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3324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docx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3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1.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实际上描述的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

影响山中桃花迟开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B.湿度

C.降水量D.土壤

2.在寒冷的北方,池塘冰面上的空气温度为-10℃,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恰好为0℃的是(  )

A.冰层下表面

B.除了冰层上表面以外的冰

C.冰层上表面

D.冰层下面所有的水

3.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4.天真同学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想使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她将热水与冷水混合成温水,并测混合后的水温,下列哪个操作较合理(  )

  A.先将热水与冷水混合均匀后,将温度计用细线吊起,并将玻璃泡插入水中,测出温度

  B.先将用细线吊着的温度计玻璃泡插入热水中,再将冷水倒入,均匀混合后,测出温度

  C.先将用细线吊着的温度计玻璃泡插入冷水中,再将热水倒入,均匀混合后,测出温度

D.以上三种操作均合理

5.有一刻度均匀但所标读数与实际温度不相符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为4℃;用它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6℃;再用它测某液体的温度时,它的读数为27℃,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应为________℃。

当液体的实际温度为________℃时,用此温度计测出的读数恰好与液体的实际温度相等。

6.张望同学5月7日早上测量了体温,又用力将水银柱甩回了玻璃泡,然后随手把体温计放在了窗台上。

晚上回家时他看到体温计的情况如图所示,他立刻对当天的温度情况作出了一个判断。

他的判断是:

________________。

 

【趣味链接】

华氏温度

荷兰人华伦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制造了温度计,在1714年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了更精确的温度计。

他观察了水的沸腾温度、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盐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经过反复实验与核准,最后把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0℉,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用℉代表华氏温度,这就是华氏温度计。

【拓展延伸】

在一次课外实践汇报课上,一位同学为了探究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他自制了一个简单装置。

如图所示,取一只墨水瓶,装满带红色的水,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再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空圆珠笔芯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

将该装置放入热水中,发现红色水柱很快溢出管口,为了使实验现象缓慢且便于观察,请你为他设计改进方案。

(至少答出两种)

方案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这两句诗说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高度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山寺”在高山上,气温要比平原地区低好几摄氏度,因此桃花开放时间要晚许多天。

故选A。

2.【答案】A

【解析】冰层的下表面为冰和水混合,故其温度为0℃,A符合题意;除了冰层上表面以外的冰,其温度应为≤0℃,B不符合题意;上表面的温度应为空气温度,为-10℃,C不符合题意;冰层的下表面所有的水,其温度应为≥0℃,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C

【解析】同一杯热水说明最后温度计示数应该相同;玻璃泡中水银量相等,说明水银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水银柱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水银柱升得较高。

故选C。

4.【答案】C

【解析】等水混合后再放入温度计,示数稳定时间显然比一开始就放入温度计会更长,示数比混合后低,故A错误;先放在热水中,再倒入冷水,温度计的示数会一直下降,不能确定哪一点是混合后的温度,故B错误;先放入冷水中,再倒入热水,温度计的示数会先上升后下降,因此在示数最高点就应该是温水的温度。

故C正确。

故选C。

5.【答案】2550

【解析】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27℃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设液体的实际温度为t,则

,t=50℃。

6.【答案】当天的最高温度为36.5℃

【趣味链接】把圆珠笔芯换用更细、更长的玻璃管降低热水的温度

【思维点睛】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解析】

(1)首先要考虑减慢液体热胀冷缩的速度,可以把热水换成温水,使红色水柱上升的速度缓慢,便于观察;

(2)空圆珠笔芯的长度较小,水柱上升很快而溢出,来不及观察,可以把它换成更细、更长的玻璃管。

第2节熔化和凝固

1.寒冷的冬天,雨雪过后,停在户外的汽车的前窗玻璃上常会结有一层冰。

要想除去这些冰,下列做法中不可采用的是(  )

A.喷洒盐溶液

B.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

C.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

D.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上

2.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面的图象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3.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

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4.请根据下表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回答问题。

物质

固态氢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熔点/℃

-259

-117

-39

1064

1083

3410

  

(1)考察团到南极考察时,测量气温应该使用________温度计。

(2)处于-265℃的氢是________态。

(3)如果纯金戒指不小心掉进钢水中,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熔化。

5.如图所示是冰岛火山喷发照片。

喷发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冰盖________(选填“熔化”或“凝固”),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大量的火山灰尘上升后遮挡在地球上空,就像撑起了一把伞,使射向地面的阳光在火山灰尘上发生反射,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趣味链接】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英文:

Greenhouse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因此减少碳排放有利于改善温室效应状况。

温室效应源自温室气体,由于像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功用是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进而实现保温、升温作用,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

【拓展延伸】

  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喷洒盐溶液,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从而达到熔化的目的,故A做法可采用;用硬的纸质物体直接清除可以除去一些冰,故B做法可采用;启动车子,打开热风,吹车前窗玻璃可以使冰因吸热而熔化,达到除冰的目的,故C做法可采用;将少量沸水洒在车前窗玻璃上,因水的温度很高,会使冰和玻璃迅速吸热而膨胀引起对物体的破坏,故这种做法不可采用;故选D。

2.【答案】B

【解析】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并且冰的熔点是0℃,所以冰在熔化过程保持0℃不变。

C、D温度都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因此不符合题意;A、B都是熔化图象,但A的熔点不是0℃,所以A错误;B的熔点是0℃,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但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故选C。

4.【答案】

(1)酒精

(2)固(3)会

【解析】

(1)因为南极温度低于-40℃,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凝固点为-117℃,所以要使用酒精温度计;

(2)因为氢的熔点为-259℃,而-265℃低于氢的熔点,所以处于-265℃的氢是固态;(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金的熔点为1064℃,钢的熔点为1083℃,所以钢水的温度高于金的熔点,因此如果纯金戒指不小心掉进钢水中,会熔化。

5.【答案】降低熔化

【解析】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温度比较高,高于岩浆所有矿物质的熔点。

所以矿物质呈液态,由于温度降低,达到了矿物质的凝固点,所以发生凝固。

哪种矿物质的凝固点高哪种先凝固;温度继续下降,才能凝固的矿物质凝固点就是低的。

所以第一个空是“降低”。

冰是固态,由于遇到高温的岩浆,冰从中吸热熔化成水。

故第二个空是“熔化”。

【趣味链接】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

措施是:

①多植树造林;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

【思维点睛】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增多;要缓解“温室效应”就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第3节汽化和液化

1.在元旦联欢会上,楠楠表演了一个魔术,他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1分钟,2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他有特异功能B.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D.是因为手上沾有的水吸收了“油”中的热

2.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后,湖南长沙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向日本捐赠一台62米混凝土泵车,参与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冷却作业,这台62米泵车在给高温机组注入海水进行降温时,机组上空腾起白雾。

关于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雾是由于海水升华形成的B.白雾是由于海水遇热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C.白雾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D.白雾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3.(多选)在生活中热现象的例子常常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明同学戴眼镜到厨房帮妈妈炒菜,眼镜片立即模糊,这是液化现象

  B.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夏天喝饮料,常在杯中加入冰块,一会儿冰块变小,这是熔化现象

  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凝固形成的

4.2011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的旱灾。

进入夏季以来,气温的升高加剧了旱情,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高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小”)水的蒸发。

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把水滴入果树下的土里,这是利用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水在地面的表面积来减小水的蒸发。

【趣味链接】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铁路,全长1956公里,为二级单线铁路,由青藏铁路公司管理及运营。

铁路沿线共设有45个车站,位于西藏境内的车站均充满了藏族特色,且无一相同。

全线桥隧总长约占线路总长的8%,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冻土层行车时速最高为100公里,非冻土层时速最高120公里。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向西经湟源、海晏,沿青海湖北缘绕行,经德令哈至锡铁山,南折与315国道并行后到达柴达木盆地中的格尔木。

由格尔木南行起攀上昆仑山,穿越可可西里,经过风火山、唐古拉山,进入西藏的安多、那曲、当雄,最后终到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沿途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

沿线地质条件复杂,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

【拓展延伸】

  如图所示,青藏铁路分路段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m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

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m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少量液氨。

热棒的作用相当于天然的“制冷机”,它是我们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的创造性应用。

热棒的工作原理是:

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态氨吸热发生________成气态上升到热棒的上端;气态氨遇冷放热发生________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

如此不断循环,有效地防止了路基温度的升高。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魔术都是假的,魔术师是没有特异功能的,所以A错;魔术表演用的“油”不是我们常见的油,它的沸点比较低,而油沸腾后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所以不能对手造成伤害,所以B对;“油”在沸腾时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是不变的,所以C错;手上沾有水,进入沸腾的“油”中,“油”会阻断水的汽化,水不会从油中吸收很多的热量,若是普通的油,沸点比较高,依然会将手烫伤,所以D错。

故选B。

2.【答案】C

【解析】泵车在给高温机组注入海水进行降温时,海水受热汽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时受冷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这也就是“白雾”。

故选C。

3.【答案】AC

【解析】A.小明同学戴眼镜到厨房帮妈妈炒菜,眼镜片立即模糊,是厨房内的水蒸气遇到镜片后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形成的,这是液化现象,此项描述正确;B.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是房间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的较低温度后,放热液化成的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此项描述不正确;C.夏天喝饮料,常在杯中加入冰块,一会儿冰块变小,是冰块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是熔化现象,此项描述正确;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是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不是凝固形成的,此项描述不正确;故选A、C。

4.【答案】增加减小

【解析】对于表面积、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一定的水,温度越高,水的蒸发越快,所以气温的升高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从而加剧旱情;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减小水分的暴露表面积,使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减小,从而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节约用水。

【趣味链接】汽化 液化

【思维点睛】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根据汽化和液化的定义来分析。

第4节升华和凝华

1.青岛,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

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云      B.雨     C.霜    D.雾

2.张乾同学做了一个实验:

将碾碎的卫生球粉末和小树枝放入封闭的烧瓶中,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发现卫生球的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剔透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的形成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3.在文艺晚会的现场,小明坐在前排发现有时在表演歌舞时,舞台上会出现阵阵“烟雾”,但这些“烟雾”并不呛人,也没有异味,经了解是舞台置景的喷管中喷出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它能形成这个现象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吸热,周围空气中水蒸气汽化而成

  B.干冰凝华放热,周围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

  C.干冰升华吸热,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D.干冰凝华放热,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热汽化而成

4.2012年3月,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

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

这一过程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汽化C.液化D.升华

5.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趣味链接】

在冬、春季节,我国的不少地区都会出现冰花的自然现象。

一夜之间,所有的树木都变成了琼枝玉叶,在晨光的照射下,呈现银白色,分外玲珑可爱。

冰花可是冬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喔!

在寒冷的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门窗玻璃内表面遇冷直接凝华,形成冰花,而室外的水蒸气温度较低,不易在玻璃外表面凝华。

【拓展延伸】

冬季的一个星期天,小红坐着爸爸的小汽车去姑姑家,车开出不久,小红发现汽车前挡风玻璃上慢慢变得模糊了,影响了视线,小红用手擦了擦,玻璃又变得透明了,可过了一会儿,玻璃又模糊了,这时小红看见爸爸用手扳动了操作盘上的一个开关,没过多一会儿,玻璃变得透明了,一路上再也没有出现不透明的情况,小红弄不明白挡风玻璃为什么会变得模糊,爸爸扳动开关后为什么就变得透明了,请你帮助小红解答这个问题好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体,是凝华现象。

雨、雾、云主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高空形成的就是云,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上形成的就是雾。

故选C。

2.【答案】D

【解析】卫生球粉末和小树枝放在封闭的烧瓶中,用酒精灯加热,卫生球粉末受热就会升华变为气态,所以卫生球的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气态的卫生球就会重新凝华为固态的卫生球粉末,粘在树枝上,形成“雪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干冰升华吸热,周围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烟雾”,故选C。

4.【答案】D

【解析】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这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

故选D。

5.【答案】凝华放出凝固

【解析】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霜是固体,是由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水蒸气在凝华的过程中要放热;湿抹布上还有很多的水分,擦冰箱侧壁时粘在了侧壁上,是因为湿抹布上的水分凝固为冰所导致的。

【趣味链接】汽车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了,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滴;小红看见爸爸用手扳动了操作盘上的一个开关,实际是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使小水珠吸热加速蒸发成水蒸气,车窗玻璃就清晰了。

【思维点睛】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温度升高可以使液体汽化。

冬季车外的温度是比较低的。

窗玻璃变模糊是因为上面有很多的小液滴,这些小液滴是怎样形成的呢?

从小液滴的形成原因来分析。

当小红看见爸爸用手扳动了操作盘上的一个开关,玻璃变得透明了,也就是小液滴不见了,要对消失原因进行分析。

章末自测

1.一个未标刻度的温度计固定在刻度尺上,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面对准刻度尺的5.40cm处,将它放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水银柱面对准15.40cm处,当它的水银柱面对准7.80cm处时,它所示的温度应当是(  )

  A.13.2℃B.24℃ C.76℃  D.78℃

2.据有关资料报道: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

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

以上过程涉及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

  A.汽化 凝固  B.汽化 液化 C.液化 凝华D.升华 凝华

3.生活处处是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

下列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水因吸热温度会升高

  B.夏天,剥开冰棒纸,冰棒上冒的“白气”是水蒸气

  C.冬天向手心“呵气”,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因液化放热而使手心变暖

  D.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4.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白气”,而在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

这是由于这一高度处空气的温度与壶嘴处的温度相比,明显__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水蒸气的温度,这样,来自壶内的水蒸气遇冷就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气”。

5.“天宫一号”是中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实验站雏型,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

如图所示,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趣味链接】

人工降雨

云是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云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结核的数量、云内的温度所决定。

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人工降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

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1987年在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遭遇百年特大旱灾,政府部门多次实施人工降雨,对缓解旱情起到一定的作用。

向云层中投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方法之一,被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很快________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________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填物态变化名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10℃。

则此时水银柱的高度是7.80cm,故水银柱上升的高度是7.80cm-5.40cm=2.40cm,故此时的温度是:

t=2.40×10℃=24℃。

故选B。

2.【答案】B

【解析】将海水中的水蒸发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水沸腾的特点是:

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A说法不正确。

冰棒上冒的“白气”不是水蒸气,它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无数小水珠,故B说法不正确。

冬天向手心“呵气”,我们感到手心暖和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手液化,液化放热,故C说法正确。

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4.【答案】低于液化

【解析】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水烧开时,壶嘴就会喷出大量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就会液化,形成“白气”。

5.【答案】汽化液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