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150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普心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心复习重点.docx

《普心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心复习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心复习重点.docx

普心复习重点

普心复习重点

  一.信息储存的条件与方法:

3

  1.组织有效的复习:

及时复习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资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3.注意脑的健康与用脑卫生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外显记忆受加工深度、时间间隔、记忆负荷量、干扰因素等因素影响,而记忆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

  三.思维的特征:

2  概括性,间接性四.思维的种类:

5

  1.直观动作思维:

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动作停止,思维停止。

  2.形象思维:

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3.逻辑思维:

面对理论性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5.理论思维:

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6.直觉思维:

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7.分析思维:

也就是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

  8.符合思维:

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9.发散思维:

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10.常规思维:

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11.创造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五.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六.表象的特征:

3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七.问题解决的策略:

2

  1.算法

  2.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试探搜索、

  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7

  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

  2.无关信息的影响  3.知识表征的方式  4.定势  5.功能的固着  6.动机和情绪  7.人际关系

  九.定势的概念: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十.动机和情绪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动机:

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果。

  情绪:

紧张、恐慌、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十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十二.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幻想

  十三.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

  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特征:

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十四.语言的结构:

4

  音位,语素,词,句子

  十五.语言的形式:

5

  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手势语,内部语言十六.语言的中枢机制:

3

  布洛卡区:

运动性言语中枢,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维尔尼克区:

听觉性言语中枢,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角回:

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看不懂

  十七.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6

  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意的作用,韵律特征

  十八.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

7

  1.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2.单词的部位信息和字形结构信息

  2

  3.正字法规则

  4.字词的使用频率与词汇习得年龄5.语音的作用6.语义特征的作用7.语境的作用

  十九.动机的概念与功能3:

  概念: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二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5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

  低到高: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十一.对马斯洛的评价:

  优点:

系统的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

  次系统,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有重要意义,对管理学和行为科学产生极大影响,在实践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管理领域和生产部门。

缺点:

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二十二.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

  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二十三.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二十四.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中出现的动机冲突:

4

  1.双趋式冲突:

都想要却只能要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双避式冲突:

两个都不想要却只能避开一个,选损失小的。

3.趋避式冲突:

又想要又不想要,一个目标,有利又有弊。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两件事,每件事都又有利又有弊。

  二十五.社会性动机有哪些方面:

5

  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学习动机

  二十六.动机理论——驱力理论:

  驱力是指个体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驱力、习惯强度共同决定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  P=DH

  二十七.动机的认知理论——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3

  韦纳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次一致。

  稳定性不稳定性内控能力努力外控任务难度运气  两维的归隐模式  

  归因也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若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成功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会感到内疚和惭愧,若归结为外部原因,则不论成功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

  二十八.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二十九.情绪的功能:

4

  适应,动机,组织,社会功能,【感染功能】

  三十.情绪的功能:

4

  基本情绪,符合情绪

  三十一.情绪状态及其分类3:

  状态:

在某种事件或情景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分类:

1.心境:

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

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三十二.情绪理论:

5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外周理论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的丘脑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说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

  三十三.情绪调节的维度:

5

  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三十四.能力的概念: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十五.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及意义

  关系: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

  4

  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意义:

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这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六.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天生晶体能力:

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三十七.能力结构理论:

7

  传统理论:

1.单因素论——桑代克

  2.二因素论——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一般能力或一

  般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

  3.群因理论——美国瑟斯顿:

7种心理基本能力。

  4.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

智力包括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产物。

新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加德纳:

治理内涵是多元的

  2.智力的三元理论——美国斯滕博格: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3.智力PASS模型—“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3个认知系统和4种认知过程

  三十八.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1905年比内-西蒙量表30个项目

  三十九.斯坦福-比内量表智商计算公式:

  智商  

  智龄100实龄  

  四十.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5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达到高峰。

  3.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

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四十一.人格的特征:

4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四十二.性格的概念:

  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四十三.特制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

  特质:

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四十四.现代五因素模型:

  5

  一.信息储存的条件与方法:

3

  1.组织有效的复习:

及时复习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资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3.注意脑的健康与用脑卫生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外显记忆受加工深度、时间间隔、记忆负荷量、干扰因素等因素影响,而记忆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

  三.思维的特征:

2  概括性,间接性四.思维的种类:

5

  1.直观动作思维:

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动作停止,思维停止。

  2.形象思维:

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3.逻辑思维:

面对理论性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4.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5.理论思维:

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6.直觉思维:

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7.分析思维:

也就是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

  8.符合思维:

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9.发散思维:

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10.常规思维:

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11.创造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五.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六.表象的特征:

3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七.问题解决的策略:

2

  1.算法

  2.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试探搜索、

  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7

  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

  2.无关信息的影响  3.知识表征的方式  4.定势  5.功能的固着  6.动机和情绪  7.人际关系

  九.定势的概念: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十.动机和情绪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动机:

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果。

  情绪:

紧张、恐慌、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十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十二.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幻想

  十三.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

  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特征:

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十四.语言的结构:

4

  音位,语素,词,句子

  十五.语言的形式:

5

  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手势语,内部语言十六.语言的中枢机制:

3

  布洛卡区:

运动性言语中枢,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维尔尼克区:

听觉性言语中枢,接受性失语症-听不懂

  角回:

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看不懂

  十七.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6

  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意的作用,韵律特征

  十八.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

7

  1.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

  2.单词的部位信息和字形结构信息

  2

  3.正字法规则

  4.字词的使用频率与词汇习得年龄5.语音的作用6.语义特征的作用7.语境的作用

  十九.动机的概念与功能3:

  概念: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二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5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发起者

  低到高: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十一.对马斯洛的评价:

  优点:

系统的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

  次系统,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有重要意义,对管理学和行为科学产生极大影响,在实践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管理领域和生产部门。

缺点:

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二十二.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

  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二十三.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二十四.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中出现的动机冲突:

4

  1.双趋式冲突:

都想要却只能要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双避式冲突:

两个都不想要却只能避开一个,选损失小的。

3.趋避式冲突:

又想要又不想要,一个目标,有利又有弊。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两件事,每件事都又有利又有弊。

  二十五.社会性动机有哪些方面:

5

  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交往动机,学习动机

  二十六.动机理论——驱力理论:

  驱力是指个体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赫尔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驱力、习惯强度共同决定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  P=DH

  二十七.动机的认知理论——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3

  韦纳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不一致,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次一致。

  稳定性不稳定性内控能力努力外控任务难度运气  两维的归隐模式  

  归因也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若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成功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会感到内疚和惭愧,若归结为外部原因,则不论成功失败都不会产生太突然的情绪反应。

  二十八.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二十九.情绪的功能:

4

  适应,动机,组织,社会功能,【感染功能】

  三十.情绪的功能:

4

  基本情绪,符合情绪

  三十一.情绪状态及其分类3:

  状态:

在某种事件或情景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分类:

1.心境:

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3.应激:

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三十二.情绪理论:

5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外周理论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的丘脑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说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

  三十三.情绪调节的维度:

5

  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三十四.能力的概念: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十五.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及意义

  关系: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

  4

  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意义:

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这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六.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天生晶体能力:

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三十七.能力结构理论:

7

  传统理论:

1.单因素论——桑代克

  2.二因素论——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一般能力或一

  般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

  3.群因理论——美国瑟斯顿:

7种心理基本能力。

  4.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

智力包括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产物。

新理论:

1.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加德纳:

治理内涵是多元的

  2.智力的三元理论——美国斯滕博格:

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3.智力PASS模型—“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3个认知系统和4种认知过程

  三十八.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1905年比内-西蒙量表30个项目

  三十九.斯坦福-比内量表智商计算公式:

  智商  

  智龄100实龄  

  四十.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5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达到高峰。

  3.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

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四十一.人格的特征:

4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四十二.性格的概念:

  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四十三.特制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

  特质:

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四十四.现代五因素模型: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