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314889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技术 用技术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docx

学技术用技术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

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

——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泗泾第二小学张红梅

摘要: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应用,如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直是新课程背景下信息科技教师研究的课题。

本文立足于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实践,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情境的导入、任务的设置、课程评价方面做了探究。

致力于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字:

信息技术学以致用应用能力

前言

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工具性课程。

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只有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1年12月,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网络互动平台信息科技学科举办了“学技术、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一起学”的网络教研活动。

活动中,多数教师提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2012年度,松江区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开展了多次以“让技术为信息服务”为主题的教学研讨课。

研讨过程中,多位教师提到了技术是工具、手段,只有把它应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才能领略到信息技术的魅力。

一、“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1、“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特征

(1)教学内容的选定与“应用”相结合。

(2)设置情境导入,学生通过情境理解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学生通过评价机制来检测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

2、为什么要“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课堂中的知识为生活服务。

从表面上看,小学生上信息科技课的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等。

因此,要改变这种虚假的兴趣现状,应培养学生真正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每堂课的关键。

“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正是从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实际内容出发,情境激趣导入,设置任务。

如果小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他所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

由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

3、“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作用

把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小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学习效率的实用的技术。

比如,小学生会利用文档编辑软件制作课程表、科普小报、写作文;会选择恰当的关键字搜索需要的资料;会使用自选图形工具设计门票、邮票;会使用演示文稿制作演讲稿等等。

久而久之,使小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了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多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

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教学模式都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但多数信息科技教师仍然抱怨课难上,学生难教。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教师没有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课堂上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

开机时,有学生举手或跑上来说:

显示器打不开了,鼠标没反应了,主机打不开,有奇怪的声音,不能打开网页等。

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尽快使教学秩序维持正常,采取回避问题,让学生换备用电脑或者独自默默解决。

笔者碰到这种情况,以前也是以默默解决为主。

有一次,一个同学开机后,跑到老师这里来说他的键盘没有反应。

笔者走上前,经过检查,判断是主机箱与键盘的接口松掉了,重新插紧再重启电脑就解决了。

后来,在不断地教学实践和成长中,认识到了其实这种意料之外的事故也是一种独特的情境。

利用这种错误机会,教学生“一看,二听、三动手”,就是看看错误的界面,听听电脑的声音,动手试试键盘、鼠标的反应。

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家的电脑出现过哪些故障,是怎么解决的……

小学生体验到在课堂上学习的信息技术居然能解决现实中的电脑故障,那么他肯定会乐意去学,也乐意把学习的技术拿来应用。

2、没有把信息技术整合其它学科作为常规化

教育信息化这个口号已经提出许多年了,非信息科技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在整合信息技术,但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没有多少帮助。

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又必须和其它学科内容整合进行教学才更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可能指望其它科任教师,所以只能靠信息科技教师自己主动去整合其它学科。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信息科技教师还是以教材为教学内容的。

这样一来,给小学生的感觉是只有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才能用到信息技术。

我们的课堂似乎成了技术操作的培训班。

如果信息科技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与其它学科联系,注重实际应用,比如说学习第二单元“用计算机画图”时整合一点美术学科画画的技巧;学习第三单元“用计算机制作板报”时整合语文学科中各种应用文的写作等等。

小学生就能理解学习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其它学科上,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学生学完就忘,没有做到学以致用

笔者除了任教三年级的信息科技课程外,还兼任了三、四、五年级信息科技兴趣班的辅导员老师。

兴趣班的学生都是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的,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偏向于综合应用或者拓展性教学。

2012年4月份,松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六一”计算机竞赛,主题为“上海弄堂小游戏”,于是组织兴趣班的同学参与作品制作,但是笔者发现:

使用搜索引擎下载资料,是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和练习过的,但是学生搜索的资料还是杂乱无章;板报制作的综合应用也开展了好几次,但是做出来的作品不管是版面设计、颜色搭配、文字筛选等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低于教师的期望。

于是笔者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学完就忘呢?

结论还是因为在日常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考过学习了信息技术应该怎么用,也没有在课外思考过要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在后来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笔者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当作首要任务来抓。

2013年4月“六一”计算机竞赛的主题是“蝴蝶的一生”。

从制作作品的过程来看,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注重与生活实践应用相结合,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情境,培养小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

三、“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课堂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其教学不能被知识点“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教师的一步步操作中进行。

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联系生活实践,创建教学情境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小学生“学技术”、“用技术”的兴趣。

教材第三单元“用计算机制作板报”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小组合作做板报”。

笔者设计了“爱鸟护鸟,保护环境”项目活动,本项目活动是结合2012年上海市的爱鸟周活动来开展的。

情境导入流程如下:

师:

同学们知道2012年上海的“爱鸟周”是哪一周吗?

生:

不知道。

师:

老师以前也不知道,现在通过查询,老师知道了。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请同学们用搜索引擎来找出答案。

生:

上网搜索……

师:

时间到了。

我来请3个同学来说一下自己找到的具体时间。

学生A:

4月9日—15日;学生B:

4月21日—27日;学生C:

4月8日—14日。

师:

为什么会有3种答案呢?

或者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但是肯定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我们来请3位同学分别来介绍自己是怎么搜索的。

经过屏幕转播,同学们分析出了A同学搜索到的是2011年上海市的爱鸟周时间;C同学搜索到的是2012年杭州市的爱鸟周时间;只有B同学搜索出的是正确的答案。

于是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

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要认识到,搜索资料时一定要认真浏览,不要把不符合我们主题的信息拿来用。

师:

我相信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今年的“爱鸟周”是哪一周,也不知道怎样爱鸟护鸟,你们想不想利用计算机制作一张板报,来宣传“爱鸟周”,让更多的人来“爱鸟护鸟,保护环境”呢?

生:

想。

师:

好的,我们今天的学习主题就是:

小组合作来制作“爱鸟护鸟,保护环境”的板报。

……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来制作板报,每小组设定4名成员,分别从“鸟的故事、“鸟的种类”、“保护鸟类”、“保护环境”等方面来进行分工。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为了搜索到确切的符合主题的内容,同学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来确定关键字;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对家人、周围的伙伴起到宣传作用,同学们不得不认真筛选素材,保证作品内容既丰富又正确;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浏览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地运用学习过的信息技术,让自己的作品更出色……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同学们都知道了上海市第31个爱鸟周活动时间和主题;知道了爱鸟周的由来;知道了保护鸟类,鸟类吃昆虫从而使害虫数量减少,从而保护环境……

作品完成后,教师把优秀的学生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内,形成了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了众多同学的欢迎和认可,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二)教学内容整合其它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实际应用相联系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整合其它学科内容,小学生在利用这些学科知识基础支持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同时,也巩固和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甚至从中获得新知识。

《有趣的自选图形》是小学信息科技P109的教学内容。

联系到3月28日就是学校春季实践活动,于是笔者创建了“春游”这个情境导入,并且“春游”这个情境是一直贯穿课堂始末的。

充分的体现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教学流程如下:

师:

“同学们喜欢春游吗?

生:

“喜欢。

师:

“假如你是班长,班主任老师委托你向全班同学口头表述一个关于春游的通知,有谁会说吗?

生:

思考,并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

课前笔者曾询问过三年级的语文老师,语文课上并没有学习过如何写通知。

于是,笔者只能客串一下语文老师的角色,让学生先来口头自拟一个通知,然后让同学们联系学校发的各种“告家长书”,交流讨论,正规的通知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最后教师再总结归纳一下。

就这样,同学们通过自选图形制作“春游通知”的任务,不仅学会了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同时还掌握了书写通知的格式。

在第3个环节,笔者通过知识拓展来强化自选图形知识点的应用。

这次,笔者是客串的班主任的角色,让学生交流讨论再回答春游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因为还有2天就要去春游了,学生都很兴奋,讨论得也很投入和热情。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包括出发前、乘车时、游览参观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竟然达到几十条。

然后,让同学们选择其中的几条注意事项用自选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同学们的春游小报作品完成后。

第4个环节是课堂评价,在相应的量表内插入用自选图形工具制作的星星。

第5个环节是课堂小结,笔者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A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自选图形工具可以用来制作宣传板报”;同学B说“自选图形还可以画图,比如说可以画一面国旗”;同学C说“可以利用word软件写通知、还可以写作文”。

听了同学们的总结,笔者感到很高兴,小学生能够说出来,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非常多的关联,运用了信息技术是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

笔者相信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会不断地提高的。

(三)任务驱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引入卡通人物,设置教学任务

笔者在上课初始,引入了小学生耳闻能详的卡通人物喜羊羊。

师: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

喜欢。

师:

喜羊羊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

羊村要召开运动会,在整个羊村征集设计入场券。

喜羊羊也想参加这个比赛,但是他不知道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门票,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呢?

生:

愿意。

师:

但是怎么帮呢?

等我们学习完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能帮助喜羊羊了。

你们想不想学?

生:

想。

师:

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

用文本框设计入场券。

在设计之前,我们先来观看几张音乐会的入场券,看看入场券都有哪些内容。

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通过交流讨论来归纳出了入场券的组成部分。

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学案的帮助,同学们完成了入场券的设计。

最后,教师又把话题引入到开头的情境,同学们都体验到了把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乐趣。

2、大家一起来找茬

学贵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是正面引导,有时还需要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画图工具的学习中,教师提供一个绘图作品,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总结出如下不合理的地方:

1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可能同时看得见;②星星不可能排列的那么整齐;③星星数量太少;

教师提出课堂任务:

怎么来修改这幅作品呢?

需要我们首先来学习:

对象的复制、粘贴;图形的旋转和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旋转”功能把问题作品修改成一份主题鲜明、主次分明、疏密合理的作品。

在课堂小结中,有学生提到本节课的收获:

“我不仅会利用工具来画图,还可以帮助别人修改错误。

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灌输,只觉得是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心理充满了自豪感。

(四)运用评价机制

如何来检测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呢?

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评价机制。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指出:

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

在教材第二单元“用计算机画图”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主题为“设计一件T-shirt”,这件衣服可以添加卡通图案,还可以添加文字、数字等字符。

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也很有创新意识。

有为志愿者设计的T-shirt;有为一家三口设计的亲子装;有为本校健美操队员设计的运动T-shirt……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会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绘图工具和技巧来设计一件T-shirt,笔者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自评,并在小组内进行互评。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制作人:

______________

评价

量表

画面布局

整体形象

颜色搭配

综合评定

主次

分明

疏密

合理

线条

清晰

形象

鲜明

符合

主题

丰富

合理

自评

互评

师评

(请用A(优)、B(良)、C(合格)、D(须努力)进行评价)

四、“让信息技术学以致用”对教师的要求

1、教学内容的选定要与“用”相结合

上课不能机械地照教材上课,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另外,还应提供给学生学习单,在课堂上,教师把课堂练习的要求说一遍,学生听完可能会忘,在操作时经常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要思考学生学习该技术的最终用途是在哪里?

尽可能创造一个情境给学生“学技术”,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用技术”。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渗透

在项目活动“我喜爱的卡通明星”开展过程中,教师还提供了以下建议: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喜欢懒羊羊、灰太狼等。

这些动画人物老师也喜欢,但是同学们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要客观的评价他,他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你喜欢的是哪方面的特点,你希望他有哪些改进。

通过教师的引导,选择了懒羊羊、灰太狼的同学,虽然喜欢的人物没有变,但是作品思想却更加符合道德标准。

相反,如果教师认为,信息科技课教的只是技术,思想道德的引导是语文老师和思品老师的责任,那就大错特错了。

3、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技能,做“学习型”教师

教材上的第二单元是“用计算机画图”,按照教参上的建议,本单元教学计划是13课时,这么长的课时计划,难道仅仅是让学生会用直线和曲线等工具吗?

笔者发现,美术课上画得好的同学,电脑绘画也画得好。

这就说明画图软件中的工具使用并不是难点。

难的是绘画的技巧。

可能有老师会说,我又不是学美术的,自己也不会画,以此来推卸责任。

但是,谁让我们是教师呢,学生学习上有问题,教师就要想办法去解决。

我们虽然画不出漂亮的图画,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的技巧。

比如说,教师可以演示一些优秀的作品,来分析引导。

绘画时要注意:

①同类事物避免重复;②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③从远到近的层次顺序;④从里到外的先后顺序;⑤先整体再局部的处理顺序;⑥可以把主角和背景分开绘画再进行组合等等。

如果信息科技老师把这些绘画技巧融入到画图软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画图软件工具用法的同时,也领略了电脑绘画的思路和技巧,最终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笔者相信,融入了绘画技巧的课堂教学,学生会越来越喜欢电脑绘画的,也更愿意去画,如此,也达到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4、引导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教师不仅要重视将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同时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应用自身的教学,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且也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工具。

可以应用已经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去获取与当前内容相关的支持资料。

比如说,在画图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本软件默认的颜料盒中只有28种颜色,于是笔者对学生提出问题:

“我需要更多的颜色种类,怎么办?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实践探究,总结出几种方法:

利用画图软件的“帮助”功能,还可以到搜索引擎中去搜索等。

五、总结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技术的同时在能力、方法、思想上有所突破,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改进当前教学模式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这门课程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4.10

[2]《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中国知网

[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与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5

[4]《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中国知网

本文于2013年5月进行了校级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