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481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x

高一语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杨焕明简介

杨焕明,1952年生于浙江。

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8年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博士后。

在成为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之前,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导。

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1%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

2020年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背景

早在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里戈尔·孟德尔已经通过植物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孟德尔的成就被埋没了30多年,直到1900年,3个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几乎同时发现了孟德尔的成就,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孟德尔的再发现,对20世纪的遗传学的发展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遗传学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902年萨顿和博维里发现,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从亲代到子代的传递过程与细胞内染色体从亲代到子代的传递过程存在着平行现象,所以他们认为遗传因子可能在染色体上。

1909年荷兰遗传学家约翰逊提出了“基因”这个现代尽人皆知的名词,取代了“遗传因子”的概念。

此后,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同事用果蝇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基因就是在染色体上,并提出了经典遗传学的连锁与互换定律。

基因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的,那么到底谁是遗传物质呢?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发展表明,核酸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1953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沃森和克里克的一篇划时代的论文:

“核酸的分子结构”。

在这篇论文中,他们公布了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一模型的发表,立即震惊了世界。

生物化学家鲍林写到:

“我相信DNA双螺旋的这个发现以及这个发现将要取得的进展,必将成为近一百年来生命科学以及所有我们对生命认识的最大进步”。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发现以后,沃森和克里克又提出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模式,成功地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遗传机理。

50年代末,三联体遗传密码概念提出,由此开始了破译遗传密码的工作。

60年代,全部64种遗传密码得到破译。

现在我们知道,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断,每种生物都有有限数目的染色体,比如我们人类有23对46条分别来自父母双亲的染色体。

因此,如果我们测出了全部人类23对染色体上的DNA序列,那么,我们就可能掌握人类几乎所有的遗传秘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1986年,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尔贝科提出了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之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

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1990—2020),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确定人类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定位约10万基因,并对其他生物进行类似研究。

其终极目标是:

阐明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识别基因;建立储存这些信息的数据库;开发数据分析工具;研究HGP实施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人类基因组计划”,联邦政府拨款启动了该计划。

此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的科学家也正式加入了这一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具有重大科学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价值。

该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生命科学领域一系列基础研究的发展,阐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细胞的发育、生长、分化的分子机理,疾病发生的机理等;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为医药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刺激相关学科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带动起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基因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技术、数据库及生物学资源,还将推动农业、畜牧业(转基因动、植物)、能源、环境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环境的面貌。

【阅读指导】

上个世纪,人类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原子弹的爆炸,“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认识从地球扩展到太空,网络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地球真正成为了地球村。

当人们为这些物理学成就而陶醉时,却突然发现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太少了。

人的生老病死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

人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人类面对一些疾病,常常显得束手无策,这迫切需要人类去认识了解自身。

20世纪初期,人类发现了生命的基本规律之——遗传规律。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模型,打开了人类认识生命奥秘的大门。

70年代开始的DNA克隆技术和后来蓬勃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动物植物克隆技术,让人类对生命奥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几乎人类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基因组计划诞生了。

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并以此带动生物信息产业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在1985年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杜尔贝克提出。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中国于1999年9月获准加人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

本文作者杨焕明教授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1%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这一计划尤其是实施这一计划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

从六个方面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第三部分(第11—18段):

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后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这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1—16段):

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明确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在遗传上是平等的,应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第二层(第17—18段):

阐述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强调基因安全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为一篇介绍前沿科学的说明文,准确的表达至关重要。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结构,先总体介绍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然后分述这一计划的重要意义,并以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心,冷静地意识到科学的“双刃剑”性质以及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性。

条理清晰,解说严谨。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文章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使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浅近易懂,通俗晓畅。

【相关资料】

杨焕明访谈摘录

记者:

“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多大?

杨焕明:

由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6国科学家联手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三计划”,但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另两项计划。

人类的遗传物质就是DNA,它的总和就是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0亿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就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30亿是个天文数字,这个计划也可以说是解读生命天书的计划。

参与这项计划的有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一流的科学家。

记者:

中国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出了哪些贡献?

杨焕明: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像一个很大的“太空站”,6国16个中心制造的“太空船”要准确无误地全部对接,少一个区域,这个工作草图不能说完成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尽管只占1%,其贡献和水平就不能用百分比来衡量。

中国的贡献不只是工作量,作为6个成员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加入改变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原有的组织格局,提高了其国际合作的形象,带来了国际社会对“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的支持。

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类基因组基本信息免费共享的声明,就是在中国代表的直接努力下促成的。

可以说,中国需要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基因组计划也需要中国。

现在我国的基因测序能力已进入世界四强之列,我们的基因研究中心已成为国际第七大基因研究中心。

下一步,我们要完成全序列终图,继续测序,提高数据准确率,并使数据对人类基因组的覆盖率从目前的97%提高到100%。

终图必须在明年6月拿出,任务仍很艰巨。

记者:

您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国际会议上、凭什么保证、怎么争取到1%项目的?

杨焕明:

1999年9月1日,是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基因组计划第5次战略会议上,接纳中国加人国际测序俱乐部的。

首先一个条件,中国一定要遵守“百慕大原则”,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精神,所有合要求的数据都应该在24小时之内上网。

而我们需要在5分钟之内,汇报我们实验室的所有情况,包括面积、设计、多少设备、多少人、管理怎么样、机器跑一次可以生产多少数据、准确率等所有的数据,再加上我们已经递交给国际基因数据库的数据,来证明我们已经做了多少工作,还有一个非常详细的预算,根据我们现有机器的运行情况,确定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还有,根据这样的运行,可比的成本要多少,能不能保证这笔钱落实。

我们都保证了。

记者:

美国人不放心中国人能完成这个任务,1999年11月还特意跑到中国来看实验室,有这回事吗?

杨焕明:

确有其事,这样大的事情交给中国,中国一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域同国际上不和谐,总是搞一些自己有特色的东西,人家一下子不那么理解的,然后,中国又在这么短的时间,只有8个月,就要完成相当于德国、法国一半或三分之一的任务,他们有点不放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他们看到事实来说服他们,我们欢迎他们来看,他们对我们进行了一次一次的“考察”,我们也确确实实遵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精神,把数据一批一批上网,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已经建立了了解和信任。

记者: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是什么?

杨焕明: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上的“三计划”,但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另两项计划。

人类的遗传物质就是DNA,它的总和就是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0亿碱基对组成,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就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30亿是个天文数字,这个计划也可以说是解读生命天书的计划。

如果说化学元素周期表为20世纪的物理、化学以及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人体的解剖图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那么,可以说人类基因组图谱是又一张元素周期表,是一张分子水平的人体解剖图,它把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讲,这个时代是以DNA序列为基础,以生物信息学为主导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记者:

现在转基因技术用于植物,可以种出抗感冒苹果、防肝炎的梨,如果用在人身上,可以创造“新人类”从事特殊服务。

请您判断,在技术上,能造出这样的人吗——听指挥打仗的士兵、刀枪不入的机器警察、不吸氧的太空作业者、深海中真正的“蛙人”、像狗一样能预感地震的人、长翅膀会飞的人、不吃不拉埋头苦干的转基因奴隶……而他们有人的思维,会甘于任人摆布吗?

会不会为争取平等权利发生战争?

从而导致人类的灭亡?

杨焕明:

你说的这些问题更增加我的忧虑,对我们搞基因的人来讲,这些幻想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思路上的参考,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想过的。

问在技术上有没有可能,行,我要问大家,难道科学上的进展都是给我们制造这些神话吗?

特别是那些对我们人类明显没有好处,甚至对整个人类可能带来更大的威胁的神话吗?

如果我回答说这是可能的,那会带来什么情况呢?

那好,我就说了,这是可能的!

但是科学家的任务,就是绝对不能把科学研究的成果用在这些方面,让整个社会都来奴役个别人,要监督科学家要做的工作。

记者:

肯定会有人认为,这样利用基因技术很经济……

杨焕明:

很经济,很经济,那要看怎么个经济法,像制造一批只会劳动的人吗?

难道我们真的去学习蚂蚁的社会精神吗?

是工蚁还是兵蚁?

那两个养得胖胖的寄生虫,居然它的任务就是繁衍我们的后代、所谓做出最大贡献吗?

那我们还讲不讲人性啊!

你还做不做人啊!

记者:

如果真的发展到那一步的话……

杨焕明:

那我们就把科学都毁掉、把科学家都杀掉!

因为他们干了坏事。

我们探索自然的奥秘,是为了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使我们每一个人活得更平等、更健康、更幸福,使我们的人类社会更加和睦,使我们同自然界更加和谐。

要同自然界建立和谐的关系,我们一定要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一定要保证科学研究的自由,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活得更平等、更好,如果我们违背这一点,所有的科学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正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好、很好的前景,也可能带来灾难,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整个社会从心理上、伦理上、法律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对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有明确的时候,某些科学家就完全是利益主义者,他要的只是推广挣钱,而不是真正考虑这些东西对人类有多少好处。

如果人类都用商业的原则,这是人性的堕落,如果人类都用生物学的原则,就更是人性的堕落。

记者:

现在国际上有没有达成共识,转基因技术不能用于造人?

杨焕明:

联合国大会在1998年通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文件:

《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中国也是签署国之一。

它明确指出,生殖细胞的基因转移是不允许的,也就是不许改变人的物种。

另外,我们对基因的认识实在太不够、太不够了,我们连什么是好基因、不好基因都还分不清楚,我们怎么想到要优化人类自己呢?

如果人都是按一个要求、一个模板研究出来的,那人还是人吗?

在科学上,那是不允许做的,在我们人性上,不只是伦理道德上,也是不允许做的。

记者:

人会有自身的说明书吗?

杨焕明:

不久的几年内,人们将看到一份描述人类自身的说明书,它是一本完整地讲述人体构造和运转情况的指南,届时危害人类健康的5000多种遗传病以及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等,都可以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另外,一个新生儿出世时,如果法律允许,他的父母愿意的话,可以拿到孩子的基因组图。

这张图,将记录一个生命的全部奥秘和隐私。

它不但能显露出这个孩子成年后,是不是一个色盲,大概长多高,会不会秃顶、发胖,还可准确地告诉父母:

是什么病,会在什么时候可能要这孩子的命。

记者:

生个健康、聪明、最漂亮的宝宝难不难?

杨焕明:

人类所有的疾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基因病,“病不病”的可能性,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绘在基因的蓝图上了,因此,父母可以在孩子出生前,要求通过遗传分析进行风险预测,因此生个健康、聪明的宝宝不难。

至于生个最漂亮的宝宝,技术上可以做到,但不能这么干。

记者:

将来,医生怎样看病?

杨焕明:

将来,测一个人的全部基因序列不那么昂贵时,看病就方便多了。

把人的基因图记录在一个光盘上,诊断时,医生先打开光盘,首先检查几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并把重要区域、重要基因、重要位点搞清楚;再看看需要注意什么,因为基因组的“情况”不同,某种药物有人用就灵验,有人用就不灵验,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针对个体差异,医生开出“特效药”就行了。

记者:

器官移植会不会很方便?

杨焕明:

把人的有关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动物身上,让它长出人的器官,这就是转基因器官。

第一候选的动物就是猪,因为猪与人在进化上是近亲,肾、心脏构造与人的差不多,而且猪长得快,10多个月就长成了。

对于需要移植心脏的病人来说,猪真的是既献肉又献“爱心”了。

用转基因技术,让猪的心脏长成人的心脏,先要解决异种心脏的排斥问题,必须把猪的免疫排斥基因也换成人的,再把猪与心脏的发育、功能有关的基因也换成人的,而且要换成与需要心脏者完全一样的,这样“人面猪心”就成真了。

这方面的进展很快,完全可以期望在本世纪,用猪来取代人的各种器官。

不过,操作得小心,不然人的基因漏到猪肉里,那猪就要长出“人肉”了。

记者:

人能活到多大?

杨焕明:

要不了多少年,人便可以根据“基因图”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处于最佳的生命环境中,这样活150岁不成问题。

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拨动人体的生物钟,如果“生物钟”问题攻克了,人可以活到500岁。

当然,科学的发展要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人类过于追求长寿,对人类本身没有好处。

所以,科学家还要负起人类的整体责任,有的事不可以做。

记者:

癌症能不能预防?

杨焕明:

多基因病,是指大多数的人类疾病,重为癌症,中为糖尿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高血压等。

这些病的致病位点不止一个,如同一条长长的有很多链环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有问题。

这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可以称为易感性基因,可以传给后代。

基因诊断提示了“易感性”后,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相关基因的表达。

如肺癌,如果基因诊断中有易感性,就有可能对抽烟较为敏感,不抽烟,发生肺癌的可能性就小了。

记者:

基因治疗怎么治?

杨焕明:

实际上,迄今所有的药物,甚至于“精神疗法”,都是通过修饰基因的结构,调节、改变人体的基因表达,改变基因产物的功能而起作用的,这是间接的“基因治疗”。

真正的“基因治疗”,是直接把基因送到人体细胞中而发挥治疗功效,如“基因产品”的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基因治疗”不仅要找到致病的等位基因与正常的等位基因的区别,还要有“治疗基因”。

把治疗基因送到人体中去有很多方法。

现在有一种“基因枪”,像枪一样,子弹是黄金做的,很细很细,细到能被细胞吸人又吐出,它粘上“治疗基因”进人细胞,被细胞弹出后,“治疗载体”却留在里面。

(陈太云《妙趣横生话生命—与杨明焕一席谈》)

【能力训练】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短文并完成各题。

(一)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

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

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

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

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

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

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

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

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1、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C.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C.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C.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C.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二)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

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

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

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答: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