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507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二编 考前冲刺攻略 第四步 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docx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二编考前冲刺攻略第四步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二编考前冲刺攻略第四步熟练技巧方法得高分

巧绘“碳骨架”,妙算蛋白质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个数、种类以及脱水缩合过程中脱水数、氧原子个数变化等相关计算,是一类令考生头疼的试题。

为了快速、准确答题,考生可绘制一个“碳骨架”图,然后根据该骨架图推算各种数据。

方法1 当题目中给出结构简式时,首先要找出“碳骨架”  肽链是由“C(中心碳原子)”和“—CO—NH—”交替连接构成的,因此肽链中的氨基酸个数与中心碳原子个数相同;氨基酸种类则看R基的异同。

在“C”和“—CO—NH—”交替连接构成的骨架外周,一端是—NH2,一端是—COOH,一边是R基,一边是H,因此多余的氨基、羧基等基团全在R基上,计算哪个原子个数,一看所绘“碳骨架”图(如图所示)便知。

例1 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小鼠和人流涎、呕吐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该外毒素为环状肽,其结构式如图所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该化合物中含有游离的氨基0个,游离的羧基0个

B.该化合物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别这些氨基酸种类依靠其结构的R基

C.该化合物由5种氨基酸组成,含有6个肽键

D.方框B中的R基所构成的氨基酸的相对分子量为163

[解析] 首先找出“碳骨架”,以确定氨基酸的数目及种类。

外毒素的碳骨架如图1所示,断开7个肽键(图2中箭头所指)则得到7个氨基酸。

然后看连接在中心碳原子上的R基(图3中1~7),可以判断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的种类。

1~7均为R基,其中1、4和6相同,其余不同,可知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5种,形成7个肽键,C错误。

[答案] C

方法2 当题目仅仅给出肽链示意图时,需要将示意图看作“碳骨架”进行分析  例2 某50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水解脱去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所示)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4个氧原子

B.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一个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C.若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基上

D.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则会脱去3个H2O

[解析] 以题图中的21位氨基酸为例,脱去该氨基酸的时候,将水解掉其两侧的两个肽键(见右图),可知增加2个氧原子。

水解8个肽键,共需要8个水分子,因而水解产物比原物质增加8个氧原子而非4个氧原子。

水解得到的5个氨基酸中,有4个丙氨酸,1个其他种类的氨基酸(暂时命名氨基酸X)。

这5个氨基酸形成5肽化合物的时候,氨基酸X可“安放”在4个丙氨酸各自左右的任一个位置,故有5种类型。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考生认为“丙氨酸—丙氨酸—丙氨酸—丙氨酸—氨基酸X”和“氨基酸X—丙氨酸—丙氨酸—丙氨酸—丙氨酸”是同一种多肽化合物,实质上二者空间结构存在差异:

前一种五肽化合物的氨基酸X与羧基相邻,后一种五肽化合物的氨基酸X与氨基相邻。

[答案] A

可见,熟练掌握肽链中的“碳骨架”,可透彻理解蛋白质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对多种题型进行快速分析。

巧借“高度差”,妙比浓度值

以渗透装置为切入点的试题,常带有物理学科特点,因此综合性较强。

考生如果不懂解题技巧,往往会耗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下面我们对常见的渗透装置进行规律技巧的总结:

规律1 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时,达到平衡后,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液面高(反之亦然,即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也高);浓度差越大,则液面高度差也越大。

  

例3 如图所示为平衡时的渗透装置,烧杯内的液面高度为a,漏斗内的液面高度为b,液面高度差m=b-a。

在此基础上继续实验,以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观测指标,正确的是(  )

A.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内的液面的溶液,则平衡时m增大

B.若向漏斗中加入少量蔗糖,平衡时m将增大

C.若向漏斗中加入适量且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则平衡时m不变

D.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平衡时m将增大

[解析] 若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内的液面的溶液,则其中溶质也被吸出,漏斗中溶质减少,烧杯中的清水进入漏斗,漏斗中溶液浓度减小,浓度差减小则平衡时高度差m将减小。

若向漏斗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溶解后漏斗中溶液浓度变大,则平衡后高度差变大。

若向漏斗中加入适量且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相等的蔗糖溶液,则高度差暂时变大,而浓度差没有变化,因此,会有部分水分渗出。

部分水分渗出后,漏斗中溶液浓度增大,则平衡时高度差m将增大。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高度差暂时变小,但是浓度差没有变化,则有部分水分渗入漏斗。

平衡后,由于部分水分进入漏斗中,浓度差变小,所以高度差也将变小。

[答案] B

规律2 当多个大小不同的漏斗中盛有相同浓度的溶液时:

①半透膜的表面积越大,水分进入漏斗的速度就越快(漏斗内液面上升速率越快);②漏斗中溶液体积越大,达到平衡时,漏斗中液面越高。

  例4 按如图所示安装渗透作用装置,将半透膜袋缚于玻璃管下端,半透膜袋内部装有50mL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换用较大表面积的半透膜,达到平衡所用时间会缩短

B.若将蔗糖溶液换成质量分数为50%的,玻璃管中液面高度会增加

C.达到平衡后,向烧杯中加适量清水,玻璃管中的液面也会上升

D.将玻璃管及缚于其上的半透膜袋适当向上提升一段,玻璃管内液面位置相对管口不变

[解析] 根据规律2可以知道,浓度不变的情况下,半透膜表面积越大,水分子进入半透膜袋的速度就越快,A正确。

将蔗糖溶液换成质量分数为50%的,内外溶液浓度差增大,玻璃管中液面高度肯定会增加,B正确。

如果在平衡后的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假设此刻玻璃管中液面高度不变,那么烧杯中液面上升,两液面间高度差减小,但浓度差不变,高度差造成的压力变小,而渗透压不变,所以玻璃管中液面会上升,使高度差造成的压力等于渗透压从而达到平衡,故C正确。

将玻璃管及缚于其上的半透膜袋适当向上提升一段,管中液面与烧杯中液面间的高度差增大,而内外溶液浓度差不变,平衡被打破,袋内的水会外流,故D错误。

[答案] D

巧用“初始值”,妙解黑白瓶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应该认识到“黑白瓶”试题不仅仅指的是黑白瓶问题,而是一类通过净光合作用强度和有氧呼吸强度推算总光合作用强度的试题。

规律1 “黑瓶”不透光,测定的是有氧呼吸量;“白瓶”给予光照,测定的是净光合作用量。

总光合作用量(强度)=净光合作用量(强度)+有氧呼吸消耗量(强度)。

  

例5 暑假期间,生物组老师们从衡水湖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分装于六对黑白瓶中,测得剩余水样的初始溶氧量为10mg/L。

所用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

将它们分别置于六种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由a→e光照逐渐加强)。

24h后,实测六对黑白瓶中的溶氧量,记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光照强度(klx)

0

a

b

c

d

e

白瓶溶氧量(mg/L)

4

10

16

24

30

30

黑瓶溶氧量(mg/L)

4

4

4

4

4

4

(1)黑瓶中溶氧量降低为4mg/L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该瓶中所有生物的呼吸耗氧量为________mg/(L·24h)。

(2)该方法也可以用来测定池塘各深度群落日代谢的平均氧浓度变化,若某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水深

1m

2m

3m

4m

水底

瓶中氧气的变化[mg/(L·24h)]

白瓶

+3

+2

0

-1

-3

黑瓶

-1

-1

-1

-1

-3

据表分析,该池塘生物一昼夜产生的氧气量为________mg/L,消耗的氧气量为________mg/L。

[解析] 

(1)在不透光的黑瓶中,所有的生物都只进行呼吸作用(植物因无光不进行光合作用),溶氧量因呼吸消耗而降低。

由于初始溶氧量为10mg/L,24h后溶氧量为4mg/L,因此,黑瓶中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氧量为6mg/(L·24h)。

(2)通过对比表2中数据可以发现,4m以下的水中黑白瓶内的含氧量相同,说明4m以下水中的生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该池塘生物一昼夜“生产的”氧气量,指的就是24h实际产生氧气的量。

结合第

(1)题的分析可知:

一昼夜,白瓶中1m水深处产氧气4mg/L,消耗1mg/L,剩余3mg/L;2m水深处产氧气3mg/L,消耗1mg/L,剩余2mg/L。

3m水深处产氧气1mg/L,消耗1mg/L,剩余0mg/L。

故综合来看1~3m水深一昼夜产氧气=4+3+1=8mg/L,整个池塘中耗氧量为黑瓶中1m~水底对应数值的和。

[答案] 

(1)黑瓶中生物呼吸耗氧,植物不能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6 

(2)8 7

规律2 有初始值的情况下,黑瓶中氧气的减少量(或二氧化碳的增加量)为有氧呼吸量;白瓶中氧气的增加量(或二氧化碳的减少量)为净光合作用量;二者之和为总光合作用量。

规律3 没有初始值的情况下,白瓶中测得的现有量与黑瓶中测得的现有量之差即总光合作用量。

  

例6 理论上有多种方法可用来测定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率,结合题意回答问题:

(1)在光照适宜、温度恒定的条件下,用图1的实验装置测量一小时内密闭容器中CO2的变化量并绘成如图2所示的曲线。

该绿色植物前30min实际光合作用速率的平均值为________ppm/min。

(2)在图3中,将某一植株上对称叶片的一部分(U)遮光,另一部分(V)不遮光,并设法使两部分之间的物质不发生转移。

用适宜光照照射6h后,在U和V的对应部位截取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为MU和MV(单位:

mg)。

则该植物细胞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为____mg/h。

(3)取同一植物上形态、大小、长势均相同的两个叶片,用图四的装置进行实验(不考虑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相同的温度下处理6h后,测得甲、乙装置中液滴移动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单位:

mL),则实验条件下该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为________mL/h。

[解析] 

(1)图2给出了CO2初始值,这点非常重要。

前30min给予光照情况下(相当于白瓶),CO2的浓度由1680ppm降为180ppm,共减少1500ppm,则每分钟降低50ppm(这是净光合作用量)。

在31~60min为黑暗情况(相当于黑瓶),CO2的浓度由180ppm升至600ppm,可计算出每分钟的呼吸作用量为14ppm。

因实际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故每分钟的实际光合作用量为50+14=64ppm,即速率为64ppm/min。

(2)本小题中没有给出初始值,则可以假设一个初始值M0,然后按第

(1)小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则V侧净光合作用量为MV-M0,U侧呼吸作用消耗量为M0-MU,该植物细胞实际光合作用量=V侧净光合作用量+U侧呼吸作用消耗量=(MV-M0)+(M0-MU)=MV-MU。

则6h内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为(MV-MU)/6mg/h。

(3)本小题中的初始值隐含在题意中,即液滴移动的距离L1和L2均是相对于初始位置测定的,因此给予光照的甲装置(相当于白瓶)中液滴移动的距离L1为氧气的产生量,即净光合作用量。

遮光的装置乙(相当于黑瓶)中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产生等体积的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因此,液滴向左移动的距离L2为氧气的消耗量。

实验条件下该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量为L1+L2,则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为(L1+L2)/6。

[答案] 

(1)64 

(2)(MV-MU)/6 (3)(L1+L2)/6

可见,无论上述哪种装置,都可转化为“黑白瓶”问题,并从初始值入手,遵循“实际光合作用量=净光合作用生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这一规律进行计算,解题思路就清晰明了了。

巧用“分离比”,妙解遗传题

方法1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是比例的形式,或者给出的个体数之间的比值接近“常见”分离比的话,可以将性状比中各个数值相加。

自交情况下,得到的总和是4的几次方,就说明自交的亲代中含有几对等位基因;测交情况下,得到的总和是2的几次方,则该性状就由几对等位基因控制。

  

例7 果皮色泽是柑橘果实外观的主要性状之一。

为探究柑橘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研究人员利用果皮颜色为黄色、红色和橙色的三种类型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并对子代果皮颜色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实验甲:

黄色×黄色→黄色。

实验乙:

橙色×橙色→橙色∶黄色=3∶1。

实验丙:

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

实验丁:

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柑橘的果皮色泽遗传受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__定律。

(2)根据杂交组合________可以判断出________色是隐性性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先找到隐性纯合子。

一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占1份的是隐性性状;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9∶3∶3∶1的分离比,占1份的是隐性性状。

可见,隐性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小。

由于实验乙、丙、丁中均有1份黄色的个体,说明黄色是隐性性状。

确定了隐性性状后,我们寻找杂交后代分离比最大的组别——丁组,但是亲代表现型不同,既不是自交也不是测交,不能据此做出判断。

再找测交组别——丙组,由于黄色个体为隐性个体,后代总份数为1+6+1=8。

由于2n=8,则n=3,故红色个体基因型是AaBbCc,该性状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只有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才会出现这种测交结果。

[答案] 

(1)3 基因的自由组合 

(2)乙或丙或丁(只答乙或只答丙或只答丁均可) 黄

方法2 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比较,可用于判断显隐性;同一表现型的不同性别个体之间比较,可以判断基因的位置(是否位于X染色体上)。

  

例8 某种动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其毛色、眼色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

如图所示为研究该种动物毛色和眼色性状遗传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黑毛红眼(♀) × 白毛白眼(♂)

灰毛红眼(♀、♂)

↓自由交配

 性状

性别  

黑毛红眼

黑毛白眼

灰毛红眼

灰毛白眼

白毛红眼

白毛白眼

2/16

0

4/16

0

2/16

0

1/16

1/16

2/16

2/16

1/16

1/16

A.黑毛、红眼由显性基因控制

B.眼色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C.毛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灰毛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

[解析] 根据上述方法2中“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比较,可用于判断显隐性”,并结合题表中黑毛∶灰毛∶白毛=1∶2∶1,可知毛色性状的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遗传,黑毛和白毛均是纯合子,黑毛个体的基因型是AA或aa,故不能说黑毛为显性性状,A错误。

黑毛个体中,雌∶雄=1∶1,灰毛、白毛个体中雌雄比例也均是1∶1,说明毛色性状与性别无关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红眼个体中,雌∶雄=8∶4;白眼个体中,雌∶雄=0∶4,说明眼色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1中无雄性白眼个体,故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由于红眼∶白眼=12∶4=3∶1,故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性状。

当然也可以根据F1全为红眼,其后代有白眼个体进行判断。

[答案] A

方法3 当给出的个体数之间的比值与“常见”分离比相差很远的话,要考虑配子致死、胚胎致死、不同基因型控制相同性状等情况。

  

例9 节瓜有全雌株(只有雌花)、全雄株(只有雄花)和正常株(雌花、雄花均有)等不同性别类型的植株,研究人员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问题:

P 纯合全雌株 × 纯合全雄株

F1     

⊗↓

F2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_______,据此推测节瓜的性别类型由________对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基因的________定律。

[解析] 本题给出的数据非常“不合常规”,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25∶87∶26,若看成约为1∶2∶1,正常株数87与理论数值50相差太多。

若将其看成约为1∶3∶1,无论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还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自交后代均不会出现此比值。

但是若按9∶3∶3∶1处理,转化为3∶(9+1)∶3还是能够解释的。

[答案] 3∶10∶3 两(或“2”) 自由组合

可见,根据性状比推断基因型时,要结合题目所提供的杂交或自交后代性状比是否符合常见分离比进行推断。

如果不符合,则结合题目信息考虑是否存在致死、数值合并等特殊情况,再针对结合遗传图解进行分析,直至觉得解释合理即可确定答案。

巧找“关键点”,妙辨变异型

题目中所提供的变异到底属于哪种类型,其判断依据就是定义,所以无论是文字叙述还是示意图,总有一些相关信息“隐藏”在图文中,因此找出“隐藏”在图文中的关键信息,就找到了解答试题的“关键点”。

方法1 找到变异发生的位置或产生的后果,结合定义进行判断。

  

例10 在豌豆的DNA中插入一段外源DNA序列后,使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碱基序列打乱,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最终导致豌豆种子中淀粉的合成受阻,成熟晒干后就形成了皱粒豌豆。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插入的外源DNA序列会随豌豆核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复制场所为细胞质

B.基因侧重于遗传物质化学组成的描述,DNA侧重描述遗传物质的功能

C.淀粉分支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插入的外源DNA序列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解析] 我们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技巧的运用方法:

若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基因B整合到染色体DNA中,那么基因B的插入位置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插入到染色体DNA上基因的外部(图中①),则属于基因重组,即基因A(或基因C)和基因B发生了重组;另一种情况是插入到基因A的内部(图中②),则基因A丧失功能,属于基因突变(但是对于基因C来说属于基因重组)。

可见,准确找到基因B插入的位置是判断变异类型的“关键点”。

同样道理,根据题目信息可以知道:

插入的外源DNA序列虽然没有改变原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但是使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对于淀粉分支酶基因,该变异发生于基因的内部,故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 D

方法2 区分交叉互换和染色体易位的“关键点”:

看变异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还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方法3 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判定此类变异的“关键点”:

无论哪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均需以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状态”为参照;如果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则需要统计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或条数)。

方法4 对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异常造成的变异,一定要先确定发生变异的染色体的“身份”,根据减数第一、二次分裂最主要特征分别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进行判断。

例11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盲孩子。

该色盲男孩是其亲代生殖细胞异常分裂造成,下图(图中仅给出了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中可表示该异常配子的形成过程的是(  )

[解析] 由于该男孩表现为色盲,说明其基因型为XbXbY,该色盲男孩父母表现正常,可知其母亲提供的卵细胞基因型是XbXb。

该色盲男孩的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则XbXb的形成原因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没有正常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细胞,而是都进入了卵细胞。

再根据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可知A、B属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A中两条染色体颜色不同、大小一样应为同源染色体;而B中两条染色体大小、颜色相同,表示的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另外注意,是否存在染色单体也是判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参考依据之一。

[答案] B

[技巧延伸] 若上述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XBXbY,判断亲代减数分裂异常的状况仍采用上述方法4,但需做出多种假设(母亲基因型XBXb、父亲基因型XBY):

卵细胞

精子

分析

假设1

XBXb

Y

B、b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假设2

XB

XbY

父方不存在b基因,假设2不成立

假设3

Xb

XBY

X、Y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结论:

基因型为XBXbY的个体的出现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X没有分离,或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Y没有分离所致。

总之,通过上述解题分析可以看出,考生学好本文介绍的解题技巧,可大大提高临场解题能力,缩短解题时间,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2019-2020年高考生物总复习体系构建教案教案新人教版

一、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区别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联系

能量

流动

太阳能

物质

循环

生态

系统

信息

传递

生物或

无机

环境

食物链

或食物

多种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发生生理或行为的变化(单向或双向)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主训练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没有标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B.图中生物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

C.种群b数量的增长会导致种群a的增长,而种群a数量的增长又会抑制种群b数量的增加,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

D.若该系统中种群c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种群d含有的能量1.3×108kJ,则种群a至少约含5.5×106kJ的量

解析:

a传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最少为6.8×109kJ×10%=6.8×108kJ。

b和e获得的能量为6.8×108kJ-1.3×108kJ=5.5×108kJ,传到a,a获得的能量至少为5.5×108kJ×10%=5.5×107kJ。

答案:

D

二、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业、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了环境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自主训练2】微山湖是山东境内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

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剧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

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

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

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B.掠夺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