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400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9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9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9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9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09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09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09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复习.docx

《09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复习.docx

09复习

第一章

物质的量的浓度﹑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蒸汽压﹑沸点﹑凝固点﹑渗透压﹑渗透浓度﹑渗透方向﹑等渗﹑低渗﹑高渗﹑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渗透现象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1)渗透现象:

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自发过程。

(2)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①要有半透膜;②膜两侧要存在溶液的浓度差。

(3)渗透压公式的意义:

π=icRT=imRT/MV注意认识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

(4)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等渗、低渗和高渗

1.正常人血浆的渗透浓度为280~320mmol·L-1,在此范围内为等渗;低于280mmol·L-1的溶液为低渗;高于320mmol·L-1的溶液为高渗溶液。

2.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

9g·L-1NaCl,50g·L-1葡萄糖,9g·L-1乳酸钠,12.5g·L-1NaHCO3等。

3.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解释溶血现象)。

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种原因造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

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是渗透压的问题。

当细胞膜外部和内部溶液渗透压不等时,出现两种情况:

(1)溶血:

外部渗透压小于280mmol·L-1时,外部溶液中水分穿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造成细胞肿胀,最后破裂。

(2)皱缩:

外部渗透压大于320mmol·L-1时,红细胞中中水分穿过细胞膜进入外部溶液,出现细胞皱缩情况。

所以,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

第二章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离子相互作用理论)、、质子酸碱、酸碱质子传递平衡、酸的解离平衡常数、碱的解离平衡常数、同离子效应、盐效应、一元弱酸、弱碱PH计算

1.一些基本概念: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化合物。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化合物。

共轭酸碱概念及共轭关系:

酸:

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或阴、阳离子)。

如:

HAc,NH4+,H2PO4-,HCl等,

碱:

凡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分子或阴、阳离子)。

如:

如:

NH3,,H2PO4-,Cl-等。

共轭酸碱:

彼此相差一个质子的酸和碱,互为共轭酸碱。

如:

H2CO3~HCO3-HCO3-~CO32-

酸碱酸碱

两性物质:

有些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

如:

H2O,HCO3-,HPO42-。

*2.溶液的酸碱性及pH值:

酸性:

pH<7中性:

pH=7酸性:

pH>7pH=-lg[H+]pH+pOH=14

会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及pH值:

*如同浓度的NaCl、NH3·H2O和NaHCO3水溶液中,PH值最高者(碱性最大)哪个?

*3.理解弱酸(弱碱)溶液的解离平衡,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

计算0.01mol·L-1HAc溶液的pH值。

一元弱酸[H+]计算公式:

[H+]=

一元弱碱[OH-]计算公式:

[OH-]=

公式使用两个前提:

(1)忽略水的解离平衡;

(2)酸浓度CHA或碱浓度较大,CHA/Ka≥500,CB/Kb≥500。

*4.缓冲溶液概念及其作用:

缓冲作用——溶液具有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的影响,保持pH值几乎不变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

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

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导致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

*了解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三章

缓冲溶液、缓冲作用、缓冲机理、抗碱成分(酸储备),抗酸成分(碱储备),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缓冲比,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第六章

状态函数、热和功、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容反应热、等压反应热、焓、反应进度、热化学方程、标准态、Hess定律、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热、自发过程、熵、规定熵、标准摩尔熵、熵增加原理、自由能、Gibbs方程、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反应自由能变、标准平衡常数、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反应级数、一级反应、二级反应、零级反应、Arrhenius方程式

第八章

氧化值、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半反应、氧化还原电对、氧化态、还原态、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类型、电池组成式、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标准氢电极、电池电动势、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参比电极、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玻璃电极、复合电极、pH操作定义、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

1.掌握氧化还原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使自身氧化数降低的物质(如H+、Cl2等)。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氧化其他物质而自身被还原。

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使自身氧化数升高的物质(如Zn、H2等)。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能还原其他物质而自身被氧化。

2.了解原电池概念及组成。

原电池——借助于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中,给出电子和得到电子分别在两极上进行,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反应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分别发生在两极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3.标准电极电势与其对应电对氧化态、还原态关系。

电极电势的大小表示一个氧化还原体系(氧化态与还原态)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

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态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强,对应的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弱。

反之,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对应的还原态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弱。

4.电池电动势数值与反应自发关系。

原电池由两个电极组成,两电极之间的电势差,称为电池电动势,用E表示:

E=

E>0,反应自发。

第九章

原子结构、量子力学、量子、定态、基态、激发态、波粒二象性、概率波、测不准原理、概率密度、原子轨道、主量子数、轨道角动量量子数、磁量子数、自旋角动量量子数、能级、亚层、角度波函数、电子云、有效核电荷、屏蔽作用、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原子半径、(共价半径、范德华半径、金属半径)、电负性、

第十章

化学键、价键理论、配位键、孤对电子、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共价键、杂化轨道理论、杂化、杂化轨道、等性杂化、不等性杂化、(电偶极矩、永久偶极、诱导偶极、诱导力、色散力)、氢键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配位数、价键理论、配位平衡、螯合效应、螯合物、螯合滴定

要求:

认识配合物,会对一般的配合物进行命名。

一、配合物:

含有配位键的化合物称为配合物。

由简单阳离子(或原子)和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并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复杂离子称为配离子。

配位键:

中心离子一方有可利用的空轨道,配体有未利用的孤对电子时,由于共用孤对电子成键。

二、配合物的组成

[Co(NH3)4Cl2]Cl氯化二氯•四氨合钴(Ⅲ)

内界外界

中心原子Co中心原子的电荷数(Ⅲ)

配体NH3、Cl-

配位数6(4+2)

配离子的电荷+3

1.中心原子(或离子)——中心原子(或离子)统称为配合物的形成体。

位于配离子的中心,绝大多数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如Fe3+、Cu2+、Co2+、Ag+等。

2.配位体——与中心原子以配位键结合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称配位体,简称配体;提供孤对电子、与中心离子直接成键的原子,称为配原子。

如[Cu(NH3)4]2+中,NH3为配体,N为配原子。

3.配位数——直接与中心原子以配位键结合的配原子数目,称为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一般为2,4,6,8。

4.配离子的电荷数——中心原子的氧化数和配体总电荷数的代数和。

三、配合物的命名

1.命名原则

(1)先阴离子,后阳离子。

◆若阴离子为复杂离子,称某酸某。

[Cu(NH3)4]SO4为硫酸某

◆若阴离子为简单离子,称某化某。

[Co(NH3)4Cl2]Cl为氯化某

内界的命名次序是:

配位体数—配位体名称—合—中心离子(中心离子氧化数)

(2)若内界有多种配体时,则配体的命名顺序是:

◆先无机配体,后有机配体。

[Co(NH3)4Cl2]Cl氯化二氯•四氨合钴(Ⅲ)

◆先阴离子,后中性分子。

(3)不同配体名称之间以中园点分开,相同的配体个数用倍数词头二、三等数字表示。

2.命名实例

K4[Fe(CN)6]六氰合铁(Ⅱ)酸钾;

H2[PtCl6]六氯合铂(Ⅳ)酸;

[Co(NH3)4Cl2]Cl氯化二氯•四氨合钴(Ⅲ);

[Co(NH3)5H2O]Cl3三氯化一水•五氨合钴(Ⅲ)。

第十二章

滴定、指示剂、变色点、、滴点终点、计量点、基准物、误差、偏差、相对平均偏差、精密度、准确度

1.滴定反应具备的条件:

(1)有确定的计量关系;

(2)无副反应;(3)必须能迅速完成;(4)能简便、可靠的确定计量点。

2.标准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直接法——用准确称量基准物质、准确加水稀释配得的溶液。

间接法——先粗略配置,再进行标定的方法。

很多物质必须用间接法配置。

如HCl,易挥发;NaOH,易吸湿;KMnO4有杂质,易发生反应。

3.基准物质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浓度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

作为基准物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物质的组成应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2)试剂的纯度要足够高。

(3)一般情况下应该很稳定。

(4)试剂最好有比较大的摩尔质量。

4.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

误差——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差,表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偏差——测定结果与测量平均值之差,表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偏差越小,表示测定结果的精密度越高。

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要求:

会判断有效数字的位数;

有效数字是指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

在这个数字中,最后保留的一位是可疑数字。

测量结果不仅表示数量的大小,而且也反映出测量的准确度。

注意:

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测量仪器的测量精度相匹配。

例如:

用光电天平称出9.2340克的样品,9.2340就是5位有效数字,

天平称量:

0.××××克;小数后4位;滴定读数:

20.××毫升;小数后2位

●与其意义相匹配。

第一个数字前的0只定位,不作为有效数字;如:

0.00058为2位;指数:

2.0×106两位,2.0×10-3两位;

●对数:

只看小数后部分。

pH=6.3543位。

(1)会按“四舍六入五留双”原则进行修约;

运算以前,应按原则修约有效数字位数。

“四舍六入五留双”也就是最后一位决定取舍进位时的原则。

如:

2.356460修约成2位有效数字是?

修约成3位有效数字呢?

修约成4位有效数字呢?

第十三章

选择性吸收、吸光度、吸收光谱、吸收曲线、透光率、Lambert-Beer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