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1555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docx

品德优秀教学中的开放式优秀教学

浅谈品德教学中的开放式教学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基本特点。

课程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它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堂教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开放。

因此我认为,品德课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以及固有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间里自由地学习、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近两年的课堂实践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颇有收获:

   一、超越教材 牵手生活舞台

品德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它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选择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片、生活照片、儿歌、游戏等多元性裁体,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无疑,这是一本优秀的教材。

然而,品德学科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只有开放教材,到生活中去寻找丰富的题材来充实教材,拓展教材,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涵着的道理。

因此,教师在使

 

 

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与儿童生活牵手,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如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考虑到只凭课堂上的教学,学生只会从理性上有所认识,但一定没有真情实感。

于是课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真实的感受、深切的体会,充实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有的说,在做饭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有的说,妈妈天天做这些事情,真不容易啊。

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自然形成了。

   二、走出教室 融入自然怀抱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都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这一要求不是仅仅依靠四角教室内的单方面的传授或形式上的手脑活动就能获得的。

很多时候,它都要求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走出课堂,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很显然,大自然无疑是最后好的学习天地。

开放性的品德课可以在任何适宜的地方进行。

如会议室、阅览室、操场、花园甚至是郊外、田野……

   如在《美丽的秋天》主题活动中,要求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丽。

而秋天的变化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中就能观察体验到的。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秋天的变化,都能参与到探秘秋天的活动中去,我们把组织学生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田野、市场、商店、公园、花木园林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大千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

他们在秋风中奔跑,和落叶低语,在草地上寻觅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中,秋天毫无保留地向孩子们敝开了胸怀,绽放了它的美丽,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们诉说了自己的秘密。

在与秋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对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

这种超越了空间的形式让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参与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

此时此地,已经不是活动激励了他们,而是他们转动了大自然这旋律的舞台。

   三、延伸时间 沟通课堂内外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

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

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

然而,由于受课堂四十分钟的限制,许多活动只能匆匆结束,草草收场,流于形式。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许多孩子还游离在品德与生活融合的边缘时,下课的铃声就将他们拉了出来。

所以,我们要灵活地延展活动时间,开放课堂,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早做安排,给足时间。

   如在对《春天来了》主题的探究时,我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随时写一写你发现的东西。

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春天的图片,或者动手画一画,或者鼓励学生动手拍一拍。

同时,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我还应该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反馈。

如在上《看我多精神》这一主题时,除了课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以外,课外还要多监督,检查,多做评价,既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进行,也利于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认识更丰富,行为落实更实在。

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突破形式 激发学习情趣

   品德课程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

因此,教师要教师应摒弃原来的说教课堂模式,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式的、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

小学思想品德课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富春五小陈晓霞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开放性教学模式展开讨论,结合实践探索经验,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导行,开放性品德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知、情、意、行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开放性教学探索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核心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课堂上组织那些活动,如何分步实施,都在教师的设计和控制之中,学生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老师下达的一个又一个学习指令的状态。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几乎成为一种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变成了老师的单问灌输和传递,学生缺少思考和自我内化,思想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被老师包办代替。

这种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品德是极为不利的。

反思我们的品德教育,其所以实效性差,恰恰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太深,在教育上往往追求“高标准”、“大口号”、它往往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背离了德育规律。

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解放教师旧的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教学”,变单从的教师说教为开放的自主发展。

一、注重导课的开放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

“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品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

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1、音乐渲染。

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劳动光荣》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可播放《劳动光荣》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题。

2、小品表演。

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好奇性较强,尤其是对短小精辟、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小品表演更感兴趣。

在课堂上运用开放式的小品导入新课,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如教《爱护公物》一课,教师可事先展示这样一个场面:

拖把、扫把、簸箕放得杂乱无章,凳子东倒西歪,一个身背书包的同学一边哼着歌,一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一看到这场面,他就动手整理了起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析,《爱护公物》的新课导入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验操作。

运用实验操作法引入新课也是思品课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如教《珍惜时间》一课,教师可出示一个钟,让学生静坐一分钟,感受一分钟时间有多长;接着分组抄写一分钟的课文,朗读一分钟的文章,看一看一分钟可以写多少字、读多少字,然后引导学生明白;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合成的它可以使我们做许多许多事情,从而引出课题。

4、讲述故事。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

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积极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吸引学生,导入新课。

5、趣味游戏。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

如教《学会全面看问题》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蒙上眼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摸一个多种形状的组合体,请他们说说自己摸到的组合体特征,然后让他们睁眼看一看完整的组合体,说说自己当时为什么说错了。

通过游戏活动揭示新课,学生兴趣盎然,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实物演示、猜测谜语等……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教学过程导行的开放性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思品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

为此,笔者认为教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此,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前方站,学生台下听,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不妨改为以几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茶馆式”,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第八册《自觉遵守纪律》一文,可按自然大组把学生分组,进行“学校校规校纪知多少”知识竞赛。

《诚实守信》一课可出辩论题“诚实守信的人吃亏吗?

”让学生自愿持正方或反方观点,自由组成两大阵营进行辩论。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尝试着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上“实”品德与社会课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

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事实也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

因此,教学中,我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如《爱心小天使》这一课,课文中的故事园是讲述了小朋友在家关心家人、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在家访中了解到本班的学生范悦雯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在言语和行动上都是为家庭添欢乐的爱心小天使,因此,我以她为实例(以她生活中的照片代替了故事园中的图片)进行教学,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可接受性,对学生来说就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又如《墙上的球印》这一课,我在对教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教材要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于课前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生活中的有关事例(有一位学生把纸团扔在了校园里),选取典型对学生进行了不说谎话、敢于承认错误的教育,班级中那位乱丢纸团的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没有比这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可信性,收到了使学生真正有所悟的效果。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这就让我清楚地认识到:

只有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

因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课中,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布谷鸟交朋友:

设计了这样一张表格,让学生课后在按时上学、及时完成作业、课前作好准备、上课积极参与等方面开展行为实践活动,变知识为能力,实现了知、行合一。

又如在上《黄道婆与徐光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上海不同时代的名人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名人有所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使得书本知识得到了扩展、延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并且知道了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多种,而不仅仅是来自于课堂,使他们更走近了社会。

正如一个孩子说:

“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家乡原来有这么多名人,这么让人自豪。

”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比任何教材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二)创开放性的教学形式,上“新”品德与社会课

1.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我家的亲戚》这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模拟生活的情境来演一演:

当亲戚来我家的时候、当得知亲戚搬家后、当参加亲戚婚礼的时候、当亲戚生病时有如何去探望等,在生生、师生的活动中,学会了正确接待、访问亲戚的方法,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时空结构,让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

“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处于一个合作的集体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如:

《我的岗位》这一课中岗位的总结、增设、竞聘等都是和本班的实际活动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让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

黑板擦不到怎么办?

同学不听怎么办?

一个岗位几个人抢着做……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有的说:

黑板擦不到,可以站在椅子上擦;有的说:

黑板擦不到,还可以请个子高的同学擦;有的说:

一个岗位几个人抢着做时,可以分工合作,也可以轮流做……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在探究学习中主动学习

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不能淹没儿童的天性。

我们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现有的知识、能力等状况,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

如《我的小书包》这一课中,我就让学生对身边的学习用品的变化进行探究,讨论,共同感受到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才使学习用品的不断创新、不断变化,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又如《小小服装设计师》一课,充分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时间,学生们兴趣盎然,这一探究的过程也是他们得到成长的过程。

(三)立开放式的教师形象,上“活”品德与社会课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中,我努力构建了平等和谐的气氛,使自己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真正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快乐中进步。

1.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师生角色的互换,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中心的格局,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的地位,而且这多种多样的课堂参与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主体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

上《装扮教室迎国庆》一课中,我相信学生的能力、适时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布置教室,教室里彩带飘飘、气球飞舞,充满了节日的气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活了思维,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2.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只有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爱心小天使》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落实为家庭添欢乐的行为,我创设了“妈妈买菜回来”这一情境,成为了他们的妈妈,形成了极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们也即兴地以自己的行动为妈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拣芹菜、剥白扁豆、擦皮鞋、叠衣服,把本课的教学要求落到了实处。

又如《我的岗位》中,我走进学生中间,成为他们活动中的一员:

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坚守岗位的猫头鹰,在小小竞聘会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集体需要的岗位——图书修补员,与学生共植行动树等,以开放的师生关系培育着学生的个性、启示着学生的悟性,激发着学生的灵性。

(四)设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众所周知,要想真正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单靠教师是不行的,评价者应由单纯教师发展到由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组成的评价群体。

因此,在教学中,我为了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不再采用以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而是一种多方参与的评价,通过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使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和教育的作用。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的是学生的评价,并把学生的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评价转换成自我教育的活动。

如在《父母不在家》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模拟父母不在家的生活情境来演一演:

当电话铃响了、当门铃响了、吃饭时不小心把油腻的汤洒在桌上、地上时、爷爷突然发病了、突然下起了暴风雨……并在演完后及时地让下面的学生评一评,学生有机会当一回“小评委”,往往特别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

因而,这一过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教育。

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家长也和孩子一起走进了新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实施者、开发者。

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还设定了一类辅助性评价──家长的评价。

让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旨在使我们的家长不但能变成孩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社会信息。

如:

在《我会这样吃》这一课中,我在教学之余中引导学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争做“健康、文明”小标兵,请学生自己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来评一评,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张评价表:

形式

内容

自评

家长评

一星

二星

三星

一星

二星

三星

1.不挑食、不偏食

 

 

 

 

 

 

2.不在公共场所吃零食

 

 

 

 

 

 

3.不在饭前吃零食

 

 

 

 

 

 

4.饭前会招呼他人

 

 

 

 

 

 

5.先吃完饭会说“慢用”

 

 

 

 

 

 

6.吃饭时动作轻吸,不粗鲁

 

 

 

 

 

 

7.吃完饭,及时擦嘴

 

 

 

 

 

 

8.不敲碗,不挥碗

 

 

 

 

 

 

通过自评、家长评来督促学生在课后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巩固和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真正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

四、研究的成效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

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了能力。

(二)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中,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吸收同伴的智慧。

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优良风气的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三)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开放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融洽、课堂气氛更加和谐,也同样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和爱好,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使笔者吸取了不少先进的教育新理念、新经验,提升了笔者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讨论与思考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性,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

当然,开放的内涵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