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382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晏子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晏子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晏子资料.docx

《晏子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晏子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晏子资料.docx

晏子资料

重俭力行齐国廉相——晏婴

晏婴,字仲,谥号平。

春秋末期齐国东莱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齐大夫晏桓子弱之子。

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四十八年)。

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参政达50余年,为三朝重臣,一代名相。

他以,超人智慧,高洁品德,赢得生前社会尊重,身后世人赞誉。

孟子曾赞之曰: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更是敬佩地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

  一、身处浊世,心向清境  晏婴生活在春秋末期。

昨天的争霸战争已成过去,明天的称雄帷幕尚未拉开,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

因此,各诸侯国君主和卿大夫们无不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蔚为风气。

而齐国的景公尤甚。

据《晏子春秋·谏下十九》载:

景公时,“牛马老于阑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裤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酢,不胜饮也;菽粟郁积,不胜食也。

”《晏子春秋》中多处记载景公“为路寝台”、“为邹之长途”等,大兴土木,极尽豪华。

致使“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

国之诸市,屦贱踊贵。

……庶民疲敝,而宫室滋侈。

道瞪相望,而女富溢尤。

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左传·昭公三年》)。

  “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作为政治家的晏婴,保持异常清醒的头脑。

他提出了:

  廉为政本  “廉者,政之本也……廉之谓公正。

”(《晏子春秋·杂下六》)节欲为民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德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

”(《晏子春秋·问下二十二》)  “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

以民为本也。

”(《晏子春秋:

问下二十一》)  “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

”(《晏子春秋·问下七》)  啬为君道  “积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

”“啬者,君子之道。

”(《晏子春秋·问下二十三》)  足欲必亡  “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

为之制度,使无迁也。

”“足欲,亡无日矣。

”(《左传·襄公二十年》)  清廉为美  “廉政而长久……其行水也。

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

”(《晏子春秋·问下四》)晏婴超凡脱俗的卓绝见识,成就了他的美政嘉行。

  二、重俭力行,率先垂范  晏婴认为,欲矫时弊,先正己身。

因此,他从我做起,重俭力行,率先垂范,在清正廉洁方面,成为一个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

  

(一)晏婴衣食  晏婴出身名门望族,自己又身居相位,然而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穿的是“缁布之衣”,“一狐裘三十载”。

因而“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无豹之茈,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

”晏婴吃的是“脱粟之食,五卯、苔莱”(《晏子春秋·杂下十二、十、九》)。

“肉不足”。

对于钦差大臣,甚至是国君,不作特殊招待,有时竟拒之门外。

景公曾派人送去千金与市租,作为招待宾客之用,“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晏子春秋·内杂下六》)  

(二)晏婴之居  晏婴家居闹市附近,潮湿、泥泞、喧嚣,条件很差。

景公要给他换一所安静、宽敞的住所,被晏婴辞谢。

后来,景公趁晏婴出使晋国之际,给他另造了一所住宅,把周围的老百姓都赶走了。

仍不接受。

最后,还是把新居拆掉,恢复旧宅模样,又把周围的老百姓请来。

晏婴不更旧宅,除体现其节俭美德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乐于与民为伍,体察民意,了解民情,下情上达。

“踊贵”“屦贱”,妙谏景公的故事,已被广为流传。

  (三)晏婴之车  晏婴上朝时,常坐敞车,驾驽马。

景公见了,以为晏婴的俸禄太少了,以至于无力购置骏马华车。

晏婴退走后,景公命梁丘据送去骏马华车,一连三次都被晏婴拒绝了,景公不高兴了,说;“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晏婴对此作了解释,用其行动教育了景公和百官。

  (四)晏婴之田  崔氏乱后,许多逃亡的卿大夫都被召回来了,返回旧邑。

有的还从国君那儿接受了许多赏赐。

齐侯欲赏晏婴邶殿60个城邑,却被晏婴拒绝了。

子尾很纳闷,晏婴解释道,百姓,总是想生活丰厚,器用富饶,因此就要端正道德而加以限制,让它不要不够,也不要过分,这叫做限制私利。

私利过了头就要败坏。

我不敢贪多,这是所谓限制。

子尾听了很受感动,把接受了的城邑全部退还了。

  三、犯颜直诊,倡导廉政  作为一国之相,晏婴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而应兼济天下,在齐国推行廉政。

他正是这样做的。

在一个君主制国家,廉政能否得以良好的实施,关键在于君主是否以身作则,以“正”理政。

然而晏婴所事的三君都是昏庸之主。

在这种情况下,晏婴勇敢地拿起讽谏武器,匡正君过,推行廉政。

  

(一)谏君服饰之侈  据《晏子春秋‘谏下十三》载;“景公为屦,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良玉之绚,其长尺”,而且“冰月服之以听朝”,到了“屦重,仅能举足”的程度。

晏婴见后,当即列了三条罪状以斥之:

“轻重之量,以害正生,其罪一也;作服不常,以笑诸侯,其罪二也;用财无功,以怨百姓,其罪三也。

”(《晏子春秋·谏下十三》)晏婴规劝君主:

“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饰不镂刻。

”(《晏子春秋·内谏十四》)  

(二)谏君游乐无度  景公春夏游猎,又造大台。

晏婴进谏说:

春夏征用百姓,并游猎,是争夺农时,对国家不利啊!

景公不听,反而说:

我听说,相贤,国家就能治理好;为臣效忠,国君安逸。

我年纪老了,遂我所乐吧!

你别说了!

晏婴进一步谏诤道:

“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故国昌而民安。

楚灵王不废乾溪之役,起章华之台,而民叛之。

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

臣闻忠臣不避死,谏不违罪。

君不听臣,臣将逝也。

”(《晏子春秋·谏下八》)晏婴从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结果景公接受丁晏婴的意见,解役而去。

  (三)谏君横征暴敛  晏婴生活的时代,侈靡成风。

齐国国君和宠臣们为了满足声色犬马的生活,不惜对百姓横征暴敛,致使:

“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左传·昭公三年》)。

晏婴反对这种不加节制的做法,极力劝阻。

他一针见血地对景公说:

“县鄙之人,入从其政;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

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

民人苦病,夫妇皆诅。

”他告诫景公,“修德而后可。

公悦,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

”(《左传·昭公二十年》)  晏婴曾多次向景公提出薄赋敛,减劳役的建议,反对任意掠夺,糟踏百姓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事例繁多,不必一一列举。

由上可见,晏婴身处浊世,心向清境,重俭力行,倡导廉政。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格和政风的完美统一,成为世人仰慕的一代廉相。

晏子的爱民思想与事迹

晏子是与管子齐名的齐国贤相。

《晏子春秋》记载了晏子谏君爱怕思想与事迹。

概括起来,晏子的爱民言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其一,体恤民情说“三因”。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九记载,齐景公出游于寒冷的路途,看到腐烂的尸体,默不作声,问都没问。

晏子就举出桓公爱民,百姓拥戴的实例,指出景公奴役人民、失君之道的事实,用夏商周亡国的教训,提出“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仄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

”此“三因”阐明体恤民情的重要性。

  晏子说:

“过去我们先君桓公出游时,看见挨饿的就给饭吃,看见有病的人就送给钱财,他让百姓劳动但不伤体力,征收赋税但不耗费民财,百姓们都高兴地说‘希望君王出游到我们乡’!

现在您出游,离京城四十里远的贫民,财货用尽了也不够交税,尽死力也服不完徭役,百姓们受冻挨饿,死人处处都是,您却根本不问,这就失掉了为君之道了。

百姓用尽财力无法侍奉上司;上层骄奢淫逸,不顾恤下民;上下高心,君臣无情,这三条就是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原因。

”  使得景公让人收拾死尸,把粮食发放给百姓,离京城40里远的贫民,一整年不服徭役,景公三月不再出游。

   其二,关心疾苦说“三知”。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记载,齐景公在位时,雪下了三天不停。

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袄,坐在高堂侧面的台阶上,他说:

“怪呀!

下了三天雪,天却不冷。

”晏子就用古代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此“三知”表达爱民恤民的思想,意思是说古代的贤君,自己饱了知道有人挨饿,自己暖和知道有人挨冻,自己安逸知道有人在辛劳。

齐景公听了晏子这番话后,下令拿出毛皮衣服,打开粮仓,把衣食送给挨冻挨饿的人,并下令在道上看到饥寒的人就给,不必问哪能个乡的;在传真巷里看见就给,不必问哪能家的;在国中巡视统计数目,不必问名字。

有职业的男子送给两个月的储备,有病的送给两年的储备。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其三,为民请命说“三罪”。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五记载,齐景公喜欢马,如果他最喜欢的马暴死,他就要支解养马的圉人。

晏子提醒齐景公明白自己是首创支解的人。

齐景公放弃支解,但又要交给狱官处理。

晏子说:

“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恶,然后致之狱。

”:

景公同意。

  晏子就列举了圉人的三条罪状,曰:

“尔罪恶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恶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恶三也。

今以属狱。

”景公喟叹曰:

“夫子释之!

夫子释之!

勿伤吾仁也。

”在这里晏子表面上数落圉人的“三罪恶”,实际上是指出齐景德镇公重视玩好,轻视人民,视人民连畜牲都不如的罪恶责。

  其四,申民不平用“三喻”。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齐景公时,赋税重,冤狱多,怨声载道。

景公非但不听晏子的劝谏,反而让晏子去严酷镇压民众,晏子据理力争,,抗颜再谏。

他用三个比喻,尖锐地指出,只有“上治其正”,才能“下审其论(伦)”现在恶人当道,近臣争斗君王奢靡,不恤百姓,“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晏子用第一个比喻说,现在戎锹胡人养狗,多的十几只,少的五六只,这些狗互相不伤害。

如果抓住小鸡小猪随便扔给它们,马上就可以看断骨没皮的争食善。

上边正确治理,不边审慎有序,那么等级贵贱就不会乱七八糟了。

现在君主拿千钟的俸禄,随便送给左右的近臣,他们互相争夺,比胡人的狗争肉还厉害。

  第二个比喻是说,一寸长没底儿的管子,天下所有的粮食也不能装满它。

现在刘国男耕女织,夜以继日地劳作,也不够供奉上边,而君主的身旁都是雕绘华丽的宫室,这些就好比没有底儿的管子。

第三个比喻是说,三尺高的小孩,举一寸高的火焰,天下所有的柴禾也不够他烧。

现在君主身旁都是拿火的人,而君主却不知道。

最后晏子说:

“且夫饰民之欲,而严其听,禁其心,圣人所难也,而况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恶,非婴所知也。

”在这里晏子深刻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残暴,申诉出民众的不平和怨恨。

  其五,保国平安说“三法”。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十八记载,景公与晏子登寝而望国,公愀然而叹曰:

“使后嗣世世有此,岂不可哉!

”晏子曰:

“臣闻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享之。

诗云:

‘琥王岂不事,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今君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

”公曰:

“然则后世孰将把齐国?

”对曰:

“服牛死夫妇哭,非骨肉之亲也,为其利之大也。

欲把齐国者,则其利之者邪?

”  齐景公同意晏子的意见,就问施行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保证享国的长久。

晏子回答说:

“移之以善政。

今公之牛马老于拦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配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夫藏财而不用,凶也。

财苟失守,下其报环至,其次昧财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进自分也。

故君人者与其请于人,不如其于己也。

”意思是说:

“要想得民心,就要实行善政。

如今君主的牛马用不完,老死在牲口棚里,车乘不完,在大门里生了蛀虫,衣服穿不完,放配了,醋和肉卖不完,放坏了,酒喝不完,酸了,粮食吃不完,烂了,即使这样还向百姓重收赋税,却不把多余的分给挨饿的百姓。

收藏财货却不用,这不吉利,财货如果没了看守,下民就会从各处赶来报复。

隐藏的财货没了看守,抛弃了也不分给人们,百姓肯定前来自行分夺,所以做君王的,与其请示别人,不如请求自己施行善政”。

在这里,晏子实际上是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三条具体措施,即:

实行善政,薄敛节俭,散发公粟。

  其六,辞封地请“三赏”。

  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六记载,齐景公把平阴和槁邑赏给晏子,这两座城中有做买卖的275家。

晏子辞谢说:

“我们君王好营建宫室,百姓的体力已疲惫不堪了;君王又好娱乐游玩,打扮女人,百姓的钱财已经耗尽了;君王又好兴兵打仗,百姓离死已经很近了。

让百姓体力疲惫,钱财耗尽,接近于死亡,百姓非常痛恨上司!

这就是我不敢接受赏赐的原因。

”景公说:

“这倒可以,但是,难道君子就不想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

“我听说,做臣的先为君王后为自己;先安定国后考虑家;让君王居尊位,自己隐退在后,怎么不想富有和尊贵呢?

”景公问:

“如此,我拿什么赏给您做俸禄呢?

”晏子就提出在税收和刑罚方面各答应他三个条件作为赏赐。

放宽鱼盐方面的税收,对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种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税。

减轻刑罚,假如是死罪恶就减为判刑,假如是该判刑的就减速为惩罚,假如是该惩罚的就赦免。

晏子说:

“如果做到这三条,就是给我的俸禄,这也是君主的利益之所在。

”晏子在这里仗义直言,犯颜直谏,他指出了君王荒淫享乐,穷兵黩武,使百姓痉不堪的罪恶过;申明了自己先君后己,先国后家的为臣之道;为民请命,提出了宽刑省禁,爱民慈众的具体办法和要求。

后来,晏子的意见被采纳,齐国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其七,“度义因民”重民意。

  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十二记载,景公问晏子“谋必得,事必成,有术乎?

”晏子对曰:

“有。

”公曰“其求如何?

”晏子曰: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

”景公问是什么意思。

晏子作了回答,意思是说谋划问题,左右没有牵制,上下没有束缚,形式上不背谬,实际上也不违礼,对上不违背天意,对下不违背民意,能这样谋划的肯定有收获;事大得利就大,事小得利就小,衡量事情的大小,权衡利益的轻重,要对国家有多方面的荣耀,对人民能增加利益,用这种观点办事一定成功。

违背义考虑问题,即使有收获也不会安宁;不重视民意办事,即使成功了也不荣耀。

所以我听说义是谋划问题的法则,民意是办事的基础。

因此,根据义谋划,忠于民意办事,没听说不长久的。

过去夏商周三代兴起时,谋划问题一定根据义,办事一定根据民意。

等他们衰亡时,谋划不根据义,办事伤害民意。

所以考虑义,顺应民心,是谋划和办事的办法。

即:

“故度义因民,谋事之术也。

”  其八,天下得失在得民。

  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十七记载,晏子到晋国访问,叔向陪他饮酒,相互交谈,叔向问:

“齐国怎么样?

”晏子回答说:

“现在已到末世,我不知道将会怎样,恐怕要成为田氏的国家了。

”叔向说:

“什么意思?

”   晏子说:

“君王抛弃他的百姓,百姓都归向了田氏。

齐国旧有的四种量器:

豆、区、釜、钟,四升是一豆,以各量本身的四倍进位,升到釜,十釜就是一钟。

田氏有三种量器,都在齐国旧有的量器上加一,一钟也就相当大了。

田氏用自家的量器借出粮食,用公家的量器收回。

山上的木材运到市面上上卖,并不比山里的贵;鱼盐蛤蜊运到市面上上卖,也不比海上贵。

齐国的国君要百姓把自己的收获分成三份,两份交给公家,自己吃饭穿衣用一份;公家的财物腐烂生虫子。

可是老百姓们老老少少还在挨饿受冻;国都的各个市场上,鞋的价钱便宜,假肢的价格昂贵;人民痛苦,有的人就来慰问关切他们。

过去商朝惩罚杀戮不得当,随便杀人,周文王给商朝的百姓以慈爱和恩惠,收留抚恤无人管的百姓,因此天下人都归附了他。

百姓对谁都没有偏爱,只把爱给予有德的人。

如今刘国政权骄横残暴,可是田氏讲恩惠慈爱,百姓爱戴田氏就如同爱父母,像流水一样归附。

想让田氏得不到民众,怎么避免得了呢?

田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和伯戏,他们都帮助田氏,已经在齐囝了。

”叔向也说:

“我们晋国政权也处于末世了。

国君的军马不驾车,国卿不掌握军队,国家没有得力的人才掌管兵车,军队没有好领导;百姓疲惫恩格斯;国君的宫室越来越奢侈,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而国君妻妾的娘家越来越豪富;  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逃避仇敌;栾、胥、原、狐、续、庆、伯等旧贵族,都降到奴隶的地位;政权落在各个大夫手里;百姓没有依靠,而国君一天天不见改变,用娱乐掩盖忧患;晋国政权的衰落还能有几天呢?

谗鼎的铭文上说:

‘天将亮时就努力搞好德政,后世子孙还有懒惰的,’全部是一天天不见改过的呢,还能维持多久?

”晏子说:

“那么您将怎么办呢?

”叔向说:

“人能办到的事都办完了,等待天意算了,晋国的公子全都衰亡了。

我听说,政权将要衰亡的时候,它的宗族的枝叶先落,政权也就跟着衰亡了。

我们这一宗有11个族,只有羊舌氏还在,我又没有可以继位的儿子,国家没有法度,有幸得个好死就不错了,难道还想得到子孙的祭祀吗?

”  这是两位有识之士的议论。

他们都谈到自己的国家政衰民疲,已到末世。

晏子通过商朝败亡、文王得众的历史经验,深刻地预见到“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的发展趋势,认为田氏将占有齐国。

对于这一实事,虽然晏子是不情愿的,但他毕竟看到了新兴封建势力的兴起,他毕竟认识到了国家兴亡、天下得失的关键在于是否得民这一真理。

因此,作为齐国国君的相国,对田氏的行为也就没有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阻止,他已经预见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他也深知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晏婴的尚俭

与早期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其侈逼上"的尚侈作风相反,齐国另一名相晏婴则崇尚节俭,尚俭贯穿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之中,与管仲形成鲜明对比。

  尚俭是春秋时代普遍的一种社会思潮,以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

晏婴为齐国相,一心事"三公"(齐灵公、庄公、景公),地位不可谓不高,权力不可谓不大,却能甘于俭朴,不慕奢华,并对奢侈之风进行抨击。

这在春秋时期的尚俭思潮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此,晏婴的尚俭在春秋时的尚俭思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对其后的历代尚俭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晏婴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相对稳定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没有大规模的连年战争。

因此,各国国君追求奢侈豪华生活之风得以盛行,而齐国的国君景公尤甚。

齐景公追求奢侈,导致暴敛百姓,这在《晏子春秋》中多有记载。

  在《内篇谏下》中晏婴对齐景公的奢侈生活进行了讽刺。

  齐景公的奢侈淫逸,充分体现在他的衣着上。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说"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良玉之其长尺,冰月服之以听朝。

"冬天上朝听政,穿的鞋是用黄金做鞋带,用银加以装饰,还缀上珠子,并用精美的天装饰鞋头。

又说他"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带珠王而乱首被发,南面而立,傲然。

"  《晏子春秋》记述的晏婴讽谏齐景公奢侈的故事,烘托了晏婴力主尚俭的思想和行为。

晏婴的尚俭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位能养德。

晏婴认为,奢侈失德,俭则能养德。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齐国庆氏败亡后,景公赐给晏婴邶殿之地,晏婴不受。

有人问,富是人人都想要的,你为什么单单不要呢?

晏婴回答说:

"夫富如帛布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便无迁也。

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便无黜*,谓之幅利。

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  晏婴认为,凡布帛都有其宽度,故求利也应有限度,唯俭是从,不能过多的贪求,否则就要违背道德。

《晏子春秋》内外篇中,也有多处体现同样的思想。

《内篇谏下》载曰:

"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

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土,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意思是说,取之于君不可厚,施之于士不可薄。

既有取之于君,就应施之于士,这是道德上的需要,否则,就是不仁不智之人。

基于道德上的考虑,晏婴一再辞去景公赏赐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税、车马。

  其二,俭能利国。

晏婴认为,节俭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壮大,奢侈则致民怨,民怨就会导致国亡。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好大喜功的齐景公修筑路寝高台,三年没让百姓喘息;又建造长*台,两年没让百姓喘息;又修筑通往邹国的大道。

晏婴便劝谏说:

圣明的君王不搜刮尽民财,不耗尽民力。

君王刮尽民财,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耗尽民力也得不到享乐。

过去楚灵王修建大宫殿,三年不让百姓歇息;在章华建造高台,五年不让百姓喘息。

乾*那一战役打了八年,百姓被搞得精疲力竭,因而起来造反。

  《晏子春秋·外篇上》又曰:

"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寂粟币帛腐于*府,惠不偏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万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

"晏婴认为,齐景公穷奢极欲,不好节俭,让粮食布帛腐烂在仓库里,却不恩惠给百姓,这是夏梁商纣亡国的做法。

因此,《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载,当齐景公问晏婴如何治国时,晏婴回答说:

"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

"在这里,晏婴认为,治理好国家,一是要任用贤才,二是要爱护百姓,三是要奉行节俭。

由此可见,晏婴已把节俭提高到治国的高度来认识,作为治国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三,俭能修身。

晏婴认为,节俭是古代圣人的品行,而奢侈则是暴君的作风;欲望太大,就会贪求奢侈,导致亡身之祸。

故此,他在《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倡导君主应该"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就是自己要占有的少,给百姓的多,自己节俭而让人民宽裕。

又在《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曰:

"积财多寡而节用之,富无金藏,贪不假贷",把节俭财产,接济贫穷百姓视为君子的人品。

  他还在《晏子春秋·杂篇下》中认为:

"庆氏之邑足欲,故亡。

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

足欲,亡无日矣!

"因此,坚决辞掉加封的邶殿,不蹈庆氏失败之覆辙。

正因晏婴树立了俭能修身的思想,才一生住近市之地,居"湫隘嚣尘"之宅,"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

苔菜耳矣",即吃糙米饭、烤鸟肉、大粒盐和苦菜。

  在先秦列国的尚俭思潮中,墨子尚俭、孔子尚俭、老子尚俭与晏婴尚俭同样有名气。

比较其异同,可以加深对晏子尚俭的认识。

  其一,晏婴尚俭与墨子尚俭。

墨子在《节用》中主张,饮食"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

不极五味之调,芳香之和,不致运国珍怪异物。

"就是说,饮食足以养生就可,而不要追求五味芳香;穿着"冬服绀*之衣轻且暖,夏服**之衣轻且清,则止。

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认为穿的衣服做到冬暧夏凉就可以了,而不要追求华美;宫室"其旁可以围风寒,上可以围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

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认为宫室能御风霜雨雪即可,而不要追求富丽;舟车"足以将之,则止。

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揖不易,津人不饰。

"即是说,舟车能代步就行了,而不要追求装饰。

综上所述,墨子认为,衣食住行能做到养生就可以了,而不能追求奢侈享受,这与晏子的主张是一致的。

  但是,墨子又在《七患》中曰:

"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故先民以时生财,因本用财,则财足。

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

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

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

"在墨子看来,节俭所以需要,是因为社会财富可能匮乏,因为圣人治世,是不能保证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唯有提倡节俭,才仓有余粟,家有余粮,在水旱灾荒之年不至冻死饿死。

墨子的这种尚俭思想,目的是节财备荒,纯从消费上着眼尚俭。

这是与晏婴的以俭养德相异的。

  其二,晏婴尚俭与孔子尚俭。

春秋时期,孔子尚俭也颇有名气。

孔子在《子罕》中说: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

吾从众",提倡用省约之丝而不用糜费的麻冕。

他又在《八佾》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认为奢俭虽不合乎礼,但与其失于奢,不如失于俭。

这说明,孔子是尚俭而不尚奢的,并崇尚物质生活方面的节俭。

这与晏婴尚俭有相通之处。

但是,孔子提倡节俭又是有条件的,坚持以礼为前提、为标准,认为合乎礼为俭,超出礼则为奢,而晏婴则不强调这一点,不以礼为节度。

  其三,晏婴尚俭与老子尚俭。

老子在《六十七章》曰:

"我恒有三室,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这表明老子是尚俭的,并把俭约看成是道的精神。

老子又在《五十九章》说:

"治人事天,莫若啬"。

在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