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514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一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试题

(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

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

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

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

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

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

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

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

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

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

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

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

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

《山海经》云: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又云:

“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

”《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

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

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

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

《逸周书》云:

“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

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

”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

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

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

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

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

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

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

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

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

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

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

B.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

C.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

D.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

B.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

C.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D.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佐证说理,论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缘性。

B.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一种美学情怀。

C.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这种美学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芬兰一直较为注重开展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劳动教育。

中小学生阶段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技术课和纺织课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

技术课上,学生学习使用锯、刨子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木工制作。

纺织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缝纫机,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简单的布艺制作,比如靠垫、手机包等;初中阶段,设计相对复杂,计算机设计、制作等方式会被学生引入课堂制作。

初中阶段还开设有家庭经济学课程。

学生在课上学习烹饪、熨烫衣物等。

一堂家庭经济学课,学生准备、制作一顿美食并现场享用,其间还插空熨烫衣物。

男女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竭尽全力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摘编自张永军《他山之石》,《光明日报》2021年10月9日)

材料二:

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

(摘编自吴安春《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

材料三:

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

我们需要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角度思考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

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可能将不再增加。

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劳动人口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由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的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

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长和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平均每周1课时,这样是搞不好劳动教育的。

应结合各科教学,挖掘蕴含在各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

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

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却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杜绝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发生;克服场地紧张,工具不齐的难题。

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劳动基地、劳技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等,使劳动教育逐渐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万作芳《劳动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芬兰劳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比如开设跟劳动教育相关的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B.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长期缺位。

C.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督导考核,督导考核内容包括劳动课是否被其他课占用,师资、场地、工具、经费是否缺乏等。

D.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这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不利于劳动精神的培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B.芬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劳动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C.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习惯培养,比如打扫卫生、烧菜做饭、洗衣叠被等,缺乏劳动教育观念。

D.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位原因复杂,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扭转形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6.搞好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买了半山百合

林清玄

在市场里,有个宜兰人,每隔几天来卖菜。

这个宜兰人像魔法师一样,长得滑稽而神气,他的菜篮里每次总会有几把野花。

像鸡冠花、小菊花、圆仔花、大理花之类的。

他告诉我,他在家附近采到什么花,就卖什么花。

他卖菜与一般菜贩无异,但卖花却有个性,不论大把小把,总是卖五十元,所以买的人有时觉得很便宜,有时觉得很贵。

他不在乎,也不减价,理由是:

“卖菜是主业,要照一般的行情;卖花是副业,我想怎么卖就那样卖呀!

爽就好!

他卖花爱卖不卖的,加上采来的花比不上花店的花好看,有的极瘦小,有的被虫吃过,所以生意不佳,可怪的是,他宁可不卖,也不折价。

有时候他的花好,我就全买了(不过才三四把),所以他常对我说:

“老板,你这个人阿莎力,我真甲意。

”有时候花真的不好,我不买,他会兜起一把花追上来:

“嘿!

送你啦!

我这个人也阿莎力。

久了以后,相熟了,我就叫他“阿莎力”,他颇乐,远远看到我就笑嘻嘻的,好像狄斯奈卡通《石中剑》里那个魔法师一样。

每年野姜花或百合花盛开的时候,阿莎力最开心,因为他的生意特别好。

百合与野姜洁白、芬芳,都是讨人喜欢的花,又不畏虫害,即使是野生的也开得很美。

那时,百合花就不只卖三四把了,他每天带来一大桶,清早就被抢光。

他说,卖一桶花赚的钱胜过卖两担菜。

“台北人也真是的,白菜一斤才卖二十块,又要杀价,又要讨葱,一束花五十块,也不杀价,一次买好几把,怕买不到似的。

”然后他消遣我,“老板,你是台北人呀!

还好你买菜不杀价,也不讨葱。

今天路过阿莎力的摊子,看到有几束百合,比从前卖的百合瘦小,株条也不挺直,我说:

“阿莎力,你今天的百合怎么只有这些?

“全卖给你好了,这是今年最后的野百合了,我把半座山的百合全摘来了。

“半座山的百合?

”“是呀!

百合的季节已经过了,我走了半个山只摘到这些,以后没有百合卖了。

“半座山的百合,那剩下的半座山呢?

“剩下的半座山是悬崖呀,老板!

”阿莎力苦笑着说。

想到这是今年最后的百合,我就把他所有的百合全买下来,总共才花了三百元。

回家的路上,我想,三百元就买下半座山的百合,十分不可思议。

我把百合插在花瓶里,晚上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看那纯白的盛放的花朵。

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

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

在山里的花,我最喜欢的就是百合了。

从前家住山上,有四种花是遍地蔓生的,除了百合,还有野姜花、月桃花、牵牛花。

野姜花的香气太艳,月桃花没有香气,牵牛花则朝开暮谢,过于软弱,只有百合是色香俱足,而且在大风的野地里也不会被摧折,花期又长。

从前的乡下人不时兴插花。

因为光是吃饱都艰难,谁会想到插一瓶花呢?

但不插花不表示不爱花,每当野花盛开的时节,我们时常跑到山坡上去寻找野花的踪迹。

有些山坡开满了百合花,我们就会躺在百合花的白与白之间。

山风使整个田园都有着清凉的香气。

感觉我们的心也像百合一般白了,并用白喇叭吹奏着高扬的音乐。

然后想到“山上的百合也不纺纱,也不织布,但所罗门王皇冠上的宝石也比不上它”的句子,我们就不禁有陶醉之感了。

近年来,野百合好像也很少了,可能是山坡地被开发的缘故。

只有几次到东部去,我在东澳、南澳、兰屿见到野百合遍地开的情景。

自从流行插花,百合花就可以卖钱,野生的百合在未开之前便被齐根剪断,带到市场来卖。

瓶插在屋里的野百合花,虽然也像在坡地一样美、一样香,感受却大有不同了。

屋里的百合再怎么美,也没有野地风中那样的昂扬,失去了那种生机盎然的姿势,好……好像开得没有那么“阿莎力”了。

进口种植的百合花有各种颜色,黄的、红的、橙的,香气甚至比野生的更胜,但可能是童年印象的缘故,我总觉得百合花都应该是白色的,花形则最好是瘦瘦的、长长的。

可是那土生土长的、有灵性之白的百合,恐怕得要到另外半山的悬崖峭壁去看了。

此时的野百合花期已过,剩下的都是温室种植的百合了,这样一想,眼前这一盆百合使我生起一种深切的感怀。

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用它的形状来吹奏,我们在山坡地那无忧的生活也随百合的记忆流得远了。

夜里,坐在百合花前。

香气弥漫,在屋里随风流转。

想到半山的百合花都在我的屋子里,虽然开心,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幽微的疼惜。

呀,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的,好呀!

[注]阿莎力:

日语翻译成闽南语的音译,意思是很干脆、豪爽。

甲意:

台语,喜欢。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感情细腻,语言生动新颖,如“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运用比拟手法,抒情真切自然。

B.文章形散而神聚,叙述语言流畅自然,条理清晰。

最后一段点明文章主旨,其前后语言表达看似接近实则意蕴不同,带给人悠长的回味。

C.作者描述自己买下了半座山的百合,在欣喜之中掺杂着一丝春天渐渐逝去的伤感,又有因为自已摧残了野百合自然野性的美而产生的愧疚。

D.文章主要写野百合,但开头却花了很多笔墨写卖花的人,这样安排既是以人映花,也是为后文写作者对野百合花命运的思考作铺垫。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卖花老板的形象特点。

(6分)

9.结合文本内容思考文章以“买了半山百合"为题的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谪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

“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

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

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

郑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

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注]洗沐,假期,犹今星期日。

翕然,形容言论、行为一致。

僦,运送。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B.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C.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D.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十八岁成年加冠时起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武帝,指武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武功。

开疆扩土,发动战争,如汉武帝。

C.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庄热衷交朋结友。

每逢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郑庄推荐贤士能人。

每次上朝,向皇上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郑庄喜好黄老之说。

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郑庄生活清廉节俭。

平时完全依靠俸禄和赏赐来结交朋友,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2)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进之上,惟恐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意境深远,满溢爱国忧民之情,是一首豪放词作。

B.“想当年”三字表明词人陷入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花遮柳护”四字极简洁地写出汴京宫苑之繁荣景象。

C.下阕以设问开篇,显示出对军民深切的关注之情,而答案“膏锋锷”“填沟壑”中义蕴藏着对侵略者的控诉。

D.“何日”一词透露了词人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希望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敌人。

到那时,即可辞官而去,如仙人骑鹤归隐。

15.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请对此特点作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当疫情来临时,面对生与死,数十万“白衣战士”挺身而出,逆行而战,令人敬佩。

他们的选择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所说的: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          ,       。

(2)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面对深邃的蓝天,连续发出“          ?

         ?

”两个疑问,引发了对宇宙的思考。

(3)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

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     推动科技创新……

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

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     ,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

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       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        、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择善而从

B.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择善而从

C.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见贤思齐

D.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见贤思齐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B.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

C.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

D.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