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332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docx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2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

(一)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受益匪浅。

此书的基本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宫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如果说书中最奸诈的人,那么非曹操莫属了。

曹操,字孟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之无愧。

他的名言,您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是深入人心。

当时全国14个州:

幽州,并州,冀州,兖州,豫州,徐州,青州,雍州,凉州,荆州,扬州,交州,益州,司隶(司州,就是首都)。

曹操占10个。

他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

曹操说:

假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够狠,败走华容道时,道路泥泞马不能过,他立刻下令以伤病士卒填坑,完全无视生命;他够奸,官渡之战,荀攸来投,问他:

袁氏军盛,何以待之?

今有几粮乎?

公曰:

尚可支一岁。

攸曰:

无是,更言之!

又曰:

可支半岁。

攸曰:

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

公曰:

向言戏之耳。

其实可一月,为之柰何?

攸曰:

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

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除了自己,估计他谁都不真正信任,古代帝王称孤道寡,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他够勇,基本都是亲自率兵,偷袭乌巢时,亲自带少量精锐打袁绍旗号偷袭后部,这相当危险,一旦露馅必死无疑,做大事儿不惜身

作为曹操的敌人是悲哀的,而他在有生之年却很遗憾,没用达到统一。

应运而生的对手刘备,刘玄德可以说是他宿敌。

当年青梅煮酒,他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但他并不向他说的那样,意识到了刘备的威胁,他这么说完全是迫于即将和袁绍展开的决战二进行的拉拢人才行为。

刘备,从一个卖履织席的小贩到与曹操孙权分庭抗礼,真正的一代枭雄,他的奸诈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真正做到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某江山社稷于而不留痕迹。

他是三国之中逃跑第一人。

动不动将兄弟,讲师,家眷置之不顾,三十六计选上计。

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他的确跟他的先祖刘邦有的一拼。

当初项羽为了威胁刘邦投降声称要煮了刘邦之父,刘邦回答: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刘备的愚民政策很强大,可以跟金家媲美,同样的事,他和别人做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举个例子,董卓迫于联军压力,火烧洛阳带百姓迁移,得到了凶残暴戾的恶名;刘备迫于曹操的压力,火烧新野带百姓迁移,得到爱民如子的美名。

这和后来诸葛亮出祁山,掠夺富户入川目的是A一样的,在他们眼里老百姓是生产力,是士兵的来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刘备对自己的亲人都可以做到弃车保帅,何况说到这不得不说说益州原本的主人,刘备的同宗刘璋。

在他和刘备对弈的最后阶段,他有一战之力可他却选择了放弃,他说吾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

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他让百姓免于战火,可是后世却没人说他仁,对他的评价都是懦弱。

益州到了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刘备手中,穷兵黩武,没几年就成了全国最穷的州郡,这真是讽刺啊。

然而刘备这样的一代奸雄,最终还是败了,甚至将命都丢到了白帝城。

夷陵之战。

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举倾国之兵与孙权决战。

为关羽报仇?

刘备是这样的人么,很明显不是,他在关羽死后不报仇,偏偏在曹丕称帝,加封孙权九西锡之际,一切不言而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下,刘备甚至很恨关羽,是关羽荆州方面的擅自出击,破坏了庐中对,使蜀一蹶不振,从此无缘问鼎)。

刘备疯了么?

为何要打孙权?

都知道当时的势力格局是魏吴蜀,吴蜀不论谁胜,笑到最后的都是魏国。

这跟华容道关羽放曹操的原因是一样的,曹操灭亡,孙权势力强于刘备,那么孙权就笑到最后了。

刘备可以做的只有等,等什么呢?

等到路中对中所说的待天下有变(诸如司马懿反魏之类的事发生)。

孙权没用确定刘备的意图,因此他无论如何不敢和刘备进行大规模的决战。

三国演义中将刘备的失败归咎于连营700里,这是曹丕说刘备的,曹丕差刘备远了,根本没资格说刘备。

三国志-陆逊传中,他的对手给了我们答案,原文如下,逊上疏曰: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

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今日争之,当令必谐。

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

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

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

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舍船就步暴漏了刘备的目的,都知道赤壁之战的主战场是在水上,刘备如果真的不顾曹魏,要跟孙权拼个两败俱伤,那么就不可能舍船。

这明显是吃饱喝足,收手的行为。

孙权知道即使再次将荆州全部拿回,刘备也得乖乖和他联合抗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刘备毕竟老了,再强大的枭雄也抵不过蹉跎岁月。

他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亡于白帝城。

都知道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富翁辛苦了一辈子,终于衣锦还乡,过上了每天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的生活,可是他却发现一个贫穷的渔夫过得正是他此时的生活这是正常的版本,然而历史是残酷的,故事并没有完,富翁嫉妒渔夫,于是他在渔夫身边不远处丢下一袋金币,渔夫果然发现了那袋金币,高兴得难以置信,他停下钓鱼晒太阳,赶紧藏好了这一袋金币,他兴奋得一夜未眠,开始构思今后的人生,他要用这带钱,购房娶妻,办置产业第二天他赶紧去取钱,可是找遍全家也找不到,是富翁派人偷走了那袋钱,你说渔夫会怎么样呢?

看来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读到这些故事,我不禁想到:

诸葛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智慧呢?

是他天生的就聪明吗?

我看还是他喜欢博览群书的缘故吧。

《三国演义》这本书告诉人们:

用智慧可以战胜困难。

同学们,大家好好学习吧,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呦!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

(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

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来说一下我的感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

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

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

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

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

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合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

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

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

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

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

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

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

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

《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

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

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

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

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

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

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

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

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

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

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

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着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

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三)

这是一部令我荡气回肠的书籍,这本《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

在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将军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

可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

生动的描绘了在那个时代政客枭雄们对于国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欢武圣关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个正义的化身。

勇猛且充满了智慧,刚毅中带着一位将军的英雄气概。

我喜欢他的义气,可以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

自从和刘备结拜后,便死心塌地的为他征战,数十年来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他的朋友他能够坦诚相待,推心置腹,从不耍奸计。

对于敌人他能够常怀仁德之心,以德报怨,铭恩于心,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彰显了他的大义。

最终以勇猛善战,义薄云天,忠心护国而成为一代名将。

我十分敬佩关羽,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他让我学会了正义,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

对于朋友,要真诚相待,以心相交。

对于国家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忠于祖国,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像他一样爱国的人。

看了很久《三国演义》,在这碗充满五味杂陈的汤里有苦,有甜,也有辛酸,也有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

那以礼贤下士的着称的刘备便是一位。

读了刘备的一生感悟非凡。

刘备自小不得意,可他却有着中兴汉室的志向。

并且为此韬光养晦,学习了数十年。

有了机会他就牢牢的抓住。

但是在他起兵的头二十年是屡战屡败。

可是却又屡败屡战,足见他的毅力和为了国家的不辞辛苦。

我想我们就要学习这种不怕输,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

记得自己为刘备流了一次泪,太让我感动了。

在面对曹军大兵压境的处境下,为了随他的百姓不遭屠戮,甘愿投江,以死明志。

结果在脱险之后,取得了民心,吸纳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迅速成就一番事业。

这个典故足见刘备的仁义与德性的高尚。

他的成功告诉了我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刘备本身才能不大,但是他常怀仁义之心,宽容于人,感化了人心,弥补了一切的不足,让别人的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了帝业。

反而一些才能非凡的人却没有刘备的仁德,即使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

对于我们当今这个时代,这也是箴言。

我们只有对他人仁厚,自己才不会孤立无援,反而他们就会主动来帮助我们办好一件事,甚至许多事。

在《三顾茅庐》中彰显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帝王风范。

三次拜访,次次诚心,最后请出了诸葛亮帮助自己。

这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耻下问,诚心的去邀请人才,即使他的地位没有自己高,但是学识才干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三国演义》不仅精彩在战场的厮杀,也表现在各自军营里智者的斗争。

有卧龙称号的诸葛亮一直是我认为最聪明的人。

在面对敌人的强势,他总是以微弱之力取胜,而且每次都是智慧的取胜。

这让我惊讶之时,也让我学会在面对强敌时,不能硬碰硬,可以通过智慧取得胜利。

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动一点脑筋。

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报恩的智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戎马沙场,费尽心血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在刘备死后,他仍然辅佐后主刘禅,忠国忠君之心可昭日月。

他明知后主无能,蜀汉必亡,但是他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

直到逝世的时候还是在战场上,还瞻念着国家前程。

我看到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忠臣。

为了信念付出了一生。

从他的一生我看到我们应该以他的忠君为国为自己的座右铭。

牢记国家重于一切,学会诸葛亮舍小我为大我的品格。

《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催人泪下,能够让我学会许多。

其中涌现的无数故事也给了我启迪。

比如《张飞绣花》让我知道了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一面;《火烧赤壁》中孙刘五万联军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奇迹,让我知道了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可以战胜一切。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武力不能解决一切,感化人心才是化敌为友的金点子

原来我读《三国演义》完全是喜爱其中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故事。

现在我明白了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受人喜欢。

因为我们手中捧的是一本活书,能够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活书。

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值得探索的东西。

现在我十分喜欢《三国演义》,因为我读懂的道理越来越多,我也感到它越来越有趣味,我相信这对我是有益处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四)

手捧《三国演义》,好似坠入历史的长河的上游,探寻那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得的宝藏。

一字一句,让每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段一回,让每件意想不到的的历史事件映入眼帘。

罗贯中用他非凡的笔墨,打造了一步令人爱不释手的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他成功地刻画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暴而少仁的吕布、老谋深算的的曹操等诸多英雄好汉的形象。

《三国演义》也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了晋武帝大康元年吴国灭亡为止。

既然写的是历史,那自然和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人物有极大的关系。

要说足智多谋,非诸葛亮莫属。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懂军事,又晓文学,真是个百里挑一的人才。

说诸葛亮智,必要就事而论。

看诸葛亮货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甚至死后还能以木像吓退司马懿等着名事件,可知诸葛亮智慧无穷,然在那些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他足智多谋。

关公忠义两全那是众所周知的,他由于曹操对他十分器重而在华容道曹操兵败时,关公因念旧情,所以放他过去,可是回去是要被孔明斩首的呀!

孔明中引众人求情,且自己并不想啥关公而放了关公一马。

孔明料事如神,怎会不知关公会放走曹操呢?

不妨设想曹操那时那地一命呜呼,刘备的下一个大敌是谁?

自然而然是孙权。

曹操若死,刘备孙权开战,刘备就能胜孙权吗?

几率很小,纵使是孔明本人页不可冒这个险啊!

再说征战频仍的岁月里,少了武将是不行的。

武将中吕布当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且不说别的事,单说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还不一定胜过吕布,要不是人数众多,焉有不败之理?

吕布虽说锐不可当,却勇而少谋、暴而少仁。

何以见得?

看张飞所言:

三姓家奴休走。

为什么张飞叫吕布三姓家奴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吕布本姓吕,先人丁原为义父,后杀丁原有人董卓,以此算来正好有三姓。

杀义父即看出吕布少仁,被人欺骗杀义父不就是少谋吗?

曹操更是写的出神入化。

他开始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后势力壮大,半夜醒来,一心侍从有邪念,要谋害自己,于是将其杀死。

天亮时,曹操向众人编造了一个吾好梦中杀人的谎言,足见曹操多疑阴险的性格。

可是仁义为怀的刘皇叔也够心狠得的了。

吕布死的那天,也就是刘备告诉曹操吕布先杀了丁原,又杀董卓,岂不怕吕布再杀了你?

于是曹操下令缢死吕布。

虽然这不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以及害死名医华佗的行为,但是比起刘备那仁义的形象还是凶狠了许多。

书中还有许多人物,比如脾气暴躁的张飞、年少气盛性情高傲的周瑜还有神秘莫测的左慈。

这部小说中更吸引人的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传说了。

江东小霸王孙策可以算得上是英雄豪杰吧?

他死的真够凄惨。

由于他不信神,不信鬼,所以它碰上了于吉后就说于吉是在妖言惑众,当即处死于吉。

于吉是太平道人,可是却含冤失去了性命,也许是真是他会法术,也许是孙策太多虑了,心里总想着于吉,眼里总看见于吉,最后金疮崩裂而死。

貌似比较像周公瑾被孔明气死的下场,难道人们据此谣传?

更具神话色彩的就是关公之死。

关公的忠义为后人所称赞,所以人们便将关公神化了。

烧香拜佛也求关公保佑,小说也难免会手写影响。

我们应该都知道吕蒙白衣渡江夺回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

关公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然而神话故事就此开始。

在庆功会上,吕蒙突然被关公灵魂附体,发狂一般,最终死亡。

先不说关公就这样找人陪葬,且说说关公灵魂遇见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普净大师这一片断。

这是关公才有的待遇,作者这样写抬高了关公的地位,突出了关公神一般的形象,真是妙笔生花!

其实最有意思的是文章用了补叙,多次设置悬念。

经典语句是且看下回分解,这样就更容易让读者一页一页不停滴翻下去,合上书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像是吕布之死、周瑜之死都分开在几回之中。

盘旋在回与回之间又穿插了不少细节,更让读者爱不释手。

一个接着一个的出乎意料的结局更让读者着迷。

《三国演义》就像一场电影,以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展开叙述,那些虚构的人物小故事就像真的一般。

小说列入中国四大名着,我认为不在于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而在与它的写作技巧,它注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反复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而且经常引用诗句,结合得天衣无缝,罗贯中的写作水平炉火纯青,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高超的技巧没有不值得我学习的。

或许我的见解与大家的不同,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不小说史中华民族历史文字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带动了文学的进步,是文学的珍品,是罗贯中先生智慧的结晶。

我们要保护好着宝贵的财富,继承并发扬前辈的优良写作传统。

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三国演义杜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五)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