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15533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docx

工程师职业伦理教材

工程伦理与职业操守

——培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工程师

随着工程的普遍社会化,工程已经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如生态工业学创始人美国学者艾伦比所说的:

“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个地球越来越朝工程化的方向发展。

工程化的逻辑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结构,也对自然界的所有生物群体产生影响。

从很多方面看,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工程化的世界里了”。

工程师作为技术活动及工程活动的主导力量,其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效用、风格、用途、质量、安全性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而工程师的行为方式又受到其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取向的直接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

技术在工业上的高效率发挥,导致了今天发达物质文明的来临。

人类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技术的效率了。

技术成为人类的天命,技术是生活所需。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现,再没有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掌握技术力量的工程师则肩负着这种伟大的历史使命。

正如美国著名桥梁专家莫里森在赞美工程师时说:

“我们是掌握物质进步的牧师,我们的工作使他人可以享受开发自然力量源泉的成果,我们拥有用头脑控制物质的力量。

我们是新纪元的牧师,却又绝不迷信。

长期以来,工程师一直是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高尚职业。

社会理解工程技术的主流观点(包括技术中性论、技术工具论、技术自主论)都认为工程技术是中性的,只有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分,而无道德上的好坏之别。

所以,工程、工程师的工作道德上全部是善的。

制造人工物品其实就是利用自然的物质,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进行创造的过程,它是“实然”的事实,而不能用“应然”的价值来评价。

工程师出身的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他这样骄傲和自豪地形容工程师这一职业:

“这是一门绝妙的职业。

人们迷惑地注视着一个想象虚构的东西在科学的帮助下,变成跃然纸上的方案,随后用石头、金属和能源把它变成了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工作和住宅,提高了生活水准,使生活更加舒适,这就是工程师的最高荣幸。

工程师注重追求技术效率、创造财富的伦理取向,使他获得了荣誉、社会地位和英雄的称号。

但是20世纪中叶之后,工程师这种高尚形象却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和反对,原来认为在工程实践中不存在道德问题,甚至道德上都是善的工程师现在却被称为“战争帮凶”、“建设工具”、“环境抢劫犯”、“勤勉的破坏者”。

为什么社会公众会对工程师的看法发生根本的转变呢?

其根源就在于有些工程师仅仅把技术效率作为自己职业的唯一职责,而没有对社会及公众担负起应有的伦理责任。

有三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

(1)第一件事情: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工程师研制、修建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毒气室、焚尸炉;日本工程师在中国制造、试验生化武器,用活人做实验等。

这些工程师明明知道技术的目的和技术使用的后果,但他们却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善恶之分,为了国家利益创造发明,不断提高技术效率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至于后果如何不是他们影响、控制和决定得了的,也不是他们的职责范围。

但是,社会公众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导致更多的犹太人和战俘更快死亡与当时有关工程师的职业工作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他们是惨绝人寰事件的帮凶,不但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担负伦理责任,而且还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

二战之后,经过对战犯审判,帮助德国和日本研制杀人工具的工程师都受到了相应的法律惩罚。

(2)第二件事情:

原子弹的制造和使用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从这点而言应该说是正义的行为。

但是却造成了大批无辜平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伤亡,可以说它又是非正义的行为。

如此巨大的灾难,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工程师只考虑技术的效率,而不管工程技术后果的做法在良心上和人道上可以接受吗?

难道他们不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承担伦理上的责任吗?

(3)第三件事情: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工程活动的规模、范围及强度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长期累积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当前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土地、空气、水的污染等自然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技术的效率越高,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大。

所以,社会公众开始意识到自然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工程师追求技术效率的态度和伦理取向的使然,正是由于工程师在这种只注重技术效率的伦理思想的驱使下,“他们可以以一种不关心自然对象的心情去开发自然了”。

所以,工程师对今天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负有重大的责任。

“工程师被认为是危害人类社会环境的帮凶。

一、工程中是否存在伦理问题?

工程师作为从事工程活动的一种职业,是否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呢?

当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否定的,认为工程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工程师个人对自己的技术活动没有任何道德责任;另外一种观点则肯定工程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伦理实践过程,包含着善与恶的价值判断。

2004年10月31日,在第八届“中日韩(东亚)工程院圆桌会议”上,中、日、韩三国工程院院长联合发出了“关于工程道德的倡议”,希望工程师“在涉及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方面,在各自的业务活动中凭良心行事”;并要求工程师“在他们的业务活动中,遵守高的道德标准,以使工程技术对社会福祉作出贡献,改善人们的生活”。

据2002年以前的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损失就达约1000亿元。

历史上,费尔巴哈曾经提出了科学家的十大宪章,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把科学家的共同精神气质和伦理规范归纳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利益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和独创性。

后来又有人增加了谦虚、理性精神、感情中立、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等等。

那么,现代工程师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呢?

美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工程师的五大基本准则:

(1)工程师在达成其专业任务时,应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视为至高无上,并作为执行任务时服膺的准绳。

应只限于在足以胜任的领域中从事工作。

(3)应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发表口头意见、书面资料。

(4)在专业工作上,应扮演雇主、业主的忠实经纪人、信托人。

(5)避免以欺瞒的手段争取专业职务。

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四大“中国工程师信条”:

(1)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

守法奉献,尊重自然;

(2)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

敬业守分,创新精进;(3)工程师对雇主的责任:

真诚服务,互信互利;(4)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

分工合作,承先启后。

这些提法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认为,工程师共同体在当今科技发达、物质繁荣时代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成员必须为其科技行为履行较传统社会更多的伦理责任。

1、把工程作为一种生产活动来理解

工程,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活动。

工程是人类将基础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工产品或技术活动的有组织的活动。

它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

(1)它必须包含技术的应用,即将科学认知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它应当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性活动,其宗旨是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

如果从系统角度分析,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1)工程是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具体而重大的社会经济、科技活动,通过工程活动改变物质世界。

换言之,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阶段,是社会组织的物质文明的创造活动。

科技的特征和专业特征是工程的本质基础。

(2)工程活动历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规模大,涉及因素多。

现代社会的大型工程都具有多种基础理论学科交叉、复杂技术综合运用、众多社会组织部门和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纵横交织、复杂的从业者个性特征的参与、广泛的社会时代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运作的特点。

(3)工程活动能够最快最集中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社会生产,并对社会产生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这一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社会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也有社会文化道德的。

这就形成了工程的价值特征。

工程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

生产活动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范,规范中有法律,有道德,形成生产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所以,生产法律和职业道德是维护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规范。

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

“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得有自己的伦理,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

2、把工程作为一种现实的利益关系来理解

如果把工程作为一种利益关系来看,至少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两大块。

在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中,工程与环境,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工程活动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环境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首先,从工程系统的输入看,环境为工程系统提供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源,如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它们最初都来自自然界。

离开了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工程系统只能是“无米之炊”。

其次,从工程系统的运行过程看,工程活动的整个过程都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因为,现代工程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环境空间,工程活动将“无立足之地”。

再次,从工程系统的输出看,环境成为承载工程活动的产品和副产品(如“三废”)的主要场所。

工程活动输出产品和副产品后,自然界以其巨大的包容能力消化、吸收。

在工程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过程中,大致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互动方式:

一种是良性的互动方式,即工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造成环境的破坏,良好的环境为工程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种是恶性的互动方式,即工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中,环境被严重的损害,被掠夺,被损害、被掠夺的环境反过来又对工程系统的发展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

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表明:

在工程与环境的互动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工程活动的主体,如政府、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等负有重要的责任。

而他们对这种责任的认知和履行,对于促进工程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至少存在:

(1)工程参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

包括业主、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

(2)工程参建单位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

(3)参加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有利益存在的地方,道德就会存在并发生作用。

道德通过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推进工程活动的开展。

每一个工程利益相关者都是从利己出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自然之理,无可厚非。

但利己是通过利他来实现工程利益的追求,也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和手段,提供给他人安全、健康、福利的产品,这里的利他包括满足消费者、社会、自然的需求,这就是工程伦理的道德诉求。

否则,利己不利他,损人利己,不可能追求到个体利益最大化。

为了使工程共同体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己得以实现,就需要共同遵守一种大家受益的规则、法律,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才能使大家变得互利,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

然而,人的利己欲望会无限膨胀,无限扩张,这需要通过文明的提升和伦理教化给予校正、调节和节制。

一般来说,工程活动带有明显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常常与工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

3、把工程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

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本质上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无论是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京故宫堪称经典,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承载着人类的文化。

在今天,大至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小到一条路、一座桥,都承载了人类的文化。

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他认为:

“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的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它也是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

”正如文化中的人类学决定论认为的那样:

“人及美好的生活的向度必须成为艺术与技术的导向。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的品质不仅来自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且来自于个人的价值观,来自于他的组织的价值系统,来自于文化。

工程品质蕴藏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基因。

例如,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制造厂的工程师们在汽车的设计方面特别注重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他们首创了夹层(安全)挡风玻璃,1959年采用了第一个三点式安全带,并在20世纪60年代为沃尔沃汽车设计了双套刹车系统,分道式转杆和安全车锁,使得瑞典的汽车在世界上享有最安全、最可靠的美誉。

这种工程产品的品质从文化上看是瑞典文化的反映。

在瑞典,由于其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就一直具有重视稳定性、保护性和系统的安全性的传统,这也是他们作为世界最完善的社会福利系统的一个体现。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在西方社会,宗教文化对科学技术和工程建造的影响是最为深刻和最为明显的。

“中世纪寺院中机械钟表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当时僧侣的有规则的祈祷生活,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技术中可以看到教会的直接影响和作用,而英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则和其清教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任何一个人工制品,经过设计者和制造者的伦理选择,都渗透着社会文化的内涵。

东南亚国家———缅甸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民大多数是佛教徒,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他们看来,劳动具有三重功能:

使人获得利用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人通过与他人共同参与一项任务克服自私自利;生产恰当生存所必需的商品和劳务。

“工作与悠闲是一个生活的两个相辅部分,分裂开来就不能不破坏劳动的喜悦与悠闲的幸福。

”他们认为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源泉。

所以,他们拒绝设计和使用生产流水线以及自动化的机器,因为它取代了实质上属于人做的一部分工作,从而剥夺了他们劳动的快乐。

在社会文化中,道德文化也会对道德行为有一定的作用。

美国学者弗里切等人探讨了各国的企业内部人员(包括工程师)在可能的道德行为上的差异,发现日本和美国人更关注环境污染的合法性和风险性,而韩国、台湾人对危险品生产的关心要少得多;加拿大和香港人较倾向于告发上级的不道德行为,而日本和台湾人则更倾向于掩盖上级的不道德行为。

正如美国学者奥格本所指出的:

“技术发明就是把现存已知的文化要素组成一种新要素的过程。

”社会文化的各种因素通过影响和干预工程师的伦理意识和取向,在人工制造物中反映出特定的文化背景。

例如:

《人伦栖居:

传统建筑伦理》,中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具有浓厚的伦理性色彩。

宫殿、坛庙、民宅、园林以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以及“贵和尚中”等伦理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表达,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鸿篇巨制。

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中,又以“礼制”、“中和”、“实用”等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核,这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建筑工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礼制性建筑体系。

“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它模塑了中国传统营造活动的理论品格和独特的文化基调与审美情趣。

“用”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即中国传统建筑则是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气息的“实践理性”精神。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独树一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在东方地平线上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影。

在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映射出的真的境界,善的特质和美的精神。

西方学者认为,“居住的问题首先不是建筑学上的而是伦理学上的。

”《黄帝宅经》认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

与西方的建筑技术相比,中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更具有浓厚的伦理性色彩,关于这一点,梁思成总结为“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一语道破真谛。

当我们仔细翻阅中国传统建筑工程的时候,可以看到宫殿、坛庙、民宅、园林以及整个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以及“贵和尚中”等伦理观念和思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表达,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鸿篇巨制’。

”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中,又以“礼制”、“中和”、“实用”等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如:

斗拱表示的等级是:

有﹥无,多﹥少,大﹥小,一般宫殿、帝王陵寝、坛庙、寺观等重要建筑才允许在立柱与内外屋檐的枋处安设斗拱,并以斗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的政治伦理品位。

“在中国古代,斗拱一直既是人们身份等级的标志,长时间里是人们在建造中刻意追求的对象。

希望在自己的建筑上安排斗拱,以提高建筑的等级和自己的身份地位。

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尚和贵中”思想,赋予了传统建筑一种不同于西方建筑技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

传统建筑传递着人际和谐的脉脉温情。

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故宫,其太和殿、保和殿和中和殿这三大殿都突出一个“和”字,这“和”字便是阴阳和合滋生万物之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者追求祥和昌盛、和谐发展的社会政治理想。

故宫中的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的命名,则象征着天地清宁、江山永固、国泰民安之意。

建桥建出文化,修路修出一道风景。

二、工程中存在何种伦理问题?

工程师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社会主体,它的发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最初的工程师及工程与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Engineering”一词在18世纪的欧洲最早出现时,意指作战兵器的制造和执行服务于军事目的的工作,而“工程师”则专指军队里设计军事城堡或操作诸如弩炮等作战机械的士兵。

在历史上第一所授予工程学位的学校当属成立于1794年的法国巴黎综合工艺学校,它隶属于法国当时的国防部门。

美国也在19世纪初仿照法国模式建立了第一所工程学校,即美国西点军校,这两所学校的管理体制都反映了传统工程的军事特征。

随后,大批的民用工程也相继出现,并由此产生了区别于军事工程师的“civilengineer”,即民用工程师。

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使工程师的数量陡增,如1950年美国工程师的人数就超过了50万,1990年更是高达200万之多。

工程师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技术伦理、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

根据麦克莱恩的思路,工程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可划分为三个主题来完成。

1、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包括各种技术决策和判断,涉及组件的选择和安排、制造方法的选择、安全因素的考虑等等,在这一层次上,工程师最关心的只是功能的问题,即如何生产出一个工程产品。

(1)质量责任

近年来,因为工程质量问题而导致的工程事故及其重大灾难性后果的事例层出不穷,从灾难发生后的鉴定结果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些质量问题几乎全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

在这些工程活动中,一些人唯利是图,不顾后果,毫无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以至于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

由此可见,质量问题决不仅仅是经济与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是道德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工程责任人和实施者的道德水平对工程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十分复杂,究其原因有权力机构的腐败、设计单位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质量、施工过程层层转包、偷工减料、质量监督部门玩忽职守、管理不力或以权谋私等几个主要原因外,然而在工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机构和人员参与其间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工程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如立项、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对质量问题最有发言权和最终把关的都是工程技术人员。

在工程质量问题上,工程技术人员起着最为关键性的作用,负有重大的道德责任。

因为,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认可,工程就无法立项;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工程就无法上马;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指挥和监督,工程就无法施工;没有工程技术人员的检验,工程就无法通过峻工验收。

因此,在工程质量问题上,工程技术人员通常总是承担着最大责任。

这种责任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过硬的科技本领,也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因为工程技术人员道德责任感的强弱,将对工程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工程伦理的质量道德意识,首先要求工程师承担起技术责任,以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操作规则和技术实施规则,在质量问题上坚持做到尽职尽责,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其次,工程师要分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得失大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决不以质量为代价获取个人利益。

最后,工程师应该积极向工程活动中的腐败现象、损害质量的现象作斗争,捍卫工程质量和公众及社会利益。

(2)安全责任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财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一些安全问题接踵而来。

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生蒸汽锅爆炸,第一次发生交通事故,我们认识到这些安全问题也伴随而来。

我们熟悉的泰坦尼克号,切尔诺贝利事件,世界各国的公害事件,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危险和灾难。

尤其是现代工程具有日益复杂化,社会化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安全事故更具突发性、灾难性、社会性。

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安全。

案例:

劳动中的人权保障,生产事故成为职工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

国家安全局曾经做过统计,每天各类事故造成300多人丧生,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工业事故5000万起,10余万人死亡;技术安全。

案例:

“挑战者号”;公共安全。

案例:

彩虹桥、汽车召回;基因安全。

案例:

科技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

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工程活动的主体,从一开始就应该具备工程安全意识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并在以后的工程生涯中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为了杜绝重大工程安全事故,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按工程质量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建设单位的特别质量要求对工程进行设计;对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或者不按照设计图纸或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行为,工程师能够从大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出发及时指出、制止、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2、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超越了技术问题,考虑了合作或竞争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财务、经济收入或与供货商的关系等,如果在这一层次上有不符合伦理的决策发生,那么工程产品整体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受到影响。

(1)责任意识

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冯·卡门教授曾说:

“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

”工程师为谁创造、创造怎样的世界以及如何创造,这些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发明、创造和应用能力日益增强的工程师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也与时俱进。

由过去要求“把工程做好”到今天要求“做好的工程”。

因此,社会对工程师提出了一种新的职业责任要求,这是一种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或前瞻性的责任,它要求工程师不仅要对自己当前的行为负责,还要对未来负责;不仅要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还要对不可预测的后果负责。

职业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

从事一种职业就意味着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职责。

不同的职业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但是,不管从事哪一种职业,从业人员都必须具有职业责任感。

职业责任感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职业道德行为的良心“监督员”,是职业道德行为自我评判的“法官”。

这里所说的责任包括多层含义:

工程主体对他人的责任、对雇主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后代的责任等。

比如:

在工程的实际操作中,有少数唯利是图的雇主为了谋取最大利益,要求技术人员假造预算,提供虚假的工程数据、夸大成本、隐匿实际收益之类的情况并不少见。

另一类情况是,一些单位好大喜功,为争荣誉、创先进、立项目、或争取投资而弄虚作假,虚报效益,谎报成果。

劣质工程不仅可以通过质检部门的质量评议而顺利过关,甚至还能获得优质工程的称号。

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讲,工程师应当忠诚于雇主,即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职业,并尽可能协调好与老板的关系,维护企业的利益。

但这种忠诚并非唯老板之命是从,相反真正敬业的态度应当是忠实于科学,需要强调的是,忠实于职业的责任感。

譬如,当工程中出现人为的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