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204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

第五章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攻略三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

叙议结合,规范有序

复习要点

掌握做探究题叙议结合、规范有序的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课标卷近两年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篇目

试题

参考答案

考生现场答案

2015年全国Ⅰ

《朱东润自传》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

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

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

同意。

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

不同意。

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2016年全国甲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2016年全国乙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关系: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

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2016年全国丙

《一代通儒顾炎武》

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请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题干表述分两步:

第一步,表述文本观点;第二步,提出具体答题要点。

如2016年全国甲卷:

“作为……兴趣”是对文本观点的提炼并表述,“请结合……进行分析”是答题具体要求。

个别题目有两问,第二问才是探究题。

(2)要求“谈谈你的看法”,表明试题考查探究重点在考生的个性化解读上。

(3)“请结合材料”反复出现,意在提示考生探究必须依据文本,发表个性化看法也要尊重作者。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

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

请举例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参考答案特点:

①答案严谨规范。

一观点式答案,先亮明观点,后分条陈述理由,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二问答案、2016年全国乙卷答案。

多观点式分条作答,每条由“概括+分析”构成,有时来个总结,如2016年全国丙卷答案。

②答案重心在阐述理由部分,一般至少要说出两个理由,理由可以从文本内找,也可以到文本外找。

③分值多,答案文字量大。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

①理解错误。

如2016年全国乙卷考生现场答案“寻找是基础,剥离是质的飞跃与突变,寻找转化为自觉,突破便显得异常痛苦与艰难”错误理解了“剥离”和“寻找”二者的关系。

②脱离文本。

如2016年全国甲卷考生现场答案完全脱离了文本。

③理由不充分。

如2016年全国乙卷考生现场答案答“表现”时只采用了举例方式,理由很不充分。

④缺少规范。

探究题一般是“观点+理由”式,“理由”部分应分点作答。

而2016年全国乙卷考生现场答案两问答案界线不清,也未分点回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课标卷传主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罗哲文:

文物古建守望者

刘 烁

以前,我对罗公的了解跟其他人差不多,只知道他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弟子,是首倡修复中国古长城的学者。

他亲历了我国百座寺院的考察和修缮,还为大运河申遗四处奔走。

罗公对世界文化遗产同样十分关注。

柬埔寨的古寺庙里,有一批天津大学的古建专家在那里搞修缮工作,他很想到那里去看看。

在罗公的倡议和带领下,中国文物学会几位专家组成赴柬埔寨考察工作小组,于2007年12月中旬前往柬埔寨暹粒吴哥窟等地考察。

我有幸近距离地接触罗公,感受大师的风范。

罗公尽管修了一辈子中国庙,但参观考察暹粒的著名寺庙吴哥寺、巴戎寺等十几座寺庙,仍然兴趣盎然。

他身挂大小两部相机,不停地攀登在巨石之上,跳跃在散落满地的大小砖石之间,边考察边拍照边讨论,记录着所到之处的景象,建筑、浮雕、石柱、门楣、壁画……在废墟中寻找吴哥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宗教的痕迹,以判断其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和大家一起讨论、解读吴哥寺庙群中发现的古代文明与中国文明、欧洲文明发展的比较。

面对着这样一个像上满了发条的“工作狂”,我们怎能相信,罗公已经83岁了呢?

此时对他在修缮布达拉宫期间十年跑了十趟拉萨,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奇怪的了。

周萨神庙的修缮是罗公心系已久的工程,也是这次到柬埔寨最重要的考察项目。

此时中国援建周萨神庙的项目已经进行了7年,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承接修缮任务。

周萨神庙风化毁坏程度严重,需要修缮的项目很多。

罗公的到来,让来自天津大学的青年学者十分兴奋,他们远在国外工作,竟能见到仰慕已久的古建大师,真是喜出望外,有一大堆问题要请教。

于是,罗公乐呵呵地修改行程,专门用一天的时间考察周萨神庙,跟天津大学的青年专家们认真交换意见,毫无保留地传授古建学问。

我们在周萨神庙看到,经过修复的地方明显不同于原建筑砖石的颜色,罗公介绍说:

我国普遍使用“修旧如旧”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效果是,经过修缮的地方新与旧浑然一体,人们难辨真假,好像都是旧的。

欧洲的修缮办法,是将修缮之处与原来的古物明显地区分开来,便于人们识别出真正的古迹。

罗公很关心天津大学的年轻人在柬埔寨的生活,看着他们在烈日暴晒下变得很黑的肤色,罗公一副心疼的表情,他询问一些生活细节,问寒问暖,再三叮嘱他们要照顾好自己。

希望他们克服气候炎热潮湿、虫蚊叮咬、工作条件差等诸多困难,充分利用在柬埔寨工作的大好机会,增长实践经验,搞好跟各国古建专家的交流,学到真本事,圆满完成任务,为祖国争光。

跟随着罗公的脚步,我们来到吴哥最大的寺庙之一的圣剑寺。

当时,正是下午3时左右,烈日当头,酷热不已,罗公“命令”大家不走了,停下来等待光线进行拍摄。

一拨拨游客从我们身边走过,总有疑惑不解的人回头看看,这些人站在太阳底下不停地擦汗,要干什么呢?

一个多小时过去,夕阳为这座建筑披上一层金光。

这时,罗公说,可以拍摄了。

于是,大家立即抱起相机,“噼噼啪啪”一阵快门响。

拍摄工作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山。

12月的吴哥为少雨的旱季,白天的气温仍在三十七八度。

人待在哪里都是燥热难耐、汗流浃背。

我们一行从天寒地冻的北京直飞暹粒,一下飞机就受到当地热浪袭击,大家担心罗公的身体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是否吃得消,几天过后,我们发现罗公精神矍铄、体力充沛,尽管每天在废墟中爬上爬下,十分辛苦,比起我们,罗公路走得最多、爬得最高。

我们在柬埔寨考察期间乘坐一部丰田商务车,司机是暹粒当地人。

一路上,罗公坐在副驾驶位子与他用英语聊天,并不时地把重要信息翻译给我们。

惭愧的是,我们一行人中只有罗公懂他的柬式英语。

休息时,罗公手拉手与司机在丰田车前拍照留念。

司机也许不会知道,与他拉手的长者是中国顶尖的古建专家,但是,他会记得一群谦和有礼的中国人很尊重他,感谢他的服务。

在崩密列寺,正遇到当地学生为因生活困难而辍学的学生募捐,罗公说:

“柬埔寨国家还比较落后,这里孩子们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很差,我们也尽点微薄之力吧。

”他仔细阅读募捐的英文说明,确信无误后,便欣然捐款。

在接受罗公的捐款后,几个孩子立刻站成一排为罗公唱起“圣歌”。

与罗公相处这短短的数天之中,我苦苦思索着“大师”的内涵。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师呢?

是大学问家、大智者吗?

恐怕不完全是。

罗公的形象让我对大师有了一个直观的清晰认识,那就是,大师不仅是在本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要具备那种质朴无华却能强烈地感染人、影响人的力量,他能让浮躁的氛围沉静下来,让周围的人心绪纯净起来,他还能带动大家自觉自愿地献身于一桩伟大的事业之中。

罗公那让人如坐春风的气场,不正是他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带给人们的正能量吗?

(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主持人:

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

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选自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访谈)

罗哲文先生被人们称为古建筑大师,他却否认自己是大师。

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罗哲文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大师。

理由:

①罗哲文在古建筑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大学问家、大智者;②罗哲文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能强烈感染影响周围的人,他不以大师自居正是一种质朴无华、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③罗哲文的敬业精神带动了一大批人自觉自愿地献身于古建事业之中,让这项伟大的事业得以持续和成功。

核心题点一:

叙议结合

观点探究题实际上就是一篇微型论文,要求有观点有材料,要议论要叙述,做到观点与材料结合,议论与叙述结合。

它有两种题型:

(1)给出论题,不给出观点型。

如2016年全国甲卷: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这里的“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就是一个论题。

另外,结合传主谈启示题也是。

答这类题,亮明自己的观点最重要,观点从何而来?

当然要有自己的独特体悟或感受,但最关键的是要全面占有文本材料,深度提炼材料,观点必须从文本材料出。

(2)给出观点型。

如2016年全国丙卷:

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就是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这类题,亮明观点的内涵最重要,即告诉阅卷老师这个观点是什么意思。

这个观点的内涵同样要从文本材料中出。

无论上面哪种题型,文本材料是根基,是前提,所有的观点表达或观点内涵阐释,都必须在这个根基上形成。

当然,实用类文本材料就是许多事实,事实就在那里,客观呈现,没有太多“想象”,但此时可以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就一则材料,正向反向地研究,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地品评,或层层深入或由此及彼地追索,这样,有利于深化认识,形成创见。

当然,要对传主的观点或做法发表看法,千万不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核心题点二:

规范有序

观点探究题的答题思路为:

观点——理由——小结。

(1)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句式为“我认为……”或“我赞同……”。

(2)分点陈述理由:

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

(“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

“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一般而言,理由不少于三点。

(3)最后可加总结句。

句式为“所以……”或“因此……”。

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

观点用短句,分析有条理;观点列在前,材料随其后,是答题清晰、有序的保证。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个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

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

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

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

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

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

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

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

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

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

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

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

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

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

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一切为之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己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

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

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

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

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

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

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

怎么会记得的呢?

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

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

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

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

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人奋进!

(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

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②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

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

实际上乱世黄河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

[谭其骧《长水集(上)》]

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相信”的关系?

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谭其骧所说的“不迷信”,是不迷信学术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

例如他不迷信杨守敬的学术成果,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佩服钱大昕和王国维,但又勇于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治理黄河的学者,他也敢于质疑,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

(2)在学术研究时,我们确实不能盲目迷信前人的观点和结论。

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和前人的错误之处,时代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都要求我们对前人的观点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勇于求真,探究真理,实事求是,得出客观的结论。

(3)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现在的研究是建立在过去成果基础之上的。

对于前人正确的研究结论,我们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学术进步。

例如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吸收了杨守敬部分研究成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李佩甫:

“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

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

“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

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

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

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

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

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

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

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1960年,佩甫入读小学。

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

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

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

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

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

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

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

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侯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

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

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

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

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

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

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

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

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

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

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

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

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

(《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

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

(《河南时报》)

1.李佩甫说,《生命册》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启示:

厚积薄发方能成功。

①李佩甫是在深厚积累之后才开始创作的。

他从小阅读广泛,插队农村后深入而真实地体验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成为他写作的基础。

②李佩甫的重要作品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调整才写出来的。

李佩甫在写《生命册》过程中常下乡寻找素材,并经过50年的积累才获得《生命册》的成功。

③古今中外,厚积薄发而取得成功的人不胜枚举。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红楼梦》;屠呦呦能够提取青嵩素,也与她在中医药研究上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永远的丰碑

金 涛

“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

”这番对史蒂芬·霍金的评价,用在高士其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高士其1925年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

翌年夏天,转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

1927年入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

1928年,高士其在实验时不慎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严重后遗症,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

高士其于1930年秋学成归国,但他已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科学研究了。

于是,这位细菌学家从此离开了实验室,用手中的笔与读者交流,开始了科普创作的生涯。

自1935年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