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110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0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复习.docx

《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复习.docx

总复习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米,符号是m,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km、dm、cm、mm、um、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km=

m1m= 10dm1m=  102cm

1m= 103 mm1m= 106 um1m= 109 nm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_,更精确的测量要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等其他工具。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三峡大坝下游刚修建的西陵长江大桥全长是4853m=4.835km=4.835×105cm

(2)集成电路中电子元件的直径约为0.8um=8×10-4mm=8×102nm

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h和min。

4、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但误差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5、刻度尺的使用

(1):

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

(2).使用中:

a.刻度尺要放正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使有刻度线变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平行。

b.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C,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3)刻度尺正确读数三种类型

被测物末端在两条毫米刻度线之间

被测物末端在某条整毫米刻度线上

被测物末端在某条整厘米刻度线上

 

读数__1.00___cm

读数__1.15___cm

读数2.80cm

 

6、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1h=60min,1min=60s,1h=3600s,1s=1/3600h,1s=1/60min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参考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参考标准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运动与静止: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练习:

(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  B)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2)有一首歌曲的歌词中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里选取的参照物是(B)A、地面B、云朵C、人D、月亮

(3)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去,这是以电梯作为参照物。

(4)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D)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研究对象本身可作参照物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

我们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即速度的符号是v,基本单位是m/s、km/h.

2、速度计算公式:

v=

(单位要统一)

其中: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s—路程—千米(km);t—时间—小时(h);v—速度—千米/小时(km/h)

v=

(求速度),变形可得:

s=vt(求路程),t=

(求时间)。

3、m/s和km/h的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_______m/s

完成下面的换算5m/s=18km/h10km/h=2.78m/s

4、速度物理意义:

物体单位时间所通过的路程,如人步行的速度为1.5m/s,则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1s内所通过的路程的为1.5m

5、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作匀速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

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6、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做变速速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7、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_除以所用的_总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用公式可表示为

8、运动图像

(1)s—t图像(分别写出下面两幅图表示什么运动)

 

(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2)v—t图像(分别写出下面两幅图表示什么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

,由此可知,要测平均速度应测路程(s)和时间(t),经常用到的测量工具分别是刻度尺和秒表。

A

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尽量____小__(“小”或“大”),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时间的测量,减小实验误差。

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出的平均速度的值将偏_大_(“小”或“大”)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介质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固体或

液体;真空不能(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空气传播的。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是

固体、液体、气体。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4、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即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为17m。

6、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回声测距离:

(L为距离,s为声音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

§第2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频率:

物体1秒_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振动的越快,频率越_大_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弦乐乐器,弦越长,音调越低;弦越粗,音调越低;对于管乐乐器,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4、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_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______叫超声波。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会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

5、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响度与物体的_振幅__有关,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_越大__。

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

6、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人们通过听到声音的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物体。

练习:

小明和妈妈去买碗,他看到妈妈把两只碗轻轻碰一碰,说是好碗,小明的妈妈判断碗的好坏主要是根据声音的(C)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量

7、这首歌的音太高,指的是声音的__音调___,小明在音乐会上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__响度_,我们能辨别是李老师还是杨老师是用音色辨别。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与声音的区别(如右图)

2、回声定位、声纳测距、超声波探伤仪、B超等应用说明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3、超声波清洗仪、超声碎石说明声可以传递___能量____。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角度说,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这个角度说,乐音也可能成为噪声。

2、我们用分贝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用符号dB来表示。

3、减弱噪声的三条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如:

摩托车上的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在公路两植树造林;装上隔音罩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

戴上耳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用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_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温度计测温度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但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求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停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人的正常体温是37℃,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测量范围从35℃到42℃,体温计上有一段弯曲的细管,使用前要甩一甩。

练习:

(1)如右图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温度,甲图温度为 -_24_℃,乙图温度为 36 ℃

(2)某护士用一支曾给一个体温为39℃的发烧病人测量过的温度计,没有甩,直接用来测体温为37℃的病人,则最终温度计读数为(A)

A.39℃B.36℃C.37℃D.无法确定

 

§第2节熔化和凝固

1、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2、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熔化过程要吸热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固过程要放热

3、晶体:

熔化时有(“有”、“没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在熔化过程

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非晶体:

熔化时没有(“有”、“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只要不断吸热,温

度就持续上升。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相同__

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__凝固___时放热,温度不至于太低,夏天使饮料变凉,用冰块较好,是因为冰___熔化___时吸收更多热量。

4、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_吸热___

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5、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装置如图,实验中加热的方法叫水浴法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受热均匀

(2)如右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锡的熔点是230℃,凝固点是230℃。

在BC段,锡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DE段,锡处于液态状态。

锡的熔化用了4min,它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练习】

(1)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48℃的海波是(D)

A、固态B.液态C.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2)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非晶体.

§第3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汽化要吸热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液化要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沸腾。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汽化方式和特点比较

蒸发

沸腾

发生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

温度条件

可以在任何温度时

在一定的温度(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①液体温度

②液体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供热快慢

温度变化

蒸发吸热,降温致冷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共同特点

1、都属于汽化现象;2、都要吸热

4、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

压越低则,海波高的地方沸点低。

5、水的沸腾实验,水沸腾前气泡由大到小,沸腾时气泡由小到大。

§第4节升华和凝华

1、1、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固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__热。

 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气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吸__热。

2、判断下面的物态变化:

冬天窗子出现冰花凝华,碘变为碘蒸气_升华__,冷却又变为碘__凝华,樟脑变小升华_,冬天树上出现冰挂_凝华___,草地上的霜____凝华___,日光灯变细_升华__,舞台上的白雾效果是利用干冰____升华___吸热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液化____而成的烟雾,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__升华____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___凝华____成小冰晶,遇到暖气流___熔化___成雨水。

3、雾、露的形成是___液化___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_液化___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是___汽化___,冰啤酒冒汗是____液化___现象。

烧红的铁块放到水里听到哧的一声,冒“白烟”,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___汽化___,后___液化____。

温度计从酒精里取出,放到空气中,示数先___降低___,后__升高____。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自身能够_发光____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2、光在___同种均匀介质中________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

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___无关__,像是_倒_立的__实_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

激光准直;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

坐井观天,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

影子;日食、月食

3、光在__真空____中传播速度最快,等于_c=3.0×108m/s__,光在玻璃、水、空气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序分别是空气、水、玻璃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年:

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程。

1光年=9.46×1015m,是___长度____单位。

§第2节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光的反射规律(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①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垂直射到镜面是,反射角为0。

入射角为0。

3、光的反射有两种类型分别是镜面反射_、漫反射,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有时我们说的黑板反光是镜面反射,而从不同方向可以看到同一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

漫反射。

平静的湖面发生的___镜面____反射,形成的像是__虚____像

4、作图,作出反射、入射光线或平面镜

§第3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正_立的_虚__像;(5)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2、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

(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

(1)成像,如穿衣镜。

3、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用有太阳灶、手电筒聚光碗等。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应用有转弯镜、汽车后视镜等。

4、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

(1)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位置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3)用薄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无论怎么移动玻璃后的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杯太厚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练习:

某人从远处走近一个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D)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第3节光的折射

1、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入射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1)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中时,入射角始终大于折射角;(3)当光线从水和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始终大于入射角;(4)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0。

,折射角为0。

(5)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从岸上看水里的鱼变浅,看到的比实际的偏高;从水里看岸上的树,看到的比实际的偏高。

看见水里的鱼是鱼的虚像,是经光的折射形成的,看见水里的月亮是虚像,是经光的反射成的

4、

完成下面的折射光路图

 

§第5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现象: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上,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彩虹的形成是光的__色散__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3、能用眼看见的光。

如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我们都能看见,都是可见光

紫外线、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

4、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应用有:

1)红外线探

测器2).红外线测温仪3).红外线照相机4).红外夜视仪5).遥控

5、紫外线的性质: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合成维生素D促进骨骼增长。

紫外线的应用:

验钞机,紫外线灭菌灯。

6、物体的颜色:

①不同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②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即透过什么光的颜色,物体呈什么色;

③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觉定,反射什么光,就呈什么颜色;

④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⑤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通过透镜的三条特别光线

凸透镜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

⑵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⑶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凹透镜

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发散,且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

⑵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⑶入射光线正向延长线经过焦点,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 练习】

§5.2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拍照时物距u满足的关系是u>2f,像距v满足的关系f

拍照时,要使底片上的像变大,照相机要靠近物体,镜头往前伸

2、投影仪: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

物体经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_实__像,像和物体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或异)。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为了使我们所看到的像是正立的,投影片应倒放。

投影仪使用时物距u满足的关系是f2f

3、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放大或缩小)的像,所成的像是正(倒或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侧侧。

要使像变大些,放大镜要稍微远离物体。

【 练习】

1、十一期间,小明和同学到泰山去游玩,当他为全体同学拍了一张合影后,又想为一位同学拍一张单身照,则他应(D)

A保持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不变,拉长镜头B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镜头不动

C增大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缩短镜头D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拉长镜头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应用举例

像与物相对透镜的位置异、同侧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眼睛

异侧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v

测焦距像大小的分界点

异侧

f

倒立

放大

实像

2f

投影仪

异侧

u=f

不成像

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同侧

1、凸透镜成像规律

【 记忆口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正大;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B)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像D、正立放大的像

§5.3眼睛和眼镜

1、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

1、近视眼

(1)成因:

晶状体太厚(填厚或薄),折光能力太强(填强或弱),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前或后)。

(2)矫正近视眼,可配戴凹透镜,使清晰的像略向后移。

2、远视眼

(1)成因:

晶状体太薄(填厚或薄),折光能力太弱(填强或弱)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前或后)。

可佩戴_凸_来矫正,使清晰的像略向_前_移。

§5.4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1)目镜、物镜都是__凸透__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远处的物体经物镜所成的是倒立、放大、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第一次所成的像再一次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虚像。

(2)物镜焦距f物与目镜焦距f目的大小为f物___<___f目。

2、望远镜:

(1)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远处的物体经物镜所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

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第一次所成的像再一次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虚像。

(2)物镜焦距f物与目镜焦距f目的大小为f物>f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