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1766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docx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同步教育信息】

本周教学内容: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小令二首。

教学目标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理解这首散曲讽刺手法的运用及讽刺的意义。

二、体会本篇幽默诙谐、极富情趣的语言风格。

《水仙子重观瀑布》

一、体会这首小令从多角度描摹瀑布的瑰丽壮观。

二、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正宫]塞鸿秋》

一、体会作者不慕功名富贵,憎恶虚伪、丑陋的官场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妙用。

教学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文学常识: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

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

它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

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

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美的代表作品。

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

尤以剧曲(元杂剧)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

剧本分“旦本”和“末本”角色有末、旦、净、杂四类。

剧本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也有例外。

剧本的组成部分分为:

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

元曲有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散曲的体制。

散曲是金元时期,继词之后出现于文坛的一种能歌唱的新诗体。

它是曲的一种形式。

原是指分散的单只曲词的意思,相对于有故事情节,有角色扮演的剧曲(元杂剧)而言,又称清曲或清唱。

其曲调主要来自胡乐,也直接采自当时北方民间的“俚曲”,也有从宋词的词调变化而来。

最初主要在市民中流传,故曾被称为“街市小令”,后来被引进文坛。

包括散套、小令两种。

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长短不拘,一韵到底。

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以用“么”篇或“带过曲”的形式加以重复,或将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几只曲子联结起来的以扩大篇幅。

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人物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浩养等,后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前期作品较多社会内容、后期则要逊色得多了。

大抵一种新文学体制的发展,多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趋于规则化。

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为合调,再变为套曲的组合。

1.小令

小令是民间的小调(宋词中的小令亦同),经过文学的陶冶锻炼后,成为曲中的小令。

文人所作的小令,多半较典雅,而出自民间的作品,语言较俚俗,具民间的本色。

这些小曲的形式,描写的方式,以及文辞的通俗、生动,比起唐、宋的诗词,的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2.带过曲

当作者填完一个曲调后,感到意犹未尽,再另填一曲调而续成,这种体制,称为「带过曲」。

有时两调不足,也有连用三调,最多以三调为限,而二调相合最为通行。

3.套曲

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予以扩大,是为套曲。

又称套数、散套、大令。

它的组成形式,有三要点:

至少由二支同宫调的曲牌联合。

全套各调,必须同韵。

每套须有尾声,以表示一套首尾的完整性。

套曲可因情节的繁简,伸缩其长短。

短者只有三、四调,长者有三十四调之多。

散曲的特色。

1.散曲和词中的小令比较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元人称为「叶儿」,就像一片小树叶一样。

散曲中的小令,是相对于套曲而言,也是组成套曲的基本单位。

词调中,也称体制短小约为小令。

但词中的小令往往有上下阙(音乐的分段),而曲中的小令仅是单支曲调,一气呵成。

小令由于内容较短,有时作者要表达较复杂的曲子时,可藉由两种变通方式,一种是「带过曲」体制部分已介绍过,一种是写「么」篇,就是照原曲调重复写一遍,中间加一「么」字即可。

「么篇」和「带过曲」其实是小令的灵活运用,传统上仍把它们划分到令曲范围,而不作「套数」看。

2.词调和宫调

词和曲都是音乐性的文学作品,是配合固定乐调歌唱的长短句。

词有词的乐调,每个词调都有一个名字,叫做「词牌」;曲也有固定乐调,每个曲调的名称叫做「曲牌」。

曲、词的内容文字是按照不同曲牌的格式来创作的。

3.宫调

宫调,就如同现代音乐乐曲中的C调、D调,是中国古典音乐上用来限定乐器管色高低的名称。

作曲前要根据主题、内容选择宫调,因为不同的宫调往往具有不同的「声情」,也就是不同的感情色彩。

课文讲解: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一、内容和结构

这篇课文是元代散曲中的优秀名篇。

钟嗣成《录鬼簿》说:

“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

”可知此套曲当时已负盛名。

套曲取材于汉刘邦称帝后,威加海内返故乡的史实。

然而并没有写衣锦还乡的荣耀,却通过一个与刘邦有过瓜葛的乡民,揭露了刘邦过去强秤麻、暗偷豆的行为。

并以贫贱和显贵作对比描写,画龙点睛地勾画出昔日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的刘邦,今日却“觑得人如无物”的变化,撕下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神圣尊严”的面具。

作品虽取材于历史故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情况。

全篇套曲,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皇帝刘邦无赖加流氓的本相,尖锐而深刻地表现了农民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和憎恶,主题大胆而深刻。

二、写作特点

1.新奇独特的构思

对“高祖还乡”这一历史事实,作者别具匠心进行艺术加工,使全篇构思新奇独特。

叙事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设想出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通过他的观察、感受、回想,把高祖还乡的盛大场面,以及刘邦过去的所做所为原原本本介绍出来。

借用这位乡民之口,对贵为天子的刘邦,进行了毫无顾忌的奚落、贬斥和批判,使这位堂堂皇皇的“真龙天子”,威风扫地以尽;新奇的艺术构思.产生了极妙的艺术效果。

2.巧妙深刻的讽刺

讽刺的笔锋直指皇帝刘邦本人。

在这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的眼里,—切庄严神圣的外衣都被剥光了,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人们不齿的地痞流氓,表面神奇的东西还原为腐朽,造成十分辛辣的讽刺效果。

比如,皇帝车驾前的旗队,打着五面大旗,分别是月旗、日旗、舞凤旗、飞虎旗和蟠龙旗。

这位乡民以他的见识描述成兔子旗、乌鸦旗、鸡旗、狗旗、蛇旗。

这就十分滑稽。

皇帝的旗队全没了尊严,神圣高贵的象征被卑贱粗俗所替代,庄严威武的皇帝自然十分可笑。

又如,皇帝车驾前的仪仗,本来是金光闪烁、耀武扬威的武器,可是以这位乡民的常识,成了普通的农具“叉”和“斧”,“金爪锤”竟成了甜瓜苦瓜似的东西,“朝天蹬”成了“马蹬挑在枪尖上”。

仪仗中文武百官所着官服,成了“大作怪”的衣服,庄严的“导驾官”成了阴曹地府的“判官”,高贵的“侍从官”成了“递送夫”,天仙般的妃嫔成了农村中的“多娇女”。

皇帝仪仗的威严、显赫、声势,透过这位乡民眼睛的折射变得粗俗、古怪可笑了。

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十分鲜明的讽刺效果。

在见驾的场面中,先以“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那大汉挪身用手扶”勾勒刘邦旁若无人、傲下无礼的皇帝嘴脸,然后指名道姓直揭刘邦老底,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数落了出来。

刘邦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也和乡民一样是农家人,只不过他是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诈勒索,样样坏事都干的地痞流氓。

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光被抹掉了,被从神圣的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来。

刘邦现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趾高气扬、妄自尊大的气派和乡民所揭出的作恶多端的老底构成强烈的反差,出现了十分辛辣的讽刺效果。

散曲最后,乡民向皇帝讨债,“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摔住?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乡民认为,刘邦平白无故改姓埋名是为了要赖债。

这是十分巧妙的讽刺挖苦,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本来,刘邦死后谥号汉高祖,还乡时却不这样称呼。

但这一漏洞,反而增加了戏剧效果。

3.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

本篇行文,以乡民口吻,运用口语,通俗生动。

如说仗旗上的动物是“鸡学舞”、“狗生双翅”,用“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揭露刘邦的根底,用词不典雅,又有浓重的农村生活气息,对刘邦,先连称“那大汉”,后又直呼“刘三”,最后向皇帝讨债时说“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让乡民故作“傻气”,而造成了幽默诙谐的喜剧效果。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有关资料:

1.关于作者

睢景臣,元代散曲家,一作睢舜臣,字景贤。

江苏扬州人。

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

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把他列在“方今才子”之中,并说“大德七年(1303)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可知与钟是同时代人。

曾撰《屈原投江》《牡丹记》《千里投人》三部杂剧,均不传,今仅存套曲三首。

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散套,是元代散曲中的优秀名篇。

2.《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关“高祖还乡”的史料

高祖为人,隆准(高鼻)而龙颜,美须髯。

左股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妇贳(shi,赊欠)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售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卷弃责。

未央宫成。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末央前殿。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的二哥刘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谓沛父兄曰:

“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号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此指贵族的私人封地),复(免除徭役)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

十余日,高祖欲去号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高祖曰:

“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水仙子重观瀑布》

这首小令,纯然写景,全篇为瀑布传神写照。

作者用笔纵横开合,以奇特的想象起笔,进而展开铺叙,从空间上写其高,从时间上写其久,从人的感觉写其寒,再加之以神思妙喻,写其飞泻而下的种种雄奇,角度不断变换,不仅艺术地再现了瀑布的瑰丽壮观,并且为瀑布增添了无限神采。

有关资料:

关于作者:

乔吉(12807—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

元代后期著名散曲大家,也是杂剧作家。

乔吉很有才华。

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说他“美容仪,能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也称他“博学多能,以乐府称”。

乔吉一生没有做过官,中年以前,流浪江湖,纵情诗酒。

自称“江湖状元”“江湖醉仙”。

后迁居杭州,所作多写山水游乐、闲情逸致,但也不乏愤世嫉俗之作。

他的创作严于声律,工于对仗,讲求技巧,富于形式美,对后世影响很大。

剧作11种,今存三种。

散曲作品比较丰富,计有小令200多首,套曲11套,辑为《乔梦符散曲》。

《[正宫]塞鸿秋》

课文分析

在封建时代,一些人不满现实,或者屈居下僚,往往遁迹山林,以消极、不合作的态度表示对统治集团的反抗。

而一些达官显贵,为了表示不恋功名富贵,也往往大唱归隐之调,以示清高。

更有些等而下之的文人,以隐逸为名,走“终南捷径”。

此曲即以冷峭的笔锋,一针见血地戳穿了那些大唱“隐逸”高调者的虚伪面目。

起首“功名”两句言官场竞逐者为谋取名利奔波劳碌,斯文扫地。

“功名万里”用东汉班固封侯万里事,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极具讽刺意味。

“忙如燕”象喻醉心功名者的碌碌之态。

“斯文一脉微如线”承上直抒感慨:

做官为宦者只顾一己私利倾轧争逐,“斯文”几至荡然无存。

此二句中“功名万里”与“斯文一脉”对举,“忙如燕”与“微如线”对举,官场竞逐者的丑态如在目前。

“光阴”两句紧承上两句写人生本如白驹过隙,倏忽而逝,就在这忙碌如燕的奔走中,黑发少年成皓首老人。

进一步说明官场之人争名逐利,终其一生乐此不疲。

接下来“尽道”两句,直用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

“相逢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一人。

”在“尽道”和“休官”之间,加一“便”字,更显出归隐心情迫切。

本是穷其一生追名逐利,偏口口声声表示立即“休官”,虚伪嘴脸尽现。

结句“至今寂寞彭泽县”为点睛之笔,揭出全曲命意所在。

真正的隐士陶渊明,躬耕南亩,志在山林,缘何“寂寞”呢?

原来,尽管有人叹息在万里之外谋取功名,奔波劳碌,不如归隐;有人叹息光阴飞逝,年华易老,不如归隐;有人叹息世道衰微,礼崩乐坏,不如归隐,但并没有人真的追随他去做隐士,人们都只是说说而已。

这幽默的讽刺,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此曲结构严整飘逸,开首四个排句,以“如”字连贯,累累如珠,再以“尽道”、“至今”从横纵两个方面总揽,血脉流注,一气呵成。

参考译文:

这首曲文字并不深奥,表面看去似也直抒其意,畅达无阻,但细细玩味,曲意却并不着于字面,而颇耐人寻味,不失曲折顿挫。

学习时,须认真体会。

以下是本曲的译文,供参考。

求仕追官,万里奔波,如燕子筑巢般忙忙碌碌,

礼让文雅,品格高尚,早在官场竞逐中消逝殆尽。

时光如电,人生易老,转瞬间两鬓如霜染。

人人都把归隐山林挂在嘴边,

可他们的身影谁曾看见,

无人追随,真正的隐者陶潜,至今寂寞无限。

有关资料:

《回族人物志》卷十三关于马九皋事迹的介绍(节选)

薛昂夫是元代回回作曲家。

他也作诗作词,写的篆书也有点名气,但他主要是以作曲著名。

薛昂夫本名薛超吾,字昂夫,号九皋。

当时也有人称他为薛昂夫。

因为他的汉姓是“马”,故又有人称他是马昂夫。

而马九皋之名是为更多的人所知的。

也有人称之为司马昂夫。

他约生于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卒于至正十年;(1350年)以后。

薛昂夫出生于官宦人家。

父亲是御史大夫。

有弟名唐古德,字立夫,号九霄,也以“马”为汉姓。

九霄能诗,善书法,初为江西行省令史,官至淮东肃政廉访司经历。

薛昂夫幼年喜欢文学,曾执弟子礼于当时著名文人刘辰翁之门。

皇庆延佑年间(1314年左右),薛昂夫任江西行中书省今史,后入京任秘书监郎官,累官典瑞院佥院、西南某路总管、池州路总管。

至顺三年至元统二年(1332—1334年),任衙州路达鲁花赤。

他为官宽缓,重视文化教育。

在任池州路总管时,曾建尊经阁。

他任徽州路达鲁花赤时,文人王景行丧父,因家境贫寒,无钱埋葬,他曾倡率僚属给了王家以丰厚的帮助。

薛昂夫在中年以后,正值元朝统治集团争权夺势最激烈和皇帝更迭最频繁的阶段。

从武宗至大元年到宁宗至顺三年(1308—1332年),这二十四年间,共换了八个皇帝,平均每帝在位三年。

其中一帝(英宗)被杀,一帝(幼主)被夺位,一帝(明宗)刚即位立即“暴崩”,当时蒙古上层统治者的不同集团之间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爆发了蒙古贵族和回回达官之间的激烈争斗。

面对这—切,薛昂夫是很反感的。

他在《[中吕]阳春曲》中写道:

胸中太华身难撼,舌底狂澜口且缄,看渠暮四与朝三。

呆大胆,樽有酒,且醺酣。

他在这一段小令里,谴责了元朝“暮四与朝三”的政治局面和统治者专横的高压,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宁沉醉于酒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他的这种政治态度也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

他在晚年就索性徜徉山水,沉迷诗酒,在杭州西湖附近过起隐居生活了。

薛昂夫现存套曲仅两套,其中《[正宫]高隐》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薛昂夫的散曲在艺术上是有较高成就的。

近人在评论元作曲家风格—流派时,把他列入豪放一派,基本上是中肯的。

但应该指出,他的豪放总摆脱不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忧思或对现实的嘲弄。

总的说来,他在元代是可以自立门户的作曲家。

(白寿彝)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元曲是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兴起的一种_______________,是配乐歌唱的诗,盛行于元代。

2、元曲包括散曲和_______,散曲包括______(又称______)和______(又称______)。

3.元曲的体制最主要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郑光祖的《赵氏孤儿》。

()

2.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其中散曲仅供清唱之用,没有宾白的形式,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

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旦”中。

()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

(1)一

(2)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不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

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试题答案】

一、

1.诗、词、新诗体

2.剧曲、小令、叶儿、套数、散套

3.宫调、曲牌

[解析]元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元曲可分为散曲与剧曲,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是独立的散曲,又称“叶儿”,套数又叫散套,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有尾声。

元曲的体制最主要的有宫调和曲牌(另外还有题目),宫调表示乐曲音的高低、强弱以及不同的声情;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音韵的格式。

二、

1.×2.×3.×4.√

[解析]题1中的,郑光祖的代表作应是《倩女离魂》,《赵氏孤儿》是由纪君祥所作。

题2中,元曲四大家没有王实甫,而应改为郑光祖。

题3中,通常戏曲中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三、

1.D2.C

[解析]题

(1),“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句,是继分述三国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的上文之后,定论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并且全曲未表刘备是英雄,故选D。

(2),曲首句设问谁是英雄,下文答出了曹操、孙权、诸葛亮三人的业绩,使天下“鼎足三分”,说明作者追慕英雄。

曲中无作者要建功立业的描绘,“伟愿,也就无从看出了。

故应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