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选择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246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刑法学》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刑法学》选择题.docx

《《刑法学》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学》选择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刑法学》选择题.docx

《刑法学》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客体体现的是一种(D)

A,物质关系B,社会利益C,人际关系D,社会关系

2,犯罪的(A)是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基本依据.

A,同类客体B,一般客体C,简单客体D,主要客体

3,刑法上的犯罪客体是指(C)

A,犯罪所侵害的人或物B,社会主义社会利益C,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D,犯罪所指向的对象

4,犯罪客体是(D)

A,犯罪行为侵犯的人B,犯罪行为侵犯的物C,犯罪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D,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5,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客体是(B)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

6,甲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乙某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某,乙某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D)

A,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B,犯罪对名象本身性质不同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7,犯罪对象是指(D)

A,犯罪客体B,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C,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物D,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

8,下列各罪中,哪一个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D)

A,故意杀人罪B,盗窃罪C,销售有毒害食品罪D,玩忽职守罪

9,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简单客体的有(A)

A,故意杀人罪B,刑讯逼供罪C,贪污罪D,抢劫罪

第六章犯罪的客观方面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带邻居家的4岁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D)

A,法律的直接规定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2,对发表言论,是否可以定罪(D)

A,发表言论仅仅只是暴露思想,而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所以不能定罪B,发表言论应是一种行为,可以定罪C,对言论应进行分析,如发表有害言论就应定罪,反之就不应定罪D,虽发表无害或有害的言论,但只是单纯暴露思想时,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

3,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是指(C)

A,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B,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C,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D,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和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4,甲与乙自由恋爱,乙的父亲丙坚决反对,对乙多次辱骂殴打,并对其进行看管,不许乙与甲见面,致乙自杀.在这里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是(A)

A,丙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B,乙的自杀行为C,丙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和乙的自杀行为D,都不是

5,区分同类客体相同犯罪主要是根据犯罪的(B)

A,客体B,客观要件C,主体D,主观要件

6,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了(D)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7,只能由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是(B)

A,抢劫罪B,遗弃罪C,绑架罪D,敲诈勒索罪

8,我国刑法理论通常把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分为(C)

A,故意,过失B,实行行为,非实行行为C,作为,不作为D,持有,作为,不作为

9,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C)

A,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联系B,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B,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D,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10,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B)

A,表面关系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C,一般联系D,普遍联系

11,下列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A)

A,因果关系是解决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B,因果关系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唯一依据C,因果关系是解决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D,因果关系是体现主客观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的主要依据

12,危害社会的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A)

A,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B,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C,任意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D,只能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13,在以下情况中,危害行为方面具有刑法意义的是:

(D)

A,甲某因精神病发作用刀砍死了自己的丈夫B,仓库保管员甲某被歹徒捆绑并堵住嘴,眼看歹徒偷走巨额物质C,甲某梦游中打伤了夜晚赶路的行人D,甲某在公共汽车上秘密窃取邻座的钱包,内有人民币2000元

14,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是:

(A)

A,可能是过失B,不可能是过失C,只能是故意D,不可能是故意

15,下列犯罪中,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是(B)

A,诬告陷害罪B,遗弃伤病军人罪C,强制猥亵妇女罪D,破坏交通工具罪

第七章犯罪主体

单项选择题

1,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下列(C)罪负刑事责任.

A盗窃B制造毒品C强奸D破坏交通工具

2,甲在13周岁时抢劫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5周岁时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抢劫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抢劫罪数额应为(B).

A14500元B12500元C9500元D4000元

3,甲于1984年3月5日出生,到(C)才算已满14周岁.

A1998年3月4日B1998年3月5日D1998年3月6日C1997年3月5日

4,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的:

(A)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5,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是(D)

A,没有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B,间歇性精神病人C,又聋又哑的人D,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病理性醉酒的人

6,我国刑法典第18条第3款规定:

"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A)处罚.

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C,可以从轻或者免除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7,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下列行为,15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A)

A,强奸罪B,绑架罪C,决水罪D,抢夺罪

8,抢劫罪的犯罪主体是(A)

A,年满14周岁以上的一般主体B,年满16周岁以上的一般主体C,年满14周岁以上的特殊主体

D,年满16周岁以上的特殊主体

9,我国刑法规定的自然人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A)

A,已满14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C,已满16周岁D,已满18周岁

10,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D)

A,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B,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C,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D,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11,甲醉酒驾驶自己的小车,超速行驶导致4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D).

A,可以负刑事责任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处罚D,应当负刑事责任

12,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方法应当是(B).

A,按农历的年月日计算B,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为满周岁C,从过生日的当天起算为满周岁D,从过生日的前一天起算为满周岁

1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D).

A,可以从轻处罚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过失行为(D)才能构成过失犯罪,否则不能构成过失犯罪.

A只有造成后果的B只有造成一般后果的C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D,造成严重后果,并有法律规定的

2,甲是铁路扳道员,在调车作业完毕后,由于粗心没有把线内的道岔恢复定位,以致后一次列车驶入异线,发生与其他机车相碰撞伤亡事故,甲的心理态度是(B).

A直接故意B疏忽大意过失C过于自信过失D间接故意

3,24岁的青工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涛.一日,张某带小涛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处,开玩笑说要把他扔到河里去,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涛掉入河中,张某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C)

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

4,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C)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5,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并设立了公告牌予以说明.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C)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

6,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7,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

(C)

A,只能是故意B,只能是过失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D,只能是间接故意

8,某甲与某己有仇,欲置某乙于死地.某甲趁某己熟睡,用性能良好,子弹上膛之手枪对准其脑后贴近射击.某甲的心理态度是(A)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9,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是(D)

A,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是否有预见B,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放任

C,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认识到何种程度D,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

10,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B)

A主观条件B主观方面的必要条件C主观方面的必要条件或者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要件D主观内容

第九章正当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甲开着一辆偷来的汽油罐车向正在驶来的一列客车冲去,某乙见状用步枪将某甲击毙,油罐车翻下路边小沟中爆炸烧毁,某乙的行为是(A).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D避险过当

2,某女工一日下夜班路经一僻静深巷时,恰遇住在巷内的男青年闯出门为其心脏病突发的父亲打电话叫救护.该女工以为男青年是向自己冲来的流氓,在紧急中抽出随身带的水果刀将该男青年刺伤,该女工的行为是(C).

A正当防卫B防卫不适时C假想防卫D防卫过当

3,某大学生路见一流氓正在强行搂吻一过路的女中学生,遂掏出随身带的水果刀向该流氓大腿刺去,结果刺中主动脉,流血过多死亡.该大学生的行为是(D).

A正当防卫B防卫不适时C假想防卫D防卫过当

4,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恰遇平日与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其带的狗扑咬刘某.刘某警告黄某,黄某继续唆使狗扑咬刘某.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拣起石块将其头部砸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哪种情况(B)

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为过当D,对象错误

5,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场昏迷,王某将宋某杀死,(D)

A,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D,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6,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B)

A,故意伤害罪B,正当防卫C,防卫不适时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7,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端打骂张某.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剌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对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A)

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8,根据刑法第20条前两款的规定,____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____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___;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____;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____;关于___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____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______,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B)

A,2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B,2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C,3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D,3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9,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C)

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

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

10,下列情形中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是(C)

A,杀人后,正要逃离现场的行为人B,欲实施强奸而尾随,跟踪妇女的行为人

C,驱使训练有素的动物侵害他人的行为人D,家养动物侵害他人的动物主人

11,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必须是(D)

A,有条件逃跑,报警B,进行正当防卫C,直接对抗危险D,出于迫不得已

12,甲殴打乙,乙受伤昏迷倒地,甲扬长而去,乙苏醒后,拣起石块,追上甲并将甲打伤.乙的行为属于(D)

A,防卫挑拔B,防卫过当C,假想防卫D,防卫不适时

13,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C).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D,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一般损害的

14,下列能成立正当防卫的情形包括(C).

A,事后防卫B,假想防卫C,对精神病人进行的防卫D,防卫挑拨

15,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范围是指(C)

A,犯罪行为B,违法行为C,违法和犯罪行为D,合法行为

16,紧急避险保护的合法权益与牺牲的合法权益的关系是(A)

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等于后者C,后者大于前者D,前者大于或者等于后者

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

1,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射击.甲的行为是(B).

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犯罪既遂D犯罪预备

2,甲某晚跳墙进入一女村民家,企图实施强奸行为,入屋后,即站在窗前,用螺丝刀撬窗子,在其中一扇窗刚打开之际,正在睡觉的妇女惊醒,遂打开电灯,呼喊"抓坏人",甲一看灯下的妇女,竟是自己小学同学,感到"难为情",于是扭头便跑.甲的行为属于:

(B)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

3,甲与乙有仇,甲欲杀死乙,而误把丙当作乙杀死.对甲(D).

A,应当进行数罪并罚,其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是故意杀人既遂B,应定故意杀人未遂,因甲对丙的死亡主观上没有故意C,应数罪并罚,其对乙是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是过失杀人D,只是一个故意杀人罪

4,某甲蓄意杀害某乙,某晚潜入某乙的院子,见墙角有个黑影,便以为是乙,举枪射击,后来发现打死的不是乙,而是乙的一头牲畜,对甲的处理(A).

A按故意杀人未遂处理B按故意杀人预备处理C如果打死牲畜情节严重,可按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处理

D因打死的是牲畜,不构成犯罪

5,某甲意图毒死某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某乙所要吃的食物内,某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某甲的行为(D).

A,不构成犯罪B,属于意外事件C,故意杀人预备D故意杀人未遂

6,犯罪分子给被害人服下毒药后就逃走了,不久后悔,赶回来抢救时,发现被害人已被邻居送往医院抢救脱离危险.对犯罪分子按(C)处理.

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

7,张某潜入某财务室,把保险柜打开一看,巨款早已提走,便失望地离去,他的行为是(C).

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

8,某甲故意向某乙传授盗窃方法,某乙没有按某甲传授的方法去盗窃,甲的行为是(A).

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预备

9,杨某与张某积怨较深,杨某伺机报复张某.一日,杨某得知张某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准备前往张家杀害张某.途中,杨某突然腹部疼痛难忍,返归自家.杨某的行为是(B).

A犯罪中止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非犯罪行为

10,甲正在一居民家盗窃,忽听到门外有响声,以为来了人,急忙跳窗逃跑,未能偷走财物.实际当时并未来人,是大风吹动了门框.甲的行为属于(D).

A意外事件B犯罪中止C犯罪预备D犯罪未遂

11,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报复.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前往.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A).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

12,赵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D)

A,应当不处罚B,应当从轻处罚C,应当减轻处罚D,应当免除处罚

13,甲乙合谋盗窃一电器仓库,由某乙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数日后,某乙将配制的钥匙交给某甲,二人约定当晚12点在仓库门口见面后行窃.晚上,某乙因害怕案发后受惩,未到现场.而某甲如约到现场后,因未等到某乙,便用"万能钥匙"打开库房,窃得手提电脑二部,价值人民币2万元,销赃后得赃款13000元.事后,某甲分300元给某乙,某乙推脱后分文未取.某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D)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中止C,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未遂D,与某甲一起构成盗窃罪既遂

14,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油屉内(未锁).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震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

A,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B,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C,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D,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15,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B)

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预备

16,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D)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骗得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

"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

17,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发现留长发穿花布睡衣的乙正在睡觉,意图奸淫,便扑在乙身上强脱其衣.乙惊醒后大声喝问,甲发现乙是男人,慌忙逃跑被抓获.甲的行为:

(B)

A,属于强奸预备B,属于强奸未遂C,属于强奸中止D,不构成强奸罪

18,甲误用白糖当砒霜杀乙,甲犯罪的停止形态是(D)

A,犯罪中止B,犯罪预备C,犯罪既遂D,犯罪未遂

19,甲欲放火,将火点燃后,突然后悔,赶紧呼喊人,众人将火扑灭.甲的行为属于(B)

A,犯罪预备B,犯罪既遂C,犯罪中止D,犯罪未遂

20,洪某非法种植罂粟,在收获前响应政府号召,自动将罂粟铲除.对洪某(C)

A,应当从轻处罚B,应当免除处罚C,可以免除处罚D,可以减轻处罚

21,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乙服食后,甲后悔,赶紧说明情况,并将乙送往医院抢救.医院在抢救过程中检查发现,甲所投放的"毒药"根本没有毒性,乙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C)

A,不构成犯罪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

22,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B)

A,发生的阶段不同B,犯罪行为停止的原因不同C,处罚原则不同D,犯罪性质不同

23,从犯罪既遂的形式看,传授犯罪方法属于(A)

A,举动犯B,行为犯C,危险犯D,结果犯

24,某人投毒杀妻,将毒食给其妻吃下,后见其妻中毒疼痛难忍,出于怜悯而自动将其妻送往医院抢救,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发生,此例属于(C)

A,预备阶段中的中止B,实行阶段中的中止C,行为实行终了而结果尚未发生之前的中止D,犯罪未遂

25,甲对乙实施抢劫,乙奋起抗争,恰遇甲之友丙经过,甲请丙帮忙,共同抢得乙身上钱财若干.甲,丙的共同犯罪属于(B).

A,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犯罪B,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C,复杂共同犯罪D,必要共同犯罪

26,把共同犯罪人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的标准是(A)

A,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B,按照共同犯罪人行为的性质和犯罪分工

C,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D,按照共同犯罪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

27,是否成立犯罪既遂,取决于(B)

A,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B,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C,行为人是否达到了犯罪目的D,犯罪行为是否多次完成

28,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的某种犯罪,犯罪分子却自认为能够完成而自动停止犯罪的,(D)

A,应认为是犯罪未遂B,也应以犯罪未遂论C,不认为是犯罪中止D,应认为是犯罪中止

29,某甲欲杀乙,在乙的饭中投毒,乙发现异样,将饭倒掉未吃.甲的行为属于(B)

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既遂D,犯罪中止

30,犯罪行为达到既遂状态的标准是(D)

A,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B,犯罪分子完成犯罪目的C,犯罪行为导致客观危险结果D,犯罪行为完全符合法定犯罪构成要件

31,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

A,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B,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C,对过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D,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

32,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D)

A,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