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009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双十中学高考

生物模拟试卷

(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种类与数量的差异

B.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胰蛋白酶只能水解一种蛋白质

C.需氧型生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与线粒体

D.肌肉组织吸收的02与放出的C02量相等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故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种类与数量的差异,A项正确;酶催化的专一性是指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蛋白酶对所作用的反应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蛋白酶仅能作用于蛋白质分子中一定的肽键,如胰蛋白酶催化水解碱性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故B项错误;需氧型真核生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一般为细胞质基质与线粒体,需氧型的原核细胞内没有线粒体,这些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项错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所以肌肉组织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吸收的02与放出的C02量都相等,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代谢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并能灵活运用。

2.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S-S-)。

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B.解冻后蛋白质功能可能异常

C.结冰和解冻过程涉及肽键的变化D.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

【答案】C

【解析】

巯基(-SH)中含有S,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可知,巯基位于氨基酸的R基上,A正确;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由题干“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可知解冻后的蛋白质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功能也可能发生异常,B正确;由题干信息知,结冰时会增加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解冻会减少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结冰和解冻过程未涉及到肽键的变化,C错误;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会被氧化形成二硫键(-S-S-),抗冻植物能够适应较冷的环境,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可推知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D正确。

3.图甲农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不出生率,②表不死亡率)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B.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对应于图乙中的c点

D.种群增长速率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为增长型,且为J型增长。

据图乙分析,a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a~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加快;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由图甲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仍然在增长,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速率为0,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C正确;群增长速率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持续快速增长,而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应该在c点捕获,D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4.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

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在图中其它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C.闰绍细胞转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答案】A

【解析】

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构成效应器,A项错误;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到b、c、d三点,这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B项正确;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转运和释放提供能量,C项正确;a处兴奋时,一方面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闰绍细胞,使之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馈抑制肌肉的收缩,所以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D项正确。

【考点定位】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

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如本题的有效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为“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以及图示中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肌肉和反馈回路等”;在此基础上,联想并运用所学知识及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各选项。

5.下图为人体某种遗传病的产生机理示意图。

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b、c分别为DNA、mRNA、蛋白质,过程①和②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

B.过程①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该酶与RNA—端的特定序列相结合

C.由图可知,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由左向右移动

D.该图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过程①表示转录,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过程翻译②表示翻译,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

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由此可知,图中a表示DNA、b表示mRNA、c表示核糖体。

图中a、b、c分别为DNA、mRNA、核糖体,过程①和②分别表示转录和翻译,A错误;过程①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该酶与DNA分子中的启动子结合,B错误;由图可知,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由右向左移动,C错误;该图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6.控制家蚕体色的基因B(黑色)和b(淡赤色)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某染色体数正常的家蚕的一条10号染色体上B和b两基因,另一条染色体上仅有b基因。

用X射线处理雌蚕,将带有B基因的第10号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获得可以鉴别雌雄性别的品系(第10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为bb的个体).该品系与淡赤色雄蚕杂交得到子一代,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品系雌蚕的形成时基因重组的结果

B.该品系雌蚕细胞发生了基因结构改变

C.子一代中雌蚕中既有淡赤色又有黑色

D.子一代雌蚕全为黑色,雄蚕全为淡赤色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X射线处理雌蚕,将带有B基因的第10号染色体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上,获得可以鉴别雌雄性别的品系,所以该品系雌蚕的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基因的结构没有改变,AB错误;W染色体上有B基因,所以子一代中雌蚕全部是黑色,雄蚕全为淡赤色,C错误、D正确。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染色体变异

二、非选择题

7.为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和CO2浓度对葡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用40W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灯管做光源,设置不同CO2浓度,处理试管苗。

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试管苗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结果如图。

(1)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吸收光能的物质分布于_____,b点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

(2)图中a点的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原因是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大棚种植葡萄时,可采取_____两个措施来提高产量。

对于红光组,当CO2浓度为300μl•L时,对幼苗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固定的CO2量_____(大于/等于/小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

(4)为探究黄光条件下幼苗的叶绿素a含量是否发生改变,你的实验思路是:

_____。

【答案】

(1).叶绿的类囊体薄膜上

(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3).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多于黄光,导致a点的光反应速率大于c点,a点真光合速率更高,且a与c点的呼吸速率相同,所以a点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4).提高CO2浓度,用无(白)色塑料薄膜搭建顶棚(或自然光照)(5).大于(6).分别从自然光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幼苗中的相同部位取等量的叶片,提取其中的色素并分离,然后比较滤纸条上叶绿素a色素带的宽窄和颜色的深浅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

考生可通过分析曲线获取有用信息,再结合题意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分析曲线图可知:

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白光组最有利于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因为白光是复色光,植物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吸收其他波长的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提高。

(1)光合作用

过程中,吸收光能的物质(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上;b点时既有光合作用也有呼吸作用,故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的红光多于黄光,导致a点的光反应速率大于c点,a点真光合速率更高,且a与c点的呼吸速率相同,所以a点净光合速率大于c点。

(3)分析曲线图可知:

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白光组最有利于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提高,而且在实验CO2浓度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升高,三种光照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均逐渐增大。

因此,大棚种植葡萄时,可选用无(或白)色塑料薄膜搭建顶棚(或自然光照),或提高CO2浓度等措施,以提高葡萄产量。

在红光条件下,CO2浓度为300ul•L-1时该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为0,但幼苗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同时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对幼苗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其光合作用会大于呼吸作用,故这些细胞叶绿体固定的CO2量大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

(4)要探究黄光培养条件下幼苗的叶绿素a含量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分别从自然光和黄光条件下培养的幼苗中的相同部位取等量的叶片,提取其中的色素并分离,然后比较滤纸条上叶绿素a色素带的宽窄和颜色的深浅来判断叶绿素a含量是否发生改变。

8.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生长素对萌发的绿豆不定根发生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处理组

平均每个绿豆芽长

出不定根数(条)

每条不定根平

均长度(mm)

从植物体内分离的浓度为x(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5.92

37

从植物体内分离的浓度为y(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4.16

18

浓度为50(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4

85

20

浓度为100(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5.02

23

浓度为200(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

5.58

31

蒸馏水

3.17

14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点)

(2)本实验设置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组。

与y对比,x是从__________(嫩叶/老叶)分离得到的。

(3)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对绿豆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具有两重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判断,表中x与50、100、200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表中y与50、100、200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

【答案】

(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嫩叶(3).蒸馏水(4).据表格分析,与蒸馏水处理组相比,实验结果中各浓度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但未显示抑制作用的相关数据(5).100<x<200或x>200(6).0<y<50或y>200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考生需要从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回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曲线特点,结合题意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本实验设置的对照组是蒸馏水组;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浓度为x的生长素溶液对萌发的绿豆不定根发生和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浓度为y的生长素溶液,可推知x是从嫩叶中分离得到的。

(3)据表格分析,与蒸馏水处理组相比,实验结果中各浓度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但未显示抑制作用的相关数据,所以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对绿豆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具有两重性。

(4)与浓度为50、100、200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相比,浓度为x的生长素溶液对萌发的绿豆不定根发生和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左右,促进效果相同可对应两个不同浓度,所以表中x与50、100、200的大小关系为100<x<200或x>200;与浓度为50、100、200μmol·L-1的生长素溶液相比,浓度为y的生长素溶液对萌发的绿豆不定根发生和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小,所以表中y与50、100、200的大小关系为0<y<50或y>200。

9.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但其抗寒能力较差,在高纬高寒地区种植难以存活.研究人员将纯种不抗寒苜蓿搭载在返回式卫星上,再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两个抗寒苜蓿新品种(I号和Ⅱ号).下面是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的杂交实验及结果:

(1)上述选育新品种I号和Ⅱ号的方法是_____,苜蓿植株抗寒性遗传表明:

基因与性状不都是简单的_____关系.

(2)实验一的F1植株可产生_____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子二代抗寒苜蓿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子二代植株中,杂合抗寒苜蓿所占比例为_____.

(3)新品种Ⅱ号

基因型为(基因用A、a和B、b表示)_____,实验二的F2代抗寒植株含有_____种基因型,在F2代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

(4)苜蓿的紫花对白花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研究者在纯种紫花和白花杂交后的子一代中,偶然发现一株白花苜蓿,请你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

①_____.

②_____.

【答案】

(1).诱变育种

(2).线性(3).4(4).4/5(5).AaBB或AABb(6).3(7).1/8或1/4(8).植株发生基因突变,T基因突变为t基因(9).植株发生染色体变异,含T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一:

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

15,说明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即为9:

3:

3:

1比例的变形,说明只有隐性纯合子为不抗旱,其它均为抗寒个体。

分析实验二,该实验结果表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且抗寒为显性性状,同时说明品种Ⅱ号至少有一对基因显性纯合。

【详解】

(1)分析题意可知,“研究人员将纯种不抗寒苜蓿搭载在返回式卫星上”,即利用了太空中

高辐射进行了诱变育种,苜蓿植株抗寒性遗传表明:

基因与性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由分析可知,实验一的F1植株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aB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植株可产生AB、Ab、aB、ab共4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基因型为A_B_、A_bb、aaB_均表现为抗寒,子二代抗寒苜蓿植株中,纯合子有1/16AABB、1/16AAbb、1/16aaBB,因此子二代抗寒苜蓿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1﹣(3/16)÷(15/16)=4/5。

(3)分析实验二,该实验结果表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并且抗寒为显性性状,同时说明品种Ⅱ号至少有一对基因显性纯合,即新品种Ⅱ号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后代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抗寒.如果新品种Ⅱ号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一代中抗寒个体基因型为1/2AaBb、1/2aaBb,它们与aabb杂交,F2代抗寒植株含有3种基因型(AaBb、Aabb、aaBb),此时在F2代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1/8;若新品种Ⅱ号的基因型为AABb,则A基因的频率为1/4。

(4)苜蓿的紫花对白花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研究者在纯种紫花和白花杂交后的子一代中,偶然发现一株白花苜蓿(tt),对此现象有两种合理的解释:

①植株发生基因突变,T基因突变为t基因;②植株发生染色体变异,含T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点睛】本题结合育种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确定该性状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并能够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合理解释两种比例,具有一定的难度。

10.果蝇的体色有灰身和黑身、翅形有长翅和残翅、眼色有红眼和白眼之分,三对相对性状分别受等位基因B和b、D和d、E和e控制。

已知控制体色和翅形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且雌蝇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部分性母细胞的这对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而雄蝇无此现象。

某同学为验证所学知识,利用一果蝇种群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将纯种灰身长翅与纯种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得到的F1中雌雄果蝇全部为灰身长翅;再利用黑身残翅雄蝇与F1中的灰身长翅雌蝇测交,得到F2中表现型有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所占比例分别为42%、8%、8%、42%。

实验二:

将纯种红眼与白眼果蝇杂交,得到的F1中雌雄果蝇全部为红眼;F1中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三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一推断,果蝇的体色和翅形的遗传都符合孟德尔的____________定律,请对F2中表现型的比例做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摩尔根的经典实验判断,实验二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如果将F2中的白眼雄蝇与F1中的红眼雌蝇杂交得到下一代,预期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进行一次杂交实验,既能说明雄性果蝇不发生交叉互换,又能说明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则用来杂交的亲本基因型最佳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灰身、长翅、红眼

(2).基因分离(3).F1雌蝇在产生配子(卵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产生的两种(亲本型)BD和bd配子(卵细胞)数量多且相等,产生的两种(重组型)Bd和bD配子(卵细胞)数量少且相等(4).XEXE×XeY(5).不能(6).不论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其后代均有两种表现型;且每种表现型的性别比例均为1∶1,故不能确定果蝇的眼色基因是否在性染色体上(7).bbddXeXe×BbDdXEY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实验一的F1表现型全为灰身长翅,可知,灰身对黒身为显性;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根据实验一中F1测交得到的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知,控制体色的等位基因与控制翅形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根据亲本纯种果蝇的表现型可知,控制灰身的B与控制长翅的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控制黑身的b与控制残翅的d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

由于F2出现了新的表现型类型,说明F1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根据实验二的F1结果可知,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再根据F2雌雄个体中同一表现型所占比例不同可知,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只伴随X染色体遗传。

(1)根据前面的分析,题中涉及的三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分别是灰身、长翅和红眼。

(2)根据实验一推断,果蝇的体色和翅形的遗传单独分析,都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但两对结合分析,发现它们并不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F2中表现型的比例不为1:

1:

1:

1,说明F1雌蝇在产生配子(卵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产生的两种(亲本型)BD和bd配子(卵细胞)数量多且相等,产生的两种(重组型)Bd和bD配子(卵细胞)数量少且相等。

(3)结合前面的分析,实验二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XEXE×XeY;如果将F2中的白眼雄蝇(XeY)与F1中的红眼雌蝇(XEXE和XEXe)杂交得到下一代,由于结果中雌雄果蝇中红眼或者白眼所占的比例均相同,所以不能验证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

(4)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就要能说明果蝇的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则亲本的杂交组合应选XeXe×XEY;如果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来说明雄性果蝇不发生交叉互换,则用来杂交的亲本应选双杂合的雄果蝇和双隐性雌果蝇,即基因型为bbdd(♀)×BbDd(♂),两方面结合,所选亲本最佳基因型组合为bddXeXe×BbDdXEY。

【点睛】本题有两点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测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不为1:

1:

1:

1,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又表现型了四种表现型,说明它们的控制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二是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就要确定是否为伴性遗传,必须选“同型隐性,异型显性”的亲本杂交,若要通过一次杂交结果判定是否发生交叉互换,需要选择测交类型,即双杂合与双隐性杂交。

11.如图表示某地有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湖底演替到森林的部分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

与图示群落演替过程相比,某地从森林被全部砍伐再演替到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

(2)图中B阶段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情况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研究发现,图中B阶段湖泊中的有些青蛙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物种,支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青蛙之间存在着_____。

(3)图中C阶段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分布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_____的能力。

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图中C阶段的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图中C阶段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____。

【答案】

(1).初生演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