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686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docx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讲义湘教版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组成

(一)地壳的组成:

地壳←←←化学元素。

(二)矿物

1、定义:

2、矿产:

3、矿物的物质存在形式:

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例如是矿物的气态形式,和是矿物的液态形式,但大多数矿物是以形式存在的。

㈢岩石(重点)

1、定义:

2、分类(按成因分)

⑴岩浆岩

①形成方式:

只能有岩浆而形成

②分类(按所处的位置分)

A侵入岩:

地表之下,岩石中气孔较,密度较。

例如花岗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B喷出岩:

地表之上,岩石有明显的构造,密度较小。

例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⑵沉积岩

①形成方式:

A、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B、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

化学沉淀:

例如(主要成分CaCO3,良好的建筑材料);

生物遗体堆积:

例如煤、珊瑚礁。

②分类(按颗粒的大小):

砾岩、砂岩、页岩。

⑶变质岩

形成方式: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形成。

例如:

石灰岩→岩,花岗岩→岩,页岩→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㈠地质循环

1、发生地:

2、能量来源:

㈡岩石的转化(重点)

①:

冷却凝固②:

外力作用③:

变质作用④:

重熔再生

由图中可以看出:

三类岩石与岩浆之间只有和、和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其余的只能单向转化。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1、定义:

引起地壳及其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

(1)划分依据:

按能量来源不同

(2)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外力作用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

(3)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外力作用:

主要表现为风化、、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3、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

(1)、主要内容

①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构成。

E

 

★熟记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和范围,特别注意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范围和东南亚所处的板块。

图中A为半岛,B为半岛,A、B两半岛虽然属于大陆,但属于板块;C位于板块,D位于板块;E是东南亚,位于板块。

②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火山。

〈1〉边界类型:

边界(张裂)和边界(挤压)

〈2〉两大地震、火山带:

地震火山带和地震火山带。

★两大地震、火山带与消亡边界大致吻合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⑴消亡(挤压)边界:

①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的,例如喜马拉雅山(板块和板块碰撞挤压处)、阿尔卑斯山(板块和板块碰撞挤压处)等。

②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

、(亚洲东部的岛弧,如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和(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⑵生长(张裂)边界:

易形成、等。

如大西洋(板块和板块张裂处)、红海(板块和板块张裂处)

⑶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

裂谷(东非大裂谷)

由此可以看出:

地壳的相互挤压和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

地壳运动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痕迹”(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壳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地质构造的类型:

①褶皱(岩层变形)

A形成

 

B分类

类型

形态特征

形成的地貌

判断

被侵蚀前

被侵蚀后

背斜

向斜

②断层(岩层错位)

A、断层的概念:

B、断层的分类及地貌:

地垒:

或。

例如我国的陕西的、山东的、江西的和四川的。

地堑:

或。

例如东非大裂谷、陕西平原、山西谷地、新疆的盆地。

(3)地质构造的应用

①找矿、找水

A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找石油、天然气)。

B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找水)。

C边缘常有泉水出露。

②工程建设

A.适合挖隧道。

B.适合建设大型工程的基础工程。

C.工程建设应避开、顶部。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形成、等地貌。

(2)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形成和等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表现形式:

(二)常见的外力作用:

、、、冰川、海浪、生物等。

1.流水作用

(1)流水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现有的的地表形态。

 

 

(2)流水溶蚀作用:

溶洞、漏斗、石林等地貌(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3)流水堆积地貌:

A.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B.山麓冲积扇

 

2.风力作用

(1)风力侵蚀: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2)风力堆积:

沙丘、黄土高原

 

第三节大气环境

大气的基本理论

1、太阳辐射的分类:

可见光、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2、物体只要有温度,都要向外辐射能量;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波长越。

太阳辐射又叫太阳射;地面辐射又叫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又叫大气辐射

3、二氧化碳、水汽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线,臭氧主要吸收波短的线。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一样,

(1)在同样受热时,陆地的气温比海洋升得,且温度比海洋;在同样受冷时,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降得,且温度比海洋;

(2)陆地上气温的变化幅度比海洋上要。

(3)我们把这种差异称为差异

5、大气压强

概念: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压力。

规律: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6、冷暖气团的大气物理性质的比较

类型

气温

湿度

密度

气流运动状况

天气状况

暖气团

温度

湿度

密度

气流

天气

冷气团

温度

湿度

密度

气流

天气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划分依据: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二)垂直分层

1、对流层

(1)对流层的物质组成: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中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和大气质量的3/4。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

(2)特点:

①气温: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②空气运动状况:

运动显著;③天气:

天气变化复杂多样;

(3)气温垂直递减率: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

2、平流层

⑴热量来源:

靠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⑵特点:

①气温: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原因:

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②空气运动状况:

大气以运动为主;③天气:

天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⑴气温的变化:

先,后。

⑵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高度电离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起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方式

(1)吸收:

对流层中吸收了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平流层中吸收了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2)反射:

反射的强弱与云层的和云量的有关。

例如:

在白天,晴天的气温比阴天的气温要。

(3)散射:

大气中的尘埃、杂质对可见光中、色光的散射作用很敏感。

例如:

A、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B、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我们同样能看到事物。

由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过程来看:

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过程中,虽然被削弱了,但只是很少一部分(大气只获得了很少的太阳辐射能量),其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能量能到达地面,从而使地球表面获得能量而增温。

(①太阳暖大地)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获得热量后向外辐射的能量(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②大地暖大气)。

大气获得热量后增温,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波辐射),其中很少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返还给地面(③大气还大地),从而对地面起作用。

(2)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而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云层的和云量的有关。

(二)、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其他因素,如气象(天气状况)因素。

 

三、大气运动

■能量来源和根本原因

能量来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差异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间的气温(热量)差异→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分类:

按大气运动方向划分:

水平运动(风)和垂直运动(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

按范围大小划分:

小范围()和大范围()。

 

(一)热力环流

1、概念:

因而引起的大气循环流动,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

CD

 

AB

2、形成过程:

 

冷却

受热

近地面→气流运动→同一水平面→大气→热力环流

明确:

(1)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我们把单位距离上的叫气压梯度,把促使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吹向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2)气压高低的判断

①同一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气压;气温低,气压。

(3)等压面

①含义:

气压相同的点而形成的平面。

②规律:

在垂直方向上,“凸高为,凹低为;高低名称”。

3、生活中的实例:

(1)城市“热岛效应”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等都要考虑其不利影响,尽可能位于城郊热力环流下沉气流的。

(2)山顶和山谷的热力环流

 

(3)海洋和陆地的热力环流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的受力分析

风所受的力

特点

对风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垂直于,由指向

影响,影响

地转偏向力

始终垂直于,南北

影响

摩擦力

与风的方向

影响,影响

(2)不同位置的风

①高空中的风:

在运动过程中,受和共同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②近地面的风:

在运动过程中,受、和共同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假设风在运动过程中,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3)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和风向的判读

①风力大小:

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风力(速)越。

②风向:

(二)全球性大气环流

按成因分为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1、三圈环流

(1)形成条件:

假设大气在的地表上运动。

(2)影响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①②

(3)形成过程

 

30°N

 

 

明确:

由热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是和。

由动力作用形成的气压带是和。

降水:

和控制地区降水较多。

和控制地区降水较少。

 

(4)形成结果:

个气压带和个风带。

(熟记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移动原因:

受的南北移动的影响。

②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6)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①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因而气压带相对。

②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明显,因而气压带相对破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得气压带被分割成块状,形成若干个。

A、1月,北半球冬季,气压带被亚欧大陆切断,亚欧大陆形成高压(高压),太平洋形成低压,大西洋形成低压。

B、7月,北半球夏季,气压带被亚欧大陆切断,亚欧大陆形成低压(低压),太平洋形成高压,大西洋形成高压。

2、季风环流

 

1月(北半球冬季)7月(北半球夏季)

(1)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2)分布:

主要分布在、和。

(3)影响因素:

和。

(4)形成:

1月东亚吹风,东南亚和南亚吹风(影响因素:

)。

7月东亚吹风(影响因素:

),东南亚和南亚吹风(影响因素:

)。

四、气候的形成

■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我们对气候的分析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分析,用气温和降水来描述气候的基本特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区别气候。

(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1)纬度(太阳辐射):

是影响气候形成最最的因素。

 

(2)下垫面(地面状况):

包括、、、。

 

(3)大气环流:

包括(、)和。

(4)人类活动:

(二)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地区分布、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1、热带雨林气候

(1)分布:

(2)成因:

常年受控制。

(3)气候特征:

全年。

(4)分布规律:

之间。

(5)植被类型:

(6)特殊地方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与成因:

①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巴西高原的东南部、中美地狭的东北部。

成因:

a、地处信风的迎风坡;b、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c、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②几内亚湾沿岸

成因:

a、地处西南风的迎风坡;b、西南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c、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2、热带草原气候

(1)分布:

(2)成因:

受和交替控制。

(3)气候特征:

全年,有明显的、两季。

(4)分布规律:

之间。

(5)植被类型:

(6)特殊地方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与形成:

①东非高原和厄瓜多尔。

成因: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较弱,降水较少。

②尤卡坦半岛。

成因:

地势低,对暖湿气流的抬升不明显,降水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条件,形成热草气候。

③南非高原。

成因:

冬季受副高控制,形成干季,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影响,形成湿季。

3、热带沙漠气候

(1)分布:

(2)成因:

常年受或来自于陆地上控制。

(3)气候特征:

全年。

(4)分布规律:

南北纬之间的大陆部。

(5)植被类型:

4、热带季风气候

(1)分布:

(2)成因:

受(冬季)和(夏季)交替控制。

或者说成:

受和影响。

(3)气候特征:

全年,有明显的、两季。

(4)分布规律:

(5)植被类型:

5、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1)分布:

(2)成因:

受(冬季)和(夏季)交替控制。

或者说成:

受影响。

(3)气候特征:

夏季,冬季。

(4)分布规律:

(5)植被类型:

6、地中海气候

(1)分布:

(2)成因:

受(夏季)和(冬季)交替控制。

(3)气候特征:

夏季,冬季。

(4)分布规律:

(5)植被类型:

带。

7、温带季风气候

(1)分布:

(2)成因:

受(冬季)和(夏季)交替控制。

或者说成:

受影响。

(3)气候特征:

夏季,冬季。

(4)分布规律:

(5)植被类型:

8、温带海洋性气候

(1)分布:

(2)成因:

常年受控制。

(3)气候特征:

冬夏,全年降水。

(4)分布规律:

(5)植被类型:

带。

 

9、温带大陆性气候

(1)分布:

(2)成因:

常年受控制。

(3)气候特征:

冬夏,全年降水。

(4)分布规律:

(5)植被类型:

带(包含有和带)

(三)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

(四)气候类型的判读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根据最冷或最热月时间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7月(8)月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半球;反之1月(2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的气温确定温度带

1、最冷月均温>℃,则可推断为气候。

(1)如果全年降水多且较均匀的是气候,全年降水少的是气候。

(2)如果降水变化幅度大(降水主要集中在月)且最多月超过mm的是气候;

降水变化幅度大(降水主要集中在月)且最多月未超过mm的是气候。

2、最冷月均温在℃—℃之间时,则可推断为气候和气候。

(1)如果全年降水均匀的是气候;

(2)如果是雨热不同期或冬雨型的是气候;

(3)如果是夏雨型的是气候。

3、最冷月均温℃—℃,则为气候。

如果夏季降水较多的是气候,全年降水少的是气候。

4、最热月均温<℃为气候。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季节分配与年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或干旱: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5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有雨,<500mm);亚寒带大陆性气候(<250mm)与极地气候。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锋面的概念:

气团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

(1)有一定的(宽度);

(2)下上(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3)锋面处天气变化。

3、锋面的类型:

冷锋、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气团被迫抬升

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气团主动爬升;

符号

雨区

位置

单一气团控制,温暖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

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出现、、、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冷却凝结产生。

气团代替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气温和湿度,天气。

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位置,气温,气压,天气

天气

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季暴发的寒潮;

北方春季的沙尘暴

一场春雨一场暖

影响我国的锋面主要是。

(二)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压(反气旋)

低压(气旋)

图例

气压状况

中心气压,四周气压。

中心气压,四周气压。

水平气流运动状况

水平

方向

北半球,时针向四周辐散;

南半球,时针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时针向中心辐合;

南半球,时针向中心辐合

垂直

方向

天气状况

多天气

多天气

实例

夏季:

长江流域的天气;

秋季: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

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

(三)锋面气旋系统

1、概念: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2、形成:

3、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暖锋:

前方是宽阔的云系控制下的天气。

冷锋:

后方是狭窄的云系控制下的天气。

气旋中部:

气团控制下的天气。

4、、锋面气旋的判读

(1)锋面位置的判断: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这是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冷、暖气团在此相遇;而高压脊中水平气流辐散,冷暖气流不可能在此相遇,不可能形成锋面。

(2)锋面类型的判断:

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要看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以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气流的方向,一般来说,从高纬移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移来的气团是暖气团,然后就可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出锋的类型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一)概念:

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和的变化。

(二)形成

 

(三)意义:

1、水资源不断更新;

2、促使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二、洋流

(一)概念:

(二)分类(按性质分):

寒流(一般由流向)、暖流(一般由流向)。

(三)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分布规律

1、分布★(必须把世界洋流的名称及分布落实到图上)详见教材P62页

★注意:

北印度洋的洋流为季风洋流:

夏冬。

根据北印度洋海水流动方向来判断南、北半球的季节或南亚、东南亚此时的盛行风向;

根据季节来判断北印度洋洋流流向;船只在航行中是顺水还是逆水。

2、分布模式图

3、分布规律

(1)形成了以海区(北半球时针流动,南半球逆时针流动)和海区(北半球时针流动)为中心的两个大洋环流。

南半球副极地海区,由于没有陆地,因此缺失副极地大洋环流。

(2)在副热带海区,大陆东岸(大洋西部)为暖流,大陆西岸(大洋东部)为寒流。

在副极地海区,大陆东岸(大洋西部)为寒流,大陆西岸(大洋东部)为暖流。

(四)洋流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寒流——。

例如:

2、对生物的影响:

(1)交汇形成大渔场(例如寒流与暖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寒流与暖流交汇形成的纽芬兰渔场、寒流与暖流交汇形成的北海渔场);

(2)上升流---渔场。

3、对污染物的影响:

既可以加快,也可以扩大。

4、对海洋运输的影响:

顺流航船逆流航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