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188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

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八)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

没有

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

是荒谬的。

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

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

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

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

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

为什么?

关键就是这几笔。

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

“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

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

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所谓的“神化”,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

“春秋笔法”下的用字用词,是“杀”?

是“弑”?

是“诛”?

是“戮”,是“斩”?

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

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

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

“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10件事物,6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

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

(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思维是基础,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会有正确的思维,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

B.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

C.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

D.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是因为寥寥几笔,突出了那些始终不变的东西,抓住了本质,突出了特征。

B.作者引用京剧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科学地论证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强调京剧的独特性。

C.摄影中的艺术照,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地加以呈现,应该加以“艺术处理”,借以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

D.文学作品中用词用字的精练,往往达到“一字可敌万语”的艺术境地,其目的就是为了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巨著《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阐明了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

C.“杀”、“弑”、“诛”、“戮”、“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

D.“环滁皆山也”的“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最为精练,不又形象生动,而且丰富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本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

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

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

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梅葆玖的一生没有离开京剧。

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旦角的神韵刻在了他的血液里,终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

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

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

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

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

“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

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

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

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

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

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

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

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

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

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

“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

工作人员感叹:

“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

”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

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

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

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

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

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

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4分)

6.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

请简要概括。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

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

,走哪是哪。

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

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

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

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湾里的剃头匠几分钱,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

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

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

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

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

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

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

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

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

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

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

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

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

“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

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

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

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

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

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

“咦!

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

“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

”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

”马上就有人说了:

“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

”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

“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

“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

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8.“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9.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分)

二、古

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

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天启初,以养母乞归。

久之,进左中允,不赴。

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

明年以詹事召。

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

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

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

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明年春入朝。

请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

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

士升因

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

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

士升恶之

,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

士升曰:

“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

”乃疏言:

“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

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

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

帝报曰:

“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

”前疏谓《四箴》也。

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有删改)

【注】①珰:

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

②鼓铸:

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D.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B.“授”“进”“起”“署”“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休养。

“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D.“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士升急人所难。

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钱士升关注时弊。

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钱士升直言进谏。

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钱士升上疏有成。

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请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

帝悉从之。

(2)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4~15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

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谁,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

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

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一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2)《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怅惘痛苦心情的句子是:

“,。

(3)《蜀道难》一诗中突出蜀道艰难,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句子是:

“,。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华民族是个与石头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中国的石头文化。

追溯到八千年前,先民已经在玩玉石了。

人们对玉石的催生了“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进而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石文化。

中国人爱石,将石当作朋友,当作自我生命的象征,以石来抚慰心灵,通过石头来看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A.源远流长一往情深演绎并且

B.博大精深情有独钟演绎甚至

C.博大精深一往情深演化并且

D.源远流长情有独钟演化甚至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蝉联此项桂冠。

B.中国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为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

C.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

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的力量。

D.近日,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董明珠虽然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格力“去董明珠时代”的拐点也许就要到来。

19.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

他们与时代一同呼吸,以独立的姿态成为了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柱梁;如今,正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与钱穆的严谨学业?

A.周作人的平和林语堂的幽默鲁迅的自由思想胡适的社会批判

B.周作人的苦茶林语堂的菜谱鲁迅的社会批判胡适的自由思想

C.林语堂的幽默周作人的平和胡适的思想自由鲁迅的批判社会

D.林语堂的菜谱周作人的苦茶鲁迅的思想自由胡适的批判社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环境中的铅污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自然,指火山爆发烟尘、飞扬的地面尘粒等自然现象释放出来的铅,但①,包括铅及其他重金属矿的开采、冶炼,蓄电池工业等。

②,锌肥含铅量高达50~52000mg/kg,磷肥品种过磷酸钙中含铅32.5mg/kg。

空气中的含铅颗粒,经由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甚至影响心脏搏动,诱发心肌梗塞,从而③。

21.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两张图所反映的情况各写出两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4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