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3776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docx

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word学案教案设计doc

高二历史选修一学案之六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学习目标:

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内涵及产生演变过程及实践。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的内容及发展过程分析其特点、影响。

理解康有为、梁启超民主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掌握清政府实行立宪政治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知道中国帝制终结的基本过程及意义;掌握《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了解其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探究两次复辟帝制帝制活动发生与很快失败的原因。

知识要点梳理:

一、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中体西用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2思想形成的过程

①、“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

代表:

林则徐、魏源派别:

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代表一:

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地位:

第一次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其它代表:

郑观应、王韬等

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代表人物:

沈康寿、孙家鼐

④、“中体西用”思想的完善

代表:

张之洞《劝学篇》派别:

洋务派地位:

“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4、实践:

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19世纪60-90年代)清末新政(1901-1912)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不同点:

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②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早期维新派:

从洋务派分化出来,君主立宪思想

晚期维新派:

比早期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③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比维新派更进步

二、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一)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1、产生背景:

(1)康有为出游香港,亲身体验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

(2)康有为热心研究西学,探索改造中国之道。

(3)外国侵略和洋务运动使西方学说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

2、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1)民主思想的核心:

君主立宪

理论:

托古改制:

①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的儒家孔孟学说中已有充分体现

③用进化论重新解释儒家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学说,论证中国应由“据乱世”的君主专制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

④坚持渐进变革,先君主立宪后民主共和,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超越

(2)变法维新的纲领和具体方案

①途径:

上书皇帝、代写奏章、编译书籍等直接陈述

②主要内容:

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向日本明治维新学习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3.康有为民主思想发展变化:

时间:

百日维新开始前夕,

表现:

不再提及设议院,立宪法的主张,而是主张在宫中设立“制度局”.

制度局是一个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制度局下设法律,税计,学校,农商,公务,邮政等十多个分局,具体处理各方面政务.这显然与君主专制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民主成分.

(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主要内容:

<变法通议><新民说>

(1)用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2)兴民权

(3)把“伸民权”和”广民智”联系起来提出新民说,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和独立人格;新民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4)要实现立宪政治必须制定宪法和培养有资格的国民,故立宪不可操之过急.

2.梁启超民主思想的发展变化:

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一度更趋进步,认为应大力发扬自由民主,把卢梭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

(三)谭嗣同的激进思想:

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

(四)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兴中会的“创立合众政府”和同盟会的“创立民国”都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民权主义作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根本”,主要内容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而且还要防止帝制的复辟.

2.三民主义思想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三者密不可分.其中推翻清朝统治的民族革命(民族主义)和颠覆君主专制的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一件事情的两面;而政治革命(民权主义)和社会革命(民生主义)也要一次完成;总体来说这三种革命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从不同方面反对君主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

3.孙中山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借鉴

(1)政治革命(民权主义)和社会革命(民生主义)要一次完成

(2)五权分立:

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4.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评价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具体表现为:

从其最终的目标来看,它能够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

局限性:

只是代表广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5.评价三民主义

积极性:

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3)在其指导下,制定出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宪法》(1912年)

局限性:

(1)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和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民生主义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说明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6.发展变化----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明确提出反帝;

民权主义:

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核心:

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高潮的到来。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清末新政(1901-1904)

1、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

2、措施和客观影响:

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编练新军----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

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

3、结果:

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预备立宪

1、原因:

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

2、历程:

五大臣考察宪政宣布预备立宪设资政院、谘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出台

3、后果:

立宪派分化,

汉族官僚离心,

清政府空前孤立。

4、实质:

是一场骗局,清政府“预备立宪”极力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权力。

(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辛亥革命做的准备

①思想基础:

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②组织基础:

a.革命团体相继成立b.同盟会的成立。

③革命时机成熟。

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更加蓬勃发展。

2、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起义

(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条件:

①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支持袁②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退让④袁世凯的实力与反革命的两面手法

2.步骤:

(1)“逼宫”

(2)孙辞职(3)制造兵变(4)北京就任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3)未改变社会性质。

四、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一)二次革命(1913)

1、原因:

袁世凯专权①对内:

制造“宋教仁案”、镇压革命党人

②对外:

进行“善后大借款”(目的)

2、经过:

3、结果:

失败

原因:

A、主观:

革命党人力量焕散;B、客观:

袁世凯力量强大。

4、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护国运动(1915—1916年)

1、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②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

③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④基本接受“二十一条”(1915)

⑤制造帝制舆论(1915)⑥操纵国体投票,获“全票拥护”(1915)⑦改元、登极(1916)

2、经过:

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5)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③蔡锷等人武力讨袁④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6)

3、结果:

袁世凯取消帝制,在忧惧中死去

(三)讨逆运动(1917)

1、原因:

张勋复辟帝制(张勋复辟帝制背景:

①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②府院之争(概念、实质))

2、经过:

①舆论:

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②武力:

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京

3、结果:

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新执政。

(四)护法运动(1917—1918)

1、起因:

段琪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

2、经过:

成立军政府、举兵北伐

3、结果:

失败

原因:

①缺少群众基础②没有自己的武装③西南军阀的排挤

典例分析

孙中山在1906年说道: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人的满洲政府。

……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祖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表明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盲目排满行为

③指明推翻清朝统治有双重意义④运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D

变式训练

1、以下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A.对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具有指导作用

B.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和思想

C.张之洞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者

D.其在中国近代未起任何进步作用

2、下列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主以中学,辅以西学④创立合众政府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3、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呼吁中国要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实行“变政”,其目标是()

A.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实行君主立宪C.建立皇族内阁D.推翻皇帝统治

4、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

①“中体西用”②依靠清王朝进行改革

③建立君主立宪④实现民权⑤实行共和制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5、根据中国的实际和对西方的研究,对西方民主思想加以改造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①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②提出民生主义

③实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④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6.下列观点中,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共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则亡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上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7.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B.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矛盾

8.中国资产阶级开始提出推翻清政府的要求反映了

A.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B.社会各阶层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共同愿望

C.民族资产阶级要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道路的愿望

D.资产阶级革命派已认识到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9、材料一:

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奕訢称:

“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

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

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

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

”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严复指出:

“令成之称西人者,日必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

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

荀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严复《论世变之亟)

请回答:

(1)步人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二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

(2)从材料二、三看.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

参考答案

1、D2、A3、B4、C5、D6、B7、A8、B

9、

(1)顽固派:

用忠信礼义救国(或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礼义人心是国家根本。

洋务派:

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2)奕诉:

西学主要是先进工艺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严复:

西学主要是先进政治制度;开展维新运动。

(3)中国文化(技术、制度)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遭受西学指导下的西方国家的侵略,出现民族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