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443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docx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

03年高考数学试题和答卷评价

华南师范大学王林全(广州,,)

引言.我们处于一个改革变化的时代,教育的理念,思维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03年高考数学试题(下称03年试题)反映了这种变化,它向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本文着重评价03年试题特色和答卷的有关问题.

1.03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

1.1根据大纲,重视基础,要求熟练

03年试题按照考纲、大纲和现行课本要求命题.考题内容基本上没有超过课本与大纲。

∙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宽阔.涉及代数,三角,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多方面,

∙要求对基础知识有相当的熟练程度。

如(12)题,如果对正三棱锥的图形特点和数量关系没有相当熟练的掌握,是不易做出来的.

例1.第(12)题.一个四面体的所有棱长都为

四个顶点在同一球面上,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A)3(B)4(C)3

(D)6

分析:

如图1,设正四面体P-ABC的外接球球心为O,外接球半径为R,则点O在四面体的高PO’上(O’是垂足),O’在正△ABC中AB的高CD上,已知PA=PB=PC=AB=BC=CA=

由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算得:

PD=

/2,BO’=CO’=

/3,PO’=2

/3,在rt△OO’B中,用勾股定理得(PO’-R)2+BO’2=OB2,从而得到关于R的方程:

(2

/3-R)2+(

/3)2=R2,解得R=

/2,得球表面积S=3.答案(A).

图1

 

1.2稳中求变,难点增加,难度提高

03年试题的题型结构,考题分量与近年历届试题持平,各分科所占比例大致合理。

∙对一些常用的公式给予适当的提示。

然而,在数学学习中,一定的记忆仍然需要。

∙提高起点,尾巴不翘.03年试题打破了过去由易到难的考题分布格局,填空题、选择题的难点分布明显增多,给考生形成一定的心理挑战。

解答题的难度并非依题次而增高,几乎每题都设置了难点,作为解答题开始的(17)题,不同于往年设置较简单的代数题,而是有一定深度的立体几何问题,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威胁。

∙选择题的难点增多。

(7)—(12)等六题,都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正确解答.

例2.第(9)题.已知圆锥底面半径为R,高为3R,在它的所有内接圆柱中,全面积的最大值是

(A)2R2(B)

R2(C)

R2(D)

R2

分析:

如图2,设R, r分别为圆锥及其内接圆柱的半径,内接圆柱的高为r,则圆锥的高为3R,利用平行线截比例线段定理,得

,先求得圆锥的内接圆柱的全面积与圆柱半径r的函数关系式S=2(3Rr-2r2),当r=

R时,Smax=

R2, 从而答案为(B).该题把圆锥与及其内接圆柱的关系,圆柱的性质和全面积计算,平行线截比例线段定理,二次函数的极值等知识结合在一起,具有相当的综合性。

图2

∙难点分布广泛,只需简单思考即可求解的问题明显减少.选择题、填空题中的难度明显加大。

学生完成这两部分的问题需要一个小时以上,影响了做解答题的时间。

1.3动态情景,实验尝试,探求规律

《高中课标》指出,要用数学“描述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03年试题广泛出现运动变化的情境,要求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

如:

例3.第

(1)题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

y=ax与

y=x+a正确的是

 图3(A)    (B)    (C)     (D)

分析:

由已知的直线方程可知,当a变化时,

的斜率和

的截距也分别在变化,它们满足:

的斜率和

的截距相同;②

通过坐标原点;③

的斜率为1。

由图像可知,只有(C)同时满足上述条件。

不少试题设置了运动变化的环境,要求考生通过尝试,探索,猜想,寻求动态图形的某些规律性,体现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反映了高考对高中课标的有力支持.

图4

例4.第(8)题. 已知圆C:

已知圆(x-a)2+(y-2)2=4(a0),及直线

:

x-y+3=0,当直线

被圆C截得的弦长为

时,则a=

(A)

(B)2-

(C)

-1(D)

+1

分析:

本题的几何形象是:

半径为2的动圆C,其圆心在直线y=2上运动,当直线

被圆C截得的弦长为

时,要求确定圆心的位置. 如图4,考察△ABC,作AB边上的高CD,∵CA=CB=2,AD=DB=

∴CD=1,已知圆心为C(a,2),故可以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解决,设圆心C(a,2)到直线

的距离为d,则d=

,求得a=

-1.

例5第(11)题。

已知长方形的四个顶点A(0,0),B(2,0),C(2,1),D(0,1).一个质点从AB的中点P0沿与AB夹角为的方向射到BC上的点P1后,依次反射到CD、DA和AB上的点P2、P3和P4(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设P4的坐标为(x4,0),若1x42,则tg的取值范围是

(A)(1/3,1)(B)(1/3,2/3)(C)(2/5,1/2)(D)(2/5,2/3)

.

图5

分析: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并主张在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学习活动,03年数学试题反映了这方面的学习要求.如图5,本题需要求质点运动的入射角的正切的范围。

先作实验尝试,选定特殊值tg=1/2,则P0,P1,P2,P3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P4与P0重合,此时x4=1;如果tg略小于1/2,则P4的横坐标为x41,如图5的虚线所示.可见tg1/2.符合题目所给的条件的选择中,只有(C)满足条件:

分析: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并主张在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学习活动,03年数学试题反映了这方面的学习要求.如图5,本题需要求质点运动的入射角。

先作实验尝试, 先选定特殊值tg=1/2,则P0,P1,P2,P3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P4与P0重合,此时x4=1;如果tg略小于1/2,则P4的横坐标为x41,如图5的虚线所示.可见tg1/2.符合题目所给的条件中,只有(C)满足条件1x42,故应该选择(C).经过计算可以知道,当tg=2/5时,x4=2,可见tg(2/5,1/2),从而可知选择(C)是正确的.由上题可见,03年试题强调实验尝试,探索猜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这也是选择题的应有特点。

1.4 理性思考,数形结合,突出分类

03年试题考查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试题中占有重要分量。

∙分类讨论思想:

(18)题:

讨论所得的两根,按题意去掉负根;

(19)题:

讨论a的范围,讨论P真Q假,Q真P假等两种情况,这是解决问题的主导思想;

(21)题:

首先要根据条件正确得到轨迹方程

=1,完成这一步可得8分,如能正确讨论a2的取值对轨迹的影响, 确定所求轨迹的存在性以及曲线的不同类型,可再得4分.

(22)题:

处理(-1)n-1的符号,需要分别讨论n是奇数和偶数两种不同情况,根据上述两种情况,确定a0的范围.讨论部分占全题14分中的8分.由上述诸题可见,分类讨论思想在03年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对解决问题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分类,反映了考生思考问题是否全面,是否慎密,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

∙数学的似真推理

类比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源泉,然而,由类比而得到的数学结论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要肯定所得的猜想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

然而,我们不能够因为类比的局限性就不敢进行猜想.03年试题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

图6

例6:

第(15)题.在平面几何里,由勾股定理:

“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面积与底面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互相垂直,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如图6)由于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互相垂直,故直角面可以类比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底面BCD被三个两两互相垂直的侧面所包围,故可以类比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从而可以得到猜想:

S2△ABC+S2△ACD+S2△ADB=S2△BCD.

当然,上述猜想需要经过演绎论证后予以确认,但回答填空题不要求写出证明过程.

(事实上,上式

左边=

(AB2·AC2+AC2·AD2+AD2·AB2)=

[AB2·AC2+(AC2+AB2)AD2]

=

(AB2·AC2+BC2·AD2)=

(BC2·AE2+BC2·AD2)

=

BC2(AE2+AD2)=

BC2DE2=S2△BCD=右边,∴猜想成立.)

∙数形结合思想

历年高考都十分重视考查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03年试题对运用这种方法的考查也很突出。

(1),

(2),(3),(5),(6),(8),(11),(12),(15),(16),(17),(18),(19),(20),(21)等题都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寻找解题思路。

共占分值108分,可见这种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思想方法的运用.

∙归纳与演绎思想

数学归纳法既含有归纳思想,也运用了演绎推理。

03年试题重视对运用归纳与演绎思想检查,如;(17)题Ⅰ,(22)题Ⅰ基本使用演绎推理的方法.(22)题Ⅱ先由n=1,2时得到a的范围,0

再对任意的nN,证明0a01/3,这个过程既用到归纳推理,也用到演绎推理.

1.4 网上评卷,电子监控,准确高效

03年广东高考全面实行网上评卷,有利于宏观调控评卷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绩统计与质量评估方便准确;实现小组长、题组长、科组长、评卷领导组四级电子监控;杜绝了漏改,漏登分,登错分等现象,提高了评卷质量.

2.答卷的成绩总计

表103年高考数学成绩概况

题次

13-16

17

18

19

20

21

22

总计

满分

16

12

12

12

12

12

14

90

平均分

4.84

6.22

4.63

4.79

1.49

0.37

1.12

23.46

得分率(%)

30.25

51.83

38.58

39.91

1.24

0.03

0.08

26.06

由上表可见, 考生的成绩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既有数学的教与学中的问题,也与考题的难度偏高,考题分布不尽合理有关.

3.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考生在答卷中主要出现几类错误:

3.1审题错误①遗漏信息,如(16)题,无视题目中用数字作答的要求;

②误解题意,如(16)题,未考虑也可以使用三种颜色;

3.2思路错误①判断有误,缺乏根据,如第17题,把D1E看成点D1到平面BDE的距离

②以偏概全,忘记分类,(18),(19),(21),(22)题,分类不周,或者没有分类.

③策略不当,忽视特值。

如(11),忽视1/2的作用;      

3.3计算错误①误记公式,计算失效,例如(20)算错cos(-450);

      ②方法冗繁,不善简化,如(21),不善于利用对称性化简,不善于利用利用整体代入化简;

3.4表述错误:

①说理不清,因果倒置;

②符号混用,混淆视听,例如(21),把边长4a中的a,与椭圆标准方程的长半轴a混为一谈.

③自定符号,不作交代:

如(17),未讲清如何作辅助线,令人费解.

3.5心理失误:

例如,不敢实验,不敢猜想,

填空题(13-16)平均分共4.84分,得分集中在前两题,(15),(16)题得分甚少.

(13)题(题略):

对于区间的开闭性未分清楚,把(2,4)误写成(2,4);

(14)题(题略):

未掌握二项式展开式的系数Tn+1的规律性;

(15)题(题略):

许多考生不敢于猜想,要经过证明才放心; 未能正确掌握类比的方法,因而猜想有误;

例7(16)题.如图7,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四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_____种.(以数字作答)   

图7

分析:

对题意没有正确的理解;误以为要使用全部四种颜色,未想到三种颜色也可以符合涂色的要求.绝大部分考生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审题不周,没有注意以数字作答,只写出组合算式.

注意到区域1与其他四个区域相邻,而其他每个区域都与三个区域相邻,因此,可以涂三种或四种颜色.

如果涂四种颜色,则有涂法共2P41P33=48种;

如果涂三种颜色,则有涂法共P43×P33=24种;从而共有符合要求的涂色方法72种.

例8:

第(17)题.已知如图8,正四棱柱ABCD-A1B1C1D1,AB=1,AA1=2,点E为CC1的中点,F为BD1的中点.

(Ⅰ)证明EF为BD1和CC1的公垂线;

(Ⅱ)求点D1到面BDE的距离.

分析:

在答卷中发现许多逻辑性错误,如:

①只证明到EF垂直于BD1或CC1中的一条,证不到EF垂直于另一条.

② 下判断的根据不足. 例如说EF⊥面BDD1B1,DD1⊥A2B2C2D2等,都没有列举足够的理由.

③因果关系不清楚.例如,DD1⊥BD,DD1∥CC1EF⊥CC1,等等.

④判断错误.例如,把D1E看成点D1到平面BDE的距离.

图8   

(Ⅰ) 因为E是CC1的中点,它关于两个侧面具有对称性,∴ED1=EB,又F是对角线D1B的中点,∴EF⊥D1B;

F是对角线D1B的中点,因而也是长方体的中心,∴FC1=FC, 又点E为CC1的中点,∴EF⊥CC1,从而EF为BD1和CC1的公垂线.

(Ⅱ) 本题可以使用四面体的顶点转换技巧予以解决.在四面体D1BDE中,点D1到面BDE的距离不易直接求得,但是点E到面BDD1的距离恰为EF,而且四面体E-BDD1的底面BDD1的面积也易求,从而可以间接求得点D1到面BDE的距离.

设点D1到面BDE的距离为h,则h×S△EDB=EF×S△D1DB=3VE-BDD1

易求得EF=

,S△EDB=

,S△D1DB=

,∴h×

=

×

.

所以h=

图9

例9.第(18)题:

已知复数Z的辐角为600且z-1是z和z-2的等比中项,求z.

分析:

如图9,考察复平面上O,Z,C,D四点,点Z表示复数z,O,C,D分别表示0,1,2,线段的长ZO,ZC,ZD分别表示复数的模z,z-1,z-2,

在△ZOC中,利用余弦定理,得:

z-12=z2-z+1,

在△ZOD中,利用余弦定理,得:

z-22=z2-2z+4,

由条件得,z-12=zz-2, ∴z-14=z2z-22

∴(z2-z+1)2=z2(z2-2z+4),整理得z2+2z-1=0,

解得z=

-1.

主要的问题有:

①未充分利用=600的条件,不熟习复数的几何意义;②未充分利用模的条件;③计算有明显的错误,如z-2=r-2;④模的概念不清如z=r=2,等等.

第(19)(题略):

主要的问题有:

①未理解题意“P,Q中只有一个正确”它的正确含义是P真Q假,或Q真P假;②对于对数函数y=loga(x+1)的性质认识不清;认为函数y=loga(x+1)在(0,)内单调递减时,应该有a1;③思路繁笨,未能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而是从函数的单调性来考虑.

例10:

第(20)题.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10)的东偏南(=arccos

)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分析:

本题展现了一种动态的问题情境.随着时间的变化,台风中心Q的位置在变化,台风的侵袭的范围在扩大,这个圆形区域与城市O的距离越来越小.类似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可以归结为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利用余弦定理解决.

设经过t小时,台风中心到达的位置为Q,按题意得,在△POQ中,PO=300km,PQ=t×20km,∠OPQ=-450,根据余弦定理得,

QO2=PO2+PQ2-2PO×PQcos(-450)……..①

因为cos=

∴sin=

从而cos(-450)=4/5,代入①式并整理得QO2=90000+400t2-9600t,

又以Q为中心的台风侵袭区域的半径为R,则R2=(60+10t)2,当ROQ

时,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从而化为解不等式t2-36t+288≤0,解得

12≤t≤24.答:

12小时后,城市受到台风侵袭.

考生不适应于题设的动态情境,出现诸多错误,主要有:

①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就急于计算,从而产生错误;②强加条件,认为OQ⊥PQ;③不会

利用cos=

/10求sin,即不能把=arccos(

/10)翻译为cos=

/10; ④相当一部分考生未能把问题与解三角形联系起来;⑤两角和差三角函数不熟练,而考卷中的公式缺乏参考作用.

图10

例11:

(21)题.已知常数a0,在矩形ABCD中,AB=4,BC=4a,O为AB的中点.点E、F、G分别在BC、CD、DA上移动,且

=

=

P为GE与OF的交点(如图11).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使P到这两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若存在,求出这两点的坐标及此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1

分析:

题中点E、F、G、P都在运动,其中点P是由于点E、F、G的运动而生成,通过设立定比比值为,求出动点E、F、G、P的坐标,消去参数,就可以得到动点P的轨迹方程.

根据图11所建立的坐标系,矩形各顶点的坐标为A(-2,0),B(2,0),C(2,4a),D(-2,4a).设

=

=

=,按题意,

,∴BE=BC,

∴E(2,4a),同理可得F(2-4,4a),G(-2,4a-4a).设CD,EG分别交y轴于Q,H,则Q(0,4a),由对称性易知H(0,2a)则直线(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

EG的方程:

y=a(2-1)x+2a……..①

OF的方程:

y=

x…………..②

由②2-1=-2ax/y,代入①整理得

=1.(2-1作整体代换!

当a2=1/2时,点P的轨迹为圆弧,所以不存在符合题意的两点;

当a2≠1/2时,点P的轨迹为椭圆的一部分,点P到该椭圆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设焦距为2c,当a21/2时,

当a21/2时,则c2=

-

∴c=

,点P到该椭圆两焦点

(-

),(

)的距离之和为

;

当a21/2时,则c2=a2-1/2,∴c=

,点P到该椭圆两焦点

(0,

,),(0,

+

,)的距离之和为2

;

考卷上发现的主要的问题有:

①比例式设置不当,坐标计算有误;②未知数设置过多,找不到它们的联系;③得到椭圆方程后,未能化为标准形式,从而看不出中心和焦点;④未能就a的取值的不同情况正确地进行讨论.本题把动点轨迹问题,数学建模问题,分类讨论问题等几个难点结合在一起,使考生面临严峻的挑战.该题的得分率是各题中最低的.说明应用题仍然是当前数学学习的薄弱环节.

(22)题(题略):

由于考生对数学归纳法有一定的认识,中等以上学生能够在第Ⅰ小题取得部分成绩,故本题的得分率比(21)题略高。

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有:

①时间不够,极少数人能正确完成;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第Ⅰ小题时,匆匆走过场,关键步骤徒有形式,即从n到n+1这一关键步骤实际上没有证明;③做第Ⅱ小题时,大部分考生没有对(-1)n-1中n的奇偶性进行讨论.

4.试题和答卷的一些启示

03年高考试题和学生的答卷给当前中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

我们希望,在今后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

认真学习高中数学课标的新理念,新内容,重视能力、素质与观念的健康发展;

重视开展开放性,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重视实验、探索、猜想,培养理性的精神;

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是数学应用的基础,也是实验与探索的基础必须予以落实;

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正式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