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103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 中考语文 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2019年语文中考模拟卷

一、(30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万里长城横亘(gèng)在大漠戈壁之中,蜷伏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城墙与关隘(yì)烙下了刀光剑影的印痕,它的堡寨与楼台,见证着王朝的兴盛与更替。

B.泰山气势磅礴,爬山的人接踵(zhǒng)而至,有的游客爬了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

(yū)吁。

C.我还顺着人们远跳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chù)立在蓝天下面。

潭水映(yìng)照雪山,真让人目炫神迷啊。

D.潮水前呼后拥地向岸边涌(yǒng)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潮水退去后,空中弥(mí)漫着薄薄的雾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原创】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正在严重侵犯我们的生存环境,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避免“垃圾围城”①的有效途径。

垃圾分类也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②改变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

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费是1.16元/吨,是1979年的4倍。

经过高温烧毁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

③办法是有的-----④这就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2.文段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侵害B.改变C.焚烧D.束手无策

3.文段中画线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原创】

A.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B.这是一批有志之士,他们以不畏劳苦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勇敢地向着世界科学的高峰攀登。

C.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

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原创】

A.《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

B.孔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墨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垂髫”指小孩,“古稀”意为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D.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6.古诗文名句填空。

(6分)【原创】

(1)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3)某电视剧中一情节讲到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虏,民族英雄于谦“,”坚守京师,解除了京师之围。

(选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句子)

(4)习主席在巴西国会演讲中,展望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他引用了一句诗“,”诗句情境恢弘壮阔,与中巴目前宽广的合作前景十分契合。

(选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句子)

7.名著阅读。

(5分)

(1)在横线上填与名著内容概述相应的书名(范围为指定名著阅读书目)。

2分【原创】

①《》中作者说,“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文学的忠诚”。

②《》中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老实、健壮,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最后经历了三起三落变成行尸走肉的悲惨底层人民形象。

(2)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遇见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时时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物的命运。

请任选下列的一组人物,先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和相关情节,再写出他们的遇见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3分)【根据中考优选模拟卷综合测试卷第六题改编】

A祥子和虎妞B阿龙纳斯和尼摩船长C简・爱和罗切斯特

8.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5分)【原创】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请你选择可用材料,写一段文字,向班上同学介绍练习书法的方法。

(限80字以内)

材料一:

临摹有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

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

材料二:

东汉书法家张芝是甘肃酒泉人,有“草圣”之称。

材料三:

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

材料四:

甘肃成县的《西狭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材料五:

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6题。

(一)

别踩疼了雪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

我一直这样认为:

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

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

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

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

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

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

我总是提醒自己:

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

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

她说:

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

但她爱我们。

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

女儿记住了我的话。

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

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

“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

9、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

(2分)【原创】

10、品读句子,赏析语言。

【原创】

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4分)

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

(3)

11、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分)【原创】

12、第⑽段是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

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

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

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

(50字左右)(5分)【原创】

 

(二)

“全球变冷”不是“全球变暖”"?

①坎昆大会开幕,挟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之余威,公众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是一天热似一天。

过,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一种声音也在不断蔓延:

强冷空气不断出现,很多地方都闹开了雪灾,类似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明明是“全球变冷”,哪有什么“全球变暖”啊!

②这确实是“反全球变暖论者”经常提及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曾引起广泛

关注,但后来“全球变暖”倒成了主流理论。

既然“全球变冷”都消失了,那“全球变暖”早晚也会消失。

事实果真如此吗?

③20世纪70年代,有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将进入一个新的冰期。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猜想,

是因为当时科学界认识到有两个因素可以导致全球变冷:

大气中大量的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和地球轨道的变化。

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

它们会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全球变冷。

另外,地球轨道周期性的缓慢变化通过改变地球自转轴的倾角及公转轨道的形状,从而改变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及其在不同纬度上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气候。

当时的科学家推论,接下来全球会逐步向冰期迈进。

因此,有的科学家就提出了“全球变冷”的猜想。

当然,地球轨道的变化如此缓慢,大家认为相对短时期的“全球变冷”主

要是由气溶胶所致。

④不过,“全球变冷”在当年也只是部分科学家的猜想。

当时科学界对温室效应的物理机制

非常清楚,并且早就意识到二氧化碳会加强“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不过,因为缺乏数据,科学家很难确定气溶胶的“致冷效果”到底会有多强,所以也很难确定到底是“致冷效果”更明显还是“温室效应”更明显。

当时科学界的主流意见是:

接照当时的理解还不足以做出最终判断。

197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就明确提到当时科学界还不能确定将来气侯会怎么变。

⑤不过,有些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喜欢“爆炸效果”,而忽略科学的严谨性。

20世纪70

年代,“全球变冷”这个当时尚无定论的话题之所以会得到大众的重视,被今天的怀疑论者当作“当年的主流”,媒体的不准确宣传“功不可没”。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新闻周刊》在1975年的报道。

在报道中,“全球变冷”的概念被以极其骇人的方式传播给公众,造成这一概念的大流行。

有趣的是直到2006年,《新闻周刊》オ发了一篇勘误,提到这篇老文章的结论是不准确的。

⑥20世纪70年代,“全球变冷”和“全球变暖”是在科学家对气候科学理解还不够深刻时

对未来气候走向的两种猜想。

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多,科学家对于气溶胶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有的结论表明其致冷效果要小于温室气体的升温效果。

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综合这些考虑,“全球变冷”这种猜想的消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13.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3分)【根据八上优学卷卷通专题九第6题改编】

14.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有科学家认为全球将进入一个新的冰期?

请概括回答。

(4分)【根据八上优学卷卷通专题九第7题改编】

15.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原创】

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新闻周刊》在1975年的报道。

(说说这句话的作用)(2分)

②不过,有些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喜欢“爆炸效果”,而忽略科学的严谨性。

(加点的“爆炸效果”有何表达作用?

)(2分)

16.隔壁李奶奶总在想:

“这每年冬天,天气一年比一年冷,怎么会‘全球变暖’呢?

”请结合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向她解释清楚。

(3分)【原创】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汤中丞杂记

【清】冯景

予问黄进士春江:

汤中丞潜庵,自明至今抚吴者谁比?

曰:

“海忠介、周文裏,得公而三。

因言:

公莅任时,某亲见其夫人暨诸公子衣皆布,行李萧然,类贫士。

而其日给为菜韭。

公一日阅簿,见某日市只鸡,公愕问曰:

“吾至吴未曾食鸡,谁市鸡者乎?

”仆叩头曰:

“公子。

”公怒,立召公子跪庭下,而责之曰:

“汝谓苏州鸡贱如河南耶?

汝思啖鸡便归去!

恶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

”并笞其仆而遺之。

公生日,缙绅知公绝馈遗,惟制屏为寿。

公辞焉。

众曰:

“汪琬撰文在上。

”公命录以入,而返其屏。

及内擢詹事,将行,百姓号呼,如儿失母,罢市三日,各绘像以祀。

去之日,穷乡下邑士女童叟手焚瓣香成来会送。

民共阖城门,不得出。

公劳且慰曰:

“吾何德?

而劳父老,乃至于此!

”民皆罗拜,涕泣良久,乃得行。

敝簏数肩,不增一物于旧,惟《二十一史》则吴中物。

公指谓道左诸公日:

“吴中价廉,故市之。

然颇累马力。

鸣呼!

清兴以来,八座之中,一人而已。

宋李及知杭州,在郡数年,不市吴中一物。

比去,惟市《白乐天集》一部,当时贤之。

然李则郡守,而汤公位开府,又贤于幼几(李及,字幼几)远矣。

宜其可以魏美周、海而三也。

谨记之,以备异日史官之阙。

【注】①八座:

指六部及各督府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原创】

A.自明至今抚吴者谁比抚:

巡抚(官职)B.而其日给为菜韭给:

供给

C.比去,惟市《白乐天集》一部比:

等到D.不增一物于旧旧:

原有的(物件)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3分)【原创】

穷乡下邑士女童叟手焚瓣香成来会送。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5分)【原创】

①某亲见其夫人暨诸公子衣皆布,行李萧然,类贫士。

(3分)

②宜其可以魏美周、海而三也。

(2分)

20.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汤潜庵的人物形象。

(4分)【原创】

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根据中考优选综合测试卷十第20题改编】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④清,石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高骈:

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②苏舜钦:

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

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③别院:

正宅边的小院。

④簟(diàn)):

竹席。

(1)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之景,苏诗着眼之景,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2分)

(2)第二首诗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意蕴丰富,请赏析。

(3分)

四、(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原创】

邻居家里只有老太太一个人,一个人不方便,有人做了好吃的东西,都要送一碗给老太太。

老太太总是乐呵呵地收下,过两天后上门还碗道谢,那只碗从来都是满的。

有时装的是自己收获的草莓,有时是给孩子们的巧克力,有时是两块点心,总之她从来不还空碗。

老太太从未讲过地的人生哲学,但是用行动告诉了我们......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

请你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语文参考答案

一、(30分)

1.D(A隘ài,B吁xū,C“炫”改为“眩”)2.D(A“侵犯”改成“侵害”,B“改变”改成“改善”,C“烧毁”改成“焚烧”)3.A(B顿号改成逗号,C句号改成问好,D破折改成逗号)4.B(A删去“在......中”,C“作者......,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谓搭配不当,可在“成为”前面加上“使其”,分别作句子的谓语和兼语。

D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5.C(“古稀”意为七十岁)

6.

(1)卷我屋上三重茅

(2)不畏浮云遮望眼(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

(1)①《傅雷家书》②《骆驼祥子》

(2)示例A示例:

祥子遇到虎妞,并成婚,虽然也有些生活的不如意,但也重燃起了买车的希望,但之后虎妞的难产,却让他第三次被迫放弃了人カ车,并最终走向堕落。

他们的遇见进一步推动了祥子的人生悲剧。

B阿龙纳斯遇到尼摩船长,开启了自己海底两万里的探险之旅,也观看了非常奇妙的海底生物,遇到了一系列奇遇和危险,是整个故事的起源,没有遇到船长也就没有了这个故事,所以他们的遇见很重要。

C简・爱遇见罗切斯特,才邂逅了美丽的爱情,而他们不平等的身份地位和罗切斯特家庭中疯子前妻的存在也更好地制造了激烈的情节冲突,更全面地体现了简・爱的勇敢追爱,坚持尊严的人物形象。

(写出一组就给全分,共3分,写出相关情节1分,结合情节分析2分)

8.练习书法有临、摹二法。

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

如描红。

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

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

二、(30分)

9、2分在女儿的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她想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10、

(1)4分第一个“踩疼”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

(1分);第二个“踩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

(1分)

(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等,紧扣“黑夜”理解,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紧扣“雪白”,1分),就能乐观地面对,就能战胜不幸(紧扣“亚”理解,1分)

11、2分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1分),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1分)。

12、5分示例:

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

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

妈妈,我爱你!

(能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2分。

有具体感受,1分。

联系实际,1分。

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

13.写公众对于气候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引出下文对于“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内容的介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①举例子,为了说明有些媒体在传播科学知识时喜欢“爆炸效果”,而忽略科学的严谨性。

(说明方法1分,表达效果1分)

②地球轨道周期性的缓慢变化,改变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及其在不同纬度上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气候。

(2分)(若无概括,只抄写原句扣1分)

15.

(1)强冷空气不断出现,很多地方都闹开了雪灾,类似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明明是“全球变冷”,哪有什么“全球变暖”啊!

(2)打比方,说明了有些媒体报道时只求吸引读者的震惊效果,却不关注事实的问题。

(说明方法1分,效果1分)

16.李奶奶,我们现在的气候是“全球变暖”。

大气中大量的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影响气候变冷。

但是,科学家研究认为,细小颗粒的致冷效果要小于温室气体(也就是二氧化碳)的升温效果。

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气中的这些细小颗粒的浓度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并且,这些年地球轨道变化也不明显,所以,还是全球变暖。

17.A(抚,动词,担任巡抚)

18.穷乡下邑/士女童叟/手焚瓣香/成来会送。

19.

(1)有人亲眼看见他的夫人和各位公子穿着布衣服,行李简单,像贫困的士人。

(3分)

(2)说他(汤公)可以媲美海忠介、周文襄而成为明清时期第三个清廉的苏州巡抚,是适宜(恰当)的啊!

(2分)

20.汤潜庵为官清廉(就算是围屏作为贺礼也不接受),治家严格(妻子孩子穿着朴素,而且儿子吃鸡都要批评),爱民如子(从他离任时百姓万般舍不得侧面体现)。

(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21

(1)山亭别院(1分一空)

(2)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是以动衬静,突出了别院夏日的宁静幽深,表现出作者恬淡、自在的情趣。

(3分)

四、(40分)

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