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1966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讲授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熟诗文,能按要求简要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2、感悟作者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无私情操。

3、感知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范读这两首古诗学生熟读并争取部分学生背诵分析第一首(简介诗人和背景、分析情感、名句鉴赏、概括主旨、再读记忆)

分析第二首(同上)归纳总结布置背诵并默写。

态度与情感

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无私情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

难点

名句鉴赏和对主旨的理解。

教学手段方法

分析鉴赏法、范读背诵法、图片展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熟读背诵

1、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看课件,齐读生字词、难字词。

2、根据课件听读第一首古诗。

3、老师范读第一首古诗。

4、学生齐读第一首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读第一首古诗。

1、看课件齐读生字词、难字词。

2、听读。

3、背读。

突出诗歌背诵与默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展示课件,介绍诗人和背景。

2、分析思想感情。

1、因安史之乱而背井离乡的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盖了一间草堂,其实也就是草屋一间,是否自此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呢?

通过朋友的帮助,杜甫是否就过上了太平日子了呢?

作者经历了哪些遭遇?

教师小结: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群童抢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封建社会,战乱频繁,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正像一首元曲里所写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诗人是否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了呢?

诗人还想了些什么?

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屋漏连夜雨的悲惨生活而写这首诗吗?

(不是的,我们在第四节发现了答案,下面我们齐读第四节,思考这个问题。

3杜甫的诗歌真实反映历史现实,被敬称为诗史,为何杜甫本人能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评价杜甫他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

诗人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历史,更因为他心怀黎民,心忧天下,所以才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做了这样的题词: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永照千秋。

三、名句鉴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主旨概括。

(看课件)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倾听,朗读,思考

学生回答

小组交流,合作,代表记录

小组交流,合作,代表记录

代表发言展示成果,班级交流,汇总,确定倾听,思考。

评价总结:

关心民间疾苦,无私为民请愿,舍己为人,推己及人,思想崇高,胸襟宽广。

“诗言志”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背诵。

熟读背诵

1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看课件,齐读生字词、难字词。

2、根据课件听读第二首古诗。

3、老师范读第二首古诗。

4、学生齐读第二首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读第二首古诗。

1、看课件齐读生字词、难字词。

2、听读。

3、背读。

突出诗歌背诵与默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过故人庄

1、展示课件,介绍诗人和背景。

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2、分析思想感情。

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

大意: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明确:

主人待客热情淳朴、主客相处融洽亲切;

环境清新宜人、开阔舒展;

宾主把酒闲话、心情舒畅恬美。

——景美人美氛围美,置身其中,诗人的身心倍感愉悦舒爽,自然心生依恋,有了再聚之念。

2、有人说本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明确:

“淡”是指本诗风格朴实自然、浅显平易;

“不薄”是指蕴含句中的情味深厚、隽永、耐人咀嚼。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名句鉴赏。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四、主旨概括。

(看课件)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看课件,听分析,谈感悟,做笔记。

体会诗歌描绘的朴实优美的自然风光,概括诗歌的主旨。

知识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齐读

开拓视野

板书设计

诗名

诗人

体裁

名句

主旨

《茅屋》

杜甫

古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故人庄》

孟浩然

五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歪斜。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课后反思

诗歌建议仿写,更能把握特点。

教学课题:

游山西村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时

第课时

课型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3.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件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态度与情感

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难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手段方法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

首先是要学会“吟读”,即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

其次是“译读”,即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

第三是“背读”,即在理解诗歌内容及层次的基础上背诵。

第四是“说读”,即扩展诗意,对诗人说话,品味鉴赏,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作者简介】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诗歌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

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一、解释词语:

1.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2.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

足够,丰盛。

  

3.山重水复: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

吹箫打鼓。

  

6.追随:

紧跟着。

  

7.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作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8.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9.若许:

如果这样。

  

10.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11.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2.叩(kòu)门:

敲门。

二、说出诗的大意: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有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一、导入新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

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

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村。

二、解题: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道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三、赏析:

首联:

、“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

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

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

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

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

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

“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描述其画面: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赏析: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

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

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

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

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颈联: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

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

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

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

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尾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游村的感受如何呢?

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今后怎么样呢?

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

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四、比较阅读: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

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

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比较两者在写法和趣味上的异同:

描写的内容

都提到主人的好客,有对环境的描写;不同在孟诗主要写宾主的友谊,而陆诗重在表现民风的淳朴。

叙述的顺序

相似之处,都从对方落笔。

不同之处在孟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而陆诗的第二联采用插叙的方式。

结尾的方式

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

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陆诗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表达的志趣

都赞颂农村生活,孟诗重的是田园的闲适,而陆诗看重的是民风的淳朴。

五、归纳主题: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六、诗歌总结: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

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七、课堂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雷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

”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的无奈,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只都市侯鸟都重返田园,但请我们在心底常常忆起“农家、山水、腊酒、春社、鸡豚、桑麻、重阳……”,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游山西村》、《过故人庄》,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一、填空:

1.《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作者是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朝著名诗人,现存诗900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答:

1.村民的热情好客;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

因为这两句诗已超越了自然景色所描写的范围,它丰富的内涵——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引起人们的共鸣,因崦被广泛引用,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文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答:

1.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2008年江苏省徐州市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3)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分)

答:

                                                                                                                                    

1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分)

答:

                                                                 

13、(l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14、(2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每问各1分,共2分.意对即可。

200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一)诗歌鉴赏(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答:

                                           

(1)(3分)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

(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

(2)(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意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景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风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来游

课后反思

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的领会缺乏一些引导。

教学课题:

《渔家傲》

项目

设计内容

备注

课时

第课时

课型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3.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课件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态度与情感

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难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手段方法

学习古诗词,重在读。

首先是要学会“吟读”,即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

其次是“译读”,即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

第三是“背读”,即在理解诗歌内容及层次的基础上背诵。

第四是“说读”,即扩展诗意,对诗人说话,品味鉴赏,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渔家傲》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