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746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3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docx

专题32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三历

【真题回放】

一、选择题

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

2、非选择题

1.(2016·北京高考·37)(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二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10分)

【答案】

(2)特点:

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

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2.(2015·北京高考·41)世界博览会通过展示科学技术成果,预示世界发展方向。

1962年世博会在美国西雅图举行。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美国随即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2年,在西雅图举办了主题为“太空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博览会。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国际政治背景;(4分)列举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航天成就。

(6分)

【答案】背景: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太空军备竞赛。

(4分)

成就:

人造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宇宙空间站。

(答出三项即可)(6分)

3.(2015·广东高考·39)(27分)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

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9分)

【答案】(3)原因:

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6分)

注意:

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

(3分)

【解析】(3)第一小问原因,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和国际史实概括背景即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西方“现代化研究”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借鉴;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为史学研究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对西方现代化历程研究的深入等。

第二小问注意,综合三则材料进行归纳,比如材料中“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可以看出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持借鉴态度等。

【主干梳理】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内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意义:

①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核威胁;②加强了中国国防,提高了国际地位。

(二)“东方魔稻”——生物技术

1、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意义: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并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

2、1997年,每秒130亿次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3、1987年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中国印刷业从“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光与电的时代”,王选被称为“当代毕升”。

(四)新中国取得丰硕科技成果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前提;

2、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政策指导提供保证;

3、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作用;

5、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新中国的教育

(一)开展扫盲教育:

1、建国初期把扫盲作为教育工作重点,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2、1982年宪法保障扫盲教育工作;

3、1993年《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降至5%以下。

4、2001年新世纪之初,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2、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89年10月共青团中央启动“希望工程”;

4、2001年1月1日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三)发展高等教育

1、照搬苏联: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脱离实际,体制僵化,培养目标过窄等;

2、搞大跃进:

1958年“教育大革命”,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全面调整:

1961——1963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63年后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4、严重破坏:

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夏高考被废止;

5、恢复高考: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邓小平主持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

6、迅速发展:

①大学数量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日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②实施“211工程”计划。

新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区分两类矛盾;

2、含义: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二、“双百”方针的曲折

1、原因:

左倾错误泛滥,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爆发

2、表现:

①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②知识分子被大批错划为右派;③“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④“样板戏”独占舞台;文艺界百花凋零;科学研究停止;⑦图书报刊业萧条。

三、文学艺术的春天

1、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2、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重新树立树立“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

四、坚持“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1、正确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和破坏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人民生活的关系;

4、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5、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重难点睛】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政策的制定

(1)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主要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新兴技术等研究。

(2)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1956年,我国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

1963年,我国制订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

(3)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随后,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

(4)“文革”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5)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技事业迎来春天。

(6)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7)1988年,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该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8)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9)“863计划”与后来的“星火计划”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背景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

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②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③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侧重点

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

①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

影响

①巩固并维护了新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原因及启示

1.两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2.主要原因

(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

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2)经济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6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

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3.启示: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为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的。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只要“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就能兴旺发达。

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2.不利因素:

“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本题的隐性突破点在于报纸社论大大推动了民歌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比较备选项,“教育水平”“经济发展”均与材料无必然联系,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C项更与材料立意一致,故选C。

2.(2017·益阳高三调研)“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

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

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

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

D.科学发展滞后

【答案】C

3.(2017·四川名校联盟测试)“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

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

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

这一指标的完成(  )

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

B.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

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材料“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表明受教育群体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这会改变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紧缺的窘境,故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建设人才而非劳动力,故B项错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但对于其他各层次的学历教育没有提及,难以判断是否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晚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4.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答案】D

5.(2017·无锡期末)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答案】A

【解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是1964年,故A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标志是2003年“神舟5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故B项错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故C项错误;“银河-Ⅰ号”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故D项错误。

6.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答案】B

【解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持续性发展服务等。

故B项正确。

7.(2015·泰安期末)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

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

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答案】D

8.(2015·皖南八校联考)吴明瑜回忆道:

“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当时出于战备考虑,提出要实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战略。

”提出此“科研战略”主要为了(  )

A.加强国防力量 B.提高国际地位

C.建立科研体系 D.服务生产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根据材料中“战备”、“上天、入地、下海”等信息,可知中国当时的科研战略在发展军事,以提高国防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国际地位这一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科研战略主要是军事,不能说是建立科研体系,故C项错误;更不是发展生产,故D项错误。

9.(2015·唐山模拟)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答案】C

【解析】据“1995年”和“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等信息可确定C项正确。

10.(2015·绍兴质调)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

“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

……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

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2017·曲靖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

1862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宣告成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由此开启了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

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概括指出材料中近代以来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处或几处主要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所指出的变迁之处应观点明确,论证应合理充分)

【答案】变迁:

20世纪初,开启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初期,英语丧失了我国教育第一外语的地位;到20世纪60年代,英语又重新成为我国教育第一外语;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英语热”现象。

原因: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拨乱反正,并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上,建国初为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苏联经济援助和培养大量人才,亟需大量俄语人才,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切友好国家开展交流。

国际上,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敌视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友好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得到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逐渐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出现了“英语热”现象。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概括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历程。

可以将英语的地位转变分为四个时期:

20世纪初至建国以前、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

分别对应开启了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英语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挂钩,“英语热”出现。

其次,选取其中一个阶段进行评述。

如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政治上,我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经济上,为取得苏联的援助,需要大量的俄语人才;文化上,以意识形态来划界。

12.(2016黑龙江大庆二模)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宗教、

哲学、

文学和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

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

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50—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种数:

种;印数:

万册(张);印张数:

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

新出

1950

12153

7049

27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