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330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docx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

  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占有山、江、洞、石之美。

  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

  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在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000米,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

  普陀月牙,一东一西,相互连属,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来。

  山体面积51.5公顷,以岩多洞奇著称。

  七星岩而外,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

  普陀山的石林,突兀峥嵘。

  驼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胜,苍劲挺拔,气度非凡。

  更为珍贵的,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在七星公园西,花桥东。

  石挺拨矗立如柱,故有“天柱之名。

  又如未放的芙蓉,亦名“芙蓉石。

  石高约10米,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

  北临灵剑江,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

  东南茂树葱茏,浓荫簇拥。

  石颠有小叶榕,亭亭如盖。

  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

  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常盖在词笺上。

  七星岩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岩洞长约1100米,宽处50米,最高处20米。

  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

  该岩本为地下河床,后因地壳变动,地下河上升,露出地面成为岩洞,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溶解石灰岩,并不断在洞内结晶,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

  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园内,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

  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故名普陀山。

  山西南麓有元风洞,数九寒天,外冒暖气;盛夏酷暑,凉风习习。

  山上芳草如茵,翠柏浓郁,古木参天。

  从山门拾级而上,蝉噪鸟鸣,林静山幽。

  山腰有普陀精舍,飞檐门拱,琉璃朱饰,素负盛名。

  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往右继续登山,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

  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在普陀南麓,建于1972年。

  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是仿亭式的建筑,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绿色琉璃瓦,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26.8平方米。

  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立于亭上,可以旷观。

  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

  1974年兴建,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故名护碑亭。

  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

  亭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30.6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简朴、典雅,不与名碑争胜,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

  步入碑亭,欣赏书法艺术,浏览方志资料,兼得园林胜景之趣,实在是赏心的乐事。

  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现已他移。

  文昌亭在普陀山半山腰,“超杜净境右侧,名取文运昌盛之意,因处浓荫耸翠之间,又名“拥翠亭,为重檐、尖顶8角亭。

  原建于明,有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65年在原址新建。

  高8米,长宽各5.7米,面积32.4平方米。

  亭北邻小蓬莱,东为普陀精舍,西、南有矮墙栏杆,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古称玄风洞,俗称劳动量荽岩。

  在普陀山西麓,洞口西向,高3~24米,宽2~15米,深250米,面积1945平方米。

  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形成空气对流,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洞内空气清新。

  由于日照,山体热量的聚散,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

  洞外温度,夏日最高达39℃,冬天最低-5℃。

  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

  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

  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清改为“大贤庵,现已无存。

  1944年11月,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

  1946年,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

  1982年重修,墓地呈葫芦形,宽16米,长20米,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1946年建。

  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抚今忆昔,吸取血的教训,亦名纪忠亭。

  高7.5米,宽5.3米,长4.2米,面积22.26平方米,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

  原为普陀寺旧址,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

  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

  1层长17.3米,深12米,2层长度略小,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

  正屋开敝,楼上四面开窗,上有观景厅。

  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登楼观赏,城市风光、山林奇趣,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高9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呈不等边多边形。

  相传,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视为“瑞石,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钱藏宫中。

  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得悉产于普陀山,敕命建庆林观,并御书“庆林观赐额。

  普陀石林,林峰嶙峋,突兀峥嵘,最为奇美,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精舍前,普陀石林左侧,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

  为亭阁式长廊,红柱、坡顶、青瓦,长16米,宽6米,顶高6.5米,建筑面积96平方米。

  廊西有矮围墙,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

  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常绕梦魂,叹半世飘零,遂与名山成久别;岭表旧都,屡经离乱,望故乡英俊,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宽约4米,长10余米,面积40平方米左右。

  亭建于山脊,与米,深180米,面积2000平方米。

  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性喜访奇,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辟为景点。

  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

  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俯仰顾盼,处处入画。

  栖霞亭在普陀山四仙岩口。

  始建于宋,名“簪带,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后易名“倚岚,后改“碧虚亭,毁于抗日战火。

  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

  1979年再新建,沿用“栖霞之名。

  亭有月门,又称“步月亭。

  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

  底层作售票处,上层为观景亭。

  游人上下,若穿云步月,与碧虚阁对应。

  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在普陀山北半山腰,与白鹤洞相连。

  洞口向西北,高5~6米,宽2~15米,深21米,面积230平方米。

  洞呈喇叭形,前大后小。

  洞中有全真观,为元代所建,明改名真武阁,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洞亦更名玄武洞。

  玄武客早废,抗战胜利后重盖,1989年拆除原格,重新修建。

  一偏一正,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飞角、单檐,高6.5米。

  偏客南向,正阁西向,均有“玄武阁匾额。

  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达正阁,为8柱大厅,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

  透过阁楼南窗,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这座浮雕,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

  龟,水母类,披甲,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

  洞高3~4米,宽6~7米,深23米,面积150平方米,呈圆管形。

  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洞中一石柱,如鹤腿,故有白鹤洞之称。

  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地势较高而曲折,且洞内幽暗,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再出敝亮的四仙岩,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与白鹤洞相接,高7.3米,宽4~13米,深32米,面积约270平方米,呈穹隆形,上圆下平,北连七星岩。

  洞口开阔、敝亮,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岩内有4个石笋,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

  宋时,岩口建有“簪带亭,早废。

  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高4~10米,宽6~9米,深15米,面积约120平方米。

  普陀岩南北对穿,高敝通透,形如三角卷蓬。

  地面为斜坡,有25级石阶,分3级坡降,中设花圃。

  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曾称碧虚洞,楼早废。

  永泉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深约30厘米,里面有积水,即使在大旱之年,也永不枯竭,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用以沏茶,清甜适口。

  高6.4米,呈倒圆锥形,上大下小。

  顶平,四周凹凸不平,上有“堪语二字,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云洞位于普陀山西半山腰,南有寿佛洞,宽敝若厅堂,洞口西向,高3~6米,宽3~4米,长45米,面积157平方米。

  朝雾迷漫时,云凝洞口,故称朝云。

  洞开拓于明代,太虚和尚修磴道,并于绝壁处建楼阁。

  洞口有清诗刻两件。

  碧虚阁在普陀山七星岩口,因阁中函碧虚亭而得名。

  阁高7米,面积270平方米。

  碧虚亭为宋代建筑,早废。

  1956年在原址重建,1974年拆除改建,1979年建成两层游廊式亭阁。

  旋梯而上,上层游廊连接大小不对称的两座游亭:

在大亭中,可以看到城市远景;在小亭中,可以俯视七星岩内景。

  碧虚阁建筑,构思精巧,吸收广西三江程阳桥与桂林“吊楼的民族、民间建筑形式,亭与阁层层挑出,增加轻巧感和架空效果,突出了“碧虚这一主题,被建筑界誉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范例。

  曾公岩原名冷水岩,在普陀山东南,与动物园相邻,曾作七星岩出口。

  岩高4~20米,宽5~50米,洞府,岩前有石门,“屈曲而入,则流水横其中,碧乳垂其上,周环四视,其状如雕镌刻镂,殆出于鬼工而不类融结者也。

  源于地下河的清流,穿岩而过,溪水冰冽,所以也叫冷水岩,这是它不同于别的岩洞的特色。

  洞口留下宋刻10余件。

  洞壁有“岩洞就是学校、“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等标语。

  抗日战争期间用作防空的岩洞比比皆是,反映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

  明代创为寿佛庵。

  庵前建栖霞寺。

  《临桂县志》载:

“顺治八年(1651),楚僧浑融和尚乃建为栖霞寺,起藏经阁、听月亭,殿宇楼堂,备极宏丽,山水绕环,竹树掩映,为一府胜游之地。

  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后毁于战火。

  弹子岩在普陀山北麓,洞口高敝,宽14米,高6~9米,宽4~8米,深65米,面积280平方米,呈弧状。

  郦道元《水经注》说:

“山甚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圆珠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上深远,莫究其极。

  宋淳熙间(1174~1189),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刘谆,“买地为圃,隔桥筑亭,仰观岩石,如坐冷泉,对飞来诸峰,遂为桂林胜游之最。

  壁间有宋代石刻多件。

  留春岩在普陀山北麓,南距弹子岩50米,高3.5~4米,宽3~5米,深18米,面积69平方米。

  岩前一片平野,春回大地,满眼新绿,令人留连。

  岩名取其“留取春常驻之意。

  留春岩景色平平,宋人梁安世等在岩壁留下的《乳床赋》,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述钟乳石成因的科学论文,指出“泉春夏而渗流,积久而凝……以岁而计之,十万年而盈寸,很值敝开。

  岩前有平台,宋代曾建楼阁,供地方官员视察春耕之用,所以取名省春岩。

  宋刘希旦《省春岩》诗:

“省春岩畔点春衣,傍洞山泉浸洞矶,“泥燕不来灯光寂,野鹭孤飞带落晖。

  写出了省春岩宁得游人赏柳。

  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增加了浑融和尚、性因和尚和义士杨义等牌位。

  抗战期间被毁,遗址尚存。

  月牙山位于七星公园内,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因山腰有岩如新月,故名。

  明代孟详月牙岩诗宏:

“天设岩须古,月牙名白今。

  树低千岸转,洞敝万峰侵,月牙山景致优美,山西沿小东江有石级可登,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广寒阁、襟江阁等景观,且均面临江面,视野开阔,桂林市景悉陈眼前,游人莫不心旷神怡。

  石级下到山西南麓,有龙隐洞、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胜。

  月牙楼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

  3层,下为餐馆、小卖部,中为素食馆,上为宴会厅、观景楼。

  主楼长31米,深13米,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

  楼后有架空的走廊与后山凉亭相通。

  整个建筑由楼、亭、廊组成,高低错落,起伏有致,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

  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独具一格。

  登楼品尝地方风味的同时,还可以观览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桥、展览馆以及远山近景。

  郭沫若1963年题诗赞美:

“月牙楼是画廊楼,八面奇峰豁远眸。

  毋怪楼中无一画,画图难及白然优。

  伴月亭在月牙山山道上,靠近月牙岩,名取随伴月牙岩之意。

  始建于清代,1958、1978年两次重建。

  为4柱、单檐、攒尖顶方亭,长、宽各2.9米,面积8.4平方米,有半月形观景台挑出小东江之上,是俯瞰江水,遥看“花桥虹影的最佳点。

  在花挢遥望,岩如新月。

  岩内,清建有月牙山寺,两层,上为观音殿,下为大雄宝殿,毁于抗战烽火。

  1963年在旧址新建“小广寒楼阁,另建襟江阁,以飞虹桥相连。

  在这里观景,正如清人张宝描绘的:

“螺峰远近堆千点,雉堞回环锁万家。

  玉笋瑶簪山似画,丹枫紫桕叶如花。

  小广邃在月牙山月牙岩。

  1964年在月牙山寺旧址,依傍岩穴形势筑成3开间2层仿古楼阁,硬脊、坡顶、翘角,上有飞虹桥与襟江阁相连,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设旅游商品点,是观景、购物的理想场所。

  襟江阁在月牙山月牙岩旁,原建于清,名文昌阁,抗战期间破毁。

  后建成眺远楼,1958年更名襟江阁;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4米,长宽各7.8米,总面积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理论与历史研究室设计,与小广寒统一构筑,二者均为2层,而襟江阁标高较高。

  小广寒横向构图,6角耸立,形成一隐一显,一低一高,一后一前,一横一竖的强烈对比。

  襟江阁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龙隐洞的风景道上,北有花桥,西北有老人、叠彩诸山,下临小东江,是游人必经之道,又是观赏花桥一带美景荟萃的胜地。

  骖鸾亭在龙隐岩东侧的石台上,名取韩愈“飞鸾不暇骖诗意。

  《广西通志》载,为宋范成大建,后废。

  明复建,更名怡云亭。

  明包裕《重修怡云亭记》详记其始未,摩崖依稀可辨。

  骖鸾亭前临小东江,后陀山西北麓,寿佛洞南侧,与飞来石相邻。

  高7.5米,呈不等边多角形。

  苍翠如玉屏,清佟钧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襟江阁旁有登山道可达。

  本世纪70年代新建,为4柱混凝土结构仿古亭,高6.5米,长5.4米,宽5.8米,面积31.3平方米。

  宋光诩题额,周游书联。

  漓江自北而南缓缓流过,东岸民族风情园的侗族鼓楼高高耸立,西岸虞山、叠彩、伏波、独秀、老人诸峰历历在目,是眺望桂林胜又一佳处。

  丹桂岩在市区月牙山襟江阁西50米处。

  亦称凌空洞。

  洞江向西,深6米,宽5米。

  在厚约2米的文化堆积中,含黄褐胶结土和螺壳堆积层,学中虽发现磨制骨针和鹿、猪、羊动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鳃类水生动物骨骼。

  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的遗址。

  由于人为破坏,大部分文化堆积已无存,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残迹。

  翠屏石桂林名石之一,在普名泉。

  洞内乳石垂悬,幽暗逼仄,游人多驻足探奇,留有摩崖石刻百余件。

  宋熙宁间(1068-1077)在龙隐岩建有释迦寺,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

  1963年建藏碑阁。

  1988年建碑廊,廊阁相连,称桂海碑林。

  其后,又于岩侧筑陈列馆,3层,高阁、曲廊、飞檐,总面积达100平方米,宽敝明亮,是藏展与观景俱宜的好设施。

  龙隐洞在月牙山西北麓,高8~12米,宽8~20米,长64米,面积645平方米。

  有一条硕大、蜿蜒、矫劲石槽通贯洞顶,传为老龙隐此留下痕迹。

  小东江流注洞中,“金鳞倒影水浮空,似为游人再现当年破壁而飞的景趣。

  1963年建观景台于洞西北,是观“神龙的佳境。

  古往今来,游人不绝。

  洞中唐宋石刻近百,后人有“壁无完石之叹。

  岩高3~5米,宽20米,深10米,面积200平方米。

  洞口西向,呈穹隆状,像个口袋,俗称布袋岩。

  传老龙曾隐岩内,后从龙隐洞“破壁而飞,故有龙隐之名。

  此岩开发较早,宋人谭评介说,“天下洞穴,类多幽阴,或远水,清韵不足;龙隐岩高而明,虚而有容,大概似碧落洞,而登览之富则过之。

  岩的南隅,高处有一悬岩,名悬洞;岩的北面有一洞,像海螺,名海螺洞,洞前有平台,叫禅台,洞中有滴玉泉,传为烹茗依月牙山麓,“飞翼鼓,周匝有栏,陟降有路,成为一代名胜之地。

  古亭不复存。

  现在原址新建,混凝土结构,高6.5米,长宽各3.5米,面积12.25平方米,复“骖鸾之名。

  辅星山在普陀山南、月牙山东面,海拔221米,相对高度约71米,面积2.75公顷。

  《广西通志》载:

“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旁,日辅星。

  山有小道可翻越,通月牙山,给七星公园平添一趣。

  剑柄石在月牙山玉衡峰北,像一把宝剑插入山中露出的剑柄。

  石高14.4米,孤立耸峙,上刻“列翠之屏4个篆字,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骆驼山在七星公园内,为桂林市名山之一,原名酒壶山。

  因其状态酷似骆驼,遂名之。

  每当晨昏,霞光映耀山石,色泽斑斓,颇为壮观。

  明清以来,山下遍植桃树,若逢春至,桃花烂漫,江霞紫务,分外妖娆。

  因此,“壶山赤霞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

  现山周围辟有动物园、盆景艺苑、花圃茶室等亭台楼阁。

  桃花依旧,桂树成林,花果满园,“壶山赤霞更加绚丽多姿。

  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阳光下,还其玉洁冰清的本来面目,有的灿若朝霞,有的翠如黛玉,有的简直是喷薄着的飞泉。

  全部近2000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并采取了窗洞、景窗、景门、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种陈列式样。

  景区内建设,布置殊异,或池鱼、叠石、雁墙、篱笆,或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或树丛、竹林、草坪、藤架,以建筑小品、庭院、植物连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间,曲折清幽,如入仙境,令人心荡神移,目不暇接。

  灵剑溪又名灵剑江、灵剑河,在城东,源于尧山西南大河乡上阳家之北、尧山公路之南一池塘,池中有泉,终年不涸。

  由池向北,至尧山西麓茅坪庵附近,有一沟壑,丰水季节,也有水注入灵剑溪。

  七星山古名弹丸山,灵剑溪绕其下,有弹丸溪之名。

  灵剑发自尧山,经省春岩,留春岩、弹子岩、同志桥、张曙墓、七星山,会小东江,绕月牙、龙隐,至穿山人漓江,全长约9公里。

  它流经众多著名胜迹,其本身也最为游人所钟爱。

  灵剑石桂林名石,在灵剑溪畔,弹子岩前。

  高出水面15米,宽12米,长9米,面积约110平方米,呈笔架形,主峰突如剑戟,上刻“灵剑石3个大字。

  龙隐桥位于龙隐岩西南170米龙隐路,是小东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单拱石桥。

  1940年,这里建有跨度单拱石桥。

  1940年,这里建有跨度24米、宽2米的木便桥,用以疏散城区人口,早废。

  现桥长62.2米,宽10.7(7+2×1.85)米,跨径40米,荷载汽-13级。

  此间地形复杂,岽岸桥台基于一块大孤石上,高10米,西岸桥台筑在基岩上,高1米,有一2米径溶洞,植桩支承。

  1964年兴建,1966年始竣工。

  前此,马坪街一带通往三里店需经花桥,又不能行车,十分不便。

  龙隐桥的建成,不仅缓解了花桥的重负,便利了交通,且为小东江新添一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