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488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专业知识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概述

  1.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及划分。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二)地图

  1.经纬线特点和作用。

  2.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常用投影的特点和用途。

  3.地图符号的作用、种类及构成特点。

  4.地图上方向、比例尺的确定与转换。

  5.制图综合的意义,影响制图综合的因素及制图综合的主要方法。

  二、世界地理

  

(一)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1.地球表面形态;海陆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陆地和海底五种主要地形及其分布。

  2.海陆变迁;六大板块与火山、地震;板块学说与大陆漂移说。

  3.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的原因。

  4.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气温与降水的分布;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及影响因素。

  5.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和降水各种统计图;评价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全球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7.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二)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1.陆地自然带的类型及其分布。

  2.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典型地区的环境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三)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1.全球海洋的分布与主要洋流系统分布规律及其产生机制。

  2.海洋资源的开发类型及其意义。

  3.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四)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1.人地关系的发展历史。

  2.人地相互作用给人地关系带来的影响。

  3.人地协调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五)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1.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人口与人种;世界人口分布和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

  2.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人口增长和世界人口问题。

  3.人类生产发展的纬向空间差异。

  4.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地理环境条件的关系。

  (六)亚洲

  1.亚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及其在世界的地位。

  2.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日本经济发展。

  3.分区地理———南亚、西亚、东南亚、中亚。

  4.“石油经济”国家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七)欧洲

  1.欧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欧洲经济共同体构建的环境条件。

  3.欧洲分区地理———北欧、西欧、中欧、南欧、东欧。

  4.产业革命与欧洲地区经济发展。

  (八)非洲

  1.非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尼罗河流域环境概况。

  2.非洲分区地理———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

  3.“高原大陆”、“热带大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

  4.非洲大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

  (九)美洲

  1.美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影响因素。

  2.分区地理———南、北美洲地理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经济强国———美国人口、资源、环境。

  (十)大洋洲

  1.大洋洲地理环境概况。

  2.分区地理———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支柱产业。

  (十一)南极洲

  1.南极洲地理环境特征、自然资源和南极洲独特的生态系统。

  2.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三、中国地理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点

  1.中国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

  2.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疆界和中国的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3.中国的地貌特点;地貌形态的地理评价;主要地貌类型。

  4.中国的国情与国际地位。

  

  

(二)中国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气候特点与形成;几种重要天气及其影响;气候评价。

  2.土地资源的特点、数量、质量、评价。

  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开发潜力。

  4.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与评价。

  5.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类型与结构、空间分布与评价。

  6.中国的地貌特征以及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地域分异规律和景观划分。

  (三)中国的海域与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环境;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

  2.海岸格局;海湾与港口资源。

  3.海域范围;海洋水文特征。

  4.海岛类型;海岛资源。

  (四)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1.我国的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与农业开发状况;工业、交通运输和城市等的分布情况。

  2.中国经济发展的动态。

  3.中国人口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

  4.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方向与理论。

  (五)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主要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污染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3.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4.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六)景观与区划

  1.区划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基本原则及其意义。

  2.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综合区划。

  3.各区划在中国地理研究中的作用。

  (七)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基本含义。

  2.国土整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国土整治的基本原理和区域发展战略选择的条件。

  (八)区域分析

  1.八大区域的环境与资源特征———东北区、华北区、晋陕内蒙古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

  2.区域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及地理差异。

  3.各地理区域发展条件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四、乡土地理

  1.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乡土地理教学研究的意义。

  2.乡土地理教学研究体系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

  3.乡土地理教材建设的基本内容。

  4.江西省地理位置及其地理意义。

  5.江西省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6.江西地理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地图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气候

  1.天气。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等媒体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1)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居民

  1.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地域发展差异

  

(1)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2)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五)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6)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7)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8)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5)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练。

  (6)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7)根据地图和其他信息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8)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9)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三、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自然资源。

  

(1)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三)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4)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地域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4)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5)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6)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1)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4)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5)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乡土地理

  1.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2.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3.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4.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5.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6.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第三部分学科课程教学指导

  一、中学地理课程

  

(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背景

  1.国外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和国外地理课程发展趋势。

  2.中学地理发展历程。

  3.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1.初中地理课程性质。

  2.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初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和基本结构。

  4.初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

  1.新课标中学地理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2.中学地理教材的设计,内容标准,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的内涵、功能。

  3.初中地理四套版本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结构。

  4.不同版本初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

  二、地理教学论

  

(一)地理教学方法

  1.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

  2.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纲要信号”图示法、自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组织法等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的组织特点及综合应用。

  

  

(二)地理教学设计

  1.地理教学设计的含义和基本程序;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教学设计。

  2.地理教案的编写要素;地理说课稿的设计和编写。

  (三)地理教学技能

  1.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分类与功能。

  2.地理教学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结课技能、“三板”技能、变化技能、媒体使用技能等教学技能。

  (四)地理教学评价

  1.地理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常用的评价方式与功能。

  2.中学地理试卷编制的基本步骤。

  3.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说课等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五)地理教育教学研究

  1.开展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2.地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

  3.课题报告与论文的写作方法。

  (六)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1.现代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

  2.地理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特点。

  3.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4.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