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1762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docx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后训练

 

一、选择题

1.(2016·××市调研)“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  )

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强调的外交由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定为国家间领土纠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体现了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成熟,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6·××市一模)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A.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开始冲破美国孤立的政策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材料信息说明会议主要是以亚非国家参加为主,舆论倒向亚非国家,是万隆会议的精神,故A项正确;B项应该是中苏结盟;万隆会议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C项错误;D项是日内瓦会议的内容。

答案:

A

3.(2016·泉州一模)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个历史事件表明外交(  )

A.坚定奉行友好同盟政策

B.力图打破西方国家封锁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答案:

D

4.(2016·皖南八校联考)邓小平曾说: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

”这表明(  )

A.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

B.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

C.突破外交封锁十分必要

D.外交政策应当适时调整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中强调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会影响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即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6·××市调研)下表是1949—1953年与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新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目标

C.新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从图表可知与新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很少,说明新外交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A项正确。

答案:

A

6.(2016·××市质检)1960年我国与缅甸平等解决了边界问题,随后又先后与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家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使大部分边界成为友好边界。

边界问题的解决(  )

A.体现我国不结盟外交的理念 

B.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

C.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外交形势   

D.为开拓与西方大国外交奠定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A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题干信息只体现了与周边部分国家关系,B项错误;题干中与部分周边国家解决边界问题,使新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发展,有利于缓解外交形势,故C项正确。

D项与周边国家解决边界问题不存在直接联系。

答案:

C

7.(2016·全国名校联考)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

“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急迫的看法。

”小平同志作出以上“世界大势”的判断,其主要目的是(  )

A.更好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是主要目的,A项错误;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主要目的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B项正确;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C项错误;D项与材料和史实都不符。

答案:

B

8.(2016·皖南八校联考)1964年,美国中情局一份报告称,不发达国家从美国获得技术人员“要等上一年,甚至永远也等不到”,从苏联获得则“需要六个月到一年”,从共产党获得只“需要四十五天”。

据此可知当时(  )

A.和平共处得到广泛认同 

B.美国企图以技术进行殖民

C.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D.积极援助不发达国家

解析:

材料中美国的报告显示对发展家进行技术援助比美苏更多,说明在技术上积极援助不发达国家,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6·××市三模)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举行前,政府主动释放了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国飞行员。

后来,会谈经过多次磋商,美方也允许钱学森等留学生离开美国。

这表明当时(  )

A.放弃了“一边倒”政策  

B.中美两国都试图缓和紧张关系

C.美国改变了孤立的政策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一边倒”政策,A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中美两国都释放对方人员,这说明中美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故B项正确;C、D项在材料并未涉及,并且与材料时间不符。

答案:

B

10.(2016·名校联考)英国是最早承认新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

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

这种“半外交关系”(  )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的封锁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中英建立“半外交关系”符合两国国家利益,是双方在两极格局下,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故A项正确;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是对抗,B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推断出;中苏结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的封锁,D项错误。

答案:

A

11.(2016·××市一诊)1972年,陈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派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

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那时,我们对在联合国名义下干涉别国的事情,持保留或者反对态度,对联合国大多数经济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比较超脱的,不参加投票。

”这反映出当时(  )

A.外交政策还不成熟

B.对联合国的作用认识不足

C.缺少联合国工作经验

D.力图避免卷入大国间的争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了对干涉别国事务尽量持保留和反对态度,经济问题“不参加投票”,说明力图避免卷入大国间的争斗,但不能说明对联合国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故B、C项错误,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12.(2016·鄂豫晋陕冀五省月考)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

“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

”这表明当时

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B.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表明中美关系与美苏关系密切相关,材料信息“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说明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故A项正确,C、D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2016·××市期中考试)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以来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阶段

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60年代末

1955年,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华约组织活动。

1956年,、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

还参加了世界民主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组织的活动。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

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

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

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并于同年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截至2009年,累计已有1.4万多人次参与联合国多个维和行动。

——据王逸舟《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

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1951年5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指出:

“自从联合国大会非法通过诬蔑我国的决议后,联合国已断然自绝于人民,此次联合国大会又非法通过美国这一提案,只是再一次证明联合国已日益不可挽救地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扩大侵略战争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1951—1953)》第二集

材料三 “是联合国财政体制的索取者而不是贡献者,因为它从联合国获得的多边财政和技术援助远远超过了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和承担的维和费用”。

——[美]塞缪尔·金《与联合国》

请回答:

(1)概括从1949年到60年代末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

推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评述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中的作用。

解析:

(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第一阶段的内容分析;“成因”从当时国际形势、建国初采取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及材料二分析。

(2)问,“新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参加组织的类型、重视领域以及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来归纳;“因素”从改革开放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潮流等角度分析。

第(3)问,从对、对世界影响来分析,同时指出材料三中的看法贬低对联合国的贡献,是片面的。

答案:

(1)特点:

主要参与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组织的活动。

成因:

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采取遏制、敌视和封锁的政策;新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关系;政府将联合国视为美国控制下的侵略工具。

(2)发展:

参与国际组织的类型、深度与广度方面有了更大发展;由重视政治到越来越多地重视经济;日益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或答: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素:

“文革”结束,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因素减弱;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联合国逐渐摆脱美苏控制。

(3)作用:

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一方面从中受益。

引进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推动了改革开放,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比如从联合国获得财政和技术援助,从世界银行获得贷款等。

另一方面也为世界作出了贡献。

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比如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材料三的看法贬低对联合国的贡献,是片面的。

14.(2016·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寻求出路提出了“四三方案”。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

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72年至1978年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

项目

投资(亿元)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联邦德国、美国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联邦德国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吨

日本、联邦德国

请回答: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主题:

中美关系的改善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

说明:

①毛泽东决定同美国改善关系,批准引进技术设备,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和思想权威。

②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外交关系的改善,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③大型成套设备的引进投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事实依据。

④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