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318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

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

作诗。

④浙东:

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 

(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

变儿童:

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

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

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吴音渐已变儿童

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我”的任务是_______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答案】

(1)黎明的通知;艾青

(2)酌痛;灼痛

(3)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4)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解析】【分析】材料选自艾青现代诗《黎明的通知》开头部分。

(1)小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名著阅读就是《艾青诗选》,读过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

(2)考查汉字书写能力。

“酌痛”应改为“灼痛”。

(3)结合诗句的语境义基本能够推断出来。

“祈愿”把两个字分开解释即可。

“先驱”在选文的最后一句: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根据诗歌语境能够推断出:

走在前面给他们引路的人。

(4)答案在诗歌选段中都能找到。

“诗人”的任务在第①②节;“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的任务在第⑤节: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故答案为:

⑴黎明的通知;艾青

⑵酌痛;灼痛

⑶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⑸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在文章找到对应的答案。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颈联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

    

B. 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

C. 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

           

D. 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

(1)沉舟;病树

(2)A

【解析】【分析】

(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

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

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

二十三年:

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

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沉舟;病树;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诗中写了哪两种画眉鸟?

写它们时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

(2)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解析】【分析】

(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

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

对比鲜明,托物言志。

表明自己对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故答案为:

⑴林中画眉和笼中画眉,对比。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或“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读isg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的内容理解,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在平时学习中考生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分析】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感情。

一般答题格式为:

诗歌描绘了一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情感。

【附参考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6.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

⑴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⑵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

(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

“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

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

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①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②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①桁:

通作“行”。

一桁,一带、一列。

②壮气:

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

野草。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②“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③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④“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⑤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2)“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餳《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⑤正确。

(2)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解析】【分析】⑴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①正确;②错误,词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境;③只有无奈和悔恨,没有不甘;④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开阔;⑤正确。

⑵“秋风庭院藓侵阶”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苔痕上阶绿”,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故答案为:

⑴①正确;②错误;③错误;④正确;⑤正确。

⑵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酬”“翻似”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解析】【分析】

(1)读懂标题和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

刘禹锡与白居易在在扬州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曾为刘禹锡作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就回赠了该诗来答谢白居易。

“酬”:

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到乡翻似烂柯人”:

久谪归来,自己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翻”同“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

“翻似”就是“反而像”。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故答案为:

⑴“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⑵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回答,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等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和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解析】【分析】

(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

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

⑴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