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4377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docx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

诺曼底战役期间德国防卫作战之探讨陈郴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E-Mail:

摘要

在一九四三年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决定了对德国占领下的西欧实施登陆作战。

此项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始于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D-Day)盟军攻击登陆法国诺曼底海岸。

尽管凭借着先期战场经营所构筑的工事与阵地,德军却未能击退盟军登陆并阻止其向内陆突破。

德军防卫作战无法有效遏阻盟军攻势的主要原因在于装甲预备队部署分散,未能在盟军登陆的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影响。

此外,居于绝对劣势的海、空军兵力、指挥系统混淆与缺乏弹性的作战指导,均决定德国防卫作战最后失败的命运。

诺曼底之役不仅象征着德国在西欧战场上的失败,更暴露出德军的西部防线已濒临崩溃边缘,巨大的战争耗损更使得德国在各战场的作战难以为继,而逐步迈向败亡之途。

关键词:

德黑兰会议、两栖登陆作战、装甲预备队、作战指导。

原载:

《欧美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三期(民国九十一年九月),499-566.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壹、前言

一九四四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对希特勒(AdolfHitler)统治下的德国而言,一九四四年也是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一年。

此时德国在军事上已陷于困境,大西洋潜舰作战业已完全失败,不论在大西洋或是欧洲大陆,盟军已掌握绝对制空权并日以继夜的轰炸德国工业设施与城市。

东线战场方面,德军由于苏联日渐强大的反攻而损失重大并被迫向边境节节撤退,南方意大利战场更因为意大利政府于一九四三年九月投降并脱离轴心阵营而使战况陷入胶着(Salewski,1995:

8-9;Padfield,1999:

388-389)。

来自各线战场的压力,迫使德国尽可能的运用有限的资源加强防卫仅存的西部战线,以防止盟军自西欧登陆入侵,造成德国三面受困的绝境。

因此西线防卫的成败对希特勒政权的继绝存亡实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事实上,为响应斯大林(JosefStalin)的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在东线单独对抗德军之压力,英、美于一九四三年“卡萨布兰加”会议(CasablancaConference,Jan.14-25)中,就开始讨论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的可能性。

历经同年五月(11-26)“三叉戟”会议(TridentConference)与八月(17-24)“魁北克”会议(QuebecConference),于一九四三年底“德黑兰”会议(TehranConference,Nov.28-Dec.1)中,美、英、苏确立次年五月,对德军占领下法国发动陆海空三栖突击的“大君主作战”(OperationOverlord,按:

大陆译为“霸王行动”。

),同时苏军并配合从东线发动攻势,共同夹击德军(Hillgruber,1977:

332-350;Boog,Krebs,&Vogel,2001:

502-506)。

根据盟军作战计画1将先使用3个空降师进行突击作战,以掩护诺曼底登陆地区侧翼,接着第一梯队攻击兵力的4个军,共6个师分别于法国诺曼底海岸地区5处滩岸登陆。

盟军登陆兵力的战斗序列如下:

美国第一军团(司令布莱德雷中将O.N.Bradley),所辖兵力为第七军(军长柯林斯少将J.L.Collins),辖四个师,第四师为先锋,后续为第九十、第九和第七十九等三个师,主攻犹他(Utah)海滩;以及第五军(军长格鲁少将L.T.Gerow),共三个师,第一师和第二十九师一部任先锋,后续为第二装甲师和第二师,主攻奥玛哈(Omaha)海滩。

英国第二军团(司令邓普西中将M.C.Dempsey),所辖兵力为第三十军(军长布克纳尔中将G.C.Bucknall),共三个师,第五十师和第八装甲旅领先,后续为第七装甲师和第四十九师,突击黄金(Gold)海滩;以及第一军(军长克罗克中将J.T.Crocker),共三个师,加拿大第三师和加拿大第二装甲旅在前,海军陆战队第四特勤旅在后,主攻天后(Juno)海滩;英国第三师和第二十七装甲旅在前,第一特勤旅、第五十一高地师和第四装甲旅在后,登陆宝剑(Sword)海滩。

空降部队方面则为:

英国第六空降师、美国第八十二和第一○一2个空降师(隶属美国第七军)。

俟登陆成功并突破德军海岸防线后,则分兵朝东向瑟堡(Cherbourg)及不列塔尼(Brit-tany)半岛方向进攻,以取得各海港及机场作为后续作战的补给根据地。

当前述目标完成之后,再使用左翼英国第二军团在康城(Caen)地区中作威胁性的突破,以吸引德军预备队。

一旦牵制住德军主力于康城地区之后,美国第一军团和后续登陆的第三军团,即在西面右翼上实行突破,一直向南推进到罗亚尔河(Loire)上,以攫取足够的作战空间。

最后全部作战正面以康城为枢轴而逆时钟旋转,使右翼美军向东转进达到塞纳河(Seine)上直趋巴黎,最终目标是朝向德国重工业中心鲁尔(Ruhr)地区进攻,以求彻底摧毁德国赖以进行战争的神经中枢,为结束欧洲战事奠定胜基。

D.Eisenhower)将军,而预计使用于作战的盟军兵力计有39个师:

其中英军17个师(包括3个加拿大师)、美军20个师、法军和波兰军各1个师。

本文主要利用战时德国国防军总部战争日志(KriegstagebuchdesOberkommandosderWehrmacht,以下简称KTB/OKW)、联邦档案馆军事档案(Bundesarchiv-Milit.rarchiv)、希特勒作战训令以及历史档案汇编等史料,3从军事史观点分析一九四四年诺曼底登陆前后,德国对于防卫攸关最后战争胜负之盟军登陆的军事计画与作为、战役期间作战指导的实际缺失,并检视德军防卫作战失败的结构性因素及其对德国在大战末期欧洲军事作战以及最后趋向军事失败的影响。

贰、登陆战前德国西线战场的防卫计划与兵力部署

对德国的战争前景而言,一九四二年是极具关键性的一年,因为美国的参战以及苏联要求开辟“第二战场”均对德国的西方战略态势形成极大的压力。

针对此,德国开始积极构筑所谓的“大西洋长城”(Atlantikwall)——沿着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海岸,总计约2,700余公里海岸线构筑的防御工事。

可是直迄一九四三年,除了主要港口和加莱(Calais)地区以外,其余的地区并未构筑永久性的防御工事。

同时希特勒更命令荷兰至西班牙边境的海岸线据点保持战备警戒,显然一九四二年英军突击法境圣纳萨(St.Nazaire,Mar.26-28)德国海军基地以及英国及加拿大的突击队对法国西北海岸第厄普港(Dieppe,Aug.18-19)的突击行动令他十分不安。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盟军登陆法属北非后三天,希特勒更命令执行“安东”(Anton)计划--以德军进占法国维琪政府(Vichy)辖区(DieBerichtedesOberkommandosderWehrmacht,1988:

307-308),以免南翼暴露于敌人威胁之下。

不过,这项行动却使德军西线的防区额外增加了四百公里的濒地中海海岸防线。

随着意大利投降(1943,Sept.),德方研判盟军即将于一九四四年春季或夏季间进行越过英法海峡的入侵行动。

而德国方面担负实际防卫盟军入侵任务的是于一九四二年三月间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的伦德斯特(GerdvonRundstedt)元帅,其辖区包括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全境。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三日,希特勒颁布“第五十一号训令”作为未来西线战场防卫作战方针的基础,其中他曾明白指出西方日益增大的侵入威胁,并强调法国对德国继续进行战争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决定增强西部防线的战备。

同时希特勒在训令中强调在战术运用上“一俟盟军登陆上岸,应立即发动反击以阻止其滩岸阵地的扩张并将其驱之入海”。

依据训令中所反映出的战术思想,德国防卫作战是以主动的攻势作为,以击溃敌人于滩岸为最高原则。

而欲有效防卫敌人可能的登陆则有赖良好的海岸据点与防御工事。

因此希特勒指示应强固沿海工事并将炮台集中建造在英法海峡最狭处,也是最受威胁的法国西北部海岸线上,尤其是在主要港口以及潜艇基地,德军均建有各式海岸阵地以及高炮阵地。

事实上,盟军入侵西欧将带给德国心理上与战略上的双重影响,因为一旦丧失法国战场不仅意谓着通往德国的门户洞开,同时军事上的失利将使业已低沉的国内士气再遭重击。

再者法国距离德国本土与重工业心脏鲁尔地区最近,而后者更是德国生产作战物资的主要根据地,因此法国的失陷将比其它任何战线的崩溃更加危及到德国军备生产的命脉。

根据希特勒的军事、政治战略考量,他将西方战场的军事胜利视为决定欧洲战争胜负的转折点,唯有在西方击败盟军攻势,德国才可能重新获得战场主动权,进而迫使英、美退出战争或接受和谈。

易言之,只要能击溃盟军登陆,德国就可为自己在外交、战略运作上赢得更大的空间以及足够的时间,并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迅速转移兵力至东方全力应付苏联,并对苏联攻势进行长期坚强的抵抗,争取最后全面的胜利。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元帅指挥新成立的西线B集团军,同时视察由北海、英吉利海峡直至大西洋沿岸海岸防务。

这个视察任务并不受西线总司令节制,其主要目的在于监察西线战场的全盘防务并对反击敌人登陆的作战方式提出具体建议。

在该年底呈希特勒的报告中,隆美尔研判敌军登陆作战的焦点极有可能是指向法国西北部海岸地区(Hart,1978:

574)。

至盟军登陆,德军在西线总共完成15,647个掩体及799座钢筋水泥炮台。

一九四四年元月十五日,B集团军司令部正式成立,并负责指挥位于荷比卢三国以及法国西、北部的第七及第十五军团(防区参见附图1)。

虽然隆美尔在指挥系统中系处于西线总司令伦德斯特之下,但实际上,希特勒却赋予隆美尔执行强化西线防务的责任,并对其直接负责。

而自五月初,西线另行成立G集团军归由布拉斯考维兹(JohannesBlaskowitz)将军统辖,负责法国南部地中海地区的防务之后,11隆美尔辖下部队便成为西线德军中对抗盟军入侵的主要兵力。

在一九四四年的前六个月中,隆美尔在加强战备方面所做的努力远超过去二年之总和,包括将敷设于法国北部海岸防卫地带的地雷数量增加三倍,达到5,000,000-6,000,000(500万~600万)枚、加强前置防线中要塞、防卫据点及部队防御工事之结构、重新调整重要单位的戍守地区以及设置各式陷阱、海中障碍与海岸障碍物于盟军可能入侵的途径上,目的在增加盟军登陆的困难性并同时减低其奇袭功效。

不过,由于时间不足、缺乏劳力以及缺乏水泥与其它材料,隆美尔加强战备的努力还是无法将“大西洋长城”补强到令他满意的地步,使其发挥岸边阻止盟军登陆之效力。

虽然先前隆美尔认为盟军登陆的地点可能是指向法国西北部海岸地区(第十五军团防区),但他以后却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诺曼第地区,这可能是受了希特勒的影响,在少数认为敌人可能在该地

区登陆的德方高层决策人士当中,希特勒也是一个。

其结果是增强了赛纳湾沿岸中的海防,例如:

建筑了混凝土的工事,加设了雷阵和铁丝网,滩岸上加建了战防障碍物和水底障碍物。

在卡伦坦(Carentan)河口边缘上的沼泽地区中,以决堤造成泛滥地。

不过,虽然希特勒本人在几个月前曾指出,盟军侵入的地点可能会在诺曼第。

但是负西线主要防卫重责的伦德斯特与隆美尔两人却依然确信,登陆的重点地段应在法国西北部海岸的加莱地区,因为加莱地区是距离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最近的地点。

同时海军亦认为诺曼底地区因海流和岩礁关系,不太可能成为敌人登陆地点,因此经希氏批准,西线在此地区集结了较强大的十五军团作为防卫兵力(Ose,1985:

89)。

在一九四四年的春季中,西线总部所指挥的兵力共有2个集团军和1个西线装甲兵团,其所辖主要单位如下(详见附表2):

B集团军,统辖35个师,主要分属2个军团,部署从比利时至法国不列塔尼半岛之间广阔的海岸线上,主要负责法国西部海岸防卫。

其中第十五军团,兵力共4个军18个师,防地介于比利时安特卫普(Antwerpen)与法国奥恩河(Orne)之间;第七军团,兵力共4个军14个师,配置在法境奥恩河与罗亚尔河之间,其中有一师戍守于英法海峡中“海峡列岛”(Kanalinseln)上。

集团军另直辖第八十八军,兵力3个师驻防荷兰。

第十五军团虽拥有较多兵力(18个师),但其中只有4个是步兵师。

而第七军团虽仅有14个师,但却有一半(7个师)都是战斗力较强的步兵师。

因此就步兵的战斗效力而言,第十五军团未必是兵力雄厚而且战斗能力强,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五军团战斗地境内控制有5个装甲师(3个为总预备队),而第七军团仅有1个。

同时前者防区内对于海岸防御采取纵深防御部署,尤其是在加莱-哈佛(LeHavre)-布隆尼(Boulogne)之线(距英国东南方最近之线),各师前后配置,密度为西线之最(参考附图1)。

此外,第十五军团防区内的工事以及炮兵阵地密度约为第七军团的二倍。

在后者防区内,不仅炮阵地大都没有掩体,甚至要塞建筑都还在开始构工阶段。

G集团军,下辖第一和第十九两个军团,总计13个师。

前者辖2个军5个师,防守罗亚尔河至庇里牛斯山脉(Pyrennes)之间-即比斯开湾(BayofBiscay)地区;后者辖2个军8个师,驻守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Hart,1979:

233)。

西线装甲兵团,一九四四年一月成立,主要负责西线10个装甲师及装甲步兵师的行政、训练与后勤支持,对各装甲师并不具实际指挥权。

德军虽在西线集结远较盟军登陆部队强大的兵力,不过仅以师数量为衡量双方实际战力标准并非客观方法,若计算战斗部队人数以及装备(见附表4)则为一种比较接近事实的方式。

一九四四年德军戍守在西线之陆军师依其性质与编装分为两类:

一为步兵师,其编制为每师下辖3个步兵团(各辖2营)、1个炮兵团(辖3营)、反装甲营、工兵营、警卫营、预备营各一以及师后勤及直属部队;一为守备师,固守在海岸线上的某地区,专责海岸防卫及部队训练,大都成立于一九四○年占领法国以后。

并由后备兵力组成,战斗力不及步兵师,其编制为每师下辖2个步兵团(各辖2营)、1个炮兵团(辖3营)、预备营、反装甲连、工兵连各一,师后勤及直属部队。

除陆军各师外,另有隶属空军地面部队的伞兵师,其编制除每师有3个各辖3营的步兵团外,余类同陆军步兵师。

伞兵师不仅在人员数量方面较陆军步兵师多,由于其兵员年龄层低,武器与训练均佳,在质量方面也更为优良,每师总兵力约在16,000人左右。

不过,防守西线的德军各步兵师,除了编制人数并无一定标准,而且大多数兵员不足额。

另外在成员素质上亦逐年下降,多数为训练、经验不足的士兵,尤其平均年龄偏高。

甚至普遍的配属东方部队(Osttruppe,苏联的少数民族组成)于各单位以为补强。

一九四四年的德军步兵师(含守备师),兵员总数介于10,000-12,500人之间。

而美军步兵师编制为3个步兵团(每团3营),另辖4个炮兵营、1个战车营或反战车营,总兵力超过14,000人;英军步兵师则辖3个步兵旅(每旅3营),另配属3个炮兵团(每团3营)、1个防炮团以及反战车团,总兵力高达18,000余。

相较之下德国步兵师不仅在步、炮兵方面的实力逊于盟军,兵员总数也只有盟军同级单位的2/3强。

一九四四年德国陆军成员平均年龄为31.5岁,而美国陆军则为25.5岁,相差达6足岁;西线德军方面以七○九守备师为例,全师平均年龄高达36岁;更有甚者,一六五守备师全师官兵高达90%均患有胃疾,师内并提供疗养餐饮,因而赢得“胃”师、“白面包”师之诨号。

戍守诺曼底与不列塔尼地区的八十四军,在其直辖5个师共42个步兵营中,有8个系由苏联少数民族(哥萨克、鞑靼、乔治亚)志愿军所组成,占其总兵力几达20%。

其中又以诺曼底地区的七○九(3营)及七一六师(2营)为最。

而在机动力方面,与英美盟军拥有完全机械牵引火炮及运输工具的机械化步兵师相较,德军步兵师大多数仍是以配备马匹牵引火炮及运输工具为主。

由于缺乏足够的机械运输载具,德军步兵师根本谈不上战场机动力,即使装甲及机械化步兵师亦缺乏足够装备与训练。

一九四四年德军步兵师中拥有的机械车辆数尚不及战争初期步兵师标准的一半,而马曳车辆却较前增加1/3。

一九四四年初德军装甲师的制式编制如下:

1战车团(下辖2营)、2装甲步兵团(各辖2营)、1装甲炮兵团(下辖3营)、1装甲工兵营、1装甲搜索营、1防空炮兵营、1反装甲营、1装甲通信营以及师后勤单位,兵员总数介于14,000-17,000人不等。

党卫军装甲师的编制较陆军为大,其每师装甲步兵团各辖3营,兵员总数介于17,000-20,000人左右。

因此,从战术角度观察,德军在西线部署的防御部队,其战力很难符合一般反登陆作战计划中要求的标准。

至一九四四年六月为止,德军在西线总共部署58个师的防卫兵力,其中具有战斗经验的步兵师仅占少数,大部分是缺乏训练与作战经验的守备师(33个守备师,15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

23其中除了10个装甲师外,38个师部署在海岸线上,而另10个师则位置在战线后方(Guderian,1998:

300),防守自荷兰、比利时蜿蜒至于法国大西洋以至地中海,长达三千余公里的海岸线。

而部署在荷兰、比利时境内有8个师,另有17个师分布在法国南部。

沿着三百余公里的诺曼底地区沿岸,只有6个师(4个是守备师),其中3个师戍守在柯腾丁(Cotentin)半岛之西部--即瑟堡地区,另外两个师驻防介于维尔河与奥恩河之间六十四公里的海岸线(正值盟军登陆滩头地区),另外一师则位于奥恩河东侧。

据西线总部参谋长布鲁门提特(GüntherBlumentritt)将军的说法“德军的部署态势,正确描述应为保护海岸而不是防卫入侵”(Hart,1979:

238)。

正因为德军采取沿海岸线布防战略,形成“备多而力分”,兵力分散反而不能发挥集中优势。

一九四四年初德国国防军地面部队总兵力计4,270,000人,其中部署在西线的兵力约有950,000人(约占总兵力之22%),1,400-1,600辆战车,以及近5,000门各式口径火炮(7.5-42cm,其中仅1,102门为德造,3,823门为掳自外国)。

诺曼底地区德军兵力分布与盟军登陆部队对比由西向东为:

七○九守备师(犹他海滩:

美第四步兵师);三五二步兵师(奥玛哈海滩:

美第一与二十九步兵师);七一六守备师(黄金、天后、宝剑海滩:

英第三、五十步兵师与加拿大第三步兵师),另七一一守备师位于英加部队登陆东侧之接壤地区,是日与盟军亦发生实际战斗。

而装甲机动力方面,整个诺曼底地区也只有1个装甲师,即第二十一装甲师)可用于反击敌人登陆。

虽然隆美尔辖有3个装甲师,并且在紧急状况之下可彼此支持,但另外两师均远在塞纳河东侧,在缺乏空中掩护与交通条件恶劣的情形之下,能及时驰援战斗地区之机会微乎其微。

而从当时德军装甲师平均的战车数量不过只及美国或英国装甲师所拥有的三分之一来看,反击规模庞大的盟军登陆战,德军所能掌握的机动兵力是如何薄弱(Hart,1979:

240)。

空军方面,德军第三航空司令部虽位于西线防区,不过却直接受空军总司令戈林(HermannG.ring)指挥。

其辖下共有815架各式飞机,而飞机堪用率仅为50%,亦即只有半数左右的飞机适合作战。

而德国在海峡地区的海军兵力计有:

100艘左右各式潜艇、8艘驱逐舰和大型鱼雷艇、5艘小型鱼雷艇、34艘鱼雷快艇以及262艘扫雷艇与巡逻艇。

虽然岸上配置有海军炮台,但海军并未拥有自己的侦察飞机,得以实施海峡侦搜。

毫无疑问以这样的海、空军兵力与装备是很难对即将发起的盟军入侵作有效的防御。

因此,据美国官方的估计,一九四四年间一个德国装甲师的实际战车数量约为90-100辆,仅相当于美方标准的一半,详细装备比较参见附表4。

英德装甲师战车数量对比表

各式战车(辆)兵员总数(名)

美国轻装甲师24510754重装甲师39014664

英国270-30614964

德国陆军90-10013843SS120-19017000

全部飞机中有325架(40%)为轰炸机,315架(39%)为单、双引擎战斗机,仅有75架(9%)为对地攻击机。

德国在诺曼底地区的海军只拥有4艘鱼雷艇、15艘快艇以及6艘炮艇。

比较双方的三军战力,理论上盟军在英国已经集结了足够的兵力,在掌握绝对海空优势条件下,几乎可以对任何他们选定的目标进行攻击并形成局部优势。

事实上,由于大西洋海岸线太长以及缺乏足够的物资与兵员,所谓的“大西洋长城”,远不如宣传中那样强固。

直到隆美尔就任B集团军司令,才开始加速补强海岸工事与反登陆障碍等措施。

即令如此,在重要的海岸防御地区,防守兵力与德军当时可用的兵力亦不相称,何况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都部署的相当分散,每师的防御正面过宽。

以诺曼底地区防卫美军登陆要冲的三五二师步兵为例,该师防御正面高达五十七公里,而防卫英军及加拿大军登陆方面的七一六守备师,其防御正面亦宽达四十公里,均远超过一个正规师所能有效防卫——约十公里正面的能力之外。

因此,依赖这些部队有效防守绵长的海岸线显然是力有未逮。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驻防于西线的装甲师大多是久历戎行并具有丰富东线苏联战场作战经验的部队。

其中陆军第二、九、十一3个师以及第一SS、第二SS2个师均为参加一九四三年“卫城作战”(OperationZitadelle)后,于一九四三年秋冬之际从苏联前线调至法国各地整补训练。

第一一六装甲师虽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始于法国组建,但其前身为在苏联作战经年的第十六装甲步兵师。

第二十一装甲师则自一九四一年起就转战北非战场,一九四三年五月始遭盟军击灭,同年七月于法国重建。

比较新的部队只有装甲教导师(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于波兹坦[Potsdam]成立)、第十二SS装甲师(一九四三年七月成立)以及第十七SS装甲步兵师(一九四三年十一月成立)。

“卫城作战”乃指东线德军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对库尔斯克(Kursk)地区苏军所发动的大规模夏季攻势。

不过,在西线装甲师的数量虽众,但他们毕竟多是转战经年,战力损耗的部队,即使经过整建,在装备补给方面仍是相当缺乏,尤其是战车方面的实力明显不足。

除了装甲师多具东线战场作战经验外,西线德方高级将领中,除了隆美尔及其辖下第七军团司令多尔曼(FriedrichDollmann)从未在苏联前线服务过,其余如伦德斯特、第十五军团司令萨尔穆特(HansvonSalmuth)、装甲兵团司令史维本堡(GeyrvonSchwep-penburg)等人均是转战苏联战场经年的高阶部队指挥官。

苏联战场经验对他们的战术思想与作为影响深远,由于他们尚未见识过盟军在北非以及意大利战场上所展现的海空优势,因此他们所了解的战争型态局限于二度空间,而未能充分理解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性。

由于所经历的战场条件完全迥异,对于现代海空军优势以及三军联合整体作战力量所带来的冲击,显然隆美尔要比其它西线战场的将领在实际作战上具有更多的经验。

毫无疑问,希特勒指派隆美尔负责从荷兰至法国罗亚尔河河口的海岸防务,正是考虑敌军可能会对该地发动大规模的两栖作战。

德军的作战方针是以击灭敌人于滩岸为最高原则,对已登陆或突破的敌军,则依海岸永久工事及纵深据点拘束阻击,并配合机动部队之适时集中转用,彻底歼灭敌人于预想地区。

自一开始隆美尔与他的直属长官伦德斯特,在防卫盟军登陆的战术运用上见解分歧。

隆美尔主张所有的部队——包括装甲部队,必须要在盟军发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