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4647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99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docx

生物必修3知识整理

2013必修3《稳态与环境》一轮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3)内环境:

①概念:

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

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

组织液

(2)血细胞:

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

(如上图)

③功能: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概念: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经典解释: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调节途径

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4)意义:

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别提示】

①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

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4、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5、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

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6、体温调节过程:

7、调节方式:

寒冷环境下:

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炎热环境下:

神经调节。

8、调节中枢:

下丘脑

9、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10、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的原因:

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2、水的来源和去路: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也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调节激素:

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4、水平衡的调节过程:

5、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6、调节中枢:

下丘脑

7、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特别提示】

①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到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②下丘脑是神经传导电信号与体液调节中化学信号的中转站,所以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无机盐平衡的原因:

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2、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3、调节激素:

醛固酮。

(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从而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4、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5、调节方式:

激素调节。

(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6、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补充:

肾脏排盐的特点

Na+: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五、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

指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3.9-6.1mmol/L)

2、平衡的原因: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4、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

降低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

①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

升高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5、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过程: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

(补充:

血糖降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激素→血糖升高)

6、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肝脏完成)

7、调节中枢:

下丘脑

8、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9、糖尿病

血糖不平衡:

过高—糖尿病。

(过低—低血糖病)

(1)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2)症状:

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①多尿:

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在排出糖时,要带走大量的水,因而尿量增加,形成多尿。

②多饮:

多尿造成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于是口渴、多饮。

③多食:

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分解释放能量的作用,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总感觉到饥饿而导致多食。

④体重减少:

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

(3)治疗:

①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不吃或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②轻型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治疗;重症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③基因治疗将成为根治糖尿病的措施。

(4)检测:

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免疫的概念:

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注:

概念中“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分子:

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第三道防线:

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2)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是指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即对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先天性的)

特异性免疫:

指人体针对某种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参与的防御作用。

(后天性的)

(3)特异性免疫

①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

是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为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为T淋巴细胞。

②类型: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体液中的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中和或清除抗原)

(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附:

人教版

(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特别提示】

①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细菌、病毒、花粉等异物以及自身衰老的细胞等。

②抗体是指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蛋白质。

●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③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区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②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效应。

联系

①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4)再次免疫的特点

①记忆细胞的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②再次免疫反应过程: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③再次免疫反应特点:

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破坏的、或癌变的细胞并及时清除。

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缺陷病:

①原因:

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②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

如:

先天性缺乏B细胞或T细胞。

后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如:

艾滋病。

③举例:

艾滋病:

艾滋病: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

艾滋病毒:

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遗传物质:

2条单链的RNA。

攻击对象:

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发病机理:

(书P2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预防:

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

(2)自身免疫病

①原因: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②举例: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3)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①原因:

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外来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②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举例:

有人接触花粉引起寻麻疹,吃海鲜呕吐等。

【特别提示】

(1)过敏原属于抗原,但它有个体差异性。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但它产生的抗体分布部位不同于体液免疫,它只是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3)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才发生。

6、免疫学的应用

(1)研制疫苗:

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叫做预防接种。

如:

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根除了这种传染病的发生。

(2)检测抗原:

根据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问题:

异体器官移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原因:

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被移植的器官。

措施:

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原理:

使免疫系统反应变得“迟钝”。

第二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

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③种类: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构成。

(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

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

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3)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传递方向:

单向。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即:

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轴突→细胞体或轴突,不能反向)

(5)结果:

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7、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

(书写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体液调节: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3、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

患甲亢。

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

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

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激素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固醇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调节过程(如右图)

(2)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3)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5、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如:

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特别提示】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机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仅仅起着“信使”的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对生理生化反应起着调节作用。

6、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激素)

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激素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范

比较长

(2)联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附:

高等动物激素的成分

成分类别

举例

能否口服

氨基酸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可以

肾上腺激素:

不可以

多肽及蛋白质

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不可以

固醇类

醛固酮、性激素

可以

第三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一、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

动物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维持着个体和群体的稳态。

二、昆虫激素

是指由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同种其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

⏹内激素:

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包括:

1)保幼激素:

保持昆虫幼虫性状

2)蜕皮激素:

调节昆虫蜕皮

3)脑激素:

调节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的分泌

⏹外激素:

一般是指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化学物质。

传播媒介:

空气或水等。

作用对象:

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

作用:

指示食源、确定领地、吸引异性等。

举例:

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告警外激素、追踪外激素等。

三、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

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激素:

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见右图

思考:

⏹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

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①与③对照说明什么?

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

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

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见右图

实验结果:

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

3、郭葛的试验:

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4、三个实验结论小结: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三、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附:

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

直立生长

不均匀:

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四、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

横向运输:

尖端受单侧关照射时,由向光侧→背光侧运输。

受重力作用时,由远地侧→近地侧运输。

纵向运输:

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

(注意: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分布:

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2、决定因素: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与浓度的关系

(1)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2)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