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299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0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docx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必修部分第12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教师用书

第12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全球一体化

明确考纲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架构]

[线索梳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两极对峙格局;随着欧共体、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影响力的增强与苏联的解体,多极化趋势日益突显。

经济上,各国经济的依赖性与互助性日益增强,呈现出体系化、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线索一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线索二 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

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二是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考点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专题通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提示:

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通过雅尔塔会议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国际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表现形式。

2.模块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是如何谋取世界霸权的?

提示:

(1)金融方面:

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

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

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

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后被美国暂时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考过什么

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②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③政治多极化的具体表现。

  

典例1 [2016·北京高考]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冷战开始,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竞争对手。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均与冷战有关,故①②符合题意。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但与冷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③;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④。

因此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两极格局的特点

(1)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的格局。

美苏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典例2 [2016·全国卷Ⅱ]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该演唱家巡演的主要区域是非洲而不是美国国内,排除A项;B项,巡演与展示经济实力关系不大,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正确,两极对峙时期,亚非拉地区作为中间地带是美苏两国争夺的对象,美国政府资助黑人演唱家巡演是为了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增强亚非拉地区人民对美国的认同感,以应对苏联在中间地带与美国的争夺。

[答案] D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出现根源: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两层内涵:

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方面去理解。

(3)“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考向预测

①借助新情境考查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实质、特点、影响;②借助时政热点,考查大国政策的调整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押题预测

押题1 美国著名学者本·斯泰尔与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对谈时指出:

“布雷顿森林体系真的成功吗……仅在三年以后,杜鲁门政府开启了马歇尔计划,其实是全面替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对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阐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马歇尔计划背后的政治思路和经济思路

B.美国力图遏制苏联

C.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弊端

押题依据 马歇尔计划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对其内容的考查更是屡见不鲜。

本题以马歇尔计划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入题考查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角度新颖且凸显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与高考命题趋势一致。

答案 A

解析 布雷顿森林体系被马歇尔计划所取代,可从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和马歇尔计划本身的目的中寻找答案。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以经济手段扶植、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遏制苏联只是其目的之一,B项不够全面、准确,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都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的,所以不能作为“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的实行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是否存在弊端无关,排除D项。

美国政府之所以用马歇尔计划全面替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因为美国的政治思路和经济思路发生了变化。

故选A。

押题2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这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建交,对20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这一外交史上的“核爆炸”事件(  )

A.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B.冲击了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C.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消除了两国间意识形态的分歧

押题依据 两极格局下的大国外交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重点。

答案 B

解析 当时美苏仍是两个超级大国,实力也并未衰落,且中法两国建交本身也反映不出全球政治力量的变化,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法建交反映了中法反对美苏主宰世界,追求独立的大国地位,这是对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有力冲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状况,故C项不符合题意;国家利益决定对外关系,中法建交是为了捍卫本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但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存在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押题3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期间人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

对这一新的模式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B.造成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失衡

C.强调了“知识经济”的作用

D.直接导致了多极化趋势加强

押题依据 从文明史观、价值观的角度理解史实,是高考命题的新动向。

答案 A

解析 由冷战期间据“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到冷战后“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可知这一“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应该是文化层面的对抗和协调,意在强调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造成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导致出现权力的真空,形成美国独大的一“超”多强局面,故B项错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材料突出的是文化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直接导致的是文化更加多元化,故D项表述错误。

考点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

1.专题通

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提示:

(1)积极方面:

①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稳定;②有利于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世界各地经济的发展,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可以更多地得到先进的产品和技术;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④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2)消极方面:

对发达国家有利,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2.中外通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

时期

全球化历程

对中国的影响

工场手工业时期(15、16世纪~18世纪中期)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争霸,世界市场扩大

面对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袭扰,中国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工业革命促使列强侵略,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国门被打开,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出现了近代化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经济上:

世界的货币、贸易、经济组织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政治上:

两极对峙

政治上一边倒;经济上被排斥在世界贸易外,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科技上发展国防科技应对世界形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

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沿着特色道路不断前进

考过什么

①世界银行的宗旨和原则;②欧洲一体化的原因、进程、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③对世贸组织的认识。

  

典例3 [2016·全国卷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可知,这有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故A项正确,排除C项。

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与欧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没有关系,排除B项。

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排除D项。

[答案] A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

(1)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2)由单一局部到多种整体的经济一体化。

(3)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4)规模不断扩大。

(5)合作领域由经济延伸到政治、军事领域。

典例4 [2016·全国卷Ⅰ]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命题解读]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析] 材料中四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大多数是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它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这些组织,故B项正确,A项错误。

C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

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是在冷战结束后,排除D项。

[答案] B

考向预测

①三大经济组织的宗旨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②以当今经济现象考查对战后经济新秩序的综合认识;③从热点角度考查当今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及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

押题预测

押题4 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后,与战后初期许多农产品主要依赖外国进口的状况相比,欧盟(欧共体)农业在生产和贸易上的发展是显著的,与此同时,美国在欧盟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这说明这一政策(  )

A.极大增强了欧盟的经济实力

B.推动了欧盟的一体化进程

C.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D.扩大了美国与西欧的差距

押题依据 欧共体成立后的影响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答案 B

解析 共同农业政策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材料并未涉及工业和其他方面的情况,所以只能判断出它能极大地促进欧盟农业的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共同农业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促进欧洲农业发展,稳定农产品市场,推动欧盟农业的一体化,故B项符合题意;“美国在欧盟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国霸权地位被严重削弱,故C项不符合题意;欧盟农业实力增长,美国相对下降,说明美国与西欧的差距是缩小而不是扩大,故D项错误。

押题5 进出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是用本国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示的。

下表是世界不同类型国家不同时期的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

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各国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押题依据 设置图表对经济现象进行考查是高考中常见的形式,另外,本题引入了新概念——进出口依存度,学生只有准确理解这一概念,才能对各选项进行有效排查。

答案 B

解析 进出口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反映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A项错误。

材料是不同国家进出口依存度统计表,进出口依存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因此是经济全球化的反映。

从材料数据来看,从1980年到1996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体现了全球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各国经济水平差距的变化,C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体现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内容,D项错误。

押题6 有学者指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

反全球化运动犹如一面镜子,将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或弊端及时映照出来,促使全球化推动者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由此对全球化的规则、进程、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严重问题,人类发展得不偿失

B.反全球化过于强调问题,背离了历史潮流

C.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反全球化运动

D.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运动相互影响

押题依据 事物的发展通常是两面的,经济全球化值得重视,反全球化也值得重视。

答案 D

解析 从人类的历史进程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反全球化运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且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最终也有利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不能说其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B项错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导致反全球化运动出现的重要原因,而反全球化运动“促使全球化推动者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由此对全球化的规则、进程、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D项正确。

  时间:

3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天津高考]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

“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

”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

答案 C

解析 威尔逊时期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夺取一战后的世界领导权,但此时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结果遭到英法的抵制而失败,故A项错误;罗斯福时期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但是罗斯福在二战后期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故B项错误;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选C项;肯尼迪时期是在杜鲁门之后,与“实现这一意图”不符,故D项错误。

2.[2016·重庆适应性测试二]“如果说美国单枪匹马就能决定共产主义的命运,并能很快让苏联政权垮台,未免夸大其词。

但是,美国的确能够对苏联的政策施加极大的压力,迫使克里姆林宫的行为比近年来的所作所为更加温和与克制,从而最终导致苏联政权逐渐软化,或者垮台。

”根据材料中提出的观点,美国政府应该(  )

A.与苏联结成同盟B.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

C.与苏联搞“缓和”D.对苏联实行绥靖政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冷战的有关内容。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美国通过施加压力致使苏联政权逐渐软化或者垮台,这是美国对苏联采取的一如既往的遏制政策的体现,答案为B。

3.[2016·湖北七市联考]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

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二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英国的经济实力衰退

B.美元获得了与英镑同等的地位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英国主张以二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投票权,这是为了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权,而当时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强,故提出“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这反映了美英对国际货币主导权的争夺。

答案为D。

4.[2016·济南调研]美国时间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由原来的4种货币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

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权重分别为41.73%、30.93%、8.33%、8.09%。

人民币的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位列第三。

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其资金可用于国际间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

B.对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协助其经济的复兴与建设

C.美元在SDR货币篮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此举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致力于促进国际间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故A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对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协助其经济的复兴与建设是世界银行的宗旨,故B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材料数据表明美元仍占明显优势,故C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有助于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故D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5.[2016·福建质检]由下表可以推知,1950年到1980年美、日、德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表明(  )

年份

1950

1970

1980

美国

16.7%

15.5%

11%

日本

1.4%

6.2%

9.8%

德国

3.3%

10.9%

11.1%

A.美、日、德经济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经济总量持续下降

C.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D.日德双边贸易不断扩大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结合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知,美国的主导地位受到日本和德国的冲击,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答案为C。

6.[2016·石家庄质检二]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

它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实现体系化、制度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有关内容。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结合漫画中的信息可知美国依然在努力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C项与此吻合。

7.[2016·重庆适应性测试二]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卢萨卡宣言》指出:

“(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并成为经常的危险。

”这段材料表明不结盟国家反对(  )

A.殖民主义B.霸权主义

C.恐怖主义D.极端主义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有关内容。

由材料中“(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可知,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答案为B。

8.[2016·江苏高考]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

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 B

解析 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