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47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docx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优秀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

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

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

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

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

,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

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

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

呢?

(获得固定的食物)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

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

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

家之一。

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

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

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

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

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

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

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

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

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师:

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

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畜牧业:

饲养家畜。

5.工具:

耒耜,磨制石器。

6.手

工业:

陶器、玉器、乐器。

7.建筑:

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师:

文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

了凿井的技术。

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耒耜”: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

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

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

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

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师: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

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

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

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

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从食物看: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

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师: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

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

年。

2.生活位置:

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

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

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建筑:

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手工业:

彩陶,刻画符号。

纺线、织布、制衣。

师:

对比: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学生: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师: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

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

的粟为主。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

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时间:

四五千年。

地点:

山东泰安)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磨制的石镰、石锄)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黑陶、白陶)

3.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师:

我们该如何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呢?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师: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

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

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

其具体过

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

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

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

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有的墓随葬的是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却一无所有),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

成了奴隶,在同一

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

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

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畜牧业:

饲养家畜。

5.工具:

耒耜,磨制石器

6.手工业:

陶器、玉器、乐器。

7.建筑:

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

距今约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

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

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

饲养猪狗等动

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手工业:

彩陶,刻画符号。

纺线、织布、制衣。

7.建筑:

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

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

山东泰安

3.农业:

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

4.工具:

石镰、石锄

5.手工业:

黑陶、白陶

6.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