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046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docx

永康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永康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

 

二零一六年六月

 

 

一、“十二五”质量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永康市深入贯彻《永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若干意见》、《永康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以质量强市为引领,以实现“二次出发”、建设“两美”永康为目标,着力推进“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转变,大幅提升全市产业、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城市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质量水平,2014年1月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质量创新能力和发展效益显著提升。

(一)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1、产品质量稳定于高位

“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情况,积极实施“质量强市”工程,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努力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水平,促进全市产品质量稳定提高。

2015年,工业产品县级质量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为95.18%,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9.21%,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5%。

2015年全市进口工业品法检检出率为8.7%,出口工业品法检合格率为98.6%,居全国同级城市前列。

2012-2014年全市出口工业品国外通报比率平均为0.023%,低于全国同级城市平均水平。

消费者投诉量、质量违法记录逐年下降。

2、工程质量水平位列前茅

“十二五”期间,建筑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新建保障房受监率、保障房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

2013年至2015年对269项大中型房屋、市政、园林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监督验收,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十二五”期间全市获国家“鲁班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1项,创建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11项,获奖数位列全省各县市前列。

3、服务业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全市一直致力于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的提升,金融、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由33.9%提高到37.5%。

服务业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2015年度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满意度分别为85.99和83.52。

目前,已建立总部中心、五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通关中心等“五大中心”平台。

出台国内首家五金行业指数“中国·永康五金指数”,中国科技五金城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尚五金”成为国内五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商务交易网站。

金融服务方面,在全省首创推出了“普惠式、低成本、免担保”的“转贷通”。

民生领域服务质量成效显著。

医疗服务方面,先后投入2200多万元完成了“一卡、一个运用系统、二个数据中心”的综合“智慧医疗”平台的搭建。

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方面,5年间,完成公交公营化改造,新增公交车41辆,公交专用道划线1.08公里,公交线路9条,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60%以上,新能源公交车占11%,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88%。

拥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110个,公共自行车2000辆,达到市区、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等密集区全覆盖,日均租用量达到6000余人次,免费使用率超过89.4%。

居家养老方面,由市财政拨款每年组织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培训,使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的培训率达到85%。

全市旅游安全形势良好,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环境质量水平持续改善

扎实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破”专项整治,积极实现“生态美”。

以服务“五水共治”提水质工作为重点,狠抓十大工程,实施全面治水、全民治水的“双十”活动,在源头治理减污、纳管扩面截污和生态修复去污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建成了国内首条日处理能力50吨污泥干馏碳化处理生产线,在全省首个实行跨乡镇河流交接断面水质按月发布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县级农村饮用水服务中心。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五水共治投资约23亿元,被推荐为省“五水共治”先进县市,在金华市率先推行城区自建房雨污分流验收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高分通过水利部验收。

2014年全市14个镇、街道完成省级生态镇创建,2015年17个村庄被评为省森林村庄,7个镇被评为省级森林镇,全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05%。

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9.9%,PM2.5浓度均值较去年下降18.5%,AQI指数优良天数287天,较去年提高12.6%。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1.7%,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分值为65.73。

(二)质量创新成效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深入实施名牌、标准化、知识产权三大战略,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取得显著成效。

1、着力品牌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成功争创“中国门都”、“中国家居清洁工具之都”、“中国五金名城”、“中国五金之都”、“中国电动工具之都”等多个“国”字号区域品牌;拥有“中国五金商标品牌基地”、“中国电动工具出口基地”、“中国门业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工业产业基地17个。

积极创建各级名牌品牌,累计已获中国驰名商标12只,中国名牌产品6只,获各级政府质量奖及提名奖28次,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共155只。

2、倡导标准引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截止2015年,全市企业共主导或参与44项国家标准、55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企业达132家。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60.40%。

2013年,全市“快递物流标准化项目试点”通过验收,成为全省此类项目零的突破。

2015年,中国移动通讯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永康分公司和中国邮政速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永康市分公司分别向国家申请“通讯集团客户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和“快递物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3、注重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8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共申请专利23948项,授权专利数20473项,其中发明专利277项。

大力加强专业市场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国科技五金城被列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

加大对创意研发产业的政策扶持,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创意研发行业。

浙江省五金产业工业设计示范基地集聚设计企业30多家,工业设计服务收入达753.8万元,专利申请151项。

五金产业工业设计示范基地设计成果转化产值达55亿元。

(三)质量发展保障持续有力

1、完善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质量强市”工作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已形成强市、强区、强镇、强业、强企“五强一体”,市、镇街区及相关部门“三级联动”的质量工作格局。

“质量强市”工作正式列入各镇街区及相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

出台《质量强市工作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制度》,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会主推、社会参与”的质量安全多元共治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消费品质量市场反溯机制。

2、加大质量创新投入力度

2012-2014年,全市用于质量建设工作的专项经费分别为0.085亿元、0.10亿元、0.12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例分别达到2.82‰、2.83‰、3.09‰,年经费增长呈逐年递增趋势。

出台一系列支持品牌、标准、技改、计量、认证等质量政策,2015年,落实品牌发展资金775万元,下达技术改造专项资金2918.67万元,技术创新及产学研专项资金2170万元,专利申请奖励资金619.3万元,标准化专项资金150万元,出台现代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6000万元。

3、强化质量创新平台建设

切实加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认证认可、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质量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全市建有各类质量检验检测机构9个,其中省级质检中心2个,规划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完善五金产业标准化信息平台运作,筹建工业设计研究院和3D打印应用研究院。

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国家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省级企业研究中心36家。

4、健全质量素质教育体系

创办全国首个质量学校,构建了“六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培训对象涉及党政机关干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产业工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生5个类别,大幅提升全民质量素质。

至2015年底,已组织培训26期,培训近4000人,自主编印教材20本(公共教材9本,专业教材11本)。

推进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和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已建成步阳、众泰、哈尔斯、三锋4家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拥有检测中心、南龙集团、正阳实业3家市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积极推进卓越绩效管理、“两化”融合宣贯和企业质量官培训等活动,持续推广先进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召开电动工具、炊具、保温杯、门业等行业机器换人现场会4次,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企业达169家。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和“两富”、“两美”浙江建设,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围绕“二次出发,打造永康经济社会升级版”的永康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促进全市产品、服务、工程、环境和政务五大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永康·质量让生活更美好“的质量愿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

促进资源整合、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建设质量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先进质量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支撑经济转型升级新发展,形成永康质量竞争力。

2、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质量技术在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和安全发展中的应用,支持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幸福宜居“两富”名城建设,进一步提升永康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3、坚持开放共享

坚持互惠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内外部学习、分享、交流、合作,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质量信息服务平台,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广泛融入大质量的建设工作之中,共享质量成果,共筑质量新生态。

4、坚持协同共治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实现“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发展路径为主线,建立政府、市场、企业、机构、公众等多元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形成质量共治合力。

(三)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十三五”的建设,永康市整体质量水平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营造“人人崇尚质量、人人创造质量”的氛围,实现“质量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充分发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用,力争成为全国区县质量强市工作的示范者和全民质量教育的先行者;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夯实质量基础,力争成为全国五金产品先进标准的引领者和质量提升的推动者,支持“国际五金名城”建设,助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永康“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生态优势,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水、气、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面消灭V类水。

到2020年,永康市五大质量实现以下目标:

专栏1五大质量目标

产品

质量

具体

目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以上。

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70%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自我声明的产品标准达80%以上。

自有品牌出口比例提高35%以上。

培育出一批质量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产品。

服务

质量

具体

目标

建成2-3个省级及以上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成功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

在1-2个领域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

推进金融、通信、物流、供应链等服务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提升五金电子商务标准化水平及服务质量,形成2-5家以上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行业品牌门户网站,力争2020年实现网上市场年交易额达1000亿元。

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升。

政务

质量

具体

目标

探索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化和品牌化机制,进一步打造服务型政府,公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实施一站式网上办理,实现全程效能监督。

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工程

质量

 

具体

目标

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大中型一次性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新建民用建筑100%实施节能设计标准。

重大工程质量创优率稳步上升,树立若干“百年工程”新形象。

获鲁班奖、钱江杯、省优质结构、省优质工程等奖项的项目数量持续增长。

无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工程质量投诉率下降,工程质量满意度持续提高。

环境

质量

具体

目标

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68.8%;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80%;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污水处理达标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利用率95%。

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30%以上;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82%。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7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分贝数)低于55dB。

三、深化“三强”战略,协同推进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以浙江省“三强一制造”战略(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和浙江制造)为统领,开创质量发展新局面。

其中,标准强市战略是引领,质量强市战略是核心,品牌强市战略是关键,浙江制造是抓手。

围绕增强产品竞争力,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积极应用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

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和政务管理质量水平,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一)“质量强市”战略

以支持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浙江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目标、永康经济社会升级目标为重点,大幅提升质量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并有步骤地推广到服务、工程、环境、政务等领域,充分发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作用,大幅提升全市质量效益,力争成为全国区县质量强市工作的示范者、全民质量教育的先行者、先进质量文化的传播者。

专栏2质量强市重点工作及目标

提升全民质量素质

深入实施全民质量素质提升工程。

积极推动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增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3个。

加强永康特色质量文化建设,加大城市质量精神“永康·质量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力度,开展居民质量满意度调查测评。

支撑产业升级发展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国家五金工具及门类产品检测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新增孵化项目5个以上。

加快省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新引进设计机构、团队6家以上。

深化质量激励机制,发挥标杆示范作用。

深入实施“卓越绩效推进工程”,新增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25家以上。

新增建设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1个,新增各级政府质量奖20家,树立质量管理标杆6个,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3个,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方式学习观摩活动,深入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

推进质量诚信建设

促进质量诚信建设和创新,加强质量信用信息公开,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完善失信惩戒制度,促进质量信用在金融、保险等领域运用,倒逼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支持中小微企业能力提升

利用产业联盟、创新基地、行业协会等多种力量,分层分类助推先进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法在小微企业的应用。

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质量问题诊断、质量改进的帮扶力度,开展“质量专家入企业”活动,在品牌培育、质量管理、节能降耗、应对技术壁垒等方面帮助小微企业解决难题。

建设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促进知识共享,帮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开展质量分析

加强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评价及分析,定期发布分析报告。

服务质量提升

引导规模以上服务企业普遍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加大服务业领军企业培育,鼓励服务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并成为服务质量标杆。

探索开展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活动,重点抓好旅游、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加快国家星级饭店、绿色饭店、国家A级景区等创建工作。

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程,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在医疗领域实施满意度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继续以“五水共治”和实施“158碧水蓝天”工程为总抓手,持续加大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力度。

推进河道综合治理,深入实施中小河流及水系联通、农村河沟综合治理等工程,大力开展华溪、酥溪、倪宅溪、白堪溪、西门溪等小流域治理工作,持续提升永康江各支流水质。

持续提升永康江各支流水质。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雾霾治理为重点,加快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加快燃煤锅炉淘汰,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扩大清洁能源利用面。

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基本淘汰黄标车。

统筹抓好餐饮油烟、垃圾焚烧、建筑工地与道路扬尘等治理。

强化污染场地排查,开展治理修复示范工程建设。

推进危废和污泥精细化管理,实现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置。

持续推进“两路两侧”“四边三化”,重点开展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

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新增城市绿道100公里。

加强水源保护区建设,推进杨溪水库生态湿地二期建设。

坚决打击污染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开展“气尘合治”,推行建筑垃圾运输封箱式管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断增多。

工程质量提升

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强化工程建设主体质量责任,严格实施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健全工程质量监督、监理机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实行样板指引、标准化施工,促进工程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

积极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比重。

推动工程企业技术中心创建。

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争创“鲁班奖”、“钱江杯”、“双龙杯”、“方岩杯”等优质工程。

鼓励施工企业开发和应用专有、专利技术,积极创建国家级工法和省级工法,增强企业的施工技术能力。

“十三五”期间,深入研究和推广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法,在创新设计能力提升、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中的应用,建设一批质量创新示范基地、产业集群和企业。

(二)“标准强市”战略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各级农业、服务业、块状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创新、先进标准的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提升我市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主动性。

大幅提升五金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率。

显著提升重点产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比率,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作用明显提升。

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制度,积极推进休闲运动领域的团体标准发展,电动工具、门业、杯业等领域的国内、国际标准话语权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标准促进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工程质量、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专栏3标准强市重点工作及目标

标准引领产业升级

标准引领五金产业升级。

建立并完善五金产业先进标准体系,主导或是参与制修订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5项以上,“浙江制造”标准6项以上。

提升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活跃度,提升话语权。

争取各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永康,加强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人才的建设。

加强装备制造业和新型产业的标准研制。

强化科技计划执行与技术标准研制互动,加强高水平标准的研制激励,创新成果的标准化转化率大幅提高。

建设企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个以上。

推进“三农”领域标准化建设。

积极推动实施“美丽乡村”地方标准。

扩大标准种植业园区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场示范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两区”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工作,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率达到65%以上。

积极引导鼓励和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新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增加25家,绿色食品5家。

标准推动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

在1-2个领域推进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完成2-3个省级以上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

建立并完善服务业标准化推进机制,逐步形成以示范项目为带动的服务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业重点企业在标准推广实施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标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显现,在治水治气、节能降耗、防灾减灾及环境综合整治领域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加强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组织管理、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公共交通、社会信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

落实企业的标准化主体责任,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规上企业80%在国家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

全面实施标准自我声明信息的核实、查询、监督、披露制度。

畅通多元监督渠道,提升全民标准意识,实施全民监督。

发展团体标准

在1-2个领域中先行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加强团体标准的引导、规范和监督,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三)“品牌强市”战略

品牌强市战略是新常态下质量工作的重点内容。

“十三五”期间,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为目标,在五金产业领域形成若干国内知名、竞争力强、品牌价值高的品牌,在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领域培育若干有潜力的品牌,在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等领域打造若干永康特色品牌。

“十三五”期间,以品牌培育、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价值评价等系列手段全面系统地提升全市品牌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驰名商标、老字号等扶持工作,加大对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

专栏4品牌强市重点工作及目标

区域品牌建设

重视知名品牌建设。

培育、保护和发展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

培育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只,浙江名牌10个,浙江省驰名商标20只。

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五金产业集群。

推进全国五金(电动工具、门业、杯业)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服务业品牌,重点打造一批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会展营销、专业市场等服务业公共服务集聚平台,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

推进“浙江制造”区域品牌打造工作,打造“浙江制造”产品6只以上,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企业15家以上。

重视自主品牌建设及推广。

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主导作用;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包装、服务,创新品牌营销传播方式等途径,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促进自主品牌跨国经营和国际化发展。

继续开展品牌培育试点示范活动,引导企业完善品牌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培育能力,推进品牌专业人才培养。

农产品品牌建设

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农产品认证和安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农产品安全意识和农产品优质优价意识。

鼓励企业、合作社、大户创牌和农产品认证。

“十三五”期间,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30个。

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推动“方山牌”、“唐八鲜牌”、“舜牌”等品牌提升国内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品牌价值评价

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采用国家标准对若干骨干企业的品牌价值进行定期评价,以动态监测品牌运营情况。

创新质量品牌诊断方式,探索自主品牌开展品牌竞争力指数化测评工作。

四、实施九大重点工程,持续推进质量创新

(一)质量安全夯实工程

建立并落实目标责任制,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建立条块结合的监管机制,有效整合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