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1426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docx

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

大港福源小学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备课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要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四、课堂总结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增加学生对于测量结果不同的真实体验。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不同。

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

教学反思:

还原数学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

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大港福源小学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备课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要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

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

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

(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

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

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

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

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

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

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厘米。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升华对厘米的直观认识

 

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对于1厘米的认识。

 

巩固提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测量较短的物体或距离

1Cm

教学反思:

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大港福源小学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备课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要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新|课|标|第|一|网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

它的长度是1米。

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

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

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100厘米)

小结:

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师: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老师事先准备好2米、3米、4米等长度的绳子,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并让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小结:

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1米,2米,3米,5米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大港福源小学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备课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

教学要点: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师: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师: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自由发言)

小结:

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2、找线段。

师: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为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1、量线段。

师: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师:

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

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3)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生活中的线段。

 

让小朋友们在本子上任意画一条线段,画好后让学生自己分别说一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强调:

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特点:

直的

两个端点

可测量

教学反思:

1、直接给出几条线段,让学生动手测量,感受线段可以测量。

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港福源小学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备课日期:

年月日

教学内容:

练习一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要点: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尺子:

学生尺,卷尺,米尺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

 

二、指导练习。

 

三、实践活动。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

师:

小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认识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1厘米和1米分别是多长吗?

师生共同进行交流。

2、找一找。

同桌之间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别在直尺上找1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3、量一量。

(1)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2)你的一拃(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长大约是几厘米?

(3)你的身高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适时进行知道帮助。

并将测量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

手掌宽

一拃长

身高

()厘米

()厘米

()米()厘米

4、画一画。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8厘米少4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对比,检查。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5-10。

1、第5题。

2、第6题。

老师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有关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3、第7题。

让小朋友先进行判断,然后说明为什么。

从而真正掌握线段的特征:

直的,有两个端点,并可以测量它的长度。

4、第8题。

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

本题中三角形斜边的测量比较困难,老师要多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把尺子移到三角形斜边的位置进行测量。

5、第9题。

这是厘米和米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也是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

计算第1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

再类推到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简单交流汇报。

6、第10题。

老师可以先出示题目,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合作小组进行测量。

1、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2、测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

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逐步建立知识网络,为今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老师可以让学生先估测一下黑板的长是多少,然后让两人一组到前面实际测量黑板的长,可以多请几组小朋友,同时观察学生测量的方法。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实际上是一样长。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1米=100厘米

线段:

直的,有两个端点,可测量

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础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测量,也容易掌握单位之间的转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