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427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生长发育.docx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第一节 小儿年龄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本节考点:

  

(1)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

  

(2)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3)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一、小儿年龄分期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小儿年龄划分为以下7个时期。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称为胎儿期,约40周。

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

该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因此,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等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

  

(二)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生活空间发生巨大变化。

由于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尤其是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使得在这一阶段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三)婴儿期

  自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此期为小儿出生后体格、动作和认知能力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该期小儿对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各器官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成熟完善,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

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

  (四)幼儿期

  自1周岁后到满3周岁前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减慢,但智能发育较前突出,同时接触社会事物渐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但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不足,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故在这一时期应加强防护,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等情况的发生,及时干预和康复治疗,作好预防保健工作。

同时,该期小儿消化系统仍不完善,断乳和其他食物添加应在幼儿早期完成,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

  (五)学龄前期

  自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逐步趋向完善,智能发育更加迅速,同时小儿发展语言能力。

拓展社会关系,自我观念开始形成,好奇多问,模仿性强。

由于此期小儿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培养小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能力,为入学作好准备。

  (六)学龄期

  自入小学前(6~7岁)到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此期体格生长发育相对缓慢,智能发育更加成熟,除生殖系统外,小儿各系统器官的外形均已接近成人。

该期是接受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求知能力加强,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

应加强教育,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长在这一时期对孩子求成心切,往往会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又面临着防治小儿精神、情绪和行为异常等方面的问题。

  (七)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1~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

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

此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在性激素作用下,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殖系统的发育渐趋成熟。

男孩肩部增宽、肌肉发达、声音变粗、长出胡须;而女孩则骨盆变宽、脂肪丰满;到青春末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

该期以成熟的认知能力、自我认同感的建立为显著特征。

这一阶段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较大,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

因此,应进行生理卫生和性知识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在整个小儿时期不断进行,呈一连续的过程,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

一般年龄越小,体格增长越快。

出生后以最初6个月生长最快,尤其是头3个月,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后半年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猛然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峰。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人体各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有各自的生长特点。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减慢。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小儿生长发育虽按上述一般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受遗传、营养、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体格上的个体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显著,青春期差异更大。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最基本因素。

  

(一)遗传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

如皮肤和头发的颜色、脸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早晚及对疾病的易感性等都与遗传有关。

  

(二)性别

  性别也可造成生长发育的差异。

女孩青春期开始较男孩约提前2年,此期体格生长剧增,身高、体重超过男孩,但至青春期末,其平均身高、体重较同年龄男孩为小。

男孩青春期虽开始较晚,但延续的时间比女孩长,故体格发育最后还是超过女孩。

因此在评价小儿生长发育时应分别按男、女标准进行。

  (三)孕母情况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健康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孕母患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以及脑的发育迟缓;孕母接受药物、放射线辐射、环境毒物污染和精神创伤等。

均可使胎儿发育受阻。

宫内发育阻滞可影响小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

  (四)营养

  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

宫内营养不良的胎儿,不仅体格生长落后,脑的发育也迟缓;生后长期营养不良首先导致体重不增,甚至下降,最终也会影响身高的增长和使机体的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功能低下,影响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儿童摄入过多热量所致的肥胖也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五)生活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等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反之,则带来不良影响。

  (六)疾病和药物

  疾病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明显。

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

长期慢性疾病则同时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21-三体综合征等,对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药物也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如较大剂量或较长时间给予链霉素、庆大霉素可致听力减退,甚至耳聋;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致身高增长的速度减慢。

第二节 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本节考点:

  

(1)体格生长指标

  

(2)骨骼、牙齿的发育

  (3)生殖系统发育

  

  一、体格生长指标

  

(一)体重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取得的敏感指标,也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等的重要依据。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男较女重)及母亲健康状况有关。

我国199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男孩出生体重平均为3.3土O.4kg,女孩为3.2±O.4kg,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参考值相一致。

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出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

出生后第1个月可增长:

1000~1500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每年稳步增长约2kg。

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复又加快,体重猛增,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

  为便于日常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7~12月:

体重(kg)=6(kg)+月龄×0.25

  2~12岁:

体重(kg)=年龄×2+8kg

  

(二)身长(高)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3岁以下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增长高峰。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为50cm;1周岁时达到75cm;2周岁时达到85cm;2~12岁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2~12岁身高(cm)=年龄×7+70(cm)

  身长(高)包括头、躯干(脊柱)和下肢的长度。

这3部分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

生后第1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故小儿各期头、躯干和下肢所占身长(高)的比例不同。

  某些疾病可使身体各部分比例失常,因此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及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以进行比较,帮助判断。

出生时上部量>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

  (三)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

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其增长规律与上部量增长相同。

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由出生时的67%降至14岁时的53%。

此百分数显示了身躯上、下部比例的改变,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四)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称为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胎儿时期脑发育最快,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33~34cm。

头围在1岁以内增长较快,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为46cm。

1岁以后头围增长明显减慢,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54~58cm(接近成人头围)。

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较小的头围(<X-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五)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胸围大小与肺、胸廓的发育密切相关。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约46cm,1岁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头围和胸围的增长曲线形成交叉。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六)腹围

  平脐(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为腹围。

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

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时需测腹围。

  (七)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为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常用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

生后第1年内上臂围增长迅速,尤以前半年为快。

1~5岁期间增长缓慢。

在测量体重、身高不方便的地区,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评估标准为:

>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二、骨骼、牙齿的发育

  

(一)颅骨发育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时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

  

(二)脊柱的发育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

出生后第1年脊柱增长快于下肢,1岁以后则落后于下肢增长。

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此为脊柱第1个弯曲;6个月后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第2个弯曲;1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脊柱第3个弯曲。

至6~7岁时韧带发育后,这3个脊柱自然弯曲为韧带所固定。

生理弯曲的形成与直立姿势有关,有加强脊柱弹性的作用,有利于身体平衡。

坐、立、行姿势不正及骨骼病变可引起脊柱发育异常或造成畸形。

  (三)长骨的发育

  长骨的生长和成熟与体格生长有密切关系。

长骨生长主要依靠其干骺端软骨骨化和骨膜下成骨作用使之增长、增粗。

干骺端骨骼融合,标志长骨生长结束。

  (四)牙齿的发育

  牙齿的发育与骨骼发育有一定的关系。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

出生时在颌骨中已有骨化的乳牙芽胞,但未萌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最晚2.5岁出齐20颗乳牙,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

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即第1磨牙,长于第2乳磨牙之后;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顺序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2岁左右出第2磨牙;18岁以后出第3磨牙(智齿),但也有人终身不出此牙。

恒牙一般20~30岁时出齐。

  出牙为生理现象,但个别小儿可有低热、流涎、睡眠不安、烦躁等反应:

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21-三体综合征等患儿可有出牙迟缓、牙质差等。

  

  三、生殖系统发育

  受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控制,生殖系统迟至青春期前才开始发育。

青春期大约持续6~7年,可划分为3个阶段:

①青春前期:

女孩9~11岁,男孩11~13岁,体格生长明显加速,出现第2性征;②青春中期:

女孩13~16岁,男孩14~17岁,体格生长速度达高峰,第2性征全部出现,性器官在解剖和生理功能上均已成熟;③青春后期:

女孩17~21岁,男孩18~24岁,体格生长停止,生殖系统发育完全成熟。

青春期开始和持续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

第三节 小儿神经、心理行为发张及评价

  本节考点:

  

(1)神经系统的发育

  

(2)感知的发育

  (3)运动功能的发育

  (4)语言的发育

  (5)心理活动的发展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1.脑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

出生时脑重约370g,占其体重的1/9~1/8,达成人脑重(约1500g)的25%;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g;2岁时达900~1000g;7岁时接近成人脑重。

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有主要的沟回,但大脑皮质较薄,沟回较浅。

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

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

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

神经纤维髓鞘化到4岁时才完成。

故婴儿时期由于髓鞘形成不完善,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慢,而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明显的兴奋灶。

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较大,小儿脑耗氧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

  2.脊髓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相对较成熟,其发育与运动功能进展平行,随年龄而增重、加长。

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做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3.神经反射出生时小儿即具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

其中有些条件反射如吸吮、握持、拥抱等反射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否则将影响动作发育。

如握持反射应于3~4个月时消失,如继续存在则将妨碍手指精细动作的发育。

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不如成人灵敏,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

3~4个月前小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Kernig)可为阳性,2岁以下小儿巴氏征(Babinskisign)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

  小儿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形成第1个条件反射,即抱起喂奶时出现吸吮动作;2个月开始逐渐形成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相关的条件反射;3~4个月开始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条件反射;2~3岁时皮质抑制功能发育完善,到7~14岁时皮质抑制调节功能达到一定强度。

  

  二、感知的发育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感知的发育对小儿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1.视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只有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才最清晰,第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并可使头跟随移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转动90°,有初步头眼协调;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头可随物体水平移动180°;5~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出现眼手协调动作,追随跌落的物体,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如奶瓶,喜红色等鲜艳明亮的颜色;8~9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的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时能区别各种形状,喜看图画;2岁时两眼调节好,可区别垂直线和横线;5岁时能区别颜色;6岁时视深度充分发育,视力达1.O。

  2.听感知的发育出生时因中耳鼓室无空气及有羊水潴留,听力较差,但对强声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出生3~7天后听力已相当好,声音可引起呼吸节律改变;1个月时能分辨“吧”和“啪”的声音;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定向反应),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6个月时能区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应答表示;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岁时听懂自己名字;2岁时能区别不同高低的声音,听懂简单吩咐;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3.味觉和嗅觉的发育出生时味觉和嗅觉已发育完善。

新生儿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可产生不同反应,闻到乳香会寻找乳头;3~4个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

  4.皮肤感觉的发育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

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触觉已很灵敏,尤以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最为敏感,触之即有瞬目、张口、缩回手足等反应,而前臂、大腿、躯干部触觉则较迟缓。

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缓,疼痛刺激后出现泛化的现象,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

新生儿温度觉很灵敏,冷刺激比热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啼哭;3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分31.5℃与33℃的水温。

2~3岁时小儿通过接触能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发育知觉为人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

知觉的发育与听、视、触等感觉的发育密切相关。

生后5~6个月时小儿已有手眼协调动作,通过看、摸、闻、咬、敲击等逐步了解物体各方面的属性,其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小儿的知觉开始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

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开始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能区别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三、运动功能的发育

  运动的发育可分为粗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两大类。

妊娠后期出现的胎动为小儿运动的最初形式。

新生儿因大脑皮质发育尚不成熟,传导神经纤维尚未完成髓鞘化,故运动多属无意识和不协调的。

此后,尤其第1年内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小儿运动功能日臻完善。

  1.平衡和大运动

  

(1)抬头:

因为颈后肌发育先于颈前肌,所以新生儿俯卧位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并能自由转动。

  

(2)坐:

新生儿腰肌无力,至3个月扶坐时腰仍呈弧形;5个月靠着坐时腰能伸直;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并能左右转身。

  (3)匍匐、爬:

新生儿俯卧位时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2个月时俯卧能交替踢腿;3~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身数分钟;7~8个月时已能用手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或桌面,有时能在原地转动身体;8~9个月时可用上肢向前爬;12个月左右爬时手膝并用;18个月时可爬上台阶。

学习爬的动作有助于胸部及智力的发育,并能提早接触周围环境(如手拿不到的东西,通过爬可以拿到),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4)站、走、跳:

新生儿直立时双下肢稍能负重,出现踏步反射和立足反射;5~6个月扶立时双下肢可负重。

并能上下跳动;8个月时可扶站片刻,背、腰、臀部能伸直;10个月左右能扶走;11个月时能独站片刻;15个月时可独自走稳;18个月时已能跑及倒退走;2岁时能并足跳;2岁半时能单足跳1~2次;3岁时双足交替走下楼梯;5岁时能跳绳。

  2.细动作新生儿两手握拳很紧,2个月时握拳姿势逐渐松开,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开始有意识地取物;6~7个月时能独自摇摆或玩弄小物体,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取物;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能几页、几页地翻书;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能握杯喝水;3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会穿衣服;4岁时基本上能自己脱、穿简单衣服。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为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用以表达思维、观念等心理过程,与智能关系密切。

正常儿童天生具备发展语言技能的机制和潜能,但是环境必须提供适当的条件,如与周围人群进行语言交往,其语言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通过语言符号,小儿获得更丰富的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收社会文化中的信念、习俗及价值观。

语言发育必须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正常,并须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1.发音阶段新生儿已经会哭叫,并且饥饿、疼痛等不同刺激所反映出来的哭叫声在音响度、音调上有所区别。

婴儿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啊”、“咿”、“呜”等元音,6个月时出现辅音,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8~9个月时喜欢模仿成人的口唇动作练习发音。

  2.理解语言阶段婴儿在发音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语言。

小儿通过视觉、触觉、体位觉等与听觉的联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电灯等的名称;9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听懂简单的词意,如“再见”、“把手给我”等。

亲人对婴儿自发的“爸爸”、妈妈”等语言的及时应答,可促进小儿逐渐理解这些音的特定含义。

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3.表达语言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小儿学会表达语言。

一般1岁开始会说单词,后可组成句子;先会用名词,然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从讲简单句发展为复杂句。

  小儿说话的早晚与父母的教育、关注是分不开的。

语言发育的过程中,须注意下列现象:

①乱语:

1~2岁的小儿,很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但由于词汇有限,常常说出一些成人听不懂的话语即乱语。

遇到此种情况要耐心分析,不要加以训斥,否则会影响说话及表达思维的积极性;②口吃:

3~4岁的小儿,词汇增多,但常常发音不准或句法不妥,如把老师发音为“老希”。

愈是急于纠正愈容易出现口吃。

遇此情况不必急于纠正,一般情况下会逐渐转为发音正常;③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是小儿从出声的外部语言向不出声的内部语言(沉默思考时的语言)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为小儿进入小学、很快发展内部语言打下基础。

一般7岁以后,小儿不会再出现自言自语,如继续存在,则应引起注意。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

  小儿出生时不具有心理现象,待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心理活动发育的开始,且随年龄增长,心理活动不断发展。

了解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理特征,对保证小儿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注意的发展

  人对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环境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

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为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后者为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

新生儿已有非条件的定向反射,如大声说话可使其停止活动。

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3个月开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强烈的刺激如鲜艳的色彩、较大的声音或需要的物品(奶瓶等)都能成为小儿无意注意的对象。

随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的丰富、动作语言的发育,小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但幼儿时期注意的稳定性差,易分散、转移;5~6岁后,小儿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知过程的开始。

自婴幼儿起即应及时培养注意力,加强注意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