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183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docx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论文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很全面,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其中经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的第一部分,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在这里有哪些新的论断呢?

具体而言,新论断主要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面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种种困惑,果断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作出决断。

提出: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并且进一步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这对“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了坚持和丰富的战略选择,既澄清了长期以来的各种疑惑,体现毫不动摇的坚定性,又与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并作为实施科学发展的组成部分,因而展示着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生命力。

新阐述主要体现在:

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做到四个着力,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道路,必须在五个方面进行推进,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落实这些新要求,实现新目标,那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哪些方面具有实质性突破才行呢?

首先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必须尽快解决报告提出的核心问题,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到政企真正分开。

为此,政府必须做到四个退出:

一是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二是退出消费采购者身份(政府采购通过市场组织实现);三是退出经营性投资主体地位;四是基层政府退出产业调节者角色等。

目前,第一、二种退出力度较大,并且在不断深化和规范。

第三种退出也在逐步推进。

如国务院已颁布《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

困难最大的是第四种退出,现在总体上还未提到议事日程。

客观而言,这里也体现着阶段性国情的制约。

目前,若各级地方政府均退出产业调控极易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衰退的后果。

然而,也应该看到,不退的负面效应已开始显现并正在扩大:

一个管理幅度极为有限的乡、镇政府实际上无法把握产业发展的未来态势,却在制定和实施所谓的“十二五”规划”,而且重点是产业发展规划。

长此以往,政府如何能从直接控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干预经济活动中淡出,产生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

因此,从体制转轨的目标看,地方政府的第四种退出具有根本的、标志性的功效,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真正走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轨道。

从我国现实出发,地方政府的第四种退出可先从发达地区开始尝试。

发达地区GDP增长压力相对减缓,促进经济增长更应注重从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注重市场监管、社会服务上做文章,通过增长速度的“自律”,推进整个社会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为全国范围内政府职能转变承担先行示范的责任。

  其次是突破瓶颈制约,使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聚焦于解决三大基本问题:

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生态运行。

从突破瓶颈的当务之急看,可把结构优化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问题就集中在由产业结构的三大失衡所派生的三种现象上:

第一,“过度依赖”现象。

在总需求结构中,过度依赖于出口;在内需结构中过度依赖于投资,消费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的空间。

我国消费率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

第二,“恶性重复”现象。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中的类同、重复应属市场竞争的正常行为及其反映。

然而,过度重复、恶性竞争现象发生则受制于产业技术结构的低层次及其平面化,同时也与调控体系、机制不健全关联。

这在我国目前工业结构内部体现得极为充分。

伴随金融危机的冲击,钢铁、水泥、电解铝、煤化工、平板玻璃、烧碱等行业产能过剩更加突出。

不仅传统产业在建产能逆势扩张势头强劲,而且近期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行业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趋势也已经显现。

第三,“畸形差别”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别具有历史必然性。

然而,如此凸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于我国几乎所有地区,这是产业空间布局严重失衡的结果。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城乡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广大中西部农村之间发展水平的悬殊。

因此,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应着力通过优化三大结构,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以消除、减缓上述三种现象。

若从经济均衡理论的角度判断,也可表述为实现三大均衡:

需求均衡、产业均衡和城乡均衡。

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解决“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生态运行”这三大基本问题,当务之急是要结构优化,那么其他两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这三大基本问题构成的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必须在兼顾的前提下找准核心问题,把握关键性环节并作出相应的战略性选择。

这一核心问题就是产业升级。

即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带动结构优化和生态经济发展。

只有在动态中实现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本上结束产业同构格局中的恶性竞争状态,才能形成与发展相一致的走向低碳经济的根本道路。

这样,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即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就成为整个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产业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创新,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那么在实际运行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握哪些要点呢?

正如报告所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从实际运行的角度看,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三个要点。

  要点之一,以二次创新为基础,避免单纯引进或盲目追求原创而减缓创新进程。

这是因为,第一,高端原创必须以前沿性科研积累为基础。

所谓发展中国家实质上就是科技落后的国家,要想在当前科技主要领域走向前沿,进入创新高地,取得原创性成果,这是不切实际的。

第二,二次创新是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即通过学习借鉴先“追赶”(缩短距离),尔后进入原创轨道,实现“超越”目标,具有符合创新规律的可行性。

这种创新的可行性又可具体表述为“五个创新”:

一是适应性创新(包括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自然环境、民族习惯等)。

二是完善性创新。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在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竞争双重推动下,二次创新往往主要表现为款式、功能等完善性创新。

三是选择性创新。

赋予消费者选择功能是现代产品创新的重要方面。

这是一个朝着选择性社会演变的创新社会,因此二次创新就离不开选择理念。

四是兼容性创新。

如果说增加消费者选择的空间有益于实现消费者主权,那么兼容性创新则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便利以及由一物多用所带来的降低成本的福利。

五是替代性创新。

既可以是原材料替代,也可以是产品内部零配件替代。

第三,通过二次创新走上形成自主品牌的原创道路,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韩国已成为先行者,即使在我国也不乏成功的范例,如华为、联想、海尔等。

相反,盲目追求原创,由于实际上减缓创新进程,导致企业丧失尽快提升行为能力的机遇,最终因脱离国情而使国家整体竞争力下降。

从理性角度观察,走二次创新为主的自主创新道路,并不排斥、放弃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

二次创新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具有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所具备的创新能力,一旦出现后两种创新的机会,就容易抓住,进而取得突破。

  要点之二,决不放弃任何一次原始创新机会。

并且,在原始创新过程中,立足于优势,努力争取“人无我有”。

原创也有两种类型,即“人有我有”和“人无我有”。

前者更为普遍,如我国空间技术特别是载人航天技术,在原始性创新中通过神九发射已达到与天宫交会对接水平。

对于发展中国家,后者虽然在产业链高端难以出现,但不排除在中端与末端衍生,即加工技术中也有人无我有的创造,同样需要抓住机遇。

  要点之三,高度关注集成创新,在特色项目中,力求取得集成创新的历史性突破。

到目前为止,企业在发展创新中,依靠集成创新走向全球性企业甚至达到世界顶尖企业水平的也不鲜见。

当今的苹果公司就是典型代表。

从苹果公司的各类产品看,所包含的技术,几乎无一单项或元素是原创。

然而,乔布斯通过集成地完美创新,使产品持续居有世界顶尖产品位置,并改变着全球消费者生活方式。

更为奇怪的是,与其他企业相比,苹果公司R&D每年只占销售收入2%左右(多数企业却占5%以上),说明集成创新的独特优点是具有性价比的充分弹性。

与原创类似,发展中国家,企业虽然难以在产业链高端作出集成创新的突破,但在中端和末端集成创新的潜力巨大,其中的优秀企业甚至可藉此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企业。

我国华为公司也是一个杰出代表。

对华为的技术创新结构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根本路径就是依赖集成创新。

华为的集成创新包括企业间联合集成和企业内集成。

通过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实现产品集成创新,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这是华为发展的重要方式。

所谓企业内集成,主要指通过自身力量整合各类创新元素,形成每年创新产品的主体部分。

总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三种创新方式的科学配置,使产业链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这才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也可成为“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从十二五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

——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看“十二五”发展布局

这是一位游客走过锡林郭勒辉腾梁风电场(2008年6月23日摄)。

五年来,循环经济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也逐步深入人心;资源产出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这一重要论断,指明我国将继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切实走上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邹声文、江国成、罗沙)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这一重要论断,指明我国将继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切实走上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意义深远的关键决策

进入新世纪,我国作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大决策,并配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这是我国在发展方式上迈出的意义深远的关键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航船一路高歌猛进。

但无法回避的是,为实现这一发展,我国付出了很大的资源能源消耗。

以“十五”末期为例,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

除资源能源的过量消耗外,粗放的发展方式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建议。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并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约束性的硬指标。

五年来,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有关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加大节能环保领域投资力度。

“十一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投入2000多亿元,支持兴建了一批重大的节能环保工程;

向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说“不”。

“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

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措施。

制定修改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实行免税、减税政策,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示范;

积极进行试点探索。

批准在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设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新路……

综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看出,力度空前的政策措施,让中国正在全力突破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

来之不易的“两个扭转”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不断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力度,成功扭转了“十五”后期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出现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上升的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成功扭转了一季度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这两个“扭转”反映了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懈努力,反映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重要成效。

这是工人在检查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顶太阳能板的安装精度(2009年7月29日摄)。

为体现绿色世博的理念,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永久性建筑使用了大量节能环保技术。

五年来,循环经济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也逐步深入人心;资源产出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新华社发

“扭转”来之不易,“扭转”凸显进步。

这是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

五年来,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节能约4.9亿吨标准煤;国家重点控制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

循环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五年来,循环经济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也逐步深入人心;资源产出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资源节约成效明显。

与2005年相比,2008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加到0.5,海水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土地整治补充耕地4136万亩,坚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仅“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地表水达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从41%增加到55%,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从40.7%提高到57.5%;与“十五”末相比,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分别增长12%和10%,沙化土地面积也开始缩减。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有关方面开始通过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鼓励和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

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节能灯具进社区、立法限制过度包装、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积极研究制定居民阶梯电价制度……这些具体、精巧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口号宣传逐渐变为百姓的实际行动。

必须坚持的“重要着力点”

成绩催人奋进,挑战让人警醒。

一组组数据和事实,让我们对面临的形势、肩负的任务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

全国煤炭采掘和消费量不断攀升,去年首次出现净进口;

今年全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将达到4亿吨,其中进口量将达2.1亿吨,相对于去年1.99亿吨的原油进口量进一步增加;

面对中国海量的铁矿石需求,国际矿业巨头一次次坐地涨价,攫取超额的垄断利益;

一些城市无序扩张,征地违法违规,让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不时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一次次给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敲响警钟……

可以说,虽然我们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开局良好,但距离党和国家提出的既定目标,距离百姓的热切期待,距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是天津石化100万吨乙烯项目配套的硫磺回收装置(2009年12月7日摄)。

五年来,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节能约4.9亿吨标准煤;国家重点控制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

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怀忧患以自醒,知不足而前行。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转变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盲目追求GDP指标的情况下,要加快建立并完善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内在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成为各级政府、各个地方的自觉追求;

尽管“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望实现,但必须继续努力,确保实现“十二五”提出的节能减排新目标,确保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

要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要针对过度消费、豪华包装等倾向,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和生态意识,以经济杠杆和宣传教育相结合,大力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世界各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共同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指出,“这一点对于中国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我们坚信,有“十一五”期间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十二五”期间的奋发努力,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将不断加快,中华民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将走得更加坚定、更加坚实、更加从容。

图表·漫画:

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令人欣喜。

新华社发

从“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看“十二五”发展之变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陈二厚、雷敏、韩洁)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表述——即将收官的“十一五”,中国在“保增长”的多重压力下,始终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新的起点。

2010年4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

全文如下:

关于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的通知

工信部联节〔2010〕1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的要求,经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和科技部决定在工业领域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下简称“两型”企业)创建工作。

“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

在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产生量大的重点行业,选择一批有代表性、基础较好、产品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开展“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产出效率为目标,通过2-3年努力,成为行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先进典型。

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考虑在全国工业领域广泛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活动,引导工业行业和大多数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我们研究制定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创建工作。

为加快推进“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请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科技部门,按照工作方案附件要求,组织研究提出试点企业推荐名单,于2010年5月31日前将推荐企业名单和相关材料分别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财政部(企业司)、科技部(社会发展司)。

附件: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

工业信息化部 财政部 科学技术部

二○一○年四月八日

附件: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推动工业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拟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下简称“两型”企业)创建工作。

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创建“两型”企业是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但总体上看,工业发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外延式为主,主要依靠投资和物质资源消耗拉动,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重、产出效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能过剩等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压力,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实现工业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

培育一批“两型”企业,树立行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对于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建“两型”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决策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工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

工业企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载体。

创建“两型”企业,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式工业发展实践经验,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三)创建“两型”企业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调结构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发生时往往是催生新技术、加快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

通过创建“两型”企业,对加快企业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增强企业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建“两型”企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行动。

建设“两型”社会是党中央面向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工业是耗费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创建“两型”企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工业领域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举措。

二、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在重点行业开展“两型”企业试点,树立起一批先进典范,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大力推进“两型”企业建设工作,引导工业行业和大多数企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两型”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