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答题能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2531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培养答题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答题能力.docx

《培养答题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答题能力.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养答题能力.docx

培养答题能力

“培养答题能力、训练解题速度”(3.1版)--回顾2003年展望2004年 

说明

刚进入2004年、已有不少工程师来电询问或要求报名参加今年的结构工程师注册考试“考前辅导班”。

事实上、今年的培训工作目前尚处于备课、策划和各方协调的阶段,离开报名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大家不必着急。

目前来联系的一些工程师对我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并不太了解的,仅仅是‘道听途说’、根据一些‘片言只语’就来联系。

虽然,这几年我曾帮助过相当多工程师通过了注册考试、但还有一些工程师接受我的培训后并未通过考试。

就是说我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对每一学员均是有效的,有一个‘教’和‘学’之间相互是否能够适应的问题、这是我所关心的。

因为来京参加培训的费用是很高的,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支出交通、住宿、伙食等费用,北京的费用标准又比外地高,所以不能盲目象追赶时尚似的赶来北京听课。

如果通过培训能获得考试成功、确是一件好事;如考试失败、则代价不低。

为了减少盲目性,有来京听我辅导意向的工程师、首先要做的事是好好评估一下来京学习是否有效的问题。

为了让工程师能清楚地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教学,我对来听课的学员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听课学员应该准备好那些条件,以及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的工程师不应该来京以避免白花冤枉钱等问题,我特写本文、请有兴趣来听课的工程师仔细阅读如果感到我的教学方法符合您的培训需求,则请于3月份后参加网上举办的‘水平摸底测试’,从通过测试的结果来对本人的业务状况作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自已条件的‘培训班’。

只有经这样理性的考虑后您作出的选择才是最佳的。

 施岚青

2004年元宵

虽然采用以‘选择题’命题方式进行注册考试已经实施了三年,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考生不能适应这种考试的要求。

从2003年的考试可以看到其突出的表现是:

多数考生不仅无能力按时完成所需做的考题、并且有些已作的考题并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这二种失误综合起来导致考试失利。

观察考试的内容明显可以看到近期考题的‘难度’远远高于早期。

当前只有约10%的考生才能挤进注册行列,这样苛刻的控制比例使得今天的注册考试事实上已经成为‘选优竞赛’。

由于注册考试已经进行多年、已有足够数量的‘注册工程师’能满足设计市场上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当前注册考试及格率的控制值实际上就是这种市场需求的直接反映,这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这样的考试‘难度’如在今后的注册考试中继续执行是可以理解的。

正因已有足够数量的‘注册工程师’,所以今天尚未注册的工程师已经很难独立承接设计任务,为了解决‘有饭吃’这个基本问题,必须冲破注册这个‘瓶颈’。

对他们来说取得注册资格是在“为生存而奋斗”,亦是个‘为长久计议’的大事。

所以在2004年不仅有刚通过‘基础考试’的工程师要进入‘专业考试’的行列,还有相当数量过去考试失利的工程师还要继续参加考试,所以竞争还是十分剧烈的。

如何帮助考生适应这种考试的要求、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应该承担的任务。

由于至今还没有看到现成的有效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不断总结成功的做法,把点点滴滴的经验积累起来,还要找出一些不符合考试要求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必要调整。

以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能找出一套合适的实用的教学方法。

我就是根据这种理念来对2003年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

并在此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2004年如何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使及格率能更上一层楼。

 

一、对‘试卷’内容的分析

我专业从事注册考试的考前辅导工作已进入了第八个年头,应该说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2001年命题方式发生改变,由‘作业题’改为‘选择题’,考试的命题规律有所变化,以前积累的经验用于今天也并不完全有效。

必须重新认识命题的规律,使得今后的教学内容在‘有的放矢’方面做得更好、为整个教学工作能达到‘恰到好处’打好基础。

所以每年考试完成后我总是认真分析试卷、根据新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在这三年中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下述思路来进行的:

2001年还是按过去‘作业题’的考试规律来进行教学,仅用七天时间进行教学活动,讲授内容不能适应考题‘量大面广’这个基本特点的需求。

幸亏还出了五套‘模拟试卷’供学员考前练习用,才弥补了讲课内容偏窄的弱点。

2002年的教学内容上已经按‘量大面广’这个特点来安排,基本上已能适应‘选择题’考试的特点。

教学方式是‘以听为主’,14天的教学时间全部用于听讲,没有在提高学员的手算解题能力上进行专门的严格训练,仅是作些常规的安排。

学习结束后学员是否继续进行作业练习未作规定,但考后发现‘既听又练’的学员及格率高、‘只听不练’的及格率低。

2003年采用‘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除继续做到‘量大面广’外、还将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加以强调(这些重点内容是过去‘作业题’考试时总结出来的)。

在‘慢班’的教学中对每门课实行‘模拟考试’并进行讲评,22天的教学时间中有1/3时间用于训练手算解题能力。

从上述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的教学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

虽然每年均在改进、但至今还觉得尚不能说已经满意地掌握了教学规律,所以2003年的考试结束后,我再一次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2003年是第三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考试,至今我已积累了八份试卷(三年的‘—级’、‘二级’试卷,再加上中、外二份样题),已有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所以这次我将这批资料重新进行研究,收益颇多。

总的印象是:

三年来我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逐步摆脱‘作业题’考试的影响、渐渐符合‘选择题’考试特点的演变过程。

现在再回头看,教学的内容和安排总体上是恰当的,但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以‘混凝土结构’为例来介绍今天我对这门课命题规律的认识。

试卷中属于‘混凝土结构’考题的内容不仅考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还包含‘荷载’、‘地震作用’或‘静力计算’方面的问题。

现在只讨论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关的考题。

三年来六份试卷中这类考题共有71题,现将这71道考题按其在《规范》中所属的章节号列在统计表中,即将考题的内容按《规范》的章节顺序分为8行,由于《规范》3、4、5、6等四章的内容较少、合并为第一行(基本规定)。

《规范》第7章的内容很多、故分成三行(梁,柱和拉、扭等)。

《规范》8、9、10、11等四章的内容分别独立成一行。

将每张试卷中相关内容的考题数量列在表内。

内容

《规范》的

章、节

合计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考题数

百分数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基本规定

3、4、5、6

6道题

8.5%

0道题

2道题

0道题

2道题

1道题

1道题

7.1、7.2、7.5

14道题

19.7%

1

0

1

4

5

3

7.1、7.3、7.5

12道题

16.9%

2

2

5

3

0

0

拉、扭等

7.4、7.6、7.7

11道题

15.5%

5

0

0

2

0

4

刚度、裂缝

8

4道题

5.6%

0

0

1

1

0

2

一般构造

9

3道题

4.2%

0

1

0

0

0

2

结构构件

10

11道题

15.5%

2

3

4

1

0

1

抗震设计

11

10道题

14.1%

0

1

0

1

5

3

总计

71道题

100%

10

9

11

14

11

16

从统计的结果得到下列三点印象:

1、从整体上来看六份试卷的全部考题,很容易就会发现考题的内容是‘全面开花’和‘面面俱到’。

基本上涉及到整本《规范》的每个章节,而且各部分内容出现的机率亦较接近。

不仅十分重要的‘梁的受弯承载力’是一道考题、而且最不容易想到的‘吊环的设计’亦是一道考题,没有看到某一章节的规定是‘重点’的迹象。

而过去“作业题”考试时‘梁、柱’的内容是年年必考的现象当前不出现了。

2、从一张具体的试卷看,考题的内容并不是‘全面开花’,往往是‘围绕主题’展开的。

一组和‘主题’有关的各式各样问题成为一串连锁的考题,不仅《规范》中属黑体字的重要内容要考,而且附注中小体字的内容亦要考。

所问的问题还有相当的深度,有时一组考题实际是这个‘主题’中的‘难点集中’。

所以您对这张试卷中所考核‘主题’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成绩的高低。

3、在过去考核过的71道考题中,仅有2道题中所考核的知识点是相同的,即97.8%的考题所考核的知识点均是不相同的,考题的内容是‘年年翻新’和‘从不重复’。

目前已经有八份试卷(含样题)面世,我们能看到的试题近百道,所以浮在面上、为大家常见的考题基本已被采用了。

今后的考题可能要靠‘深挖细找’才能编写出来,这种‘深挖细找’的考题考生见到时很可能会感到不熟悉,这会增加答题的难度。

根据这次分析所得到的新认识、回头看2003年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到二点看法。

1、由于我是按照《规范》的规定来确定教学内容,所教的内容尚能基本符合‘全面开花’和‘面面俱到’的要求。

但还有20%的考试内容是我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

2、由于我将过去‘作业题’考试中总结出来的“重点”用于今年的教学中、过多地引导学员将精力用于掌握这些“重点”问题上,不符合今天考试的实际要求。

2004年我将根据新的认识重新备课,使2004年的教学内容更适应今后考试的实际需求。

这里我仅是讲了对‘混凝土结构’考题的新认识,对其它各门课程我亦同样进行了详细分析。

我认识到这是一项基础工作,是今后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肯花时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将整个分析过程用数字化来表达,所有结论均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各门课程的考题是由不同的专家来命题的,所以各有各的特点,有共性亦有个性,我已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各门课的对策。

并将根据这些对策来进行备课。

 

二、对2003年考前辅导中所讲授教学内容的分析

首先将2003年注册考试中所考的考题内容和2003年考前辅导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

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即是《应试指南》中供学习用的【例题】和辅导时作训练用的‘模拟考题’。

为了便于观察,把注册考试中每门课程的考题编号、所考核知识点和《规范》中相应的条文编号列在统计表的前三列内。

再将《指南》或‘模拟考题’中具有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的【例题号】或‘模拟题编号’列在同一张统计表内,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吻合程度。

每一门课程编制一张统计表。

这里所指的每门课程包含下列十门课程:

静力计算、荷载、地震作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

现仅以“地震作用”为例来介绍统计表的具体内容。

《地震作用》课程

(一)范围

包括分散在各类结构课程中的全部《地震作用》考题,共计6题(一级4题,二级2题)。

(二)基本情况

全部为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题。

(三)考题的分布

抗震设计规范

考核的

知识点

考题

编号

例题

编号

模考题

编号

吻合程度

A

B

C

5.1.5

钢结构的地震作用

一级,下午,题25

震【例3.2.1】

震【题3】

*

 

 

5.2.1

框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一级,下午,题22

震【例3.2.7】

震【题1】

*

 

 

5.2.1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一级,下午,题23

震【例3.2.7】

震【题2】

*

 

 

5.2.1

框架某层的地震作用

一级,下午,题24

震【例3.2.7】

震【题1】

*

 

 

5.2.1

砖房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二级,上午,题36

震【例3.4.14】

 

 

*

 

5.2.1

砖房某层的地震作用

二级,上午,题37

震【例3.4.14】

震【题1】

*

 

 

总计

6题

6题

5题

5

1

0

百分率

 

100.0%

83.3%

83.3

16.7

0

 

 

 

 

 

(四)有关吻合程度的说明:

A:

内容相同、题型相同、数据不同。

B:

内容相同、题型不同、数据不同。

C:

该题的内容未讲述过。

其它九门课程同样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编写了统计表。

现将十张统计表内容汇总成下表。

 

课程名称

考题数

《指南》中相近的例题数

“模考”中相近的考题数

静力计算

9

8

88.8%

5

55.5%

荷载

9

7

77.7%

3

33.3%

地震作用

6

6

100.0%

5

83.3%

混凝土结构

27

20

74.1%

15

55.5%

钢结构

21

16

76.2%

14

66.7%

砌体结构

25

20

80.0%

6

24.0%

木结构

4

4

100.0%

2

50.0%

地基与基础

29

26

89.7%

16

55.2%

高层建筑结构

21

12

57.1%

10

47.6%

桥梁结构

8

7

87.5%

5

62.5%

总计

159

126

79.2%

81

50.9%

 

 

 

 

 

 

 

注:

考题‘—级、上午、题23’未参加统计。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到的印象是:

1、2003年‘注册考试’中考核到的知识点约有一半是在“模拟考试”中得到相应的训练。

在慢班的教学中所用到的280多道“模拟考题”中,约有1/4的练习内容是与考题中所考核的知识点相同或相近。

2、2003年‘注册考试’中考核到的知识点、约有80%的内容是在《指南》的【例题】中讲述过。

表明《指南》中所讲述的内容从总体上来说是对路的。

3、2003年的考题中有27题(—级15题,二级12题)既未在《指南》中讲述到、又没有在‘模拟考试’中接触到,属于未被复习到的知识点。

对上述结果我目前的认识是:

1、对还有20.8%的考核知识点在《指南》中没有进行讲述的问题应该十分重视,反映我对考试要求的理解上还有差距,特别是没有认识到今天是采用了‘全面开花’和‘面面俱到’的命题做法。

还是将‘作业题’考试中所用过的‘重点’内容延伸下来,过多地强调了这些‘重点’内容,而舍弃了一些不常用的内容。

如我在编写‘风荷载’的【例题】时,起初是想到要把山坡、海岛和围护结构的风荷载确定方法做为【例题】写入《指南》、但又想这些内容不常用、主观认为不可能将这样‘偏’的内容做为考题而放弃了、没有列入《指南》,结果2003年的考试中考了这些内容,导致学员丢失了2分。

这件事在我的思想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所以我在2004版的《应试指南》又补充了177道【例题】,比2003版增多了29.2%的【例题】,共列出了783道【例题】供学员考前复习用。

虽然已进行了补充、但我知道这783道【例题】并未复盖全部可用于考核的知识点。

如果再进一步‘深挖细找’还能编写出不少【例题】。

我想再观察一次考试后、才来确定是否还要补充更多的【例题】到《指南》中去。

2、对有50.9%的考核知识点在‘模拟考试’中得到练习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只能说这是碰到了好运气(因‘机遇’的因素太大、很难做到年年有一半考核知识点在复习时能得到训练)。

应该指出仅仅从数量上看问题是不全面的。

2003年的‘模拟试题’是以2002年实际考题的难度为标准来编写的。

除‘砌体结构’的‘模拟试题’中设置一些‘陷阱’外,多数课程‘模拟试题’没有设置太多的‘陷阱’。

问题是2003年考题的难度远远高于2002年。

还有好几道考题、因我至今还未能识破它的‘陷阱’而没有找到答案,实在太难了。

不能认为2003年考生水平低于以往的考生而形成及格率低的状态,而是考题难度的加大才导致2003年的及格率下降到10%。

由于‘模拟试题’的难度和实际考试的难度有差距而降低了它的有效性。

所以在2004年的考前辅导中要将难度提上去、加强识别‘陷阱’能力的培训。

由于我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规范》的规定为基本的容、紧贴实际‘考题’的命题规律,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是合适的、能满足考试的要求。

这一点已为社会所承认,不仅可以从《应试指南》的发行数量上看到这点(根据建工出版社的销售量和参加注册考试的人数相比、已有3/4以上的考生是采用《应试指南》作为复习用的参考资料)。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即已经连续二年《应试指南》成为命题专家人手一册在命题时作为参考用书。

 三、对2003年考前辅导中所采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对于‘考前辅导’的基本任务、历来大家的看法是:

通过概要的讲述、帮助工程师把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次系统地整理一遍,将部分因多年不用而遗忘的内容经过教师的提醒而再次回忆起来,所以亦称‘复习’。

正因为是‘复习旧课’而不是‘学习新课’、故习惯采用‘速成’和‘强化’的教学方法。

我一直采用这种传统的教法进行‘考前辅导’。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凡是听课后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练习的工程师基本上均能顺利地通过考试、而不重视做作业练习的工程师往往考试失利。

同时,认识到随着考试难度的加大、工程师的手算解题能力的训练已成为取得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考试竞争十分剧烈的今天、加强错误!

链接无效。

已成为提高及格率的有效手段。

根据这种认识,在2003年的考前辅导中我第一次采用了‘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即在‘慢班’的教学中有1/3时间用于‘模拟考试’。

其基本做法是:

白天听我系统‘讲课’、接着进行‘模拟考试’,考完立即对考试结果进行讲评,让学员修改错误。

晚自习时、安排辅导老师‘答疑’,解决单个学员所存在的个别的疑难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是天天上课、连练作战三周多,教师、学员均没有调整和喘息的机会。

‘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采用后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

这里介绍一些学员反馈的意见。

 

*课后看书,觉不出自已那里有问题,看书上的例题觉得都能看明白。

一考试,立刻就发现了自已的漏洞在那里,这种讲过就考的方法促进了大家看书,并及时找出自己的问题。

*每讲完一本规范,进行一次测试,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消化,经过自已独立思考后作出的习题印象深刻。

同时考前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我现在的‘恐考症’已大为减轻,听了施老师的课,我信心倍增。

考后讲评很好,解决了难题、还统一了认识。

*边讲边考试,这样很能剌激我们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强迫我们亲手做题是保证及格率最有效的办法,所有没有消化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全在做题中解决了、应坚持。

虽然时间长了,但学得很扎实。

*本次培训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好,特别是经过考试,将自已在学习上的弱点一下暴露出来,对不懂、不会的知识马上就能发现出来、及时补上,另外也训练了自已动手作题的能力。

*采用授课与模拟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解题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每个学员的得分率,因而值得加强和延续。

*教学方法很对路,对付考试非常有效。

因我去年第一次考试时去的培训班,忽视了一般工程师对规范不太熟悉的问题,采用了讲理论的教学方法,结果收效甚微,考试没有成功。

施老师的讲课非常适合我。

施教授的教学非常有吸引力,听起来感到恰到好处,很过瘾,特别是讲课与习题练习互相补充,重要的内容在讲——考——再讲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效果很好。

*很好!

因为都是在考试中遇到过失败的人,只有投奔施老师来学习,这套教学方法对这些人来说是最好的。

*好、很符合应试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借鉴了高考辅导或考研辅导的技巧和方法,“纠错教学法”有创造性。

*目前这种先讲规范、再测试的方法很好。

考试一结束、大家马上就能发现自已不足之处、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复习。

我觉得考完试再发一份练习题会更好,毕竟大家平时不多做题。

*讲、练结合效果好,规范与例题结合对规范的理解深刻而不空洞。

*很好,要我觉得天天考才好,只有考、才能发现问题,否则不知道问题出现在那。

*做题(考试)的方法不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深印象。

*教学与考试紧密相连,加强理解,强化记忆,这种方法很好。

*教学、讲解、例题与考试相结合,方法实用,掌握效果好,十分认可这一方法。

*这次‘慢班’的教学方法非常之好!

边学习边消化,效果非常显著。

*考试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很好,让考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在考试中得到锻炼,熟悉考场氛围。

*比较‘独持’,尤其一讲一考,加深了理解,及时纠正了错误。

*很好,能在听讲和做题中提高,最大的好处是考后马上讲评,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缺陷。

 这种‘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提高应试能力当然有效。

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师,究竟如何实施才能做到投入最少的资源而取得最好的效果,能‘最有效’地帮助工程师从原有的水平提高到考试所要求的水平,尚缺乏经验。

这就是2003年我想要解决的问题。

我是采用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的做法。

2003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具体的教学安排还要改进,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尚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目前的认识是:

由于来听课的工程师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程度高低相差甚远,他们的培训需求不一样。

大体上可分成二类。

1、复习型。

其基本特点是:

全套《设计规范》不仅是认真学习过,而且是基本掌握的。

由于工作经历所限,对有些《规范》由于经常使用很熟练、但还有一些《规范》因没有应用过而比较生疏,需要系统复习、帮助回忆。

只有少量知识需要垫平补齐。

2、补课型。

其基本特点是:

只有不多几本《设计规范》的有关章节因经常使用而比较熟悉,还有相当数量的《规范》是没有学习过,基本不会。

他们的培训需求是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要从头学起、从新听课,系统做题、认真消化,决不是提醒遗忘、垫平补齐的问题。

要把从未学过的《规范》全部从头至尾学一遍。

很显然这二种类型学员的学习规律是截然不同的。

‘补课型’的学员往往对听到的讲课内容觉得十分生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教员所说知识的内含、推敲各种公式的准确使用方法。

‘速成’和‘强化’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是不适用的。

‘复习型’的学员在听了教员讲的内容后、就能回想起过去自己亲手所处理过的类似问题、并能举一反三、甚至触类旁通解决了一连串问题。

‘速成’和‘强化’的教学方法是适用的

然而我们是根据‘速成’和‘强化’的思路来安排教学的。

课余时间只够学员翻阅和补充听课笔记、追想过去自己所经历过的类似经验。

没有提供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品味和推敲的时间。

所以“补课型”的学员在这三周时间内、每天听到的不熟悉知识点如同倾盆大雨一样,只能囫囵吞枣填入耳朵内,无力消化。

不可能把教师讲的内容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过去‘只听不考’,对听课内容没有消化这个矛盾被掩盖起来了,直到进入考场看到考题时才暴露出来。

在2003年的‘慢班’学习期间、这个问题在‘模拟考试’时立即清楚地暴露出来了。

在教室内出现了这种情景、‘复习型’的学员很快完成了考题的答案,还认为考题太容易了。

而“补课型”的学员不仅做不完、有些考题还找不到准确的答题思路。

这个矛盾又被我通过‘讲评’而再次暂时掩盖了,即我把每道题的准确答案和答题思路、解题过程讲述一遍后好象大家都会解这道考题了,实际上这种就事论事的‘填鸭式’讲解方法,不可能帮助工程师对这类问题真正做到‘融汇贯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