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1290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docx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

2018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名著导读

【供学习,勿转载】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简▪爱》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这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让主人公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生理想和爱情故事。

B.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都是出自《呐喊》中的人物。

C.《威尼斯商人》《海底两万里》《变色龙》《范进中举》作者分别是莎士比亚、凡尔纳、莫泊桑、吴敬梓。

D.汉语常用烽烟指代战争,汗青指代史册,桑梓指代家乡,婵娟指代月亮,令郎指代女儿。

【答案】5.A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A正确。

B“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C小说《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不是莫泊桑。

D“令郎”是称对方儿子的敬词,不是指女儿。

据此,答案为A。

【考点解析】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朝花夕拾》:

长妈妈(阿长)、无常、寿镜吾、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呐喊》:

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狂人;车夫;孔乙己、丁举人;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夏瑜、夏大妈、卖药的、满脸横肉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夏三爷、夏四奶奶、红眼睛阿义;N先生;赵七爷、九斤老太、七斤、七斤嫂;阿Q、赵太爷,钱太爷,王胡<王癞胡>,赵白眼<假洋鬼子>,赵司晨<赵秀才>,吴妈,小D,小尼姑,老尼姑,邹七嫂,举人老爷,赵太太。

等等

《彷徨》:

祥林嫂、吕纬甫、青年作者、四铭、疯子、高老夫子、魏连殳、子君、张沛君、爱姑、涓生等。

契诃夫+莫泊桑

契诃夫:

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杰出的剧作家,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

契诃夫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莫泊桑: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令郎+敬辞

令郎:

俄指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见《西游记》:

“你令郎因是捉了师傅,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

”原称“令郎君”,后省作“令郎”。

敬辞:

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又称“敬语”,与“谦辞”相对。

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一)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8-10题。

(6分,每小题2分)

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

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

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像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

在这种静寂中,祥子听见自己的良心的微语。

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

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

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

不敢再思索,他拔起腿就往回走,非常的快。

不敢过去推门,恐怕又被人捉住。

左右看,没人,他的心跳起来,试试看吧,反正也无家可归,被人逮住就逮住吧。

轻轻推了推门,门开着呢。

顺着墙根走了两步,看见了自己屋中的灯亮儿,自己的屋子!

他要哭出来。

弯着腰走过去,到窗外听了听,屋内咳嗽了一声,高妈的声音!

他拉开了门。

“谁?

哟,你!

可吓死我了!

”高妈捂着心口,定了定神,坐在床上。

“祥子,怎么回事呀?

祥子回答不出,只觉得已经有许多年没见着她了似的,心中堵着一团热气。

“这是怎么啦?

”高妈也要哭的样子的问,“你还没回来,先生打来电,叫我们上左宅,还说你马上就来。

你来了,不是我给你开的门吗?

我一瞧,你还同着个生人,我就一言没发呀,赶紧进去帮助太太收拾东西。

你始终也没进去。

黑灯瞎火的教我和太太瞎抓,少爷已经睡得香香的,生又从热被窝里往外抱。

包好了包,又上书房去摘画儿,你是始终不照面儿,你是怎么啦?

我问你!

糙糙的收拾好了,我出来看你,好,你没影儿啦!

太太气得——一半也是急得——直哆嗦。

我只好打屯叫车吧。

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全走了哇。

好,我跟太太横打了鼻梁①,我说太太走吧,我看着。

祥子回来呢,我马上赶到左宅去;不回来呢,我认了命!

祥子没的说。

“说话呀!

楞看算得了事吗?

到底是怎回事?

“你走吧!

”祥子好容易找到了一句话,“走吧!

“你看家?

”高妈的气消了点。

“见了先生,你就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

“这像什么话呀?

”高妈气得几乎要笑。

(节选自《骆驼样子》,有删节)

【注释】①横打了鼻梁:

即打保证。

8.《骆驼祥子》的作者是▲。

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作品《▲》。

(2分)

【答案】8.(2分)老舍《济南的冬天》

【解析】《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9.上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分)

【答案】9.(2分)①描写了死一般寂静的环境;②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③暗示了祥子走投无路的境况;④预示了祥子的悲剧命运,突出作品的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类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的划线句“世界像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就是典型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世界像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既描写了死一般寂静的环境,又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既暗示了祥子走投无路的境况,又预示了祥子的悲剧命运,突出作品的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上文结尾处祥子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

”这句话指的是原著中的哪个情节?

(2分)

【答案】10.(2分)孙侦探以曹先生是乱党的罪名敲诈祥子的全部积蓄。

【解析】孙侦探敲诈祥子,曹先生遭到特务的跟踪,不敢回家,他让祥子去接他的老婆孩子。

祥子刚到曹家,就被孙侦探抓住。

孙侦探骗祥子说他与乱党曹先生串通,需要花很多钱疏通才能免罪,这样就把祥子攒下来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全部骗走了。

在祥子第一次买上车后,因一次冒险拉活,被大兵们逮捕,不但丢了车,还得天天伺候这些当兵的,这些个兵的头头就是孙排长,这时孙排长还并未露面。

祥子第二次遇到孙排长的时候是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时候,此时孙排长已经成为了孙侦探,可成为侦探的他依然摆了祥子一道,从祥子这把他所有的积蓄全都搜刮走了。

祥子最后的堕落是因为梦想的破灭,原因有很多,可这个姓孙的就直接的两次使祥子的梦想破灭。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的描写的作用具有以下八点: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烘托人物心情;

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7、深化作品主题;

8、象征暗示。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从2015年悬疑小说和现实小说都已经加上了细节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最基本的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

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里的主要起到一个场景交代借用,也可用于作过渡。

社会环境:

时代与人物背景,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细节环境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

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

B.《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

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答案】14.C

【解析】试题分析:

C项“手足指同学”表述错误,应该是“手足指兄弟”。

手足shǒuzú,指兄弟,亲如手足;也可指动作、举动。

《淮南子·兵略训》:

“凡此五官之於将也,犹身之有股肱手足也。

”讲的是手和脚;《孟子·离娄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讲的是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易林·益之蒙》:

“饮酒醉酣,跳起争鬭,手足纷拏,伯伤仲僵。

”讲的是兄弟。

汉焦赣《易林·益之蒙》:

“饮酒醉酣,跳起争鬭,手足纷拏,伯伤仲僵。

”宋王禹偁《拟追封建成元吉为巢王息王制》:

“顷念宗祧之重,致忘手足之情。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

”讲的都是兄弟。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例如: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了鱼。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

白领

用职场人士的穿着特点代指本身。

具体代抽象

例如:

1.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工具代本体

例如:

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

例1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

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

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形象代本体

例如: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名著积累(每空1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按要求填空。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呲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

“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了样儿,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清净,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

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放光。

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耳朵。

母亲从桌子旁站起来,慢慢地走到窗口,背转身去不看大家。

(1)选文选自小说《》,该小说与《》、《我的大学》一起构成自传体三部曲,作者是。

【答案】6.

(1)童年在人间高尔基

【解析】《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

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

“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

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

”高尔基说:

“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选文叙述(小说人物名)刚来到外祖父家时所目睹的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的情景。

【答案】

(2)阿廖沙

【解析】阿廖沙是俄国小说《童年》人物,他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沙的表哥。

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可惜的是强壮的小茨冈,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地压死了。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

我们学过他的《饮酒》《小石潭记》《归园田居》。

C.泰戈尔,希腊作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D.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墨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答案】3.A

【解析】B项表述错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作品。

C项表述错误:

泰戈尔,印度作家。

D项表述错误:

墨子不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A项表述正确,所以选A。

朝花夕拾中一共有3篇三篇文章被选为初中课文:

分别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初中语文学过陶渊明的作品:

古诗:

《饮酒》(其五)、《归园田居》散文: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

《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道家:

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

作品:

《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

代表人物:

墨子。

作品:

《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

如“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作出决定。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千支兼用法。

C.《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选自“风”,《蒹葭》选自“雅”。

D.《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项说法不正确。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不是选自“雅”。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识记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5.(3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传记文学名著。

B.《名人传》是一部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和巨大贡献的传记作品。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选正题,难度高于选非,正确答案为D项。

试题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体裁涉及传记和小说;考查内容涉及文学样式的判别、作品内容的介绍和文章主旨及历史评价的归纳。

A项在记载内容和文学样式的判别上出现了错误,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所以“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说法错误。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并非。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项“记载名人丰功伟绩,讲述名人精彩人生”说法错误,主要记载其人生磨难和艰苦历程。

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

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他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

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

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基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

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

“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C项,《水浒传》不是传记,是小说。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集音、形、义于一体。

汉字中的形声字是由形旁、声旁构成的。

B.《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却被如来佛祖的两位大弟子索要好处费,令人哑然失笑。

鲁迅评价说: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C.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我们学过的古文中关于年龄的称谓很多,如“黄发”,形容老人;如“弱冠”,指未成年男子。

【答案】D

【解析】D中“弱冠”指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所以指未成年,错误。

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

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

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形声字:

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

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文或字主要是起标声作用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

“形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