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2178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docx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无论对于“百家争鸣”还是早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生总体上比较熟悉,所以基本史实上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但对于“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孔孟荀三位儒学家和老庄两位道学家的思想较为深邃,需作重点分析,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这段话: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提问: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

儒家思想。

教师:

对!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此导入新课。

新知介绍: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探究活动1:

何为“百家争鸣”?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活动2:

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2、社会原因:

①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③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④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探究活动3: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教师结合书本“历史纵横”总结。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

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探究活动4:

“百家争鸣”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集体诵读第一目最后一段,教师点评。

4、历史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过渡:

课件展示第一目板书框架,并转入第二目学习。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首先,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如孔子简介,突出强调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晚期鲁国陬邑(zōuyì,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曾周游列国,后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被后世称为“至圣”和“万世师表”。

探究活动1:

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文化贡献?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教师列表总结分析。

1、孔子主要思想和文化贡献:

拓展研究:

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

①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德”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②评价:

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

①主要内容:

“克己复礼”。

②评价:

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力图恢复礼乐制、回到奴隶制社会,这是历史的倒退。

同时,他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最后,多媒体展示资料,如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世界十大思想家排名等,体会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探究活动2: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哪些?

学生自主阅读,总结,完成孟子和荀子思想对比表。

教师总结:

简介孟子和荀子,并出示表格。

孟子:

名轲,战国邹国人,孔子孙子子思(孔伋)的学生,尊称“亚圣”,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

名况,战国赵国人,师不详,门下著名的学生有韩非子、李斯等人,所以荀子的思想实际上半儒半法,著有《荀子》一书。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①主张:

补充说明:

关于孟子的思想: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

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关于荀子的思想:

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主张“性恶论”;主张礼法并用。

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

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拓展:

荀子的哲学思想。

荀子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荀子》一书中,主要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是指:

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是指:

人类要学会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加以利用,从而造福人类。

探究活动3: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集体诵读本目最后一段:

②.影响: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最后,教师对本目进行归纳总结:

春秋(产生)

战国(发展)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地位

至圣,儒学创始人

亚圣,继承和发展

儒学集大成者

拓展:

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可适当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了解即可。

过渡:

除了儒家之外,另外知名度很高的道、法、墨三家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三、道家和法家、墨家:

探究活动1: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思想有哪些?

学生活动并回答,教师总结。

1.道家

首先结合多媒体,展示老庄二人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dān),春秋晚期楚国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

他博学多智,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通过《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师不详,战国时期宋国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真经》)”。

随后总结如下:

补充说明:

(1)关于老子的思想: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就是“无”。

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

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

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

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退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

(2)关于庄子的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

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

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

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

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这里,可结合多媒体拓展《道德经》参考资料,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反映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心态。

探究活动2:

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学生活动并归纳回答,教师总结点评。

2.法家: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首先,对韩非子进行简介:

韩非子,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同时重视吸收墨家思想,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身。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泽东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泽东曾经说过: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其次,列出主张如下,并在每个主张后附加一项出自于《韩非子》的语句:

①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②以法治国(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③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统治术)—符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需要。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补充说明:

韩非子思想主张核心是依法治国,并且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探究活动3:

结合历史纵横,思考墨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学生活动并归纳回答,教师结合历史纵横总结点评。

3.墨家

首先,对墨子进行简介:

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其次,总结如下:

①代表人物:

墨子(战国初期)

②思想主张:

a.“兼爱”:

消除亲疏、贵贱,同等爱人;

b.“非攻”:

谴责和反对战争;

c.提倡节俭:

反对奢侈浪费;

d.治国要“尚贤”:

反对任人唯亲。

③影响:

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在当时影响较大。

课后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其它补充拓展内容:

1.阴阳家:

(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名家:

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            

纵横家:

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

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

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种主要的三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3.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4.巧记诸子百家思想

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课堂练习:

1.“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C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2.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B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表格和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含义

2.原因

3.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4.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主要思想和文化贡献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三.道家和法家、墨家

1.道家

2.法家

3.墨家

作者:

鲍丙刚

单位:

金寨想青山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