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486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8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docx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2页精美排版

九义历史教材(川教版)

八年级下册

 

备课教案

 

刘中宪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程标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西藏的和平解放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插图,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讲述史实。

提供思考的方向,讨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解放西藏,认识问题的复杂性,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

一届政协的召开及其内容(,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与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经过。

从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难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百年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大家想想1901年和现在的中国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你们知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话题。

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引起兴趣,制造悬念。

二、开国大典

1、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阅读文字,说说开国大典的盛况。

2、指导学生阅读P3-5第二目,找出其中的主要点(毛泽东、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等),强调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为什么确定这些(以上)内容的?

分别是什么含义?

引入“一届政协”的教学。

认真观察,组内、班上讲开国大典的盛况。

阅读,记忆。

三、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

1、问题:

为什么要召开“一届政协”,主要内容是什么?

2、政协有何作用?

它的召开与开国大典有何关系?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你能从历史和现在、未来的角度,以及国内与世界几个角度、去思考吗?

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朗读书上的结论。

2、中国革命何以能取得胜利呢?

当时,全国领土是否解放?

五、西藏和平解放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

为什么说西藏自主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为什么向西藏进军又力争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的大致过程怎样?

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2、整理知识点。

师小结其意义。

阅读、思考,找出答案,得出结论积极思考、讨论,归纳,发言。

落实在书上。

讨论、归纳

进入下一目的学习。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思考、讨论、发言、归纳,然后得出结论。

认真听,落实知识点。

四、学习反思:

要求学生再回头看看本课的内容,清理思路,发现新问题。

然后指导学生思考、结论。

认真复习、思考,参与讨论。

五、小结:

巩固与作业:

学习测评P7-8;收集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书面作业。

收集英雄的故事。

【教学后记】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

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

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巩固政权时期内政外交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通过观察地图,学习战争的过程;通过讲述、归纳,学习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教师指导下讨论、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学习辩证地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及引用资料,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三、知识与能力:

抗美援朝的原因、指挥者、简要过程、战斗英雄、结果。

《土改法》的颁布,土改的意义。

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从史实中归纳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抗美援朝战争、《土改法》的颁布。

难点:

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故事导入

1、问:

抗美援朝的英雄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精神呢?

2、中国人民志愿军占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这些中国的战士为什么要到异国他乡去作战呢?

他们为的是什么?

导入第一目。

讲述,认真听。

讨论、归纳。

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发言。

二、抗美援朝战争

1、师利用简笔画地图,简介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交待清楚“三八线”。

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2、问题小结:

美国欺凌弱国,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讨论。

3、地图,简介经过。

知道志愿军五战五捷,为谈判打下了基础。

4、点出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讨论。

7、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何意义?

(指导学生从对朝鲜、对中国、对美国、对世界有何影响等)

三、土地改革运动

1、师生交流。

(原因、时间、文件、结果、实质、意义→从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思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补充1952年主要工农产品与历史上最高年份、1949年的比较情况,说明带来的巨大变化。

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镇压反革命

问题导学:

运动开展的必要性、《惩治反革命条例》颁布的作用及意义、运动的结果及意义

提出自己的问题。

听介绍,为后面的讨论原因等作铺垫。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互动,得出结论。

了解经过,过思考、讨论,交流胜利原因和意义,并得到情感的体验。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理清内容,落实要点。

观察、阅读、体验土地改革及带来变化。

阅读、整理、归纳、发言

五、小结:

学生谈本课学习后的体会。

师小结。

谈话作为小结。

【教学后记】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资料,加深对建国后国家的经济状况的理解和认识。

利用地图和插图认识一五期间的巨大成就。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认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实质及其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就。

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性质。

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及时间。

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以及通过纵比、横比,辩证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难点:

“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用毛泽东的话,让大家分析建国初期的工业状况。

3、讨论:

一个国家的工业对一个国家发展有什么重要呢?

小结导入。

自由发表意见。

悬念,朗读,解决。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问题:

“一五计划”提出的背景、内容、时间及其成果是什么?

2、师生互动。

由学生来谈背景。

问:

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句?

指出国家的策略是优生发展重工业。

问:

当时在中国发展重工业有哪些困难?

让学生理解当时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及困难。

3、成就:

由学生解决,归纳落实在书上。

提示用事实来说明。

4、讨论“动脑筋”,辩证看问题。

(比较既要横比、也要纵比)

阅读、提取有用信息、发言、思考、讨论。

阅读、笔记、学习比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回忆:

一届政协上通过的哪个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指导阅读,把握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与意义。

强调:

一届人大的召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3、问:

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教师小结:

1954年宪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基本形成,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

回忆、发言。

阅读、查找信息。

讨论、朗读书上的引文。

四、三大改造

1、回忆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及经济情况。

2、启发:

社会主义改造是什么意思?

其实质是什么?

引导思考、理解问题。

齐读最后一段教材,落实相关要点于教材上。

3、三大改造,你认为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对今后有什么影响?

提示:

从生产力、阶级、剥削、生产关系等思考。

认真观察、比较、思考,得出结论。

勾画。

学习教材、教师介绍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积极参与讨论。

六、小结:

三大改造完成,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集体的农民和手工业,资产阶级已消灭,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阶级剥削基本结束。

认真听,仔细体会。

【教学后记】

第4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课程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及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具体办法

记住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大跃进”的主要内容和严重后果

掌   握

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后果

能力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

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辨别图片

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对比鉴别

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教训

正确认识这段惨痛的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永远牢记实事求是

唯物史观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点: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教学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前一课内容:

建国初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

历史作用是什么?

有何意义?

“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

二、承上启下:

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总路线”

1、阅读勾划、合作研讨:

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总路线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一种什么愿望?

其主观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在当时提出总路线?

有什么影响?

2、各抒己见:

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

(它反映…愿望,但因缺少…,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指出有哪些失误,导入下一目。

(二)“大跃进”运动

1、材料分析:

出示《“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

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

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举例说明:

“大跃进”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

“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农业生产、资源、人力及人的积极性等方面分别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建言献策:

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适当概括或请学生概括)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如果说“大跃进”运动是生产力的大跃进的话,那么同时进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

阅读讨论: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

其实质是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事例说明: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说明,然后再归纳。

4、综合分析: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

(对国情…,缺乏…,存在…,忽视…等。

5、实例证明:

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

(由于加上…,使…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6、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然后指出:

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等,取得明显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1、学生阅读,勾划出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及其成果:

图表说明:

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A.领导正确:

B.干群积极:

四、小结(失误:

指导思想、具体表现、实质;经验教训;调整成就<重工业>)

课后反思: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课程标准】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工作环境和言行的共同点的学习,感悟、体验英模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各行业模范代表人物的名字;理解“民族脊梁”的含义。

培养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背景;先进人物的贡献。

难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教学步骤】

新中国建立,广大人民群众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到来了严重危害。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忘我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表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

一.“铁人”王进喜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图片反映的故事。

指导学生看书,讲讲王进喜的事迹,读一读王进喜的诗。

讨论:

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或生讲述邓稼先如何回国、如何进行科研(国际、国内环境)的事迹后,提问:

1.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原子弹的研究的?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

说明了什么?

3.邓稼先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精神?

(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艰苦创业…)

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学生阅读教材,讲述焦裕禄的故事。

讨论:

他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品质?

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来说说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初中生有什么启示?

3.填写下表:

大庆铁人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延伸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指导阅读“史海拾贝”。

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课程标准】

简述文革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严重的空难。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奋力抗争;“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二、过程与方法:

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

三、知识与能力: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培养学生正确提取信息和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四五运动。

难点: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步骤】

从“三大改造”以来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发展,最终酿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

为什么?

2.大人物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大量的小人物沉冤待雪,说明了什么?

3.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

他们是谁?

请看“史海拾贝”。

这种抗争阻止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继续发展了吗?

这又说明什么?

二.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

 其结局怎样?

林彪的“自我爆炸”说明了什么?

三.文革的结束

阅读教材,思考:

“四人帮”指的是哪四人?

他们要做什么?

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

“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议一议:

粉碎“四人帮”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损失的情况如何?

如果没有文革我国的经济会如何?

五、文革的反思:

从文革的动乱中我们国家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太大了。

虽后来错误都得到纠正,中共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但是代价太沉重了。

我们国家能不能避免一错再错的再次出现。

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巩固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革”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怎样的破坏?

文革结束后,国家该怎么走?

一.“两个凡是”笼罩下的中国

阅读、讨论:

两个凡是的内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它有什么危害?

是谁提出来的?

二.邓小平再次复出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邓小平何时正式再次复出?

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求他复出的目的是什么?

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谁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什么文章的发表揭开了讨论的序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两个凡是”对“文革”的态度有何不同、影响有何不同?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课文后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

在哪一年召开?

地点在哪里?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哪些?

(书上标记,然后通过“接龙”当场巩固)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4、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转折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阅读、找出: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提出的背景、与改革开放有何关系?

五.内容整合

本课所学的几个问题之间有何联系?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巩固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认识到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第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三、知识与能力:

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典型、主要内容,城市改革的方针、重点、改革成果的代表。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

改革的必要性;城市改革的方针;理论性强、理解困难。

【教学步骤】

展示我国居民不同时期消费领域的“三大件”图画卡片。

思考“这些变化的转折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示本课课题: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1、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

为什么选择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呢?

2、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3、凤阳小岗村改革的成果是什么?

其改革取得成功是因为解决了什么问题?

4、农村改革的形式、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与传统农业的经营内容有何不同?

归纳出农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

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阅读教材,思考:

城市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列表,让学生区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2、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调动企业、企业内部个人的积极性。

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强调,我国今天仍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国家。

小结

请谈谈身边你所了解的农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

巩固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课程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开拓进取精神。

认识对外开放强国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对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开放区、90年代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块、面,逐步开放的过程。

讨论、个案学习法,学习对外开放的格局和成就。

三、知识与能力:

经济特区开放的历程;80和90年代扩大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

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学步骤】

  从对外的必要性导入。

闭关自守的教训,现实发展的需要。

1978年,邓小平提出: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奠定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对外开放的“试点”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1、兴办特区的主张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