情。

干名,追求名誉。

干,求。

12.俭素:

节俭朴素。

13.嗤吾固陋:

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

嗤:

嘲笑。

14.不以为病:

不以此为缺陷。

病,缺点,缺陷。

15.与其不逊也宁固:

语出《论语·述而》:

子曰:

“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宁固。

”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固陋。

与其骄傲,无宁固陋。

16.以约失之者鲜矣:

语出《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

约,俭约。

鲜,少。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语出《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

18.相诟病:

相讥议,认为是缺点。

19.嘻:

叹词。

20.异哉:

真奇怪呀!

21.近岁:

近年。

指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

22.走卒类士服:

当差的大多穿士人的衣服。

类,大都。

23.农夫蹑丝履:

农夫穿丝质的鞋子。

蹑,踩,这里作“足穿”解释。

24.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

天圣,宋仁宗的年号(公元1023年至1032年)。

25.先公:

司马光称他死去的父亲。

26.群牧判官:

群牧司的判官(群牧司制置使之下的官员)。

群牧司,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属太仆寺。

27.置酒:

摆设酒席。

28.或三行五行:

有时斟三次,有时斟五次。

行,行酒。

主人斟酒给客人一次为一行。

29.酒酤于市:

酒是在市上买的。

酤,同“沽”,买。

30.肴止于脯、醢(hǎi)、菜羹:

肴,下酒的菜。

脯,干肉。

醢,肉酱。

羹,汤。

31.瓷、漆:

瓷器和漆器。

32.非:

讥评,认为不对;责难。

33.会数而礼勤:

聚会的次数多而礼意殷勤。

数,屡次。

34.酒非内法:

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秘法酿造的。

内,指宫内。

35.珍异:

珍贵奇异之品。

36.器皿:

盘、盂一类盛饮食的器具。

37.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往往先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珍贵的食品,然后才敢发请柬。

营聚,准备,张罗。

发书,发出请柬。

38.苟或不然:

如果不这样做。

39.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人们都认为他不对,说他鄙吝。

鄙,鄙陋,没见过世面。

吝,舍不得花钱。

40.随俗靡:

跟着习俗顺风倒。

靡,倾倒;倒下。

41.颓弊:

败坏。

42.居位者:

指职位高位有权势的人。

43.虽:

即使。

44.忍助之乎:

忍心助长这种恶风气吗?

45.李文靖公:

即李沆(hàng),字太初,洛州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

宋真宗时官至宰相,死后谥号文靖。

46..治居第于封丘门内:

在封丘门内建造住宅。

治,修筑。

居第,住宅。

封丘门,北宋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城门。

47.厅事前仅容旋马:

厅事,处理公事或接待宾客的厅堂。

仅容旋马,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

48.隘:

狭窄。

49.太祝、奉礼:

即太祝和奉礼郎,这是太常寺的两种官,主管祭祀,往往用功臣的子孙担任。

50.参政鲁公为谏官:

鲁宗道,字贯之,亳(音博)州谯(今安徽省亳州)人。

宋仁宗时拜参知政事(副宰相)。

为谏官,作谏官的时候。

下面所讲的得于酒家这件事,是在他作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时,而司马光误记为他作右正言(谏官)时了。

谏官,右正言是谏官。

51.得于酒家:

在酒馆里找到他。

52.上:

皇上,指宋真宗。

53.清望官:

清高有名望的宫。

唐、宋时的中央高级官员,常备顾问。

因此等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文学成就的人担任,故名。

54.酒肆:

酒馆。

55.故就酒家觞之:

所以就着酒馆招待他。

觞,酒杯,这里作动词用,是请人喝酒的意思。

56.上以无隐,益重之:

真宗因为(他)没有隐瞒实情,越发器重他。

57.张文节:

即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在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人。

宋真宗时为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节度判官。

宋仁宗初年为宰相。

死后谥号文节。

58.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

自己的生活享受跟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

掌书记,唐朝官名,相当宋朝的判官,都是主管批公文的官。

古人作文,常用前代的官名称当代的官。

59.所亲:

亲近的人。

60.规:

劝告。

61.清约:

清廉节俭。

62.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外面却有些人讥评你,说你如同公孙弘盖布被那样矫情作伪。

公孙弘,汉武帝时为丞相,封平津侯。

《汉书·公孙弘传》:

汲黯曰:

“弘位在三公,奉(同“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63.少从众:

稍微照一般人那样。

《论语(子罕)》有“吾从众”的话。

64.举家:

全家。

65.玉食:

珍贵的饮食。

66.顾:

只是。

67.一旦异于今日:

(如果)有一天(我被罢官或者病死了),情况和现在不一样。

一旦,有一天。

68.顿:

立刻。

69.必致失所:

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至于)饥寒无依。

70.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

何如我这样不论做不做官、在不在世,家中生活情况都照常一样呢?

71.庸人:

常人,凡人。

72.御孙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见《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御孙,鲁国的大夫。

73.君子:

指有地位的人。

(多数情况下译为品德高尚的人)74.不役于物:

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

75.直道而行:

行正直之道。

语出《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说,一个人既然无所贪慕,那么任何事情都敢于诚实不欺地去作。

76.小人:

指没有地位的人,百姓。

77.谨身节用:

约束自己,节约用途。

语出《孝经·庶人章》: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78.远罪丰家:

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79.枉道速祸:

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

枉,屈。

速,招。

80.多求妄用:

多方搜求,任意挥霍。

81.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所以作官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

这两句话,上句承接君子,下旬承接小人。

贿,(做官就)贪赃受贿。

居乡,指平民。

82.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正考父用饘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

见《左传》昭公七年。

正考父,宋国的大夫,孔子的元祖。

饘,稠粥。

粥,稀粥。

孟僖子,鲁国大夫孙貜。

83.季文子相三君:

见《左传(襄公五年)》。

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

三君,指鲁文公、宣公、襄公。

84.衣(yì):

穿。

85.君子以为忠:

《左传(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

”君子,当时有名望的人。

86.管仲:

齐桓公的国相。

87.镂:

(lòu)镂:

(guǐ):

刻有花纹的簋。

文中指使用刻有花纹的簋。

下文“朱紘”、“山节藻棁”用法同。

镂,刻。

簋,盛食物的器具。

88.朱紘(hóng):

红色的帽带。

89.山节:

可有山岳的斗栱(gǒng)。

节,柱子上的斗栱,是顶住横梁的方木。

90.藻棁:

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短柱。

91.孔子鄙其小器:

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难成大器。

鄙,鄙视。

《论语(八佾)》“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镂簋、朱紘、山节、藻棁这些都是诸侯一级的人所使用的,管仲僭越、不知礼,故孔子认为他难成大器。

《论语(八佾)》所记载的是孔子关于维护周礼的言行。

92.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寇准,字平仲,宋真宗初年为宰相,后封莱国公。

93.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这是婉转的说法,并不是认为寇准可以因此奢侈。

94.习:

习染。

95.遍数:

列举。

96.聊:

暂且,姑且。

97.非徙:

不只。

98.身:

本身,自己。

99.服行:

实行。

服,从事。

100.云:

语末助词,无实义。

参考译文:

我原本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世世代代都以清白廉洁(的家风)相继承。

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幼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给我穿,我总是害羞得脸红,去掉它。

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唯独我不戴花,同年说:

“(花是)君王赐给你戴的,不能违反(不戴)。

”我这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平常我穿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填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得好名声,只是顺着我的本性罢了。

众人都把奢侈豪华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

人们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并不认为这是缺陷,回答他们说:

“孔子说:

‘与其奢侈而显得骄纵,宁愿节俭而显得固陋’,又说:

‘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啊’,又说:

‘有志于探求真理,但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的读书人,不值得跟与他们谈论。

’(有志于追求真理,却吃不了苦,是无法如愿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竟然因节俭而互相相嘲讽、讥议,唉,真是奇怪呀!

近年的社会风气尤为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上了类似读书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的鞋子。

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已故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客人来了没有不摆设酒席的,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

酒是从市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栗子、枣子、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只用瓷器和漆器。

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并不认为这样不对。

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情意深厚。

近来士大夫家里,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有很多的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与客人朋友聚会。

(为了约会招待)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策划聚集,然后才敢发请柬。

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

因此不跟着世俗顺风倒的人大概很少了。

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坏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做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只能容一匹马转身。

有人说这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

“住宅应当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的厅堂的确狭窄,作为太祝、奉礼的厅堂已经很宽敞了。

”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

入宫后,真宗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如实地回答。

皇上说:

“你(担任的)是有清高有名望的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

”他回答说:

“我家里穷,客人来了没有食具、菜肴和果品,所以就到酒馆里请客人喝酒。

”皇上认为他无所隐瞒,更加尊重他。

张文节做宰相时,自己的生活享受就像之前做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

“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的生活享受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的,(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像公孙弘盖布被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照一般人那样做。

”(张文节)公叹息说:

“(凭)我今天(这么多)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还担心什么做不到呢?

只是(按)人的常情,由节俭到奢侈容易,由奢侈到节俭(却)困难。

我今天(这么多)的俸禄哪能永远享有呢?

我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

(如果)有一天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人习惯于奢侈的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一定会导致饥寒无依,哪里比得上我在位或不在位,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像同一天(一样好)呢?

”唉,这些圣明贤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平庸的人所能及得上的呢?

御孙说:

“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一切罪恶中最大的。

”共,就是同,说的是有道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形成的。

节俭就贪欲少。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可以行正直之道。

普通人贪欲少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使家室丰裕,所以说:

“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共有特点。

”奢侈就会贪欲多。

有地位的人贪欲多就会贪图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贪欲多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致使败坏家庭丧害自身;因此,做官的就必然贪赃受贿,平民就必然偷盗。

所以说:

“奢侈是一切罪恶中最大的。

 从前正考父用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

季文子辅佐了三位国君,他的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马不吃粟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诚。

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气量狭小。

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公孙戌时,就因为富裕而获罪,逃亡在外。

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钱,到了孙辈就因为傲慢奢侈使家产荡尽。

石崇凭奢侈豪华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

近代寇莱公的奢侈豪华在当时堪称第一,然而因为他的功业大,人们不批评他。

(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奢侈豪华的家风,现在多数穷困。

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姑且举几个人的事迹用来训诫你。

你不只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习俗。

评析

这是一篇训诫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的。

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从小聪明,博古通今。

本文中心意思是谈节俭的好处,奢侈的坏处,用种种实例教育儿子要务行节俭,力戒奢侈。

[1]

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

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以他深邃的政治眼光,敏感地洞察到了这个真理。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

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

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初名为《通志》,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本书从英宗朝开始主持编写,至元丰7年成书。

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本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训诫他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

本文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一、(2013新课标卷1)参考答案: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5分)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6分)

二、(2013新课标卷2)参考答案: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5分。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6分。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2013全国大纲卷)参考答案:

12.(8分)

⑴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4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⑵“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4分。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2013北京卷)参考答案:

12.①B(3分)

②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4分)

参考鉴赏

1、鹊桥仙·华灯纵博

《鹊桥仙·华灯纵博》,南宋诗人陆游作品。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

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

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1]

译文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还有谁记得那豪迈的生活?

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

八尺扁舟,三扇低蓬,占尽苹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

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皇帝)赐与吗?

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

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

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

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

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

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

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

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

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

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

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

此时更有谁还记得?

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

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

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